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变异菌的筛选方法
菌种筛选办法
![菌种筛选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3eda0bc3e009581b6bd9ebc2.png)
菌种筛选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提高筛选效率,往往将筛选工作分为初筛和复筛两步进行。
初筛的目的是删去明确不符合要求的大部分菌株,把生产性状类似的菌株尽量保留下来,使优良菌种不致于漏网。
因此,初筛工作以量为主,测定的精确性还在其次。
初筛的手段应尽可能快速、简单。
复筛的目的是确认符合生产要求的菌株,所以,复筛步骤以质为主,应精确测定每个菌株的生产指标,测得的数据要能够反映将来的生产水平。
1 从菌体形态变异分析有时,有些菌体的形态变异与产量的变异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这就能很容易地将变异菌株筛选出来。
尽管相当多的突变菌株并不存在这种相关性,但是在筛选工作中应尽可能捕捉、利用这些直接的形态特征性变化。
当然,这种鉴别方法只能用于初筛。
有人曾统计过3,484的育种中,fujikuroi)1)2) 或喷洒在已3)4)3 摇瓶培养法摇瓶培养法是将待测菌株的单菌落分别接种到三角瓶培养液中,振荡培养,然后,再对培养液进行分析测定。
摇瓶与发酵罐的条件较为接近,所测得的数据就更有实际意义。
但是摇瓶培养法需要较多的劳力、设备和时间,所以,摇瓶培养法常用于复筛。
但若某些突变性状无法用简便的形态观察或平皿快速检测法等方法检测时,摇瓶培养法也可用于初筛。
初筛的摇瓶培养一般是一个菌株只做一次发酵测定,从大量菌株中选出10-20%较好的菌株,淘汰80-90%的菌株;而复筛中摇瓶培养一般是一个菌株培养3瓶,选出3-5个较好的菌株,再做进一步比较,选出最佳的菌株。
4 特殊变异菌的筛选方法上述一般的筛选菌株方法的处理量仍是很大的,为了从存活的每毫升106左右细胞的菌悬液中筛选出几株高产菌株,要进行大量的稀释分离、摇瓶和测定工作。
虽然平皿快速检测法作为初筛手段可减少摇瓶和测定的工作量,但稀释分离的工作仍然非常繁重。
而且有些高产变异的频率很低,在几百个单细胞中并不一定能筛选到,所以,建立特殊的筛选方法是极其重要的。
例如营养缺陷型和抗性突变菌株的筛选有它们的特殊性,营养缺陷型或抗性突变的性状就象一个高效分离的"筛子",以它为筛选的条件,可以大大加快筛选的进程并有效地防止漏筛。
微生物育种方法
![微生物育种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c7a89ec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c6.png)
微生物育种方法微生物育种是一种利用分离出的优良微生物株进行大规模培养、繁殖、筛选、改良和利用的技术。
其目的是生产高质量的微生物制品,应用于医药、农业、食品等领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微生物育种的方法。
一、微生物分离微生物育种的第一步是从样品中分离微生物。
样品可以是土壤、水、发酵物、动植物、人体等。
分离出的纯培养菌株需要为我们育种提供基础。
常用的分离方法有营养平板法、液体培养法、罐培养法、过滤法等。
营养平板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简单的方法。
将样品溶于适当的缓冲液中,均匀涂于富含营养物质的琼脂平板上,在约37°C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选出菌落形状、大小、颜色等有特色的菌株。
二、微生物培养分离出的微生物菌株需要在适当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和繁殖。
不同的菌株需要不同的培养条件,包括温度、pH值、营养成分、氧气含量等。
微生物常用的培养基有营养琼脂、液体培养基、浅层培养、胶粒培养和凝胶孔板培养等。
营养琼脂是最常用的培养基,也是最常见的固体培养基。
在培养微生物的过程中,菌株需要定期转接到新的培养基中,以保证其生长条件的稳定性和细胞数量的增加。
三、微生物筛选微生物筛选是微生物育种的重要步骤之一。
它是对分离出的微生物群体进行系统培养和筛选,从中选择出具有优异特性的微生物株。
微生物的筛选通常从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利用、代谢产物特性、生长特性、抗性或附着能力、产酶能力等方面入手。
产酶能力是筛选中最常用的指标之一。
四、微生物改良微生物改良指的是改变微生物的某些性状以达到特殊目的的一系列技术。
改良常用的方法有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突变体筛选和重组DNA技术等。
其中自然选择法是最常见的方法,也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选择压力,如环境温度、氧气含量、营养物质等条件变化,在自然界中选择出更适应生存的微生物株。
人工选择法则是对微生物进行人工操作,在特定条件下选择出具有特点的微生物株。
突变体筛选则是通过化学物质、物理方法或基因突变剂等诱导产生微生物中的随机变异,筛选出想要的突变体。
菌种筛选方法范文
![菌种筛选方法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e65292a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1f.png)
菌种筛选方法范文菌种筛选是微生物学中的一项重要技术,用于从大量的菌株中筛选出具有特殊性状或功能的菌株。
菌种筛选方法可以根据筛选目的和筛选对象的特点进行选择,以下列举了常用的菌种筛选方法:1.外观筛选法: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或大小等外观特征进行筛选。
这种方法适合于筛选出形态特殊的菌株,如颜色较深或较浅的菌株。
2.抗生素抗性筛选法:将菌株培养在含有不同抗生素的培养基上,观察菌株的生长情况,筛选出对其中一种或几种抗生素具有抗性的菌株。
这种方法适合于筛选出耐受抗生素的菌株,如耐药菌株。
3.发酵产物筛选法:筛选产生特定发酵产物的菌株。
如筛选产生抗生素、酶类或有机酸等特殊代谢产物的菌株。
这种方法适合于筛选具有特定功能的菌株。
4.pH、温度耐受筛选法:在不同pH值或温度条件下,培养菌株并观察其生长情况,筛选出对酸碱度或温度变化具有耐受性的菌株。
这种方法适合于筛选出耐受极端环境的菌株。
5.发酵特性筛选法:通过观察菌株在发酵过程中的产物、产率或变化等特性,筛选具有优良发酵特性的菌株。
这种方法适合于筛选工业发酵过程中需要的菌株。
6.代谢产物筛选法:通过检测菌株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或化学特性,筛选具有特定代谢能力的菌株。
如筛选具有抗菌活性的菌株。
这种方法适合于筛选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菌株。
7.遗传筛选法:通过引入特定基因标记,并利用特定基因的表达产物对菌株进行筛选。
如筛选具有目标基因表达的菌株。
这种方法适合于筛选具有特定基因功能的菌株。
总之,菌种筛选方法是根据筛选目的和筛选对象的特点,选取适合的筛选方法进行。
不同的菌株筛选方法可以相互结合使用,以提高筛选效果。
通过合理的筛选方法,可以高效地从大量菌株中筛选出具有特殊性状或功能的菌株,并在工业发酵、医药、食品等领域中得到应用。
菌种的筛选和分离
![菌种的筛选和分离](https://img.taocdn.com/s3/m/47bd858158fafab068dc0297.png)
工业微生物菌种的分离与筛选来源:青岛海博一、微生物工业对菌种的要求(一)、微生物工业的生产水平由三个要素决定:生产菌种的性能、发酵及提纯工艺条件、生产设备。
其中生产菌种的性能是最重要的因素。
(二)、微生物工业对菌种的要求是:(1)菌株高产,在较短的时间内发酵产生大量发酵产物的能力;(2)在发酵过程中不产生或少产生与目标产品相近的副产品及其他产物;(3)生长繁殖能力强,较强的生长速率,产孢子的菌种应该具有较强的产孢子能力;(4)能够高效地将原理转化为产品;(5)能利用广泛的原材料,并对发酵原料成分的波动敏感性小;(6)对需要添加的前体物质有耐受能力,并且不能将这些前体物质作为一般碳源利用;(7)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泡沫要少;(8)具有抗噬菌体的能力;(9)遗传稳定性,二、工业用微生物菌种的来源及选育(一)微生物菌种的来源一般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收集菌种、采集样品和分离筛选:(1)是根据资料直接向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2)从大自然中采集样品分离;(3)从一些发酵制品中分离筛选目的菌株。
当前发酵工业所用菌种总趋势是从野生菌转向变异菌,自然选用转向代谢育种,从诱发基因突变转向基因重组的定向育种。
(二)微生物工业菌种的分离1、野生菌株的分离、筛选过程(1)新菌种分离与筛选的步骤菌种分离的流程如下:标本采集→标本材料的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初筛→菌种复筛→性能鉴定→菌种保藏①采样采样季节:以温度适中,雨量不多的秋初为好.采土方式:在选好适当地点后,用小铲子除去表土,取离地面5—15cm处的土约10g,盛入清洁的牛皮纸袋或塑料袋中,扎好,标记,记录采样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以备查考。
为了使土样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类型尽少变化,宜将样品逐步分批寄回,以便及时分离。
②标本预处理④纯种分离:采用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等纯化方法获取单菌落。
⑤高产菌株的筛选:这一步是采用与生产相近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通过三角瓶的容量进行小型发酵试验,获得适合于工业生产用菌种.还要对菌种进行发酵性能测定,⑥毒性试验:据有的国家规定,微生物中除啤酒酵母、脆壁酵母、黑曲霉、米曲霉和枯草杆菌作为食用无须作毒性试验外,其他微生物作为食用,均需通过两年以上的毒性试验。
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鉴定
![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efef01a4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6f.png)
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鉴定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一种耐受力很强的细菌。
铜绿假单胞菌在人类和动植物体内都有可能成为病原菌,引起多种感染疾病,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等。
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鉴定十分重要。
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鉴定主要包括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形态学观察是最为简单直观的方法,通过观察细菌在琼脂培养基上的形态特征来初步鉴定。
铜绿假单胞菌在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典型的青绿色凝块状菌落,通常呈金黄色至淡黄色,具有辛辣气味。
除了形态学观察外,生理生化特性检测也是菌种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一系列特殊的生理生化特性,如利用氧化物作为唯一氧化剂和膜脂组成特殊等。
铜绿假单胞菌产生溶血素、胞外聚合物酶、脂肪酶等多种外源酶,可以降解寡糖、脂质等物质。
分子生物学方法也成为现代菌种鉴定的重要手段。
通过PCR扩增和测序技术,可以对靶基因进行测序分析,比如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16S rRNA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同时又有足够的变异性,能够帮助界定种和属的分类关系。
在进行铜绿假单胞菌菌种鉴定的过程中,需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菌落:铜绿假单胞菌菌落为青绿色,有金黄色至淡黄色的边缘。
需避免选择其他青绿假单胞菌属菌种带来的干扰。
2. 确认生理生化特性:对于一些特殊的生理生化特性,如氧化物利用情况、酶产生等,可以通过专门的生化试验进行验证。
3. 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如果需要进一步确定菌种的归属,可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16S rRNA序列分析,加深对菌种的认识。
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鉴定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工作,需要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只有准确鉴定出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才能更好地开展相关的医学、环境等研究工作,为防治相关感染病害提供科学依据。
病原微生物中细菌常见检测方法有哪些
![病原微生物中细菌常见检测方法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a478c5260c22590103029d58.png)
病原微生物中细菌常见检测方法有哪些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变异迅速,快速鉴定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前进着。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主要有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生化反应、血清学反应、核酸分子杂交、基因芯片、多聚酶链反应等,该文对这些检测技术进展做一综述。
对人和动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又称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真菌、放线菌、朊粒等。
这些病原微生物可引起感染、过敏、肿瘤、痴呆等疾病,也是危害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出现的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西尼罗病毒感染等疾病的传染性极强,往往造成世界性大流行,因此对病原体的检测必须做到快速、准确。
常规病原学检测方法操作繁琐,检测周期长,而且对操作人员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
随着医学微生物学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病原学诊断已不再局限于病原体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的检测手段不断出现并被应用于临床和实验室J。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PCR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检测方法,自动化程度高,快速省时、无污染、结果精确,可以准确灵敏地鉴定病原微生物。
1传统的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传统的病原微生物学实验室检查以染色、培养、生化鉴定等为主,将标本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和接种在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是对细菌或真菌感染性疾病进行病原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1.1直接涂片镜检病原微生物体形体积微小,大多无色半透明状,将其染色后可借助显微镜观察其大小、形态、排列等。
直接涂片染色镜检简便快速,对那些具有特殊形态的病原微生物感染仍然适用,例如淋球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螺旋体感染等的早期初步诊断。
直接涂片镜检不需要特殊的仪器和设备,在基层实验室里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手段。
1.2分离培养与生化反应分离培养主要用于临床标本(如血液、痰、粪便等)或培养物中有多种细菌时对某一种细菌的分离。
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时间,检测周期较长,不能同时处理批量样本。
ITS菌种鉴定方-法
![ITS菌种鉴定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7b5d7fa284ac850ad0242cb.png)
利用ITS进行菌种鉴定是目前较多采用的方法。
ITS是内源转录间隔区(In ternally Tran scribed Spacer)的英文缩写,位于rRNA 编码基因18S,5. 8S和28S之间的小基因片段。
其优点有:具有高拷贝数,整个序列的长度在600〜800 bp,利用rDNA通用引物能够很容易被扩增出来;同时包含保守与变异序列,能根据保守序列中的变异位点设计特殊引物进行特异性扩增比较,rRNA基因(rDNA)在微生物的鉴定应用中,具有检测微生物种水平的多态性特征。
这些rDNA高度保守地分布在染色体的不同位置,在每个单倍染色体基因组中的拷贝数超过200个,这使得保守区域能够很容易被扩增出来。
每个重复的rDNA序列的存在方式为由一前一后的18S rDNA小亚基单元(SSU), 5.8S rDNA, 28S rDNA大亚基单元(LSU)组成,已设计出通用引物来扩增ITS序列分析相关真菌种水平之间的差异。
本研究通过丝状真菌ITS保守序列的扩增, 同源序列的对比分析,结合传统鉴定方法,对从土壤中分离筛选的一株丝状真菌进行了分析鉴定,并对鉴定结果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
种内变异还显示在rDNA基因间内转录间隔区I和U (分别为ITS I和ITS H)的片段大小上。
ITS 区在核糖DNA中进化较快,可在同一属间甚至群体间发生变化。
其中ITS U区在种间变异性较高(22%),种内变异性较低(V 3%)。
选择的两对引物均以ITS区的序列为靶目标,其中引物①(ITS1和ITS4)扩增的是ITS I区、5.8SrDNA 和ITS U区的基因序列,可以鉴别出念珠菌属的3个菌种;引物②(ITS4和ITS86)扩增的是5.8S rDNA和28S rDNA之间的ITS H区的保守顺序,可以鉴别出念珠菌属的7个菌种。
因而笔者更推荐采用引物②,它不仅有很强的通用性,能识别更多菌种,而且具有更高的属种特异性。
ns r nsn1、通用引物①:ITS1 5'-TCCG TAGG TGAA CCTG CGG — 3' ITS4 5'-TCCT CCGC TTAT TGAT ATGC 一 3' 通用引物②ITS4 5'-TCCT CCGC TTAT TGAT ATGC 一 3' ITS86 5'-GTGA ATCA TCGA ATCT TTGA AC 一 3' U 通用引物①土1TS1 ——► 5s TCCG TAGG TGAA CCTG CGG —『 ITS i ——k 5* -TCCT CCGC TTAT TGAT ATGC 3'通用引物②】TS1 ——► a -TCCT CCGC TTAT TGAT ATGC —3kITS86 -------- 5F -CTGA ATCA TCGA ATCT TTGA AC-3'2、反用体系£50ul )3、91 fTf!变 fl.5 n)i a91SOS =51 f 退火50S » 30个循环72 r2 min /72 'CJ1 伸10 nnii10 X buffer 5订 M 严 d y L dXTPs1 u L 上游引物(ITS4)2 ul. 卜‘游引物(TTS8G ) 2 UL TriqNJ 0,a li I, ddIQO30. S uL2 uL加完城剂后.呵以加到一起.再分装Accession Description Max score Total score Query covei BA000030.3Streptomyces avermitilis MA-4680 DHA, complete genome 2028397498% AL939123.1Streptomyces coelicolor A3(2) complete genome; segment 20/29 2248224898% AJ001205.3Streptomyces coelicolor A3(2) glycoger: metabo'ism cluster! 223?223798% HQ915641.1Streptomyces griseus subsp gnseus strain CGMCC 4.1419 trehaose synthase 1991199198% AP009493.1Streptomyces gnseus sjbsp gnseus HBRC133S0 ONA, complete genome 1991199198% FN554889.1Streptomyces scabiei 87.22 complete genome 2122421698% CP002475.1Streptomyces flavogriseus ATCC 33331, complete genome 1969196998% CP002993.1Streptomyces sp. SirexAA-E, complete genome 1921192198% AP010968.1Kitasatospora setae KM-60S4 DMA, complete genome 1707433197% CP003275.1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subsp.jinggangersis 5008, compete genome 2342458797% CP002994.1Streptomyces violaceusnigerlu 4113, complete genome 1919191997% CP003219.1Streptomyces cattleya DSM 46488丿complete genome 1908334697% FQB59185.1Streptomyces cattleya str. HRRL 8057 main chromcsome, comp ete genome 1908334697% CP002047.1Streptomyces bmgchenggensis BCW-1, complete genome 1969196997% AL939131.1Streptomyces coelicolor A3(2) complete genome; segment 28/29 2189218997% AJ001206.2Streptomyces coelicolor A3(2), glycogen metabolism cluster K 2189218997% "1238663,1Streptomyces ambofaciens ATCC 23877 ieft chromosomal arm 2139213997% FR845719.1Streptomyces venezuelae ATCC 10712 complete genome 1905190597% FO117623.1Blastococcus saxobsidens DD2 complete genome 1212128194% CP001874.1Thermobispora bispora DSM 43833. complete genome 1225225194%。
葡萄酒酵母菌菌种筛选与鉴定
![葡萄酒酵母菌菌种筛选与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de237715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32.png)
葡萄酒酵母菌菌种筛选与鉴定一、前言葡萄酒的制作是一个涉及多个环节的复杂过程,其中酵母菌作为发酵的主体之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酵母菌种的筛选和鉴定是葡萄酒制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选用合适的酵母菌种能够使葡萄酒更好地发酵,提高酒体质量和口感,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
二、葡萄酒发酵中的酵母菌种葡萄酒的发酵过程主要是利用酵母菌将葡萄中的糖分转化成乙醇和二氧化碳,形成酒精发酵过程。
在酿造葡萄酒的过程中,酒厂一般采用的是多种酵母混合的方法进行发酵,这样能够使酵母菌产生更多的代谢产物,提高葡萄酒的风味和特色。
目前用于葡萄酒发酵的酵母菌可以分为自然发酵酵母和人工培养的酵母两种类型。
自然发酵酵母是指无任何添加剂,通过自然选择和筛选获得的酵母种类。
而人工培养的酵母则是通过人工筛选和培养获得的酵母种类。
三、葡萄酒酵母菌种的选用与鉴定在酿造葡萄酒的过程中,酒厂一般采取多种类的酵母混合的方法进行发酵,利用各种酵母的不同特点来提高酒体的质量和口感。
为了选用适合自己生产的葡萄酒的酵母种这里对酵母菌的选用和鉴定的方法进行介绍。
(一)菌种筛选菌种筛选是指通过筛选,从众多菌种中筛选出一些可以用于葡萄酒发酵的酵母菌。
菌种筛选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1、自然筛选法:将葡萄酒的发酵物发酵一段时间后,根据酵母种的数量和特征进行筛选。
2、体外选择法:将酵母菌培养于不同营养条件下,通过检测酵母株是否对环境适应能力反映出来。
3、化学诱导法:通过添加特定化学物质的方法,诱导酵母菌株发生变异和突变,寻找具有特殊性状的菌株。
(二)菌种鉴定菌种鉴定是指通过对菌种的形态特征、生理代谢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鉴定该菌株是否为葡萄酒发酵中常见的酵母菌。
目前常用的酵母菌鉴定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形态学鉴定法:通过菌落形态、形态特征等对菌株进行鉴定。
2、生理学鉴定法:通过菌株对不同营养物质的利用特性、代谢产物的检测等对菌株进行鉴定。
3、分子生物学鉴定法:通过对酵母菌的DNA序列、核酸序列进行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
兽医生物制品基本生产技术—菌(毒)种选育技术
![兽医生物制品基本生产技术—菌(毒)种选育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d49f7346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0d.png)
稀释 度 10-7 10-8
10-9
10-10
结果
生存 死亡
0
5
1
4
3
2
5
0
累积数
生存 死亡 总数 0 11 11
1
6
7
4
2
6
9
0
9
死亡 率% 100 86
33
0
菌(毒)种的鉴定
• Reed-Muench法计算公式 比距(L)=(高于50%的死亡率-50%)/(高于50%的死
亡率-低于50%的死亡率) lgLD50=死亡率高于50%的稀释度的对数—L×稀释倍数的
菌(毒)种的概念与分类
2.分类 (1)按毒力 ➢ 强毒菌(毒)种 具有强大致病力并且免疫原性良好的菌(毒)种,常用于 制造某些灭活疫苗、免疫血清及进行疫苗效力检验。 ➢ 弱毒菌(毒)种 对动物无致病力或致病力微弱并且具有一定免疫原性的菌 (毒)种,主要用于制造弱毒疫苗。
菌(毒)种的概念与分类
(2)按用途 ➢ 生产用菌(毒)种
菌(毒)种的鉴定
鉴定项目 1.毒力鉴定 2.抗原性鉴定 3.稳定性鉴定
菌(毒)种的鉴定
1.毒力鉴定 常用易感实验动物、禽胚或细胞测定菌(毒)种的半数致死
量(LD50)、半数感染量(ID50)、禽胚半数致死量(ELD50)、 禽胚半数感染量(EID50)、组织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50)等 。
苗,免疫动物,同时设立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经1~3周 ,所有动物均用致死量的强毒攻击,以保护率表示。在阴 性对照、阳性对照结果正确的情况下,抗致死量强毒越多 ,保护率越高者,免疫原性越好。 反应原性测定:一般采用血清学方法,以抗体滴度或效价 表示。
菌(毒)种的鉴定
突变体筛选中的基因组学技术
![突变体筛选中的基因组学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85921d35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d0.png)
突变体筛选中的基因组学技术近年来,基因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类探索生命奥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在各种应用领域中,突变体筛选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研究方向。
突变体是因为基因突变而导致的生理和形态性状发生变异的个体,突变体筛选则是通过对大量样本的基因组测序和分析,以筛选出具有特殊性状的个体。
这项技术在植物育种、新药研发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本文从基因组学技术的角度,探讨了突变体筛选的原理和方法,并介绍了其中的一些新兴技术。
一、突变体筛选的原理和方法突变体筛选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基因突变引起生理、形态等性状的变异,然后对大量个体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和分析,最终筛选出具有特殊性状的个体。
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样本的建立和收集、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突变体的筛选和鉴定。
对于样本的建立和收集,需要选择一些具有突变体特征的个体作为研究对象。
这些个体可能在生长、形态、生理等方面与正常个体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采取一些筛选措施。
一般来说,不同组织有不同的基因表达情况,因此可以通过对不同组织进行基因组测序和分析,找到突变体相关的基因和突变点。
此外,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的精度和深度也是影响筛选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基因组测序和分析是突变体筛选的核心步骤,也是整个过程的关键。
基因组测序主要分为传统测序和新一代测序技术两种。
传统测序使用Sanger法,需要多次反复测序才能获得整个基因组的序列信息,耗时长、费用高。
而新一代测序技术(NGS)具有高通量、高效率、高精度等优势,目前已成为突变体筛选的主流技术。
NGS技术主要包括Illumina、Ion Torrent、PacBio等多种平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突变体筛选的关键在于如何找到突变体相关的基因和突变点。
在筛选过程中,需要对样本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找出与正常个体有差异的位点。
目前常用的突变体筛选方法主要包括三种:大规模突变点筛选、整体基因组比较和目标基因筛选。
大规模突变点筛选是指将大量突变点挑选出来进行研究,寻找与特殊性状相对应的位点。
菌种筛选方法
![菌种筛选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b532ae76c85ec3a86c2c548.png)
菌种筛选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提高筛选效率,往往将筛选工作分为初筛和复筛两步进行。
初筛的目的是删去明确不符合要求的大部分菌株,把生产性状类似的菌株尽量保留下来,使优良菌种不致于漏网。
因此,初筛工作以量为主,测定的精确性还在其次。
初筛的手段应尽可能快速、简单。
复筛的目的是确认符合生产要求的菌株,所以,复筛步骤以质为主,应精确测定每个菌株的生产指标,测得的数据要能够反映将来的生产水平。
1 从菌体形态变异分析有时,有些菌体的形态变异与产量的变异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这就能很容易地将变异菌株筛选出来。
尽管相当多的突变菌株并不存在这种相关性,但是在筛选工作中应尽可能捕捉、利用这些直接的形态特征性变化。
当然,这种鉴别方法只能用于初筛。
有人曾统计过3,484个产维生素B2的阿舒假囊酵母(Eremothecium ashbyii)的变异菌落,发现高产菌株的菌落形态有以下特点:菌落直径呈中等大小(8-10毫米),凡过大或过小者均为低产菌株;色泽深黄色,凡浅黄或白色者皆属低产菌株。
又如,在灰黄霉素产生菌荨麻青霉(Penicillium urticae)的育种中,曾发现菌落的棕红色变深者往往产量有所提高,而在赤霉素生产菌藤仓赤霉(Gibberella fujikuroi)中,却发现菌落的紫色加深者产量反而下降。
2 平皿快速检测法平皿快速检测法是利用菌体在特定固体培养基平板上的生理生化反应,将肉眼观察不到的产量性状转化成可见的"形态"变化。
具体的有纸片培养显色法、变色圈法、透明圈法、生长圈法和抑制圈法等,见图5.6.1。
这些方法较粗放,一般只能定性或半定量用,常只用于初筛,但它们可以大大提高筛选的效率。
它的缺点是由于培养平皿上种种条件与摇瓶培养,尤其是发酵罐深层液体培养时的条件有很大的差别,有时会造成两者的结果不一致。
图5.6.1 平皿快速检测法示意图平皿快速检测法操作时应将培养的菌体充分分散,形成单菌落,以避免多菌落混杂一起,引起"形态"大小测定的偏差。
诱变育种概述
![诱变育种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9588b73d8bd63186bdebbc43.png)
工业上遇到的霉菌大多数不产生有性孢子,没有典型的有性过程。
细胞杂交得到的分生孢子还是无性孢子,形态上无特殊变化。
准性循环(体细胞杂交)的三个连续过程
准性生殖:
霉菌杂交:指通过体细胞的核融合和遗传因子的重组, 即通过准性过程而不是通过性细胞的融合。
工业上遇到的霉菌大多数不产生有性孢子,没有典型的有性过程。
四、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原生质体:有时指去了壁的细胞,是生 活细胞内全部具有生命的物质的总称, 由原生质所构成。原生质体一般由细 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 是细胞内各类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
四、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定义:将遗传性状不同的两种菌(包括种间、种内及属间)融合 为一个新细胞的技术。即实现遗传重组。
↓ ——观察单菌落形态并统计其形态变异率 挑取单菌落传种斜面
摇瓶初筛 ↓ ——对照组 挑出高产斜面 ↓ 菌种保藏(砂土管、冻干管或制备固体孢子) ↓ 传种斜面(或直接用固体孢子) 摇瓶复筛(复筛次数及摇瓶数以及培养基种类根据情况决定) ↓ ——对照组 挑出高产菌株 作稳定性试验和菌种特性考察 ↓ 放大试验罐、中试考察 ↓ 大型投产试验
菌悬液的细胞浓度一般控制为: 真菌孢子或酵母细胞106107个/ml,放线菌或细菌108个/ml。 菌悬液一般用生理盐水(0.85%NaCl)稀释。
诱变处理
诱变剂及诱变剂量选择
在诱变处理前,一般应预先做诱变剂用量对菌体死亡数量的致死曲 线,选择合适的处理剂量。
不同微生物,使用的剂量不同;诱变率随诱变剂剂量的增加而提高 。但达到一定剂量后,再加大剂量反而会使突变率下降。
乙基磺酸乙酯(EMS)、亚硝基胍、 亚硝酸、氮芥等。
生物诱变剂
噬菌体、转座因子
诱变育种
什么是微生物筛选方法(二)
![什么是微生物筛选方法(二)](https://img.taocdn.com/s3/m/f068045d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92.png)
什么是微生物筛选方法(二)引言概述:微生物筛选方法是指通过对微生物进行一系列的筛选和评估手段,以获得具有特定功能或性质的微生物菌种的过程。
本文将继续介绍微生物筛选方法的相关内容。
正文:1. 蛋白质工程筛选方法- 蛋白质表面展示技术:包括细菌外膜蛋白展示、酵母细胞表面展示和噬菌体展示等。
- 亲和性筛选法:通过蛋白质与底物的特异性结合进行筛选,如亲和层析、亲和性鉴定等。
- 突变体筛选法:通过随机或定点突变来获得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突变体。
2. 代谢网络分析筛选方法- 代谢工程策略:通过调控代谢通路中的酶活性或基因表达水平,实现对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调控。
- 代谢物分析技术:包括气相色谱质谱、液相色谱质谱、核磁共振谱等,用于定量分析特定代谢产物的含量。
- 代谢物组学筛选:通过对微生物产物中代谢物的比较分析,筛选出具有特定代谢活性的菌株。
3. 基因组学筛选方法- 含量筛选法:通过对微生物基因组进行高通量测序,筛选出具有特定基因或特定基因簇的菌株。
- 基因敲除策略:通过基因敲除或静默技术,筛选出关键基因对微生物生理功能影响显著的菌株。
- 基因组编辑技术:包括CRISPR/Cas9系统等,用于编辑微生物基因组,筛选出具有期望性状的变异体。
4. 分子进化筛选方法- DNA定位筛选法:通过DNA库中的特定序列与目标活性菌株的相互作用,筛选出具有特定性状的菌株。
- DNA酶解法:通过特定酶对DNA进行酶解,筛选出能够降解或转化特定底物的菌株。
- 分子进化技术:包括重复及放大进化系统、DNA簇发酵等技术,通过多轮进化筛选,获得具有期望性状的变异株。
5. 代谢产物筛选方法- 高通量筛选技术:包括高通量发酵、高通量分离和检测等技术,可实现对大量微生物产物进行快速筛选。
- 生物活性筛选法:通过生物活性测试,筛选出具有特定活性的微生物代谢产物。
- 结构优化筛选法:通过结构修饰或分子合成手段,获得具有更强活性的微生物产物。
总结:微生物筛选方法主要包括蛋白质工程筛选、代谢网络分析、基因组学筛选、分子进化与代谢产物筛选等。
营养缺陷型菌株筛选
![营养缺陷型菌株筛选](https://img.taocdn.com/s3/m/f979572776c66137ee0619b7.png)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采用辐射,化学试剂等因素处理细菌,以提高其变异几率,关键步骤是进行营养缺陷型微生物的筛选工作,营养缺陷型是指通过诱变产生的,由于发生了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变,因而只能在加有该酶合成产物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的突变株。
营养缺陷型的筛选与鉴定涉及下列几种培养基:基本培养基(MM,符号为[-])是指仅能满足某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长所需的最低成分的合成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CM,符号为[+])是指可满足某种微生物的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的营养需要的天然或半合成培养基。
补充培养基(SM,符号为[A]或[B]等)是指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某种营养物质以满足该营养物质缺陷型菌株生长需求的合成或半合成培养基。
营养缺陷型菌株不仅在生产中可直接作发酵生产核苷酸、氨基酸等中间产物的生产菌,而且在科学实验中也是研究代谢途径的好材料和研究杂交、转化、转导、原生质融合等遗传规律必不可少的遗传标记菌种。
营养缺陷型的筛选一般要经过诱变、淘汰野生型、检出和鉴定营养缺陷型四个环节。
现分述如下:第一步,诱变剂处理:与上述一般诱变处理相同。
第二步,淘汰野生型:在诱变后的存活个体中,营养缺陷型的比例一般较低。
通过以下的抗生素法或菌丝过滤法就可淘汰为数众多的野生型菌株即浓缩了营养缺陷型。
抗生素法有青霉素法和制霉菌素法等数种。
青霉素法适用于细菌,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杀死正在繁殖的野生型细菌,但无法杀死正处于休止状态的营养缺陷型细菌。
制霉菌素法则适合于真菌,制霉菌素可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作用,从而引起膜的损伤,也是只能杀死生长繁殖着的酵母菌或霉菌。
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野生型生长被杀死,营养缺陷型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中生长而被保留下来。
菌丝过滤法适用于进行丝状生长的真菌和放线菌。
其原理是:在基本培养基中,野生型菌株的孢子能发芽成菌丝,而营养缺陷型的孢子则不能。
通过过滤就可除去大部分野生型,保留下营养缺陷型。
第三步,检出缺陷型:具体方法很多。
菌种的选育
![菌种的选育](https://img.taocdn.com/s3/m/de6d2de9aef8941ea76e057e.png)
土曲霉 土曲霉 链霉菌
金色链霉菌
35.9
54
5、后培养
表型迟延现象
生理性
分离性
遗传物质经诱变处理后发生的突变,必
须经复制才能养才能稳定
变异,使菌株表现出高的突变频率。
55
6、变异菌株的筛选
由于经诱变处理后提高产量的变异株仍属少数,
必须经过大量的筛选工作,才能得到需要的菌株。
5
分离某种产生有机酸的菌株时,也通常采用透
明圈法初筛. 在选择培养基中加入碳 酸 钙 ,使平板呈混浊
状,产酸菌能够把菌落周围的碳酸钙水解,形成 清晰的透明圈.
6
透明圈的大小不能完全作为选择高产菌的依据, 因为在 深 层 培 养 中 的 产 酶 单 位 与 平 板 上
圈的大小之间并不完全成正比。
24
4、自然选育的特点
自然选育简单 易行,可以达 到纯化菌种、 防止菌种衰退、 稳定生产、提 高产量等目的。
自然选育的最 大缺点是效率 低、进展慢, 很难使生产水 平大幅度提高。
25
用物理或化学的诱变剂使诱变对象内的遗传物质
(DNA)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引起性状变异并通过
筛选获得符合要求的变异菌株的一种育种方法。
基因突变
29
光复活作用
切补修复
损伤修复
重组修复 SOS修复系统 DNA多聚酶的校正作用
30
前 突 变 ——诱 变 剂 所 造 成 D N A 分 子 的 某 一 位
臵的结构改变。
31
光复活作用
具有校正差错 切补修复 的性质,不利于 突变的诱发。
DNA多聚酶校正 作用
32
重组修复
具有引起差错的 性质,利于突变
工业微生物育种复习题解析
![工业微生物育种复习题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f14c1c3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2c.png)
工业微生物育种复习题解析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工业微生物?作为工业微生物应具备哪些特征?答:工业微生物:对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经过改造,用于发酵工业生产的微生物。
具备特征:(1)菌种要纯(2)遗传稳定且对诱变剂敏感(3)成长快,易繁殖(4)抗杂菌和噬菌体的能力强(5)生产目的产物的时间短且产量高(6)目的产物易分离提纯2.工业微生物育种的基础是什么?答:工业微生物育种的基础是遗传和变异。
3.常用的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有哪些?答:常用技术:(1)自然选育【选择育种】(2)诱变育种(3)代谢控制育种(4)杂交育种(5)基因工程育种第二章微生物育种的遗传基础1.基因突变的类型有哪些?答:有碱基突变,染色体畸变2.叙述紫外线诱变的原理?答:原理:紫外线对微生物诱变作用,主要引起DNA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同链DNA的相邻嘧啶间形成共价结合的胸腺嘧啶二聚体),从而引起菌体遗传性变异。
3.基因修复的种类有哪些?答:种类:(1)光复活修复(2)切除修复(3)重组修复(4)SOS修复4.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哪些?答:方式:(1)有性杂交(2)准性生殖(3)原生质体融合第三章出发菌株的分离与筛选1.什么是富集培养?答:富集培养:指在目的微生物含量较少时,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特点,设计一种选择性培养基,创造有利的生长条件,使目的微生物在最适的环境下迅速地生长繁殖,数量增加,由原来自然条件下的劣势种变成人工环境中的优势种,以利于分离到所需要的菌株。
2.哪些分离方法能达到“菌落纯”?哪些分离方法能达到“细胞纯(菌株纯)”?答:菌落纯:稀释分离法、划线法、组织法细胞纯:单细胞或单孢子的分离法3.分离好氧微生物常用的方法有哪些?答:(1)稀释涂布法(2)划线分离法(3)平皿生化反应分离法4.平皿生化反应分离法有哪些?分别用来筛选哪些菌?各自原理如何?答:(1)透明圈法原理:在平板培养基中加入溶解性较差的底物,使培养基混浊,能分解底物的微生物便会在菌落周围产生透明圈,圈的大小可以放映该菌株利用底物的能力。
微生物制药中的微生物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微生物制药中的微生物学研究方法与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37af8394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ef.png)
微生物制药中的微生物学研究方法与技术微生物制药是指利用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进行生产、加工或改造药物和生物医学制品的一种生物技术。
微生物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在微生物制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就微生物制药中常用的微生物学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简要介绍。
一、微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微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是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环节,用于分离和纯化目标微生物,以获取纯种菌株,进而进行后续的实验与生产操作。
常用的微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包括:1. 常规分离:通过适当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将微生物样品进行分离培养。
分离出来的单个菌落经过纯化培养,得到纯种菌株。
2. 筛选培养: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产物特点进行筛选培养。
通过观察菌落形态和色素反应等特征,筛选出产生目标产物的菌株。
3. 选择培养:利用特殊培养基和条件选择目标菌株的生存或生长,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例如,针对快速生长菌影响慢生长菌的情况,可以选择添加抗生素或厌氧条件下培养。
二、微生物鉴定与分类技术微生物的鉴定与分类是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学信息和特征,以及进行微生物有效分类与命名的手段,常见的鉴定与分类技术包括:1. 形态学鉴定:通过对微生物形态特征的观察与描述,如菌落形态、细胞形态、芽胞和拟芽胞形成等,可以对微生物进行初步鉴定。
2. 生理生化鉴定:通过对微生物生理生化代谢特征的分析和检测,如生长温度、碳源利用能力、氧需求、产酶活性等,可以进一步确定微生物的种属。
3. 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分析微生物基因(如16S rRNA基因)的序列信息,与已知的微生物数据库进行比对,可以快速而准确地鉴定微生物的种属和亚种。
三、微生物培养与发酵技术微生物培养与发酵技术是将微生物应用于生产和制备药物的关键步骤,包括菌种的预处理、培养基的选择、培养条件的优化等。
常用的微生物培养与发酵技术包括:1. 培养基优化:确定适宜的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以满足微生物生长和产物积累的需求。
放线菌筛选的一般方法
![放线菌筛选的一般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cf3cca2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2f.png)
放线菌筛选的一般方法放线菌筛选是一种从大自然中寻找新的抗生素和其他有用化合物的方法。
放线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与其他细菌存在显著区别,它们具有许多生物活性代谢产物的天然合成能力。
因此,放线菌筛选被广泛应用于寻找新的抗生素和其他有活性的化合物。
1.采集样本:首先,需要在大自然环境中采集到放线菌的样本。
放线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植物等各种环境中,因此可以从这些环境中采集到样本用于筛选。
样本的采集可以通过在目标环境中收集土壤或其他样品,并将其置于合适的容器中保存。
2.预处理:采集到的样本通常含有大量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因此需要进行预处理步骤。
预处理的目的是去除其他微生物,只留下放线菌。
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包括加热处理、酸碱处理、稀释等。
3. 筛选培养基的选择:放线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培养基,因此在筛选之前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
常用的培养基包括Mannitol-Soya agar (MSA)、Glycerol Yale agar(GYA)、Starch Casitone-Nitrate agar (SCN)等。
4.筛选培养条件的优化:放线菌的生长条件可以通过培养条件的优化来改善。
常用的优化参数包括温度、pH、培养时间和培养基成分等。
优化培养条件可以提高放线菌生长的速度和产生生物活性物质的能力。
5.放线菌分离:在筛选培养基上,可以观察到放线菌的集落。
这些集落可以单独分离,得到纯种的放线菌菌株。
分离放线菌的常用方法包括传代分离和扩散板法等。
6.放线菌菌株的筛选:得到纯种的放线菌菌株后,可以进行生物活性物质的筛选。
常用的筛选方法包括抗菌活性测定、抗肿瘤活性测定和酶活性测定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测量抑菌圈直径、细胞生存率和酶催化能力来评估放线菌菌株的活性。
7.活性物质的提取和纯化:经过筛选得到有活性的放线菌菌株后,还需要将其产生的活性物质进行提取和纯化。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溶剂提取法、胶体微滤法和萃取法等。
而纯化方法则包括柱层析、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层析等。
第八章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习题及答案
![第八章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7bcc5f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25.png)
第八章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习题及答案第八章《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点突变:DNA链上的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发生改变,称为点突变。
2.感受态:受体菌最易接受到外源DNA片段并实现转化的生理状态。
3.基因工程:又称重组DNA技术,它是根据人们的需要在体外将供体生物控制某种遗传性状的一段生物大分子-----DNA切割后,同载体连接,然后导入受体生物细胞中进行复制、表达,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的育种技术。
4.接合:遗传物质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从一个细胞转入到另一细胞而表达的过程称为接合。
5.F'菌株:当Hfr菌株内的F因子不正常切割而脱离其染色体时,可形成游离的但携带一小段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含有这种F因子的菌株称为F'菌株。
6.诱变育种:使用各种物理或化学因子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突变率,从中挑选出少数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株。
7.营养缺陷型:由于基因突变引起菌株在一些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和碱基)的合成能力上出现缺陷,而必须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相应的物质才能正常生长的突变型。
野生型:指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人为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
原养型:一般指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经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
9.重组DNA技术:是指对遗传信息的分子操作和施工,即把分离到的或合成的基因经过改造,插入载体中,导入宿主细胞内,使其扩增和表达,从而获得大量基因产物或新物种的一种崭新的育种技术。
10.基因重组:或称遗传重组,两个独立基因组内的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途径转移到一起,形成新的稳定基因组的过程。
11.基因突变(genemutation)和移码突变:基因突变(genemutation):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而导致的遗传变化就称基因突变。
移码突变:指诱变剂会使DNA分子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的增添或缺失,从而使该部位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转录和转译错误的一类突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将多种营养因子编组;
b. 将组合液的纸片放在涂菌的基本培养基上培养;
c. 结果分析;
营养因子分组编排时注意;
1)每组内无重复的营
如: 一组:1 2 3 4 5 养因子 二组:2 6 7 8 9 2)每组中应包含只出 三组:3 7 10 11 12 现一次的因子 四组:4 8 11 13 14 3)每组中其他因子应
五组:5 9 12 14 15 分别出现二次
docin/sundae_meng
一组:1 2 3 4 5 二组:2 6 7 8 9 三组:3 7 10 11 12 四组:4 8 11 13 14 五组:5 9 12 14 15
docin/sundae_meng
②组合补充培养基法:
–将待测的菌点种到各种补充培养基上,逐个分析各菌的 缺陷类型,或快速分离出所需缺陷类型的菌株。
docin/sundae_meng
②菌丝过滤法
适用于:丝状(放线菌、 霉菌)
原理:基本培养基上只有 发育成菌丝;auxo孢子可 通过滤膜,野生型菌丝不 能通过。
docin/sundae_meng
缺陷型的检出:
①逐个检出法:
docin/sundae_meng
②影印平板培养法
docin/sundae_meng
docin/sundae_meng
4.3.4 营养缺陷型(auxotroph)的筛选
★与营养缺陷突变有关的三类遗传型个体:
营养缺陷型:经诱变产生的一些合成能力出现缺陷,而必 须在培养基内加入相应有机养分才能正常生长的变异菌 株。如:lys -, bio-
野生型: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营养缺陷 突变前的原始菌株,为该微生物的野生型。 如:lys + ; bio + ;
补充培养基(SM)[x]:在MM中有针对性地加 入一或几种营养成分以满足相应营养缺陷型 菌株生长的合成培养基。
docin/sundae_meng
★营养缺陷型诱变筛选步骤及方法 诱变处理 auxo的浓缩 auxo的检出 auxo的鉴定
docin/sundae_meng
缺陷型的浓缩:
①抗生素法 原理: 青霉素、制霉 菌素等抗生素作用于生 长着的微生物细胞,对 休止态细胞无作用。 方法:将菌培养在含抗 生素的MM基中
③夹层培养法
docin/sundae_meng
缺陷型的鉴定:
①生长谱法
• 方法简便; • 回变和污染不影响 结果
• 测定物质可为粉末 或纸片
测定一般应分两阶段:
➢ 第一阶段:测定是哪类物质的缺陷 型;
➢ 第二节段:根据第一阶段确定的范 围,进一步确定是哪种具体化合物 的缺陷型;
docin/sundae_meng
docin/sundae_meng
举例: 由谷氨酸产生菌乳糖发酵短杆菌2256,经诱变处理 得到温度敏感变异株Ts88: 30℃培养时能正常生长 40℃是死亡,但能在富含生物素的培养基中积累谷 氨酸(而野生型却受生物素的反馈抑制)。
在富含生物素的培养基中进行发酵时: 先在30℃(允许条件)中进行培养以得到大量菌细胞,
原养型 :指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 菌株,与野生型的表型相同。
docin/sundae_meng
★与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有关的三类培养基
基本培养基(MM)[-]:凡是能满足野生型菌株 营养要求的最低成分的合成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CM)[+]: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 株生长的天然或半合成培养基。
C B
D E
A
F
H
G
docin/sundae_meng
★缺陷型的应用
▪ 作为菌株的遗传标记:进行基因工程、诱变 育种、
研究代谢过程时用作亲本标记;
▪作为生产菌种:aa、核苷酸等生产菌种; ▪作为aa、维生素、碱基的测定菌株。
docin/sundae_meng
4.3 特殊变异菌的筛选方法:
docin/sundae_meng
4.3.1条件抗性突变型的筛选
以温度敏感突变为例: 筛选方法: 用途:常用于提高代谢物产量 原因:是由于某一酶蛋白结构
改变后,在高温下活力丧失 重要性:如果此酶为蛋白质、
核酸合成途径中所需的酶, 则此变异株在高温下的表型 就是营养缺陷型。
适当时间后提高温度( 40℃ ,非允许条件),即能获 得谷氨酸的过量生产。
docin/sundae_meng
4.3.2抗药性突变株的筛选
方法:梯度平板法(gradient plate)
抗药性突变株的应用: 作为菌株的遗传标记 作为生产菌种(结构类似物抗性变异株)
docin/sundae_meng
4.3.3抗生素抗性变异株的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