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整车下线检验标准书

电动自行车整车下线检验标准书
电动自行车整车下线检验标准书

上海XXXX电动车有限公司文件编号

版本

电动自行车整车下线检验标准书编制日期

实施日期

1.目的与范围

1.1为了检查电动自行车质量是否符合产品标准要求,对装配质量进行实时监控,保证产品出厂质量的稳定和促进其

质量的不断提高。

1.2 本检验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本公司生产的简易款电动自行车和半包式电动自行车整车下线后的调试、检验;

2.定义

下线检验:是指对装配下线的成品进行的100%检验和调试,检验合格的成品交由打包线打包入库。

3.检查内容及技术质量要求见下表:

检验检查内容及技术质量要求

检验项目技术质量要求

一标示检查

1 检查车架号、电机号、流程卡应正确、清晰、深浅均匀,不能有重印或损坏现象,应与流程卡内容一致。

2 标识对应检查

检查车架号码是否与车型一致(与公司的车辆识别代码相对照);检查车型标记与

车辆实际车型是否相符;检查电机号与流程卡对应车型是否一致。

3 标识、贴花数目、式样、内容、位置要正确,参照样车、设计效果图。

二一般检查

1 完整性无缺漏件,螺纹连接件无打滑或打毛等不良现象。

2 左右对称性左右对称零部件离地高度差≤10mm。

3 后衣架无划伤、飞溅、螺栓未紧、偏斜现象。

4 检查整车锁具电门锁两把钥匙必须一至,同时开启且开关灵活、可靠、档位清晰;(工具兜、后衣架板、电池盒、鞍座锁)电机锁两把钥匙必须与电机锁相匹配,且开启灵活,

无卡滞。

5 后车梯、中撑、侧支架无不回位、干涉、踩不起来、压放整车,无前窜现象,后车梯、侧支架收起时与

限位支撑接触是否可靠;与后轮及其它零部件是否干涉;中撑支起时后轮离地高度为:40±10mm。

6 中轴、曲柄、飞轮、链条中轴锁母的紧固扭距不小于30N·m;右中轴碗应旋紧到底,中轴锁母旋紧后,曲

柄装配后中轴应回转灵活且无松动、安装方向相反,呈180°注意曲柄L/R面,不得装反。飞轮转动灵活、无卡滞、松动、异响等不良现象,链条无磕碰链罩、车

架现象,上下松紧度10-15mm,链条卡片开口方向应与链条运转方向相反。

7

检查电机、前后轮状态前后轴

紧固螺栓是否牢固前后轮在同一条平面上,偏差小于7mm,无径向、轴向晃动,转动要平稳,无异响、卡滞、变形、跑胎等现象,前后轮胎气压正常(350千帕)、无少气、漏气现象,

轮胎轮廓露出均匀,前、后轮气压应符合企业标准规定值;前后轮胎胎花方向正

确一致。前轮紧固力矩为18N.m。电机紧固力矩为30N.m。车轮外胎与泥板间距为:30±2MM,前泥板与车架主管(含塑件)的最小距离≥35±2MM。

8

前后减震器、,紧固螺栓是否

牢固前后减震器工作正常;伸缩力值符合技术要求,各零部件安装应正确,螺栓应紧固到位。

9 方向把前叉方向把(转向)锁,能锁住,无卡滞现象,左右把高低应一致,游隙、间隙,要适当,螺栓应紧固到位,紧固力矩把横与把立组合后紧固力矩、把芯丝杆紧固力矩为:19.6N.m。

10 检查操纵拉索、线束

电器线路整齐有序、美观;转把线、刹车线、主电缆线在方向把回转角范围内转

动过程中应有裕度,走向顺畅,不得被夹持和异响。

11 检查前后制动系统制动安装状态杆端自由行程10~20mm(液压制动自由行程5~10mm)。刹车拉线走向顺畅,不得与运动件干涉。调整松紧状态后,前、后刹车拉索(杆部螺纹)应

露出调整螺母端面3~10mm。制动手柄自由行程为:10-25mm;手握力不大于250N.m,制动无异响并平稳、可靠无干涉卡住,抱死;无骤然制动现象。

12 检查调速转把调速转把与车把锁紧后转动灵活,无卡滞现象。

13 检查手把开关手把开关安装应牢固,档位转换应明显,操作灵活可靠。

14 附件与包装附件齐全,与标准一致(雨披1件、倒车镜1套、充电器1只、车牌1只、说明书1本、合格证一张、脚蹬1套、说明书使用自封塑料袋。塑料内同时装有保险

丝管1只及相关螺丝);外包装:打包带间隔均匀,粘接牢固;箱底、盖边角应对

齐封箱钉应均匀、整齐;箱外标示、唛头字迹应清晰,并与箱内实物符合;整车放入箱内后,其长短、高低、宽窄应合适,箱体无破损。

检验项目技术质量要求

三外观检查

1 检查外观件与配合间隙

颜色一致、均匀、无色差、过渡流畅,配合间隙均匀,踏板车PP件、烤漆件接缝

非主观外表面≤2mm,主观外表面≤ 1.5mm。高低不平≤ 1.5mm。

2 检查贴花、标识等

粘贴位置正确,数目不能缺少,标识要对应车型,不能混淆,贴花应平整、光滑、

不应有气泡、翘边及明显错位。

3 检查各零件是否安装到位,是否错装、漏装、各零件间是否存在干涉。按样车和装配工艺执行。各零部件按车型安装到位,不得有错装、漏装、松装现象,各转动部件运转灵活,运动部件与不运动部件不允许有摩擦现象。

4 检查电镀件色泽均匀、光亮、不得有气泡、剥离、烧黑、露底、露黄、毛刺及划痕等缺陷。

5 检查喷漆件

应光滑、平整、色泽一致,距离可视面1m距离不允许看到流痕、麻坑、漏涂、裂

纹、及划痕等缺陷。

6 检查焊接件不能有漏焊、假焊、裂纹等缺陷。

7 检查零部件对称性方向把、头罩、后货架、后挡泥板等左右对称零部件左、右离地高度差≤4mm,宽度差≤5mm。本项采用目视检查,无法判定时采用测量法确定,以目视检查为主,

不能确认时用直尺确认。

8 鞍座、座垫

应丰满、缝边清晰,不应有皱皮、退色,外表面无损坏、划伤。鞍座锁扣合轻松、

锁住可靠。

四电器件检查

1

电器件检查

(应接上48V 或 68Vh蓄电池)所有照明、信号灯、指示灯、喇叭、防盗器等,工作正常可靠;各电气开关操纵灵活、控制正确; 转向指示灯、大灯指示灯、电量指示与工作状态一致。

2 性能检查

A、具有良好的加速性能和过渡性能,加速无异响、无断电、卡滞等现象

B、检查时接上蓄电池(48V、 68V)。

3 电机性能

启动迅速,无缺相声及异响,全车无不良震动,应平稳电机运转无异响,卡滞、

磨闸等现象,接通电源不应有飞车现象。

4 调速手把

调速手把转到最大时电机速度应控制在要求范围;转把不工作时,电机应自行停

止转动并归零,回位灵活无卡滞。

6 大灯无不亮、外观破损现象。

7 转向灯闪光频率75—90次/分钟

8 尾灯无不亮,与工作状态一致、外观的破损。

9 各信号灯类无不亮,与工作状态一致、外观的破损。

10 喇叭声音应洪亮、无嘶哑、杂音等现象。

11 线束状态长短适度、连接可靠,走势顺畅。

12 助力电动助力性能良好、骑行时脚踏助力良好。

续表

序检验项目技术质量要求

13 制动断电制动时应能自动切断电源,即刹把刹车断电。

14 灯具与相应塑件结合正常,无间隙,螺栓无打花,漏打等不良现象。

15 前、后轮制动性

在限速状态下,制动无异响并平稳、可靠,制动距离小于4m;无干涉卡住,抱死;

无骤然制动现象。

16 前后轮一致性目视无偏差。

17 仪表仪表结合完好,仪表面无破裂、漏光现象,各指示灯泡、标示正常。

18 路试整车骑行后,所有零部件不得有松动、变形现象。

五否决项

1 车架车架立管应在车架中心基准面上,其公差值不大于 1.8mm;后平叉公差不大于6mm;左右叉钩垂直度公差不大于 1.2mm;中接头垂直度公差不大于 1.2mm.衣架不得有明显偏斜,前高后低为10-20mm,左右偏差不大于5mm;各个对称部件应该于车架中

心面左右对称,不得出现明显的倾斜、偏离现象。不大于 2.5mm。后平叉无明显松动。

2 前、后轮状态一致、无变形、破损、前、后轮中心面相对偏差≤6mm、径跳、端跳≤3mm、前后轮胎花纹方向应正确、装胎时气门嘴在外胎商标中央、前轮的紧固力矩不小

于19.6N·m、后轮的紧固力矩不小于30N·m。

3 车架号、电机号、流程卡

应正确、清晰、深浅均匀,不能有重印或损坏现象,应与流程卡内容一致。抄写

字迹清晰工整。

4 前叉状态正确(14〞、16〞);上下钢碗正确,球架不得装反,需加润滑脂;前叉应转动灵活、无窜动、松动、不得出现松动、卡滞和松紧不一等现象。左右最大转向

夹角为45~48度(特殊规定除外),下压减震应能有一定收缩行程,撤力后减震能自然复回,无卡滞等情况。

5 车把

车把两侧离地面差距不大于4mm;把立管插入前叉立管的深度应的最小插入深度标

记以上;把心丝杆,把接头螺杆的紧固扭距不得小于19.6N·m。

6 车梯型号正确(14、16、中支撑、侧支撑),无变形,偏斜,中支撑支起时,后轮离地高度为:40±1mm,车身底部最近点离地高度不得小于110mm;整车反坡角度为:≥8度;侧支撑前偏角度为:≥9度,前反坡角度为:≥6度。

7 后减震

左右减震前后左右角度一致,厂家状态、色泽、加工面一致,档位调节对称,紧

固可靠,下压减震应能有一定收缩行程,撤力后减震能自然复回,无卡滞等情况。

8 曲柄两曲柄的安装方向相反,呈180°。脚蹬轴应和曲柄紧固,不得松动。

9 中轴中轴锁母的紧固扭距不小于30N·m;右中轴碗应旋紧到底,中轴锁母旋紧后,曲柄装配后中轴应回转灵活且无窜、松动。左、右中轴碗上润滑脂;左、右中轴碗

中安装球架(或Φ6钢珠每边12颗)注意球架正反。

10 链条链条松紧垂直度在10~15MM;开口卡片方向与链条运动方向相反。

11 电器控制器型号正确、线路、无破损、短路;插接件应插接到位,无松动;固定螺丝

正确所有照明、信号灯、指示灯、喇叭、防盗器等,工作正常可靠;各电气开关操纵灵活、控制正确; 转向指示灯、大灯指示灯、电量指示与工作状态一致;电机

启动迅速,无缺相声及异响,全车无不良震动,应平稳电机运转无异响,卡滞、

磨闸等现象,接通电源不应有飞车现象。

12 鞍座总成

鞍座与鞍管组合螺母紧固扭矩≥19.6 N·m;鞍管紧固后,上下左右无转动,紧固

扭矩≥19.6 N·m。

六外观件

1 轻微擦伤

主要面:长度<5mm一条;次要面:长度<8mm二条;主视面在距离0.5m处不可见,

侧视面在距离1m处不明显,不易观察面在距离1m处不能有。

2 深刮痕主要面:不接受;次要面:长度<3mm一条。

3 沙眼或气泡次要面:长度<3mm一条;直径<0.5mm,两点间距离>15mm;直径30mm范围内点数≤2点,直径100mm范围内点数≤4点。主要面:直径<0.3mm,两点间距离>15mm;直径30mm范围内点数≤2点,直径100mm范围内点数≤4点。主视面在距离

0.5m处不可见,侧视面在距离1m处不明

显,不易观察面在距离1m处不能有。

4 色差不明显,用色板比对。色差:在1m处,主视面无色差,非主视面不明显。

七其他事项除以上标准范围,轻微不良不计入合格率计算范围。

整车关键紧固部位紧固力矩

序号项目扭矩值(N.m)扭矩值(N.m)

1 前轮轴螺母19-20 19.6

2 后轮轴螺母30-40 35±5

3 平叉轴螺母30-40 35±5

4 减震器螺栓19-20 19.6

5 方向把固定螺栓19-20 19.6

一般紧固部位拧紧力矩

序号螺丝规格8.8及以下级单位:N.m 10.9和12.9级单位:N.m

1 M4 1.0-2.0 1.5-3.0

2 M5 2.0-4.0 3.0-6.0

3 M6 4.0-7.0 8.0-12.0

4 M8 10.0-16.0 18.0-28.0

5 M10 22.0-35.0 40.0-60.0

6 M12 35.0-55.0 70.0-100.0

7 M14 50.0-80.0 110.0-160.0

8 M16 80.0-130.0 170.0-250.0

9 M18 130.0-190.0 200.0-280.0

4不合格品的处理:

检验发现不合格项,通过简单处理就能修复的应当场调整、修复,属装配件质量的应及时反馈给班组长,不能立刻修复的在流程卡上注明不合格现象,放置在不合格品区由专人修理。

5.记录和标识

5.1 检验合格的成品在流程卡上项目栏做好检验合格标记,并在检验员栏签名盖章。

5.2 流程卡应按规定放置在易见且不容易掉落的位置。

5.4检验合格的成品放在打包区交附件检验员做最终检验。

6 其他规定

6.1 对检验用仪器设备应按各检验设备的操作保养规程进行日常操作检查、运行检查和定期检验;

6.2 检验操作人员发现检验设备或检验数据存在异常时,应及时通知专业人员校验;当发现例行检验设备运行检查结果不能满足规定要求时,立即对上次与本次运行检查期间内的批量产品进行追溯,并进行抽样进行相关项目检验,合格则允许加贴检验标识,不合格则不得加贴检验标识;当发现检验设备异常,更换设备进行检验时应对本批已检验的产品进行追溯、抽检确认。

本标准呈总经理核准后颁布实施,修改时亦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