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猪苓露地栽培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苓露地栽培技术

一、概述

(一)猪苓的形态结构

猪苓是一种大型药用真菌,自然界中常以菌核形态存在,目前人工栽培猪苓是利用其菌核无性繁殖进行,我们通常所说的猪苓,也是指猪苓的菌核。夏秋季节,菌顶端可长出子实体(猪苓花),子实体上形成的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成菌丝,菌丝在生长过程中遇环境条件刺激可形成菌核.

1、猪苓菌核有黑、灰、白三种不同的颜色和形态。分别称做“黑苓”、“灰苓”和“白苓”。这三种不同颜色的菌核,是在不同年限长出,前后相连,后者是由前者生长发育而来的,代表了猪苓菌核生长发育时的三个不同阶段,即由种苓(母苓)→白苓→灰苓→黑苓→枯苓的无性繁殖生长过程.

⑴黑苓黑色的猪苓菌核,是由灰苓生长发育而成.但在形成黑苓之后,因其生长年限、菌丝的老嫩颜色、菌核软硬和折干率等的不同,又分为黑苓和老苓(枯苓)。黑苓,颜色黑但无漆黑光泽,其中有一部分呈褐黑色,由头年灰苓越冬后转变而来,黑苓菌核用手捏有弹性,掰开断面菌丝为米白色或浅黄色,其菌丝生命力和繁殖力强,可用来做种苓,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从黑苓菌核上萌发新苓(白苓)。如手捏菌核无弹性,断面菌丝为黄色或灰黄色,这种黑苓菌核不能作种,只可加工成商品猪苓。黑苓再继续生长,表面颜色黑而光亮,菌核内部菌丝木质化程度高,其内部

形成大小形状不一的空洞,形似枯木,故叫枯苓。枯苓只能加工入药、折干率很高,是商品猪苓的主要部分。

⑵灰苓由白苓生长发育而成.表皮灰褐色或灰黄色,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质地松泡体轻,断面菌丝白色、幼嫩,折干率仅28.3%。灰苓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在菌核上萌发出新的白苓,是最好的苓种材料.

⑶白苓当种苓栽培接上蜜环菌营养后,在适宜条件下,菌核里的菌丝不断繁殖突破菌核表皮,形成若干菌球,表面菌丝致密成一层白膜,即形成新的菌核——白苓。皮色乳白,薄而幼嫩,无弹性,质地软易烂,常附着在黑苓或灰苓表皮,易脱落,不具备消化吸收蜜环菌的功能,靠母苓供给营养生长膨大,离开母体即会死亡,白苓是猪苓一生中生命最脆弱的阶段,也是猪苓能否高产的关键时期。猪苓栽培窝内白苓萌发多,生长发育好,窝产就高。白苓含水量高,折干率仅为12.6%,几乎无内含物,烘干后呈米黄色空皮。

2、菌丝体猪苓菌核菌丝体无色透明,具有横隔,呈不规则分枝,有锁状联合。

3、子实体俗称“猪苓花”、“千层蘑菇”,可食用,每年夏秋季节当气温20℃左右时,在靠近地面的菌核(黑苓)顶部长出,菌柄基部相连,上部大量分枝,形成树状菌盖,高30—37厘米,小菌盖圆形直径1—4厘米,表面灰白色或淡黄色,形似花丛,为猪苓有性繁殖器官,多菌孔,孢子无色椭圆形。

(二)猪苓的生长习性

猪苓喜欢生长在气候凉爽湿润的环境,怕高温干旱和水浸泡。在秦巴山区海拔1000—2000米均有野生分布,主要是杂灌林、阔叶混交林,次生林中分布较多,而在原始森林、竹林、高山阴坡、中山密林中分布较少。伴生的树种以桦树、枫杨、栎、麻栎、柞、野山楂、泡桐、杨、柳、女贞、竹林等均有分布.

1、温度当地温在10℃左右,土壤含水量在35%—50%时,猪苓菌核菌丝开始萌动,12℃左右新苓(白苓)能够生长膨大,14℃左右白苓萌发速度及个体生长速度明显加快,18℃-22℃生长最快。当地温高于22℃时停止萌发新苓,超过28℃时猪苓菌核生长受到抑制.

2、湿度猪苓生长喜湿润环境,土壤含水量在50-60%适于猪苓生长,6-10月份,只要雨水适中,较长时间土壤含水量能维持在60-70%,空气相对湿度在70-90%之间,是猪苓生长最佳时段,此期如果土壤水分低于30%,干旱伴随高温,猪苓即停止生长。

(三)猪苓的营养和生长发育

1、猪苓的营养猪苓主要依靠蜜环菌提供营养而生长壮大。猪苓蜜环菌之间,是一种侵染与反侵染相互利用的共生关系。蜜环菌不侵染新生白苓,侵染对象是黑苓和灰苓,其侵染与反侵染过程大体为:蜜环菌索接触到猪苓菌块表皮后,菌索表皮破裂,形成新的菌索侧枝侵入到猪苓菌块表皮层及菌核内部,分解吸收猪苓菌丝为自己营养。与此同时,猪苓菌核即在蜜环菌入侵点周围形成一个防卫圈;分解吸收蜜环菌丝及其代谢产物

为自身营养,使新生菌核迅速生长壮大.这种侵染与反侵染(一次或多次)的结果,在猪苓体内形成一个个空腔,称为隔离腔,随着年代的增加,隔离腔越来越多、越大,最后形成具有多处大空腔的枯苓.

2、猪苓菌核生长发育当猪苓菌核接蜜环菌后,吸收蜜环菌营养,在适宜条件下,春、夏和秋季,母苓上均可以萌发出新生的白苓。一般在4、5月间,当地温升高到10℃左右,土壤含水量在40—50%时,猪苓开始萌动,在黑苓、灰苓菌核的几个点,菌丝突破表皮,发出几束洁白绒毛状菌丝,开始数量很少,逐渐繁殖增多成菌丝团,渐变成米粒大小的菌球,在菌球表面菌丝致密成一层白膜,对菌丝起保护作用,菌球依附在母苓上,依靠母苓提供营养。随着气温不断升高,到五、六月平均地温达到18℃左右,白苓生长速度加快,到秋后可长成大小不等的白苓,并在白苓上分生几个分枝,顶端有白色生长点,后端颜色逐渐加深。冬季气温逐渐降低,猪苓生长渐慢,新生的白苓及分枝白色生长点颜色加深,由白变黄,变为黄灰色,越冬后变成灰苓。经过第二年生长,秋季灰苓由灰变褐黑色,越冬变成黑苓。以上即是母苓萌发出白苓,白苓至灰苓,到变成黑苓的生长动态.因此,白苓、灰苓和黑苓,大体上为母苓春栽后生长当年,次年,第三年不同生长年限的猪苓菌核。

3、

离层的形成通过对野生猪苓和人工栽培猪苓的观察,在同一块猪苓上有白、灰、黑三色猪苓菌核,前后相连,成一整体。当黑苓或灰苓上萌发出新生的白苓时,老苓和新苓表皮都被一层黑皮和白皮包着,此后白皮颜色加深,呈灰色至黑色,则两块苓体便被两层黑皮隔开形成离层,互相粘连较紧,掰开时可见到互相粘掉表皮后,露出一个不规则的菌丝白斑。在栽培环境良好,营养供给充足时,一年即可形成大的菌核。但当生长环境条件较差,遇到高温干旱,生长速度大大减慢,或停止生长。当适宜环境再次出现时,又继续生长,在苓体上便形成一个葫芦状细腰,有时一年内同一个苓体上出现2—3个细腰,掰开细腰中间有菌丝相连。这样的猪苓规格质量差,碎苓块多,产量较低。出现这种现象首先是选地不当,同时管理工作没有完全做好。

二、猪苓露地栽培技术

(一)场地选择

栽培场地的选择很重要,适宜的环境与土壤、资源、水源、交通条件,是获得高产、节省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实践证明,选择场地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海拔:秦岭山区应选择海拔800—1500米区域。800-1000米海拔选择偏阴的地块;1000-1200米海拔应选择半阴半阳地块;1200米以上海拔宜选用向阳地块,才能保证猪苓生长所需温度、湿度。

2、土质:猪苓和蜜环菌都喜疏松透气土壤环境,因此应选沙壤土为好,要求透气性好,不板结,土层深厚,呈微酸性.若没有理想土质地块,也可用河沙、腐殖土改良。

3、前作:以林缘生地、二荒地为首选,农耕熟地病虫害基数高,尤其是前茬为天麻、魔芋、黄姜、洋芋、红薯、山药等块根、地下块茎作物更为严重,种了玉米、大豆、苜蓿、小麦等或荒弃了二年以上地块栽培效果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