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学期论文发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文学学期论文发表
浅谈美国黑人文学的三次高潮
摘 要:在美国四百多年的文化历史发展历程中,美国黑人文学中涌现出了大量优秀
的文学作品,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政治历史原因,美国黑人文学作品并没有受到重视,一
直处于美国文学的边缘状态。美国黑人文学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在美国文学中逐渐取得
了一定的地位,进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本文将通过分析,对美国黑人文学的三次高潮进
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美国;黑人文学;三次高潮;初步探讨
一、美国黑人文学的三次高潮概述
美国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之后,逐渐步入了正
轨。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美国黑人文学中涌现出了
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逐渐在美国文学中取得了至高的地位,得到了文学界的重视。美国
黑人文学经过三次高潮,逐渐成熟起来,步入世界先进文学之列,对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
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对美国文学的三次发展高潮进行分析和整理,有利
于从整体上把握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有利于进一步对美国文学进行更加
深入的研究。
20世纪以来,美国黑人文学主要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20世纪20年代美国兴起了
“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美国黑人文学的崛起,是美国黑人文学的第一次高潮,
在这一时期,美国黑人文学经历了“觉醒”后的“认同”阶段;20世纪40、50年代,美国
黑人文学中逐渐出现了一批以赖特、鲍德为代表的黑人作家,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
品,反映了美国当时的社会情况,这是美国黑人文学的第二次高潮,在这一时期,美国黑
人文学经历了“反抗”阶段,通过“反抗”阶段,黑人文学发生了追求与白人文学同等地
位的转变;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各文化不断进行着交
流与融合,在这一时期美国黑人文学中出现了一批以莫里森、沃克、达夫等为代表的黑人
作家,这些黑人作家取得了一次次最享盛誉的成就,美国黑人文学逐渐进入了以“黑白融
合”为基本特征的第三次高潮。
二、美国黑人文学的第一次高潮
20世纪20年代美国兴起了“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美国黑人文学的崛起,
在这一时期,美国黑人文学中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是美国黑人文学的第一次高
潮。在这一时期,美国黑人文学经历了“觉醒”后的“认同”阶段,初步开始得到美国文
学界的重视和尊重。
第一次高潮的社会背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美国南北战争之后,以道格拉斯
为首的黑人作家提出了废除奴隶制的要求,无形中向美国黑人传递了一种潜意识里的反抗
信号;其二,长期的压迫和凌辱之下,美国的种族矛盾日益激化,美国黑人民族的反抗意
识空前高涨,在黑人民族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反抗的氛围,这种社会环境为黑人作家打下了
表达心声的基本基调,促进了黑人文学第一次高潮的到来;其三,以切斯纳特、邓巴、杜
波依斯为代表的作家采用独特的写作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反映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美国
黑人的真实生活状况,在这些黑人作家的影响下,美国黑人中出现了一批新锐黑人作家,
逐渐成为黑人文学的铺路者,引领了第一次高潮的到来。
三、美国黑人文学的第二次高潮
20世纪40、50年代,美国黑人文学中逐渐出现了一批以赖特、鲍德为代表的黑人作
家,涌现出了大量以《土生子》为代表的文学作品。通过这些文学作品,黑人作家深刻地
反映了美国当时的社会情况,描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黑人的真实生活。这是美国黑人文学
的第二次高潮,在这一时期,美国黑人文学经历了“反抗”阶段,通过“反抗”阶段,黑
人文学发生了追求与白人文学同等地位的转变
第二次高潮的社会背景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历了严
重的经济危机,整个美国的经济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和动力,白人对黑人的压迫和欺凌不断
加倍,种族矛盾空前强化;另一方面,黑人积极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抗斗争,为追求平等地
位的转变提供了基本的社会环境基础。在这样的环境基础下,黑人作家一改文学作品中逆
来顺受的黑人形象,创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黑人形象,促进了第二次高潮的到来。
第二次高潮时期的作品多为批判性小说,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对美国民众的思
想解放和意识改变具有重要的历史推动意义。
四、美国黑人文学的第三次高潮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各文化不断进行着交流与
融合,此时人们意识到创建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的重要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美国黑人文学迎来了以“黑白文学融合”为基本特征的第三次高潮。
第三次高潮的社会背景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60年代美国通过了选举法,在
制度和法律层面初步实现了民族平等和民主自由,为美国黑人文学的快速发展和黑白文学
的交融提供了政治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各民族文化的交融,美国黑人艺术逐渐从边缘状
态走向中心,改变了白人对黑人文化的看法,促进了民族文化融合,为美国黑人文学第三
次高潮的到来提供了社会大环境。
第三次高潮时期,美国黑人文学快速发展,文学作品的种类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
美国黑人文学逐渐趋于成熟,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
在美国四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各种政治历史因素,美国黑人文学长期处于美国
文学的边缘地位,通过美国文学的三次发展高潮,美国黑人文学在美国文学中逐渐取得了
一定的地位,开始步入了正常发展的轨道。本文对美国黑人文学的三次高潮进行了相应的
分析和探讨,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和认识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胡丽霞.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美国黑人文学的嬗变[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03:118-120.
[2]刘小杏.美国黑人文学发展历程及主题变奏[J].芒种,2021,06:34-35.
[3]朱军.民权运动视域下美国黑人的哈莱姆文艺复兴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1.
浅论亚裔美国文学中的文化身份
一、文化身份理论
一文化身份理论概述
文化身份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美国精神分析家Eriksson首次提出。最初,
文化身份被描述成“心灵的归属感”,强调特定民族的价值、背景、看法。并指出它“是
在不同的时空顺应民族、族群的需要被构建和塑造出来的。” 该说法下的文化身份跟倾
向于“民族身份”。
荷兰学者瑞恩・赛格斯扩展了这个最初的界定,认为某一特定族群和民族的文化身份
只是部分地由那个民族的身份决定的,“文化身份是一个比民族身份更加宽泛的概念”。
所以,“通常文化身份可以被看做某一特定文化特有的、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
来的一系列特征”。
20世纪90年代,Collier成为文化身份理论的代表人物。并和Thomas一同对于跨文
化交际中文化身份的处理提出了重要理论。Collier和Thomas提出理论命题:文化身份越
是自认定,它们在于其他身份相比时位置就越重要。
需要特殊说明的是,亦有学者把Cultural Identity翻译为“文化认同”。从语义理
解,这种翻译强调了个体追求“认同”的心理。笔者在这篇论文中将不采用此翻译。因为
“文化身份”不但包含着个体主观上的“认同”,也包含着由交际者的交际习惯、所处社
会结构而带来的“从属”。也就是说,是外因和内因共同造就了个体的“文化身份”。
二文化身份的特点
1.多重性
每个个体的文化身份不是单一的。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不同的对象,身处不同的场合,
个人的文化身份都有着显著的不同,需要在复杂的语境之协商各自的文化身份。
例如,A同学在的身份可以是:家中的独生女、虔诚的穆斯林、咖啡厅的兼职服务生、
舞蹈团领舞、摇滚乐队歌迷等等。
2.可变性
个体处在社会中,环境会不断促使自身发生改变。从而使自身拥有更多或者更少的文
化身份。郭晓川提出文化身份是“丰富的,内部有张力,包含着不同的,相互质疑的部分,
因此也就能吸收来自外部的不同文化的营养,不断发展自己。”同时,在特定情境下,个
体业可能被迫放弃或主动放弃文化身份中的某个部分。
文化身份的可变性在移民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当移居地和原有文化产生冲突时,大
多数移民希望继续忠于原有的文化。但同时,为了在新的环境中生活,他们也要做出改变。
这种改变会让他们接受新的文化身份,也会放弃部分旧有的文化身份。
三文化身份的显著度
文化身份的显著度指的是某种特定文化身份在跨文化交流双方之间被重视的程度。在
特定的语境,面对特定对象,每种文化身份的显著度都是不同的回到1.2.1中的例子,如
果A同学想要和一个基督徒男性发展恋情,她穆斯林的文化身份显然是最显著的。如果A
同学去应聘兼职舞蹈教师,她独生女的文化身份显然是相当弱的,而舞蹈团领舞的文化身
份是最显著的。
二、小说《同名人》中的文化身份
一关于《同名人》
长篇小说《同名人》是印度裔美籍作家裘帕・拉希莉Jhumpa Lahiri2021年的作品,
它描述了两代流散者不同的精神体验。
主人公果戈里是出生于美国的第二代移民。他的父亲艾休克出生于印度,22岁时的一
次劫后余生让他决定来到美国,并将婚前只见过一面的新婚妻子阿西玛一同带到这片土地。
夫妻两共同的习俗文化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相互依赖,彼此依存。
儿子果戈里却和他们完全不同。生于美国,果戈里一派美国青年做派。他一直不理解
并且烦恼于父亲给他起的名字。果戈里交往了一个美国女友,两人的恋情却因父亲艾休克
的去世终止。后来,果戈里与同为印度裔的莫西玛成婚,而婚后生活也面临着移民身份带
来的冲击。
二主人公的多重文化身份
比起第一代移民的离根之苦,第二代移民承受的文化冲击往往更加复杂,因为他们拥
有更复杂的文化身份。小说主人公果戈里拥有多重的、变化的文化身份。是印度后裔、美
国籍、建筑学博士、白人女孩的男友等等。
对于父母来说,他最重要的文化身份是印度后裔。果戈里的父亲艾休克和母亲阿西玛
都是较为传统的孟加拉人。虽然身在美国,他们仍然尽量坚持保留着原有的文化。尤其对
于阿西玛,她鲜少与外界接触,坚持穿着印度纱丽,点吉祥痣,坚持做印度饭菜,为孩子
举行印度教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