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物知识点梳理练习第一章 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 练习 学生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
第1节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
一、知识提要
1、生命科学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我国对生命科学发展的贡献
2、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前景,以及生命科学的含义
二、基础训练
1、生命科学是以_________为研究对象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总称,它是研究__________及其_______的科学,并涉及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领域。
目前,世界上有眼光的科学家和政治家已形成广泛的共识,认为_______科学和______科学将一起成为现代高科技的两大支柱。
2、我国明朝杰出的医学家的《》是一部医学和生物学的巨著。
3、被称为“细胞”,具有各种生物组织器官的潜能。
4、克隆羊“多利羊”的成功是人类采用高度分化的创造克隆动物的重大突破。
5、用豌豆杂交试验揭示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为20世纪的近代遗传学奠定了基础理论,
被誉为遗传学奠基人的科学家是___________。
6、1921年弗雷德里克。
班廷从狗的体内分离得到天然胰岛素。
40多年后,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科学家是_____国人。
7、1999年,被美国《科学》杂志列为世界十大科学成就之首的是____________。
8、被称为生命科学“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9、17世纪显微镜的发明,使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_______水平。
1838-1839年德国植物学家
施旺提出了________。
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克里克提出了__________ 模型,标志生命科学研究进入________水平。
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在该领域作出举世瞩目的贡献。
10、在生命科学发展的早期,主要采用_________法和_________法,对生物体形态结构特征
进行观察和记录。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__________法逐步成为主要研究手段。
11、“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首先提出,1990年正式启动的。
我国于1999
年9月加入该计划,所测基因序列占全部序列的________。
2003年4月14日正式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目标全部完成。
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并共享成果的除有美国、中国、日本外,还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个国家。
参与国的科学家在基本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______________,基因组研究进入第二阶段,即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研究。
12、生命科学的研究向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
在微观领域,生命科学进入到__________水平的新阶段。
在宏观领域,综合探讨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之间相互关系的________逐渐兴起,并取得巨大发展。
13、最早创立“生物分类法则”的科学家是()
A、李时珍
B、林耐
C、达尔文
D、孟德尔
14、下面是生物科学史上的几件大事,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是()
①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②显微镜的发明③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进化论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
⑤英国科学家成功培育了克隆羊⑥“人类基因组计划”所有目标的全部完成
A、②④③⑤①⑥
B、②③④①⑤⑥
C、②④③①⑤⑥
D、②③④⑤①⑥
第2节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
一、知识提要
生命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二、基础训练
1、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其顺序是()
①提出疑问②设计实验③实验实施④得出结论⑤分析数据⑥提出假设
⑦提出新的疑问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④③⑥⑤⑦
C、①⑥②③⑤④⑦
D、⑥②③④①⑤⑦
2、当盖都塞克发现作为实验的猩猩发病后,再用其他正常猩猩做同样的实验,其目的是遵
循生命科学的()
A 、一致性原则 B、完整性原则 C、对照性原则 D、重复性原则
3、设计实验时必须只改变一个因素,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然后进行实验,这样逐一比较后,
才能确定真正的影响因素,这体现了科学的原则。
A、单一变量
B、完整性
C、重复性
D、一致性
4、科学的发现看似偶然,其实是必然的。
青霉素的发现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1)仔细阅读下列句子,按青霉素发现的过程进行排序(只写编号)。
①弗莱明用一小滴青霉菌所产生的代谢物质,滴在正在生长的葡萄球菌上,几小时后葡
萄球菌奇迹般地消失了。
②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落周围葡萄球菌不能生长。
③或许是青霉菌的生长抢夺了葡萄球菌的营养,或许是有青霉菌产生了某种代谢物质杀
死或抑制了葡萄球菌的生长。
④他将青霉菌的代谢物质稀释1000倍进行实验仍然有效;并试着用青霉菌的代谢物质
治疗局部多种细菌感染的伤口也获得成功。
⑤他把这种代谢物质命名为青霉素。
(2)发现青霉素的过程与弗莱明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有关。
他采用青霉菌所产生的代谢
物质进行实验,主要想验证的假设是()A.青霉菌的生长抢夺了葡萄球菌的营养
B.青霉菌产生的某种代谢物质杀死或抑菌了葡萄球菌的生长
C.青霉菌的生长是以葡萄球菌为营养
D.青霉菌产生的某种代谢物质刺激了葡萄球菌的生长
(3)仔细分析第(1)题的句子,归纳弗莱明在发现青霉素的过程中得到的三个实验结论①
②
③
5、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 近几年,疯牛病在欧洲时有爆发,致使欧洲民众“谈牛色变“,对牛肉的消耗量大减。
材料2 科学家通过观察发现:“疯牛病”的症状其实与人们早在300多年前就已注意到的发生在绵羊和山羊身上的“羊搔痒症”的症状极为相似,主要表现为:站立不稳,烦燥不安奇痒难熬,直至瘫痪死亡。
20世纪6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阿尔卑斯用放射性处理破坏病羊DNA和RNA后,其组织仍具有感染性,因而认为“羊搔痒症”的致病因子并非核酸,而可能是蛋白质。
材料3 1997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坦利·普鲁辛纳因发现了一种新生物——朊病毒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朊病毒实际上是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质,它有两种构象:细胞型(正常型PrP C)和搔痒型(致病型PrP SC),(PrP SC)胁迫PrP C转化为PrP SC,从而实现了蛋白质→蛋白质,并产生病理效应,使生物个体致病。
(1)“疯牛病”的病原体是___________,其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
(2)“疯牛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饲喂了___________饲料。
(3)与病毒相比,朊病毒在组成成分上的不同主要在于___________,把它列入生物体的范畴,是因为它具有___________这一生物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是通过___________来实现的。
(4)简要阐述朊病毒的发现对于遗传学的研究有何重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1、1 细胞的观察和测量
一、知识提要
显微镜和显微测微尺的使用方法
二、基础训练
1、取显微镜的正确方法:左手托_________,右手握_________
2、使用显微镜时如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细胞大小越______,数目越_______,视野越
______,物镜与载物台的距离越_____。
3、视野中左下方的目标图像要移送正中央应该向_______推动载玻片,因为在载玻片上实物
目标的位置是在_______。
例如“P”字在显微视野下图像是____ 。
4、低倍观察视野,逐渐升高镜筒,到很高仍然看不到目标,原因是目标____________。
5、目镜长短与放大倍数成_____比,物镜长短与放大倍数成____比。
6、显微镜测微尺是测量微小生物体或结构的有效工具。
经标定安装于10×目镜中的目镜测微尺在低倍镜(10×)视野中的每小格长度为7um,在高倍镜(40×)视野中每小格长度为1.75um。
如果在10×目镜和10×物镜构成的视野中,一个酵母细胞在目镜测微尺的测量下,测得其细胞长度是5格,则该细胞的具体长度值是_______um;如果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则酵母菌在目镜测微尺上的长度是_____格。
7、显微镜目镜为10x,物镜为10x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
镜不变,物镜转换为40x后,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A.2个B.4个C.8个D.16个
8、显微镜目镜为10x,物镜为10x时,视野中被一行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若
物镜转换为40x后,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
A.2个B.4个C.8个D.16个
9、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装片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将物镜对准通光孔B.先用高倍镜,后用低倍镜观察
C.移动装片可确定污物在物镜上D.使用高倍镜时,用粗调节器调节
10、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A.体积 B.表面积 C.像的面积 D.长度或宽度
11、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步骤是()
①调节焦距②对光③观察④取镜和安放⑤复原与放回⑥安放玻片
A.④②③①⑥⑤ B.④②⑥①③⑤ C.④②⑥③①⑤ D.④①②⑥③⑤
12、在光照明亮的教室里,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时,在显微镜视野上能够清晰看到细胞,
但看不清内容物,为便于观察,此时应()
A.改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B.改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C.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D.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13、当显微镜镜筒下降时,操作显微镜的人的目光注视的部位是()
A.镜筒 B.目镜 C.物镜 D.物镜与装片的距离
14、使用高倍镜观察装片的步骤是()
①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移走,换上高倍物镜②在低倍镜下找到目标③将目标移到视野中央④调节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直到视野适宜、物像清晰为止
A.②③①④ B.①③①④ C.②④①③ D.③④②①
15、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4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组合起来,如果载玻片的位置不变,用
哪一物镜在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最多()
A B C D
16、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4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组合来观察血细胞涂片。
当成像不清晰
时,每一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如图所示。
如果载玻片位置不变,用哪一物镜在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最大 ( )
17、下列有关使用显微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在用显微镜观察切片时,先用低倍镜再换用高倍镜的原因是低倍镜观察视野大,易找
到所要观察的物像。
B、在从低倍镜换上高倍镜后,视野将变暗,如因太暗而影响观察时应开大光圈,反光镜
由平面换成凹面。
C、在低倍镜下观察一个植物细胞时,在视野的右上方有一结构因太小看不清,此时应换
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调节即可。
D、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时,用低倍镜观察的效果比用高倍镜观察要
好,原因是洋葱鳞片的外表皮细胞比较大,用低倍镜观察放大倍数适中。
18、看到放大低倍镜视野中某一物像时,当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后,无论如何调整,在
高倍镜视野中都找不到要放大的物像,其原因不可能是 ( ) A.标本不在视野中 B.高倍镜是坏的
C.物镜镜头没有转换到位 D.目镜镜头是坏的
19、下面是光学显微镜的一组镜头,目镜标有5×和15×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
请看图回答:
①②③④(1)要仔细观察叶绿体的形态时,显微镜的目镜、物镜的组合为_______,此时放大倍数为__________。
(2)在观察中,③和④的显微视野中比较明亮的是________。
(3)若在低倍镜视野中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在,则异物可能存在于()
A.物镜上 B.目镜上 C.装片上 D.反光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