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重症胆管炎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危重病学急救
第七章消化系统急症
第三节急腹症
Ⅰ肠梗阻
Ⅱ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
Ⅲ急性重症胰腺炎
Ⅳ急性重症胆管炎
一、基本概念
急性胆管炎一般是指由细菌感染所致的胆道系统的急性炎症,常伴有胆道梗阻。当胆道梗阻比较完全,胆道内细菌感染较重时,则发展为急性重症胆管炎( acute cholecystitis of severe type,ACST )也称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 ),是外科重症感染性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胆道结石、寄生虫等原因导致胆道梗阻胆汁引流不
畅、胆管压力升高,细菌感染胆汁并逆流入血,引起胆源性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其早期主要临床表现为肝胆系统损害,后期可发展成多器官系统的全身严重感染性疾病最终引起多器官功能
衰竭,若诊治不及时,导致死亡。 ACST患者的病情重、病死率高,国外报告为17-50%,国内报告为16.2-19.35%,现仍为外科的一大难题。
二、常见病因
胆道的梗阻与感染是发病的两个主要因素。梗阻的常见原因是结石、寄生虫、胆管狭窄、肿瘤等。国内外报道有差异,国内主要是胆总管结石,其次为胆道寄生虫和胆管狭窄,而国外则主要是恶性肿瘤、胆道良性病变引起狭窄、先天性胆道解剖异常、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比较常见。近些年随着手术、内镜及介入治疗的增加,由胆肠吻合口狭窄、PTC、ERCP、置放内支架等引起者逐渐增多。梗阻部位可在肝内、肝外,最多见于胆总管下端。
急性重症胆管炎致病的细菌几乎都是肠道细菌逆行进入胆管。G-杆菌检出率最高,常见的是大肠杆菌、副大肠杆卤、绿脓杆菌、产气杆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在急性化脓时期多为混合感染。
三、发病机制
(一)胆道梗阻,细菌感染:当胆道因梗阻压力>1.47 kPa (15cmH2O)时,细菌即可在外周血中出现;而胆汁及淋巴液培养在胆道压力<1.96 kPa (20cmH2O)时为阴性,但>2.45 kPa (25cmH20)时则迅速变为阳性。在梗阻的情况下,细菌经胆汁进人肝脏后大部分被肝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所吞噬,约10%的细菌可逆流入血,成菌血症。从门静脉血及淋巴管内发现胆砂说明,带有细菌的胆汁也可直接反流进入血液,称胆血反流。其途径包括经毛细胆管-肝窦进人肝静脉,胆源性肝脓肿穿破到血管,经胆小管粘膜炎症溃烂至相邻的门静脉分支,经肝内淋巴管等。细菌或感染胆汁进入循环,引起全身化脓性感染,大量的细菌毒素引起全身炎症反应、血流动力学改变和MODS。胆管局部改变
主要是梗阻以上的胆管扩张、管壁增厚,胆管粘膜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粘膜上皮糜烂脱落,形成溃疡。肝充血肿大。光镜下见肝细胞肿胀、变性,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胆小管内胆汁淤积。肝窦扩张,内皮细胞肿胀。病变晚期肝细胞发生大片坏死,胆小管可破裂。致病的细菌主要是革兰阴性细菌,其中以大肠杆菌、克雷伯菌最常见。在革兰阳性菌感染中,常见的有肠球菌。约有25-30%合并厌氧菌感染。
(二)内毒素血症和细胞因子的作用: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一种脂多糖成分,其毒性存在于类脂A中,内毒素具有复杂的生理活性,在ACST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1.内毒素直接损害细胞,使白细胞和血小板凝集,内毒素主要损害血小板膜,亦可损害血管内膜,使纤维蛋白沉积于血管内膜上增加血管阻力,再加上肝细胞坏死释放的组织凝血素,因而凝血机制发生严重阻碍。
2.内毒素刺激巨噬细胞系统产生一种多肽物质即肿瘤坏死因子(TNF),在TNF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由多种介质参与的有害作用:(1)TNF激活多核白细胞而形成微血栓,血栓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出白介素和血小板激活因子,使血小板凝集,促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2)被激活的多核白细胞释放大量氧自由基和多种蛋白酶。前者加重损害中性粒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而增加血管内凝血,还损害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和溶解溶酶体,严重破坏细胞结构和生物功能。后者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和纤维连接素并释放缓激肽,增加血管扩张和通透性,使组织水肿和降低血容量。(3)TNF通过环氧化酶催化作用,
激活花生四烯酸,产生血栓素和前列腺素,前者使血管收缩和血小板凝集,后者使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4)TNF还经脂氧化酶作用,使花生四烯酸产生具有组胺效应的白细胞三烯,加重血管通透性。
3.内毒素激活补体反应:补体过度激活并大量消耗后,丧失其生物效应,包括炎性细胞趋化、调理和溶解细菌等功能,从而加重感染和扩散。补体降解产物刺激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加重血管壁的损伤。
4.产生免疫复合物:一些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具有抗原性,它与抗体作用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各脏器的内皮细胞上,可发生强烈免疫反应,引起细胞发生蜕变、坏死,加重多器官损害。
5.氧自由基对机体的损害:ACST的基本病理过程(胆道梗阻、感染、内毒素休克和器官功能衰竭、组织缺血/再灌注)均可引起氧自由基与过氧化物的产生,氧自由基的脂质过氧化作用,改变生物膜的流动液态性,影响镶嵌在生物膜上的各种酶的活性,改变生物膜的离子通道,致使大量细胞外钙离子内流,造成线粒体及溶酶体的破坏。
(三)高胆红素血症:正常肝脏分泌胆汁的压力为
3.1kPa(32cmH2O)。当胆管压力超过约3.43kPa(35cmH2O)时,肝毛细胆管上皮细胞坏死、破裂,胆汁经肝窦或淋巴管逆流入血,即胆小管静脉反流,胆汁内结合和非结合胆红素大量进入血循环,引起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如果胆管高压和严重化脓性感染未及时控制,肝组织遭到的损害更为严重,肝细胞摄取与结合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急剧下降,非结合胆红素才明显增高。
(四)机体应答反应
1.机体应答反应异常:临床常注意到,手术中所见病人的胆道化脓性感染情况与其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常不完全一致。仅仅针对细菌感染的措施,常难以纠正脓毒症而改善病人预后。
2.免疫防御功能减弱:本病所造成的全身和局部免疫防御系统的损害是感染恶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吞噬作用是人体内最重要的防御功能。
四、临床特征
本病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寒战高热、黄疸,并早期出现精神症状和休克,严重者在数小时内死亡。
1.腹痛为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为突然发生,开始可为阵发性绞痛,以后可转为持续性上腹痛并阵发性加重。腹痛的性质可因原有病变不同而各异。如胆道结石和蛔虫多为剧烈的绞痛,肝管狭窄和肿瘤梗阻等则可能表现为右上腹、肝区的剧烈胀痛。
2.寒战、高热多在腹痛之后出现。寒战之后高热。体温一般在39℃以上,不少病人达40~41℃,每天可有数次寒战和弛张高热,呈多峰型。部分病人在病程晚期,可出现体温不升,在36℃以下。
3.黄疸一般在腹痛、高热后发生。多呈轻至中度黄疸,严重的黄疸少见,一旦发生,应注意恶性胆道梗阻的可能。急性发作者,小便多呈浓茶色,但灰白色大便不常见,皮肤搔痒亦少见。如为一侧肝胆管阻塞引起的急性重症胆管炎,可能不表现黄疸或黄疸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