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语言运用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语言运用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一、初中语文语言运用
1.你所在的学校正在举办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我国有许多鼓励人们自强不息的对联。

下面的对联就颂扬了这种精神,请你根据上联,选出正确的下联。

()
上联:一路风雨兼程磨砺意志
下联:________________
A. 十年寒窗苦读美梦成真
B. 三载苦乐同享铸就辉煌
C. 脚踏实地瞩目千里栋梁
D. 半生拼搏笑看世事沧桑
(2)班主任计划组织青春励志会,拟分别围绕“励志”“拼搏”“奉献”开展三项活动。

已经设计好前两项,请你帮忙设计第三项。

活动一:讲“励志的青春”故事
活动二:宣“拼搏的青春”誓言
活动三:________
(3)少年强,国家强;青春梦,中国梦。

请依据下面一段文字,写一句青春座右铭。

(字数不超过20字)
青春应立志为国。

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两弹元勋”邓稼先年轻时就立志要让国家变强盛,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

【答案】(1)B
(2)看“奉献的青春”电影
(3)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让中国变强盛毕生奉献。

【解析】【分析】(1)内容是向母校和辛勤的老师们表达为中考而战的信心和决心,所以,“一路”对“三载”,“风雨兼程”对“苦乐同享”,“磨砺意志”对“铸就辉煌”。

故选B。

(2)班主任计划组织青春励志会,拟分别围绕“励志”“拼搏”“奉献”开展三项活动,前两项活动分别照应了“励志”“拼搏”,很明显第三个活动要以“奉献”为中心,再按前两个活动的格式设计即可。

前二者一个是“讲”,一个是“宣”,第三个可以是“看”,可以设定为:看“奉献的青春”电影。

(3)文字的前半句是对范仲淹事例的总结,他“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后半句是对邓稼先事例的总结,与范仲淹事迹和品格相对应,如“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

据此分析,可以拟写出座右铭。

故答案为:⑴B;
⑵看“奉献的青春”电影;
⑶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让中国变强盛毕生奉献。

【点评】⑴对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该考点考查频率较高,注意掌握;
⑵本题考查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

设计活动过程,一定要围绕主题设计,同时兼顾各项活动过程的层次性,同时注意名称设计与其它活动名称结构相近,如:诵读、评论(动词)+风流人物+某方面特性,体现一种形式美;
⑶综合读写即给出一段材料(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大家熟悉的),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皆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简单地说,综合读写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2.某校正在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以下是同学们搜集三则的材料,说说给你的启示。

材料一:希望之神微笑着走来对我轻轻耳语说:“忘我就是快乐。

”因而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做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做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做我的快乐。

(选自海伦・凯勒《享受生活》)材料二:昆明市宜良县男孩杨孟衡,不满七岁时,由于一场意外失去了双臂。

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学会了用脚生活和学习。

他兴趣爱好广泛,爱唱歌,爱踢足球,书法作品还在全国书法竞赛中获奖。

“如果想把困难变小,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变得强大。

”每当遇到困难,他总是这样告诚自己,并以顽强的毅力徜徉于知识的海洋。

2010年高考中,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山大学。

材料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安逸,享乐)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请你依据下面一段文字,补写青春座右铭。

青春应立志为国。

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两弹元勋”邓稼先年轻时就立志要让中国变强盛,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

座右铭: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________。

(3)学校举行演讲比赛,有同学搜集了以下一组故事。

准备以“只有自强才能成功”为主题写一篇精彩的演讲稿。

这组故事中不符合主题要求的两项是________(只填序号)。

①高山流水②孙康映雪③车胤囊萤
④宋濂抄书⑤岳母刺字⑥苏秦刺股
【答案】(1)艰难的环境能够教育人磨炼人,画对人生的坎坷和挫折,只有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乐观的精神,不懈地努力,才能战胜困难,走向成功。

(2)让中国变强盛毕生奉献
(3)①⑤
【解析】【分析】(1)可分析材料一“因而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做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做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做我的快乐”,材料二“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学会了用脚生活和学习”“如果想把困难变小,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变得强大”都是写身残志坚的事例,材料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讲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所以启示可归纳为艰难的环境能够教育人磨炼人,使人能最终战胜困难,走向成功。

(2)题干给出了座右铭上联,即“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下联要符合上联这一结构特点。

从内容上看,要读懂题干所给材料,特别是要理解好“年轻时就立志要让中国变强盛,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一句话,可把这句话进行压缩整理,即可
得出“让中国变强盛毕生奉献”的答案。

(3)②“孙康映雪”、③“车胤囊萤”、④“宋濂抄书”、⑥“苏秦刺股”写的都是刻苦学习,自强不息。

①“高山流水”写知音难觅;⑤“岳母刺字”写的是精忠报国。

不能体现“只有自强才能成功”这一主题。

故选①⑤。

故答案为:⑴艰难的环境能够教育人磨炼人,画对人生的坎坷和挫折,只有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乐观的精神,不懈地努力,才能战胜困难,走向成功;
⑵让中国变强盛毕生奉献;
⑶①⑤。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材料探究。

认真审题可知,座右铭中的前半句概括的是材料中分号前的内容;
⑶本题考查根据主题选择材料。

分析题目中给出的这组故事可知,第一个“高山流水”与交友有亲。

第五个“岳母刺字”与爱国有关。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古以来,燕子就是诗词歌赋中的重要角色。

文人墨客对燕子从不吝惜笔墨,歌咏春燕的文赋不胜枚举,多有精粹之作。

北宋晏殊的《破阵子·春景》以燕子开篇,寥寥数笔,春天的勃勃生机便跃然纸上。

现代作家也一样,对春燕(刮目相看/情有独钟),①________,惟妙惟肖。

郑振铎先生的《燕子》,(简洁/简捷)流畅,脸炙人口。

在他笔下,燕子在阳光下微风中翩跹起舞的景像,是春天最诱人的风景。

即便歇脚在电线上,②________,谱成嘹亮悠扬的春曲。

(1)下列字形和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角(jiǎo)色吝惜不胜(shènɡ)枚举
B. 精粹(cuì)寥寥跃(yuè)然纸上
C. 翩跹(qiān)景像脍炙(zhì)人口
D. 即(jí)便嘹亮惟妙惟肖(xiāo)(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刮目相看简洁
B. 情有独钟简捷
C. 情有独钟简洁
D. 刮目相看简捷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①燕子被刻画得细致入微②也是“五线谱”上的音符
B. ①把燕子刻画得细致入微②也像“五线谱”一样
C. ①燕子被刻画得细致入微②也像“五线谱”一样
D. ①把燕子刻画得细致入微②也是“五线谱”上的音符
【答案】(1)B
(2)C
(3)D
【解析】【分析】⑴错误改正为:A角色 jué sè ;C翩跹piānxiān, 景象;D即便,惟妙惟肖wéi miào wéi xiào ,B项正确。

⑵画家作家都喜爱燕子,用“情有独钟”,刮目相看意思是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不合语境。

简洁流畅是常用搭配,简捷:直截了当。

也作简截,不合语境。

⑶①空,句子主语是前面的“现代作家”,用主动句“ 把燕子刻画得细致入微”合适。

②“即便、也”表示假设关系,选择:也是“五线谱”上的音符。

D项正确。

故答案为:⑴B;⑵C;⑶D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仔细把握句子的意思,根据前后内容和拼音确定词语,仔细区别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字形,正确规范地写出词语。

⑵本题考查理解词义和选词填空。

答题时应注意,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搭配关系。

⑶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和续写。

补充句子要遵循原则:话题要一致,上下文衔接得体;结构、句式要一致;注意修辞、手法等的运用。

4.阅读下列文段,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当我们步入无想山森林公园竹海大道两边的林间世界,享受着清幽的氛围时,那竹林真的静悄悄吗?仔细找找!也许,你会辨认出伪装高手尺蠖,正假扮成枯枝,迷惑着“敌人”;也许,你会看到忙碌的鼠妇,从潮湿的落叶堆中爬出,正把钟爱的腐zhí质转化成大地的养分;。

当我们沉浸在静谧中,享受着休闲生活,其实竹林中的动物们在过着它们的生活。

(1)选择“爱”一词的正楷字体或行楷字体,进行临写。

(2)给文段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氛(________)围②腐zhí(________)质③沉浸(________)
(3)将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________
(4)从“却、也、就”三个词中选择一个,填入文段最后一句的方框中,并简明说说选择该词的理由。

你选择的词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5)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文段中的横线上补写一句话:________
【答案】(1)略
(2)fēn;殖;jìn
(3)那竹林并不是静悄悄的。

(4)也;表示并列关系,同时又强调了竹林中的动物与我们一样,有着属于它们自己的生活状态。

(5)示例:也许,你会发现隐身的竹节虫,正警觉着周围的风吹草动,随时准备逃离可能的危险。

【解析】【分析】(1)汉字书写是语文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规规矩矩地写字。

对于在方框或田字格里书写,要做到妥善布局,结构匀称,笔画到位。

本题按要求临写即可。

(2)本小题作答时,注意易错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拼音书写,不要写成英语字母;根据拼音写汉字,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避
免混淆。

注意“殖”的字形和“氛”字的读音。

(3)将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要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还……)去掉;要将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

语句“那竹林真的静悄悄吗?”可将改写成“那竹林并不是静悄悄的。


(4)根据语境,前一句写“我们”,后一句写动物。

句子间构成并列关系,所以选用表并列关系的“也”字。

(5)本题作答要选择林间的“动物”,用“也许,你会……”的语言形式来拟写这一动物的行为表现,使之构成排比句。

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⑴略
⑵fēn;殖;jìn
⑶那竹林并不是静悄悄的。

⑷也;表示并列关系,同时又强调了竹林中的动物与我们一样,有着属于它们自己的生活状态。

⑸示例:也许,你会发现隐身的竹节虫,正警觉着周围的风吹草动,随时准备逃离可能的危险。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的汉字书写的基本功。

虽然简单,但也要引起考生的注意,要在平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规范写字,结构匀称,笔顺笔画都要到位。

⑵本题考查的是常用字词读音和识记的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平时常用的基础字,考生要注意平时的识记和积累。

⑶本题考查句式的变换能力。

考查的是学生基本功,要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掌握句式的变换及其运用。

⑷本题考查考生关联词语的运用能力。

考生要读懂分句的内容,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注意常用关联词语的运用。

阐述理由要结合语句的内容进行分析。

⑸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考生要结合语句的结构进行分析,注意句子的内容的连贯,句式的相同。

5.仿佛还是昨天,我们兴高采烈地踏进初中的大门,可一眨眼,三年的时光已悄然逝去。

初中生活犹如人生的驿站,既意味着结束,更是一段新征程的开始。

回首逝去的日子,无尽的欢乐犹在眼前;展望未来的日子,满腔的豪情充盈心底。

让我们一起来开展“岁月如歌”综合性学习活动吧!
(1)【拟写标语】为了营造氛围,需在教室里张贴一条宣传标语。

请你根据画横线的语句,仿照前半句句式,拟写出标语的后半句。

前半句:忆过去欢乐在眼前;
后半句:________
(2)【设计活动】为使本次活动丰富多彩,请你再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①讲一讲学习历程;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绘一绘前程美景。

(3)【重温经典】三年来,我们阅读了不少经典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总有一些人物、情节、场景等留在我们心底,挥之不去。

以下是课本里的经典文学作品名称,请你任意选择一篇,就你最难忘的内容或主题,
仿照示例,拟写一句话,并写出相应的作品名称。

作品:《背影》《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
示例一:一片笑声,尽现世态炎凉。

(《孔乙己》)
示例二:特殊言行,预示悲剧结局。

(《孔乙己》)
拟写: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探究材料】活动最后,为了激励同学们积极面对未来,老师出示了两则材料,让大家探究。

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路遥《平凡的世界》材料二: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从投身写作,到第一部长篇小说《解密》出版,他整整奋斗了16年。

仅在前后创作10年的过程中,他遭遇17次退稿,120多万字的初稿被删去百万多字。

但他仍初心不改,积极争取和奋斗,笔耕不辍,直至小说发表。

【答案】(1)展未来豪情盈心底
(2)说一说同窗趣事;抒一抒师生真情
(3)两个大字;彰显爱国力量;最后一课
(4)人生(生活、工作)需要争取和奋斗。

(只有争取和奋斗,才能活得更有价值和意义。


【解析】【分析】(1)首先宣传标语的上联“忆过去欢乐在眼前”可以看出,上联由“忆过去”“欢乐在眼前”两个短语8个字构成,“忆过去”是动宾短语,“欢乐在眼前”是主谓短语,因此拟写标语下联也要符合这个特点,另外还用注意内容要符合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

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内容和形式上符合要求即可。

(2)本题要求设计两种活动形式,题中已经给了两种活动形式,可以仿照着再设计两种,如:①说一说同窗趣事;②抒一抒师生真情等。

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3)本题要求从题目中所给的文章里任意选择一篇,就你最难忘的内容或主题,仿照示例,拟写一句话,并写出相应的作品名称。

题目中已经给了两个例子,可以仿照例子来写,注意答题时一定要注意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此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所写的句子在内容和形式上符合要求即可。

(4)认真阅读这两则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一第一句提出自己的观点: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不管结果如何。

第二句是说明有这种认识的好处。

材料二举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不怕失败,不怕挫折,坚持不懈的写作,最终获得成功。

综合则两则材料,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生(生活、工作)需要争取和奋斗。

(只有争取和奋斗,才能活得更有价值和意义。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

这道题看似要求拟写标语,其实是要求对出标语的下联,因此答题时要注意拟写对联的要求:①对偶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②内容相关原则,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③避免重复原则,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
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④上仄下平原则,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这个原则在考题中一般放得较宽。

(2)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方案与内容的能力。

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答题时只要内容和形式符合要求即可。

(3)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

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语意连贯。

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

注意例句中的句式,我们写出来的句子字数要与例句一样多,结构也要一致。

(4)本题考查材料的探究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内容,然后思考两则材料表达的主旨并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6.学习完《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同学们对邹忌的进谏策略和齐威王的纳谏魄力十分佩服。

请你一起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将下联补充完整。

上联: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
下联:________
(2)邹忌采用了委婉劝说的方式令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受此启发,绿茵中学的学生想建议李校长开设“校长信箱”,广开言路。

假如你是学生代表,见到李校长后,你将会怎样说?(不超过40个字)
【答案】(1)威王悬赏纳谏从谏如流
(2)学校要是能设立一个“校长信箱”,让大家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啊!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

对联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革除弊端,有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

因此对联为: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威王悬赏纳谏从谏如流。

(2)本题考查探究和建议。

需结合材料提取主要内容信息,结合实际情况,说出自己的办法和建议,内容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要点须全面,陈述有条理,切合实际有可操作性。

结合齐威王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的事例,提出建议:学校要是能设立一个“校长信箱”,让大家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啊!
故答案为:(1)威王悬赏纳谏从谏如流
(2)学校要是能设立一个“校长信箱”,让大家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啊!
【点评】(1)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

答题时应注意,这是道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对偶的修辞方法及应用。

首先,明确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
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词语结构必须相同,下句在意思上要与上句有一定的联系。

(2)本题考查探究和见解表述。

答题时应注意,结合现实生活,唤起生活体验、学习经验,从经验和知识积累中调动对应因素,围绕题目的实际情境进行设计、构思、创意。

拓展要有条理、观点要鲜明。

7.语言的实际运用。

周末,王涛和几个同学相约骑自行车去郊外踏青。

但不幸的是,回家途中刘明在西山路段意外跌倒,右腿不能动弹且有少量流血。

王涛向120 急救中心拨打电话求助,然后电话告知刘明的父亲,王涛应该怎么说?
(1)对120急救中心:________。

(2)对刘明的父亲:________。

【答案】(1)急救中心吗?我同学在西山路段意外跌倒,右腿不能动弹且有少量流血,请你们赶快来救救他,好吗?
(2)叔叔,您好,我是刘明的同学王涛。

刘明右腿受伤了,我已经拨打了120,请您直接到医院去看他。

【解析】【分析】(1)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

要求语言文明得体,简洁清楚,给120 急救中心的电话,说清事发地点和伤情。

(2)给刘明的父亲的电话,告知自己的身份,刘明的伤情及自己联系120 急救中心的情况。

故答案为:(1)急救中心吗?我同学在西山路段意外跌倒,右腿不能动弹且有少量流血,请你们赶快来救救他,好吗?
(2)叔叔,您好,我是刘明的同学王涛。

刘明右腿受伤了,我已经拨打了120,请您直接到医院去看他。

【点评】(1)本题考查情境说话和表述的简明得体。

答题时应注意,从称呼、自己的身份、事故的地点、伤情、具体的请求等方面表达。

(2)本题考查情境说话和表述的简明得体。

答题时应注意,称呼恰当、说清自己和刘明的关系,事情的简要过程和看望地点。

8.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当前很多年轻人通过手机进行阅读,对报纸、杂志、图书等传统阅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手机阅读对读者和对出版行业的改变其实刚刚开始,手机阅读所呈现的社交化、交互式阅读特性以及丰富的阅读体验注定会对年轻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而且手机阅读基本上免费,也使得传统的报纸杂志、图书阅读方式更加式微。

材料二:手机阅读在年轻人中的风行,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阅读行为、模式、内容,甚至对思维方式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手机阅读的特征是功利阅读超越人文阅读、流行阅读超越经典阅读、信息获取超越知识习得、新闻关注超越文学感受、娱乐追求超越理论探讨,具有高度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的特质,这导致了年轻人图书阅读量减少,缺少耐心,不容易实现深度阅读。

材料三:
(1)当前阅读现象存在哪些显著特征?
(2)上图是题为“手机族”的漫画,请介绍漫画内容,并为这一群体拟一条警示语。

【答案】(1)手机阅读这种数字阅读方式严重冲击纸质阅读,成为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主要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伴随着浅显化、娱乐化等弊端。

(2)内容:痴迷看手机的人,脖颈弯曲正“吱吱”发声,颈椎严重变形,却不顾旁人警告仍低头盯着手机看。

警示语:放开手机,抬眼看世界。

(争做“抬头族”,健康我做主;世界那么美,抬起头看看;不做“低头族”,青春我做主)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一“当前很多年轻人通过手机……巨大的冲击”“使得传统的报纸杂志、图书阅读方式更加式微”可以得出:手机阅读这种数字阅读方式严重冲击纸质阅读,成为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主要阅读方式。

从材料二“手机阅读的特征是功利阅读超越人文阅读……缺少耐心”可以得出:手机阅读伴随着“碎片化、社交化、娱乐化”等弊端。

(2)作答时抓住画面中低头看手机的人和文字“颈推变形”“吱破破”及“快抬头,说的就是你”这些要素来介绍画面。

警示语要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

故答案为:⑴手机阅读这种数字阅读方式严重冲击纸质阅读,成为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主要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伴随着浅显化、娱乐化等弊端。

⑵内容:痴迷看手机的人,脖颈弯曲正“吱吱”发声,颈椎严重变形,却不顾旁人警告仍低头盯着手机看。

警示语:放开手机,抬眼看世界。

(争做“抬头族”,健康我做主;世界那么美,抬起头看看;不做“低头族”,青春我做主)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⑵图文转化应注意:①注重整体阅读。

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

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

②注意图的细节。

图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他往往起提示作用。

如图画中的字、图下的“注”等。

③把握题目要求。

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题目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

这样,比较分析有关内容,就可准确回答问题
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作家曹文轩近日表示,随着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展,“人类对知识的崇拜、贪婪的属性早已经使人们失去了对知识拥有的分辨与警惕。

但是这些书对我们而言是否有价值?”他认为,现在更特殊的问题不是是否读书的问题,而是读什么书的问题。

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