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性,生态平衡,机制]浅谈“物性相克”母题叙事的生态平衡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物性相克”母题叙事的生态平衡机制
重要生态原则,主要为了了解生态主体面对的复杂外在世界,更好地应对、处理不同生态主体、主体与他物之间的关系。由生产生活经验抽象而成的诸多相生相克、趋利避害存在模式,不仅显现在文献载录与文学言说如小说等一些内在叙事模式的生成机制上,还广泛地渗透到古人的饮食调节、性命修炼等生存经验与终极追求之中。两者互动生成物性相克母题的文化演化轨迹,其中久远的原始宗教巫术文化、中医智慧以及五行生克宇宙生成等理念交融生发,共同构成丰富复杂的生命体存在价值。
一、动植物物性克制原则的理性认知
源自于生存智慧实践经验的物性相克法则,原本仅仅是大自然协调生态平衡、制约个体超越生态承载力无限膨胀的潜规则,后来在人类探寻世界的艰难历程中得以认知并进而科学归纳。科学与前科学元素并行不悖的生存法则,对古人的生活生产形成了物质、意识及行为法则的多重影响。
二、物性相克叙事的制敌伦理指向
作为文本存在的物性相克叙事,一定程度上昭示着母题模式的普世性;而如此普遍性、实用性极强的生态制约原则,载录中存在超越生态主体间的利害关系,融合了叙事者的社会伦理观念。这种多维的伦理观照,主要有如下指向:一是,王权威势及社会等级观念扩大到生态位上下端物种关系,如异猫克鼠载录较明显。明代景泰初西番(东南亚)贡奉异猫威震群鼠的传闻称:西番贡一猫,经过陕西庄浪驿时,福建布政使朱彰以事谪为驿丞,派译员问猫何异。使臣请试,即将猫罩于铁笼放在空屋内,明日起视,有数十鼠伏笼外尽死。使臣云:此猫所在,虽数里外,鼠皆来伏死。盖猫之王也。
三、物性相克的民俗记忆与生态反噬
如果说物性相克的生态制衡原则使生命主体得以维系生存状态,那么,对此的科学认知与思维习惯则有利于世俗大众更为简捷地获取生活资源,而适时的反向思维与合理选取生态对抗策略则会使生命主体更健康理性地协调存在关系。但有选择地超越种族群体生存需求,甚至扩大化地、建构人类中心秩序地利用物性相克原则,以达到克敌或灭敌,从而实现生态主体社会伦理规范化,则走向了认知物性相克原则的反面。生态主体的反噬可能成为常态,直至生态失衡或崩溃。在此,传统中医以及原始宗教的巫术禁忌等,较多侧重于物性相生的反向思维书写。而现代科技特别是合成物质的介入,反而令生态主体失去了恢复自然秩序的能力。
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认为:物种的生态压力源自于物种赖以生存的食物,物种生境季节变化迫使其迁移的程度,物种最危险的捕食者等。而文本的物性相克母题叙事,则较多侧重物种应付一对一简单生态关系的生存策略。因此,源于生存生活经验的物性相克原则,原本复杂而细腻,一旦被人类掌握和利用,如中医、巫术和道教饮食修行等,本可适时调节生存状态;而如果扩张性贪婪地获取生态资源,过多地将社会伦理观念投射到生态体系之中以扩大生命存在维度,则极有可能成为毁灭生态体系的利器。如道教的获取他物精灵以自补的修炼之术,是纯粹利己的掠夺利用。而中医、原始宗教和佛教利用物性克敌之术,倾向于暂时
抑制敌手,唤醒其天性与佛性,这或许是生态体系生态主体的理性选择。人类从自身做起,珍爱每一种现存的生物物种,保护动植物应有的栖息地和食物链,也会促使人们关注自己科技发展的制造物,维持并优化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