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促进历史教师专业成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促进历史教师专业成长

通讯员:袁益华来源:泰东实验学校点击数:更新时间:2012-10-18 14:18:11

国外教育家、教育工作者对教师阅读的价值是充分肯定的,如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书这是一种重要的、永放光辉的明灯。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个品质所要求的。”林语堂说得好,“读书本来是至乐之事”。杜威说,“读书是一种新的探险”。余秋雨认为“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可见,阅读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我从阅读中深深体会到:阅读使人不断进步,阅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阅读是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改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以前强调以师为主,以本为本,眼盯知识点,强调标准答案。新课改强调课堂的师生、平等,学生主体;教学模式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式转向探究式、自主合作式,讲求情境教学。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头脑,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为此,有关新的教育理论、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书籍,应成为教师阅读的必备书籍。可见,阅读是弥补不足、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新课改的重要途径。

二、阅读可以使教师跳出教材

教师的备课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几本教参,长期下去,知识结构往往会僵化,知识面会变得狭窄,课也变得如同嚼蜡。阅读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可以极拓展教师的视野,拓宽教师的知识面,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跳出教材,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述“鸦片战争”,传统的教学无非强调其结果——中国失败,失败的原因——清政府腐败落后,得到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签订的《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深入一点也不过是推导一下鸦片战争使得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导致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最终导致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由此进入了旧主义革命。如果这样讲,无疑是重复劳动。因为“鸦片战争”这一课,初中时讲过,高中还这样讲,学生肯定会产生疲劳,也得不到发展。备课时我归纳了几个问题:说清政府落后,究竟怎样具体落后呢?即使落后,可堂堂大清毕竟有百万军队,而区区英国只有数万军队,而且是劳师远征,清政府是以逸待劳,又如何会失败了?失败的教训仅仅是落后就要挨打吗?我想,这些问题也一定是学生想问的问题,如何解答。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为我们做了系统而详实的回答。[1]

我通过课件将茅海建先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在学生面前。从战争最重要的火药、枪械、大炮、战舰、炮台、兵制、后勤补给、战略战术到参战士兵的年龄、待遇、士气、及民众对战争的态度;从双方的前线指挥官到最高统帅的指挥,从情报收集到信息传递都做了详细的对比。茅海建先生如庖丁解牛,将大清朝的每一块骨骼、肌肉都解剖开,让我们看到大清朝这具庞大的身躯下其实每一块肌肉都在腐烂,每一块骨头都在萎缩。用极大的勇气粉碎了我们的最后一丝幻想,让大家明白:中国是彻彻底底的落后了。鸦片战争不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其实是两种制度之间的战争,是落后的封建制度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间的战

争,是懵懂的“天朝上国”与全球化潮流的对抗,是传统的农业文明与近代化的工业文明之间的较量,其结果不言而喻——清政府注定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古人云:失败是成功之母,知耻而后勇。那么清政府从失败中得到哪些教训呢——没有,什么也没有。

时人视《条约》为万年和好条约,现在条约也签订了,洋人也走了,一切又回到从前,读书人还在读着四书五经、官员们还忙着升官进爵,大清朝还是那样,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场战争的警示。我又引用了廷黻先生的一段话加以辅证,廷黻先生说“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哪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然后又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2]这“失落的二十年”足够一个奋进的民族再振兴起来,可清政府什么作为也没有,多么令人可气、可叹、可悲!

这样的一节课,效果是明显的,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不断思考,不断质疑,相互辩论,完全沉浸在历史的情境中。甚至有学生下课后还围着笔者讨论。后来他们的语文老师告诉我,很多学生把这节课写进了周记,都说是最难忘的一节历史课,有位学生写道“……从来没有哪节课像今天这样让人激动、兴奋、热血沸腾又让人沮丧、叹息,原来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感觉自己触电似的。一个民族有多少二十年可以重来,我们作为后人又应该有怎样的思考呢……”一节课如果能做到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思考,乐于思考,这不正是我们“三维目标”所要实现的吗。

三、阅读可以使自己的知识贮备更完备

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一种,除了教学的需要,接触的知识面相对比较狭窄,这在信息化的时代是一大不足。阅读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通过阅读可以开阔一个教师的知识面,丰富教师的知识积累。一定的知识积累很重要,大而言之,是一名教师的必备素质。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水从何处来,“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就是那源源不断的活水;小而言之,是应对学生“考验”的最佳武器。现在90后的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分明,尊敬老师的同时也爱搞点小问题“考考”老师,以显示自己的个性。这对于学生而言是种进步,对于老师而言,就是小小的“考验”了。这时,平时的知识积累就很重要。记得笔者曾读过绛的《我们仨》,[3]有书评称绛为“先生”,我记得绛女士分明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明明是“绛女士”怎么会变成“绛先生”呢?不解之下,查阅资料得自:先生是对男子的尊称,也有用于称呼有较高学识与地位的女性,例如清照先生、爱玲先生。笔者搞清楚之后也没当回事。后来,一个学生拿着教材半疑惑半“考验”地问我:“老师,宋庆龄不是的夫人吗,应该是女士啊,毛主席怎么称其为‘庆龄先生’,是不是教材印错啦?”[4]我心中“咯噔”了一下,结合自己的理解,给他讲解了称宋庆龄“先生”的理由,并不是教材搞错了,而是一种尊重。学生听了满意、信服地走了。可见,丰富的知识积累是应对学生“考验”、让学生信服的最佳武器,不然,真会被搞得手忙脚乱。

四、阅读学术著作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材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某一观点形成之后,往往很少改动,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于迷信这种权威观点,久而久之,往往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定势即先前思维活动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了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准备状态。[5]教学中的思维定势往往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其实教材的观点只是众多学术观点中的一种,他往往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也不是绝对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史料的挖掘、新档案的解密,产生了许多新的、更加严谨、客观的观点。阅读这些新的观点,不仅可以充实教学容,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戊戌变法》,传统的观点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二:一是根本原因,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国情下,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而以慈禧为首的顽固保守势力的强大;二是维新派脱离群众,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6]还可以再加一条,就是袁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