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关于教师换位思考的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日益市场化的中国社会,终身学习逐渐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作为教师,时代在变,学生在变,对教师的要求在变,教育理念在不断的变化中。这就要求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来适应这一系列变化。暑假中,学校安排的“8后南师之旅”为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这么一次学习的机会。
在这次培训中,南师大给我们安排了六位教授做了专题讲座。几位教授高屋建瓴,从各自研究的方向专业而系统地对我们从教师发展的各个层面进行了介绍与建议,使我们受益匪浅。
在这些课题中,我对丁家永教授与易晓明教授的换位思考理论和实践尤感兴趣。对于这个内容,两位教授的侧重点各自不同。丁教授更主要是从学生的心理成长阶段性来给教师提供换位思考的参考依据,而易晓明教授则是设计了一个导盲游戏让我们亲身体会了一下换位思考的实践。下面我就这两位教授的讲座内容结合平时的教学实例简单谈一下我的理解。
丁家永教授从理论层面向我们阐述了高中生的思维能力所处的层次1、智力水平已接近成人水平。2、逻辑思维能力基本形成。3、辩证思维能力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很容易把学生当成小孩子看待,用不懂事来形容。但实际情况是学生的智力水平已经成熟。他们的“不懂事”实际上是他们的年龄段的行为标准与我们不同,而我们则是在用我们“成熟”的标准去衡量他们。我们逐步需要把俯视的眼光改为“平视”的眼光。但师生关系的冲突焦点不在于此,而在于辩证思维能力的落差。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处于起步阶段,即缺乏换位思考能力,往往表现得自私、做事不计后果、考虑问题片面。而我们教师的思维相对周密、全面。这种差异性导致学生的一些行为使我们教师无法理解,或者觉得幼稚。上学期我就碰到过这么一个辩证思维能力比较滞后的学生。在期末考试前半个月,周末的家庭作业已经开始不交,历史课背书也有点心不在焉。我课后找他了解情况。以我们的标准来看,他的回答堪称幼稚。他说“我父母和我说了,高二选科选理科,不选文科。而且期末考试语数外理化必须考好,否则暑假不许我玩”。在他意识中,政史地生考不考无所谓,语数外物化学好了暑假就可以有时间玩,学习上基本没有目的性和方向感。于是我问了他几个问题期末考试是否参加历史考试?他说参加;是否参加高二小高考?他说参加;高一的历史基础对高二小高考是否有直接影响,他说有。我再问,提高历史课课堂效率是否影响课后其他学科的学习效率,尤其是语数外理化的学习?他说不影响。最后我说,那不就行了,提高最后两个礼拜的课堂背书效率,期末考试肯定不差。的确,最后他考试成绩达到了班平均。从这个学生的实例来看,他不是不懂这些道理,而是在他的思维中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他思维能力的片面性导致了对部分学科盲目放弃的观念。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对这类学生做好分析、引导工作,调整培养他们正确的观念,使他们走出思想误区,在他们有学科倾向性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位教授易晓明教授给我们设计了一个换位思考的游戏---“导盲”游戏,由导盲人领着自己蒙住双眼的盲人搭档走完一条障碍重重的道路。这个游戏实际上就是考查导盲人的换位思考能力,让导盲人从搭档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预见和解决问题,使自己的盲人搭档通过各种障碍物。游戏之前我自信满满,以为对各环节考虑周全。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少问题。首先是游戏开始时我的
步伐速度过快,忽视了盲人每前进一步都是探索的一步,速度必然较慢。其次是搭档走上课桌时产生的恐慌,原因在于我没有及时改变自己的引导方式,仍是采用平地的搀扶方式,而不是高空的搀扶与支撑方式,导致搭档重心不稳。虽然庆幸于合作者的冷静与聪明,能及时明白我每一个动作的目的,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游戏,但也让我认识到了换位思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比如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波动、对学科的兴趣与重视程度、学生之间的个体能力差异等等。说来简单,实际情况则变化万千,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不断总结提高。
最后,我想以一句话来概括我对换位思考的基本理解不要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也以此与诸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