社会控制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控制论
摘要:社会控制论是一门关于社会系统的学科,最终要服务于社会系统。
依据这一思路,本文首先简要说明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理论的缺陷,并提出了将社会控制论应用于社会治理的观点。
然后简要介绍了社会控制论的一些基本内容,并依据社会控制论的观点,分析了我国古代两种典型的社会控制理论,进而阐述了我国目前的社会治理目标,最后通过社会控制论的观点对我国社会治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社会控制论;社会系统;社会治理
Social Cybernetics
TianHui SX1205085
Abstract: Social cybernetics is a subject of social system; its ultimate aim is to serve the social system. Based on this thinking, the article first illustrates the drawback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al governance briefly, and put forwards the standpoint that social cybernetics should be used to govern social system. Second, it briefly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tent of social cybernetics, according to the points of social cybernetic it analyses two kind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al cybernetics, and then it elaborates the aims of social governance. At last, it put forwards some suggestions on social governance through social cybernetics.
Key words: social cybernetics; social system; social governance
引言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但是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形成了一整套强有力的专制统治机构,极大地扼杀了中华民族的个性发展和创造精神,阻碍了社会发展。
建国以来“大一统”的体制模式以及“家长制”、“一言堂”、“一元化”等表现出来的僵化观念和带有封建专制色彩的传统,也曾严重束缚了社会的发展。
中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社会大分化的背景下,社会系统正呈现出过分追求社会效率而忽略社会公平的状态,社会治理体制已经暴露出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阶段必须打破旧有的传统,运用新的社会控制论的观点,加强社会法制建设,通过合适的社会治理理论提高社会的活力和效率,以期对当代社会依法治国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方面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1.社会控制论概述
1.1 社会系统
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巨大的系统,社会控制论是运用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来研究社会系统的一种控制理论[1]。
社会控制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社会系统的总功效,为人谋利益,即用最小的控制成本,获取最大的
社会效益。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社会控制论研究如何对社会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使社会始终处于最优化的状态。
社会控制论认为,社会系统可以分为“自主系统”、“受控系统”和“混合系统”。
“自主系统”是指在系统中“因果关系或权利关系被某种自主控制关系维持在稳定或动态平衡之中”,如市场营利组织。
“受控系统”是指完全根据个人利益优先原则而行动的系统,这些系统没有内在控制机制,必须受到系统外部力量的控制,才能维持在稳定或动态平衡之中,如社会公共卫生系统。
“混合系统”是介于自主系统和受控系统之间的系统,例如社区组织。
1.2 社会控制形式
社会控制论的创始人罗斯对社会控制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他对社会控制的作用做了如下规定。
第一,社会控制优于自然秩序;第二,社会控制是由某种社会组织实施的;第三,社会控制不同于阶级控制;第四,社会控制是由舆论、法律、信仰、社会暗示、宗教、个人理想、礼仪、艺术、人格、启蒙、幻象、社会价值观、伦理法则等多种手段来实施的;第五,社会控制由于需要、阶级的出现、文化和习惯等因素的变化,必然发生变迁,但是这种社会变迁应当有利于人类的福利,有利于个人的自由,促进社会竞争,从而达到保护社会财产和精神财富的目的[2]。
因此,从社会机制的常用手段来看,社会控制分为两中形式,一种是包括政权控制、法律控制、纪律控制、政策控制的硬控制,另一种是包括习俗控制、道德控制、舆论控制和宗教控制的软控制。
而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看,社会控制可以分为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外在控制即社会控制相对于控制对象、社会成员来说,构成了一种外部压力,内在控制指外在压力或强制、或潜移默化的使社会成员接受控制规范,用以指导、约束自己的行为,即把外在的规范内在化[3] [4]。
1.3 社会控制模型
要研究社会控制论,必须建立社会控制论模型。
社会控制论模型是一种信息—时间模型,模型设计者要使自己的动作遵循自己规定的规程,因为社会的信息结构蕴含在一切社会成员的参与实践之中,特别是设计者本人的实践之中。
目前社会控制论模型用的比较成熟的有随即微分方程和分岔理论。
通过分岔理论计算非线性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使系统发展中会出现的几种可能性并做出最优选择。
但是非线性不能唯一确定系统的演化,必然性要通过偶然性来表现。
系统处于不同状态时,涨落的作用也不同。
在稳定状态时涨落是一种干扰,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使涨落衰减,使系统回到原来的稳定状态;在不稳定状态时,涨落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稳定状态,涨落被放大,使系统发生质
变,变成新的有序状态,即到达新的稳定状况,这就是社会变革。
社会控制论模型可用于社会预测和社会预警,及时发现社会的不适应状况,通过退馈的方式获得社会信息,用社会反馈来进行宏观的调节和控制,使社会达到自适应的变化,对优化社会结构、促进社会进化、防止社会灾变产生积极的影响。
2.社会控制论与古代社会治理
社会控制论的目标就是社会治理的目标,即提高社会的运行效率,尊重人、关心人,为人谋福利[5]。
根据社会控制论对社会系统的划分,可以将社会的治理形式非为三种:社会的自我管理、社会的政府管理、社会第三部门管理。
从控制论的角度来看,在人类社会中,决策者起着控制器的作用,在这类可控系统中各级决策者构成递阶控制结构[6]。
例如在原始社会形成时,人类就已经形成了社会系统,部落的首领相当于控制器,对社会进行治理。
在传统的体制下,社会治理形式只有一种,即社会的政府管理[1]。
纵观中外,社会控制力以政治权力的权威作为基础,靠“合法”的管理权力来实现,政府大包大揽,管理着社会的方方见面。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比较成熟的社会控制理论有儒家大同理想的治理理论[7] [8]和法家社会治理理论[9]。
2.1 儒家社会控制论
儒家学说的创立背景是社会秩序相对混乱的春秋末期,面对当时“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孟子》)的无秩序局面,孔子创立了“仁礼并重”的儒家学说,主张“复礼”、“正名”,实行“仁政”,通过“养民教民”来恢复政权的社会控制力。
儒家学者认为,稳定的社会秩序应建立在“为政以德”和“齐之以礼”的伦理型管理基础之上,这实质上是在强调“社会人”个体的稳定性,主张通过保护社会成员合理的经济政治利益以缓和社会阶层间的冲突;对于统治者,则主张应依靠礼法制度和道德教化来促进社会的稳定,增强对社会成员的软控制,最终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稳定。
儒家社会治理理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树立政治权威,确立礼法道德体系。
孔子的“正名”学说和董仲舒的“君权天授”学说,突出表现了“合法”权威的重要性,认为合法化的社会管理权威是实现社会有效管理和控制的前提,通过合法的社会管理权威得以实现维护社会的稳定。
其次,发展社会生产,富而教之。
按照现在的观点来说,就是先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再通过教化提升民众的道德品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表现为社会控制方面的软控制。
荀子就明确指出“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使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能相互促进,实现社会控制的目标。
第三,实施仁政,缓和社会矛盾。
人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
儒家主张以民为本,实施仁政,在社会利益分配中坚持公平原则,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
2.2法家社会控制论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后期的韩非,他在总结前人法治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社会控制理论,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强调法是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他认为,“法”就是政策法令,是治国牧民的依据,要树立起法的绝对权威,做到法同众生。
“术”是在法度实施的基础上,统治者实行统治的一种方法,具体表现在用人制度、考核制度、赏罚制度上。
“势”是统治者占据的地位和掌握的权力,是实行统治的必要手段之一,韩非认为权势在政治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赋予统治者以权力。
传统的社会治理理论对于刚建国时期社会的稳定是行之有效的,它保证了从解放初到改革开放前整整30年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但是,社会治理的目标并不仅仅是追求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它还包括社会的活力、社会生活的效率以及社会治理的成本。
传统的社会治理体制过于强调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忽视了社会的活力、效率和社会治理的成本。
结果,一方面政府的社会治理成本不断加大,另一方面社会效率反而不断降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停滞不前。
与此同时,传统的社会治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变迁,表现为社会治理出现了许多误区和盲区,正在逐渐失去它的治理效用。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更有必要性,追求社会活力与社会稳定、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的统一。
3.从社会控制论寻求我国社会治理模式
社会控制论是研究社会系统的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和人的发展。
本文借鉴社会控制论的基本原理,为我国社会治理模式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通过分析古代社会治理,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以儒家和法家为代表的社会控制理论,虽然在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多弊端,但是对我国现在的社会治理仍然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韩非的法治理论。
法律是当今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坚持依法治国,只有稳定、明确、一致的法律才能调整好社会中复杂多变的利益关系,建立民主政治更离不开法制建设,今天我国一定要树立法治的权威,并要客观对待法律的局限性。
儒家学说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占据了
将近两千年的统治地位,其作为软控制方法的伦理教化理论已经渗入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儒家理论的以民为本,实施仁政的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观点相吻合,其大同理想强调和谐共生的处世之道,降低了社会控制的难度。
正如1988年元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向世界宣告的那样:“如果人类想继续生存,那么他将不得不在时间上退回2500年,去领受孔子的智慧。
”
其次,社会控制论中的退馈理论[10]认为观察者要全面参与社会实践,即观察者在一定的初步设想和预估的条件下把自己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通过反复尝试而选择达到目的的行动,因为信息是在观察者和外部环境不断交互的作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因此要寻求合适的社会治理模式,对于作为社会系统中控制器的国家机关必须通过实践获得丰富的经验,并且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得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治理方式。
第三,传统的社会控制论过分强调中央集权,这不仅使得社会管理成本不断提高,而且降低了社会了的活力。
因此要建立一个管理成本低、有活力的社会,应该将一些政府管不了或者管不好的事交由社会第三部门去管。
大力培育社会第三部门并强化其社会管理功能,使其充分发挥参与社会系统管理的积极性。
最后,加强社会系统硬控制的作用同时,也要注重软控制的建设,即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道德精神和道德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很久以来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
在新时期,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4.总结
社会控制论是一门研究社会系统的学科,其目标即是社会治理的目标——以人为核心,实现社会的高效运行,这一目标与我国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观点相符。
通过研究社会控制论,分析社会治理的方法和模式,寻求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治理模式,不仅是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表现,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对社会的长治久安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朝宗.社会控制论与社会治理理论[J].福
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2] 罗斯.《社会控制》[D].华夏出版社,1989
年版.
[3] 陈伟东.试论社会控制规范的结构及变迁[J].
浙江大学学报,1991.
[4] 田佑中.社会哲学中的社会控制论研究[J].
哲学动态,1998.
[5] 王志峰安玉磊.通过两维的社会控制走向法
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4.
[6] 窦胜琳田菲.运用控制论提高执政水平[J].
综合管理,2008.
[7] 李邦国.儒家的大同理想与社会控制论[J].
枣庄师专学报,2000.
[8] 申恒运钱地虎.社会控制力构建之儒家阐释
[J].咸宁学院学报,2010.
[9] 李保丽.《韩非子》社会控制观论析[J].郑州
轻工学院学报,2010.
[10] 万百五. 社会控制论及其进展 [J].控制理
论与应用,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