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知音篇讲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知音篇讲课稿
卢兰
说起知音,大家会联想到离我们最近的《知音》杂志,还有耳熟能详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关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在《吕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览·本味》有记载,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当伯牙鼓琴“志在太山”时,钟子期说:“巍巍乎若太山。”而当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又说:“汤汤乎若流水。”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就在子期的墓前将琴摔断,并且发誓终身不再鼓琴,因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人足以让他为之鼓琴。(正所谓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知音一词在这里可以解释为通晓音律的人,而后来引申为知己、知心朋友。《知音》杂志就是取他的这个引申义。
《文心雕龙》的知音篇是勰的鉴赏论和批评论,反映的是勰的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理论思想。这里的“知音”就是要在文学鉴赏中做知音。“知”可理解为一个动作,既是鉴赏的行为,而“音”则为鉴赏的对象。因而知音即可以是文学鉴赏的活动,即对文学作品正确评价的过程;也可以是鉴赏的主体,即努力做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
整个知音篇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首先是知音之难;其次是知音之方;最后是知音之乐。
在《知音》篇开篇中,勰就写到:“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知音多么困难啊!音确实难以理解,知音确实难以碰到,碰到知音,千年中只有一次吧。)一句感叹句引出了知音的难处。
那么知音难在何处呢?
作者勰主要从知的主体所存在的心理障碍;知的对象的客观因素;知的主体本身的性格差异三方面分别来探究知音之难。
首次从知的主体(鉴赏者、批评者)所存在的心理障碍(困扰),或者时常犯的毛病来看主要有:(一)贵古贱今;(二)崇己抑人;(三)信伪迷真。
接下来作者就开始一一阐述自己的观点:
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从古以来的知音,多数看轻同代人而怀念古代人),思古贱同也就是贵古贱今。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这两句出自于《鬼谷子·楗》篇)也。(所谓“每天在面前不信用,老远听见名声便想念”。)为了说明贵古贱今的现象,作者就举了二主的例子。
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从前非的《外储说》开始传播,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方才作成,始皇汉武帝看到了,怨恨不能和作者同时;后来知道是同时人了,那么非被囚禁,司马相如遭到轻视,难道不是明显地看到对同时人的看轻吗?)典故:“囚马轻”:
《史记·老庄申列传》中说,王(即后来的始皇)读了非的《孤愤》《五蠹》《外储说》等篇曾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后来非子来到了国,斯等陷害于他,王听信谗言把他打入牢中,非子被逼自杀了。
《汉书·司马相如传》记载说: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曾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后来召见司马相如,却把他看作像倡优一样的弄臣。
这里说的是知音者常犯的第一个毛病:贵古贱今。作为君王的皇汉武善且如此,更不要说其他人了。从心理学上可以说明:人们往往对离自己越古的东西,
或者是越看不懂的作品,越发看得珍贵;而对自己近的,熟悉的东西不以为奇,不以为珍。也就是俗话说的“远了香,近了臭”。
接下来作者举了班固和植的例子来说明知音者常犯的第二个毛病:崇己抑人(文人相轻)。
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见丕的《典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至于班固傅毅,文章不相上下,可是班固却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讥笑傅毅道:“傅毅这个人啊,一下笔就不能自己收住。”)及思(思:即植,他封王,谥号“思”)论才,亦深排孔璋(琳),敬礼(汉末作家丁廣,植的好友,常请植修改他的文章。)请润色,叹以为美谈(恰当的说法。指植在《与德祖书》中所引丁廙的话:“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文章好还是坏,全由我自己承担美名或恶声,后世谁会知道是哪位改定了我的文章植接着说:“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植认为丁廣这种文责自负的思想是很值得嘉奖的);季绪(汉末作家修)好诋诃,方之于田巴(齐国辩士,相传其辩于徂丘,议于稷下,一日服十人。后来却曾被鲁仲连所驳倒。植的意思是说现在有太多的鲁仲连,你一个类似于田巴一样的人算得了什么呢),意亦见矣。(到植评论文才,也极力贬低琳;丁廣请他修饰文辞,他赞赏而认为说得好;修喜欢批评文章,他就把修比作田巴,他的用意可以看到了。)故文称:“文人相轻”(丕典论论文中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非虚谈也。(所以文帝说:“文人相轻”,不是空话。)
接下来又举了楼护的例子来说明知音者常犯的第三个毛病“信伪迷真”。
至如君卿(西汉末年的辩士楼护)唇舌(指有口才。《论说》篇曾说:“楼护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谘朔”(至于楼护以为有口才,却荒谬的想谈论文章,说什么“司马迁著书,请教朔”),于是桓谭(东汉初年著名学者,著有《新
论》。)之徒,相顾嗤笑。彼实博徒(贱者),轻言负诮,况乎文士,可妄谈哉!(因此桓谭等人带着讥笑的态度互相对望着。他本来没什么地位,轻率的发言被人耻笑,何况是文人,难道可以乱说吗?)
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所以观察得深切明白,却又看中古代看轻当代的,两位君主便是;)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是也;(文才实是博大美好,却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的,班固植便是;)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学问够不上谈文,却把谬误当成真实的,楼护便是;)酱瓿之议,岂多叹哉!(据《后汉书·扬雄传赞》,扬雄写《太玄经》时,歆曾对他说:“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勰借用这个故事,深为感慨他说:“酱瓿之议,岂多叹哉!”就是说,在当时的文学批评风气之下,歆担心扬雄的著作可能被人用来盖坛子,这种慨叹并不是多余的。这个“酱瓿之议”,说明一个重要问题,当时扬雄虽严肃认真地写他的《太玄经》,却无人能赏识,所以歆认为是“空自苦”,意思是劝他不要写下去了,写出来也不过给人盖酱坛子。可见没有正确的批评风气,没有“知音”,是会影响到文学创作的。)(担心著作给后人用来盖酱瓮,难道这是多余的感叹吗!)
勰接下来从音的角度,就是从知的对象来说知的困难:既客观上的“文情难鉴”。
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文情如何如何难鉴”而是通过打比方来论证:
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麒麟凤凰和麏鹿野鸡相差极远,珠宝同石子完全不同,在照耀下,有明亮的眼睛观察他们的形态。)然鲁臣以麟为麏(《公羊传·哀公十四年》中说:“春,西狩获麟,……有以告者曰:有麏而角者。”:鲁国的国王在狩猎的时候捕获了一头麒麟,鲁国的一个大臣却来报到说:鲁王捕获了一头长了角的麏),楚人以雉为凤(《文子·大道上》中说:“楚人担山雉者,路人问:‘何鸟也?’担雉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