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度积常数及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点辅导:溶度积常数及其应用

一、沉淀溶解平衡中的常数(K sp)——溶度积

1.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数叫做溶度积常数(或溶度积)

2. 表示方法:以M

m A

n

(s) mM n+(aq) + nA m-(aq)为例(固体物质不列入平衡常数),

K

sp =[c(M n+)]m·[c(A m-)] n,如AgCl(s)Ag+(aq) + Cl-(aq),K

sp

=c(Ag+)·c(Cl-)。

3. 影响溶度积(K

sp

)的因素:K sp只与难容电解质的性质、温度有关,而与沉淀的量无关,并且溶液中的离子浓度的变化只能使平衡移动,并不改变溶度积。

4. 意义:①K sp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当化学式所表示的阴、阳离子个数比相同时,

K

sp

数值越大的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相对越强;②可以用K sp来计算饱和溶液中某种离子的浓度。

二、判断沉淀生成与否的原则——溶度积规则

通过比较溶度积与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离子积(Q

c

)的相对大小,可以判断难溶电解质在给的条件下沉淀能否生成或溶解:

1.Q

c

>K sp,溶液过饱和,既有沉淀析出,直到溶液饱和,达到新的平衡;

2.Q

c

=K sp,溶液饱和,沉淀与溶解处于平衡状态;

3.Q

c

<K sp,溶液未饱和无沉淀析出,若加入过量难溶电解质,难溶电解质溶解直至溶液饱和。

三、对溶度积的理解

1. 溶度积和溶解度都可以用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

2. 用溶度积直接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时,物质的类型应相同。对于化学式中阴、阳离子个数比

不同的难溶电解质,不能通过直接比较K

sp

的大小来确定其溶解能力的大小。

3. 溶液中的各离子浓度的变化只能使沉淀溶解平衡移动,并不改变溶度积。

【例题1】下列对沉淀溶解平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反应开始时溶液中个离子浓度相等

B. 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沉淀的速率和溶解的速率相等

C. 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溶液中溶质的离子浓度相等,且保持不变

D. 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如果再加入难溶性的该沉淀物,将促进溶解

解析:A项反应开始时,各离子的浓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因此错误;B项正确;C项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溶液中溶质的离子浓度保持不变,但不一定相等;D项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如果再加入难溶性的该沉淀物,由于固体的浓度为常数,故平衡不发生移动。

答案:B

点拨:沉淀平衡是化学平衡中的一种,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要注意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四、影响沉淀平衡的因素

1. 内因:难溶电解质本身的性质。

2. 外因:①浓度,加水稀释沉淀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但K sp不变。②温度,升高温度沉淀溶解平衡向吸热的方向移动,同时K sp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③同离子效应,向沉淀平衡体系中加入相同的离子,使平衡向沉淀方向移动,但K sp不变。④向沉淀平衡体系中加入可与体系中某些离子反应生成更难溶物质或气体的分子,使平衡体向溶解的方向移动,但K sp不变。

五、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1. 沉淀生成的方法有:①加沉淀剂法:如以Na

2S、H

2

S等作沉淀剂,可使某些金属离子如Cu2+、Hg2+

等生成极难溶的硫化物CuS、HgS等沉淀,也是分离除去杂质的常用方法;②调节pH法:如在工业原料氯化铵中含杂质氯化铁,使其溶解于水,再加入氨水调节pH至7~8,可使Fe3+ 转变为Fe(OH)

3

沉淀而除去。

2. 沉淀溶解的方法有:①酸碱溶解法,如难溶于水的CaCO

3

沉淀可以溶于盐酸中;②盐溶解法,如

Mg(OH)

2可溶于NH

4

Cl溶液中:Mg(OH)

2

(s)Mg2+(aq) + 2OH-(aq)、

NH

4+ +H

2

O NH

3

·H

2

O+ H+、H+ + OH-

===

H

2

O。

【例题2】(2011浙江高考)海水中含有丰富的镁资源。某同学设计了从模拟海水中制备MgO的实验方案:

注:溶液中某种离子的浓度小于1.0×10-5 mol/L ,可认为该离子不存在;实验过程中,假设溶液体积不变。

已知:K sp (CaCO 3)=4.96×10-9;K sp (MgCO 3)=6.82×10-6;K sp [Ca(OH)2]=4.68×10-6; K sp [Mg(OH)2]=5.61×10-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沉淀物X 为CaCO 3

B .滤液M 中存在Mg 2+,不存在Ca 2+

C .滤液N 中存在Mg 2+、Ca 2+

D .步骤②中若改为加入4.2 g NaOH 固体,沉淀物Y 为Ca(OH)2和Mg(OH)2的混合物

解析:步骤①发生Ca 2++OH -+ HCO 3-=== CaCO 3↓+H 2O ;步骤②:K sp [Mg(OH)2]=c (Mg 2+)×(10-3)2=5.6×10-12,c (Mg 2+)=5.6×10-6。Q[Ca(OH)2]=c (Ca 2+)×(10-3)2=10-8<K sp ,无Ca(OH)2析出。A 选项正确,生成0001 mol CaCO 3。B 选项错误,剩余c (Ca 2+)=0.001 mol/L 。C 选项错误,c (Mg 2+)=5.6×10-6<10-5

,无剩余,D 选项错误,生成0.05 mol Mg(OH)2,余0.005 mol OH -,Q[Ca(OH)2]=0.01×0.0052=2.5×10-7<K sp ,无Ca(OH)2析出。

答案:A

点拨:本题考察方式很新颖,主要考察溶度积的计算和分析。解题时要能结合溶度积计算,分析推断沉淀是否产生。

答案:B 、D

【例题3】(2010山东高考)某温度下,Fe(OH)3(s)分别在溶液中达到沉淀溶解平衡后,改变溶液pH ,金属阳离子浓度的变化如上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K sp [Fe(OH)3]<K sp [Cu(OH)2]

B. 加适量NH 4Cl 固体可使溶液由a 点变到b 点

C. c 、d 两点代表的溶液中c(H +)与c(OH -)乘积相等

D.Fe(OH)3、Cu(OH)2分别在b 、c 两点代表的溶液中达到饱和 解析:b 、c 两点金属阳离子的浓度相等,都设为x ,c(OH -)c =10-9.6,c(OH -

)b =10-12.7,则K sp [Fe(OH)3]=x ×(10-12.7)3,K sp [Cu(OH)2]=x ×(10-9.6)2,故K sp [Fe(OH)3]<K sp [Cu(OH)2],A 正确;a 点到b 点的碱性增强,而NH 4Cl 溶解于水后显酸性,故B 错;只要温度一定,K w 就一定,故C 正确;溶度积曲线上的

点代表的溶液都已饱和,曲线左下方的点都不饱和,右上方的点都是Q >K ,沉淀要析出,故D 正确。

答案:B

六、沉淀的转化

沉淀转化的实质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一般来说,溶解度小的沉淀可以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沉淀。如NaCl 溶液和AgNO 3溶液混合后会有白色沉淀AgCl 生成,向该混合溶液中加入KI 溶液后,白色沉淀就转化为黄色沉淀AgI ,再向该混合液中加入Na 2S 溶液,黄色沉淀又转化为黑色Ag 2S 沉淀。有关转化的方程式:

AgCl + KI === AgI ↓+ KCl 2AgI + Na 2S === Ag 2S ↓+ 2NaI 上述转化说明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 AgCl >AgI >Ag 2S

【例题4】(09广东高考)硫酸锶(SrSO 4)在水中的深沉溶解平衡曲线如上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