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国学与管理》后对班级管理的帮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国学与管理》后对班级管理的帮助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们的工作职责之一是对班级进行日常管理。针对现阶段大学生心理特征和我校特有的管理制度,并结合本人近年来在班级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我认为,除了以遵循国家相关法规和学校管理制度为基础外,若能适时引入中国古代儒家、法家在人性论方面的部分论述作为管理思想加以运用,将会提高辅导员在班级管理的方面的工作效果和工作效率。

一、班级管理对象分析

(一)现代大学生特征

现阶段的在校大学生出生于20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年龄处于18-24岁之间,他们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后带来的各种变化,特别是多元性的文化和思想,以及更丰富的物质条件。因此相对于前几年的大学生来说,现代大学生更加渴望独立、情感也更加丰富和外显。它首先表现在对外部刺激反应过于敏锐,喜怒哀乐等表现的比较充分,高兴起来的时候手舞足蹈,消沉起来的时候无精打采,气愤起来的时候暴跳如雷,如看见朋友受人欺负而"拔刀相助",又如追求异性遭拒绝而作出不理智的事情等。

同时由于中国传统望子成龙的思想,家长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前施加了较多的压力和严格的管理,因此当学生离开家庭步入大学校园

后,希望能够自由地选择学习和生活的方法,而且对于辅导员和老师过多的说教易产生反感、抵触情绪。

(二)我校学生特征

我校生源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我校学生主要来自于农村和城市中的困难家庭,一方面学习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另一方面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有偏差,自我控制力较差。而我校所特有的学生管理模式,就是针对这一部分学生原本存在的一些弱点,通过早锻炼、早自习、早清洁、晚自习、晚清洁和丰富多彩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来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并借以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当然,在严格的管理制度下,我校学生也存在迟到、缺旷等情况,部分学生对于辅导员的教诲不予理会,自行其事。若使用强制手段进行管理,学生不易接受,同时也易导致辅导员和学生关系紧张,对于日后开展工作不宜。

二、儒、法二家人性观在管理方面的阐述

春秋时期是东周的前半期,春秋之后,也就是周朝的后半期,进入了七国争雄的时代,在后来西汉末年刘向编著的《战国策》中记载这一时期,所以人们称之为战国,其实是东周末期。在这一阶段,国家和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春秋早期还有明显的奴隶制社会的痕迹,到战国已经逐渐转化成封建社会。社会性质的变化,使得社会制度、社会阶级发生了大的变革,原有的意识形态崩塌导致了各种自由思潮的涌现,其中作为主流的当属儒家与法家理论。儒家思想出现于东周春秋时期,法家思想理论的发展与丰富在战国时期。

(一)性善论——儒家的人性观

儒家在人性上的主要观点是“性善论”,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

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二)性恶论——法家的人性观

法家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而荀子关于性恶的主张可见其《性恶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性恶是人的本性,而善是后天教化的结果,它们是“自然”和“人为”的关系。他说: “积土成山,风雨生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所以,圣人君子是由积善而成,是人为的。因此,人性虽然是恶的,但是却并不妨碍人人能够行善。

(三)两种观点的差异

荀子的观点与孟子有着根本的区别: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人有是非之心等善端。而荀子则以为人所以异于禽兽者,在于人之有优秀的聪明才力。孟子强调心性本心,荀子强调本能欲望。

孟子站在性善论的观点上必然强调人的内心修为,而荀子力主性恶,强调外在的礼仪规范,孟子重于心,荀子重于学。孟子主张扩充本性,主张养气,重视发挥本心的作用,重视自我修养、自我反省的功能。荀子主张化性起伪、改造本性,主张治气,重视学习的作用,重视教育培养、社会约束、师长示范和个人努力的结合。由此可见,孟子更注重内心的作用,走的是内圣的道路;荀子更注重外力的作用,走的是外王的道路。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无论儒家还是法家,都是希望用自己的系统理论帮助统治者进行国家治理,而“性善”还是“性恶”的争论,来源于对社会秩序规范的根源的不同理解:孟子善意地看待人和人

生,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荀子则以一种冷峻严厉的目光审视人和人生,不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

三、儒、法二家人性论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探索与思考

班级管理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之一,在与学生交流沟通、建立班级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同样要认识到我们的服务对象是人。根据前文所述,儒、法二家在对人的本质的剖析中有着较大的差异,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让我们认识到人的本质同时兼具社会本性和生物本能的双重属性。儒家重教化,法家重刑罚。儒家要“序君臣父子之礼”, 法家则要“正君臣上下之分”。儒家在管理理念上强调道德的自觉, 而法家强调法令的强制。

那么究竟哪个学说对于班级管理来说更重要呢?我的观点是,两者虽为对立,但其实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一)“法”治是班级管理的根基

建立在“人性本恶”基础之上的法家思想强调制度,认为管理者应该“行法”、“操术”、“乘势”,即颁布上下统一的法令,用术来驾驭臣民,凭势加强君主权威,才能政治清明,国泰民安。

在班级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其一是班级规章制度不完善,其二或者执行制度不彻底,使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面临重重困难。一个班级只有建立完善的制度,同学按照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才能更好的保证学有所有、学有所成。

(二)“仁义”使得班级文化开花结果

儒家文化以“仁”“义”为核心,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康向上的个人形象。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完成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还要参与学校甚至社会的各种活动,为了

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后真正成为“职业人”和“社会人”,只有加强学生对于班级和学校的归属感和依赖感,真正认同学校和辅导员的管理模式。

(三)儒、法结合加强班级管理

辅导员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依据规章制度制定合理并且有奖有罚的班级管理制度。制度建立之后必须要求班级成员坚定不移地去按照条例来执行,通过奖励机制来刺激班级同学调整状态和习惯来更好地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节奏。惩罚那些违反规定的同学,要让班级成员都清楚的了解,如果自己的行为出现偏差将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而这些结果将会给他们后续的学习过程带来负面的影响。

同时,辅导员更加要利用一切机会,向学生广施“仁义”。通过下班级、下寝室、下食堂等方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充分了解每一位同学的相关信息,在同学需要帮忙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让学生感受到即使远离家乡,也一样可以感受到父母般的关怀。

通过前文所述,班级管理是一个需要法家“法治”来加强制度管理同时又需要儒家“仁义”来关怀学生的综合处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只强调制度会让学生感到冰冷,甚至在处分学生后还会发生突发事件。如果只单纯的强调仁义,班级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彻底,则又会让班级变得松散,甚至违反校纪校规。

因此作为一名辅导员,既要有严苛的一面——奖惩分明,又要有仁爱的一面——细致热忱的关怀每一位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