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山水毕业创作心得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画山水毕业创作心得体会篇一:毕业创作心得体会
《故乡》创作心得体会
作者宋丽乐
系(院)人文管理学院
专业美术学(国画)
年级 07级本科
学号 0
指导老师翟志立
成绩
日期
学生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作品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创作成果。尽我所能,作品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展出的成果。
签名:日期:
论文(作品)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毕业创作)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毕业创作或设计)的复印件,允许论文(毕业创作或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毕业创作或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毕
业创作或论文)。
签名:导师签名:
日期:
《故乡》创作心得体会
宋丽乐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河南安阳455002)
光阴似箭,毕业在即,学习国画专业也已经两年了,四年中各种形式的国画都有所涉及与学习,最后发现自己还是热衷于山水画的学习。所以此次我创作的主体是写意山水,创作主题是想通过画面的意境来表现家乡风景的幽静天然和表达对自然风景的热爱。因为从小就生活在山水环绕的环境之中,家乡洛阳栾川更是到处都有山水相伴,从小就对自然山水有一种别样的热爱之情。当然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在与指导老师的沟通与交流中渐渐学习,修改整理,最终完成了此作品。
水的灵动与山的沉稳,使家乡山水原始而又神秘,水有水的飘逸灵动,但始终保持着一种单调的蔚蓝色;山有山的沉稳厚重,但一年四季却能以不同的色彩、风光展示山的美丽。活泼的有单调的一面,安静的有变换的色彩。山和水的融合,是静和动的搭配,单调与精彩的结合,也就组成了最美的风景。
因此我想通过这次选择创作《故乡》这幅画不仅表现我对家乡的热爱,更能通过创作提高我对山水画的认识,加深对山水画技法的实践应用。这次画面中采用写生与创作相结合、勾皴点染相结合的方法,托物言志,即兴抒情,对作品进行认真的创作,使人感觉山因水而巍峨,水因山而秀美;山有状而水无形,山有头而水无尽。山是静止的,水则奔腾不息;水是永恒的蔚蓝,山则色彩绚烂。山水相依便有了大自然的明丽。山水产生了文明,山水延续了生命。当沉稳的山与灵动的水交织在一起,山庇护起水,所以有了清潭,有了池塘;水滋润了山,所以有了花草,有了绿树;所以山明水秀,所以水秀山明!
产生一种绵延绵亘,新奇秀丽的美好意境。创作的同时更是积累了深刻的创作心得,之中不仅有对绘画家乡山水时所特有的技法的深入领会,更进一步真正理解了中国山水画的整个创作过程,把山水画历史发展中古人所积累的技法真正结合于画面并加以了深入研究和认识。以下是我这次创作心得的深刻体会:
首先是在创作之处我没有急于下笔绘画,而是先对山水画的一个文化背景、意境、章法、笔墨、设色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整体上的把握,先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在对以上六个方面整体上的认识和把握我就开始结合家乡风景的山的特征,参考并翻阅好多了现当代优秀
的山水作品加以学习和练习,对山其所特有的并应当加以注意的用笔用墨技法进行不断揣摩和研究,最终总结出了一些实践中的经验和心得。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赋予家乡山水全部的直观感受,同时还要在强调其特征完整、具体、生动的同时,体验着笔墨与造型结构上的统一。更要注意到山水画水墨晕彰,笔势变化,我们要知道创作中强调笔墨独立性与书写性,将春、夏、秋、冬和晨、暮相集
中,作品有了深山幽谷,境界幽深,内涵自然就会相对充实。这样通过画面就不仅让人们领略了山水的气象,也窥见到墨色意象内合的自我情感与家乡山水的新奇秀丽。
创作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提议下我鉴赏了好多的山水画,欣赏中国山水画我觉得应该首先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内在精神,中国山水画是中华民族艺术知会的宝贵结晶,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它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艺术体系,所以民族性是中国山水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中国山水画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即简练,恬静,含蓄和韵律等。
发现作山水要随机应变,不能死搬硬套,如果想表现出秀雅清新、情感细腻的山水,那就要水墨淋漓,浓墨淡墨要交相辉映,在笔触上一般用上等羊毫不急不火的书写开来,尽量以书入画,中锋侧锋并用,以求线质丰富的表现力。在
设色上尽量淡雅一点,丰富一点,但冷暖对比要和谐,给人以安详宁静的感觉和享受。那些成功的创作,无疑是缘于画家和山川极其亲密的关系,在画家和山川的主客体之间相互的融合包孕,达致了如此自由酣畅的创造的境界。我从那些作品中受益匪浅,更是带给我好多创作的灵感。
其实山水画从一开始就与其它的道家,佛家,儒家有关,佛家的禅宗对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影响也是值得讨论的,它没有连续性和次序性,认定在精神上能够出现自发性的领悟,这种领悟实际上是对人世解忧的解脱和心理障碍的排除,而这些又恰恰是中国山水画家们孜孜以求的佛家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孔子最早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以道德价值来评价山水,但是这种对大自然的审美追求,客观上已超出了道德的范畴,其中的中和之美构成了中国传统山水画感情含蓄,气息平和的总体风格
此次创作中在处理近景中景远景三者之间关系时颇有心得,第一是:中远景树,在一幅山水画中,中远景树的表现非常重要(所谓近、中、远是相对的,这里讲的只是一般概念)在山水画中,它不仅有自身的价值,同时为丰富山水画的空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远景树的画法,亦称丛树画法。此法要求组树时要严谨,以密为主,以疏为辅,疏密关系和位置要根据情况而定。笔法要求变化多,用中锋画主干,侧锋画小枝。用墨时要重墨在前,淡墨在后,杂树排列于先,
枯树在后,树的根底部不要平齐,并用淡墨染之,可用此法,拉开远近关系。点树叶时,先用淡墨点出部分叶,再以浓墨破顶,不仅使墨色有了变化,还使树木显华滋。中景树的画法是山水画中较难表现的技法,此谓:“虚者,难也。”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还是要到自然中去观察、体悟,并熟练掌握各种画树的技法,经验积累多了,一定能准确地把握住中景树在山水画中的虚实程度和准确位置。所以在处理我的近景丛树时就深刻领会到其中真正的内涵与重要。在一幅画里,远景树和中景树是相对存
在的,所以,它可以尽情地往虚里画。因为中远景树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形体简散,因此,不宜多用笔,画实的地方,比如树干,可用淡湿墨画;虚的地方,比如树叶,可用稍浓干一些的墨画。这样,在干、湿、浓、淡的笔墨交替中,会产生虚实相生、相益得彰的效果。
第二是:点皴和面皴,画石的方法很多,我们知道历代画家通过长期对自然界的山石的观察、体验,逐渐积累而成表现山石纹理、体面关系之造型手段。传统的皴法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点皴、面皴、线皴,也可分为长皴、短皴。这些皴法可以混合交替使用。点皴和面皴的结合使用,在目前的山水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是因为画家审美取向、思想理念变化而致,同时,它也是中西文化发生碰撞的结果。点皴和面皴的使用,给山水画带来很大的变化。点皴一般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