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农业合作化及对其农业发展的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3期No 13 

2009

南亚研究季刊

South Asian Studies Quarterly 总第138期Sum No 1138

印度农业合作化及对其农业发展的作用

黄正多3

 李 燕

33

[内容提要]独立以来,为了增加农业产量,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印

度政府实行了以农业合作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战略”。独立至今的60多年中,印度农业合作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促进印度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拟对此作一简要地分析。

[关键词]印度;农业;合作化;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F33511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1508(2009)03-0054-06

一、以合作化为核心的农业制度

化战略的选择

1.农业制度化发展战略产生的背景

独立前印度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增长的速度

大大超过了粮食增长的速度。由于印度私有化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分配的不均,大多数农民没有或只拥有极少数的土地。在经济上,农民深受高利贷剥削,负债累累。他们既没有资金对土地进行投资,也没有知识使用专门的工具和化学肥料。当时农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不稳定的雨季和飘忽不定的季风。尽管约72%的人口从事农业劳动,但国家的粮食还是不能自给,而且还大量依赖进口。独立后的印度仍然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经济形势,据1951年统计,印度平均每人每年收入仅65美元,每天不到18美分,属于世界上最低的收入水平①。印度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农业生产技术十分落后,农业产量处于萎缩状态。由于粮食供应严重不足,导致全国有2/3的人经常处于饥饿状态,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饥荒,因而得到了“饥荒之国”的称号②。在这样严峻的形势面前,为了增加农业产量,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以尼赫鲁为总理的印度政府实行了农业发展的“制度战略”,

通过改革土地关系结构,推行农业合作化和实施乡村建设计划等手段和方式增加农业生产。作为印度农业发展的主体战略之一的“制度战略”,自独立初实施以来,一直在印度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印度的农业发展以“制度战略”和“技术战略”并重,也即是在技术上更多地依赖于多次倡导并实施的绿色革命,在制度上则更多依托于农业合作化组织的建立和推广。

2.农业合作化制度的建立与推广

独立后,为了发展农业,印度政府大力推行农业合作化。对于合作化,印度国大党和印度政府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作用,国大党很早就认为,为了实现社会和经济目标,应该更好地利用印度合作社运动中个人的积极性。尼赫鲁政府也把农业合作化作为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这不仅被认为是提高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也被认为是缩小农村贫富差距的基本保证。1948年1月以尼赫鲁为主席的国大党经济计划委员会在其报告中明确主张:“在耕作者和国家之间的所有中间人都必须取消,应由非营利

的机构(如合作社)取代”。还说“必须规定土地持有最高限额,限额以外的剩余土地由国家征收,交给合作社经营”。报告书主张持有土地达一定规模的农户可建立家庭农场,不足者可联合

·

45·3

3

3①②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985”南亚与中国藏区创新基地助理研究员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讲师

卢卡斯和帕潘奈克主编:《印度经济:发展与展望》,伦敦,1988年,第93页。转引自李芳、刘沁秋著《印

度———在第三条道路上踯躅》,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3页。培伦主编:《印度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82页。

印度农业合作化及对其农业发展的作用

建立合作农场,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最终合并成以村为基础的合作社,作为维护农民利益,改变两极分化状况的基本保证①。1948年12月国大党斋浦尔年会根据这个报告书通过相应决议。主持国大党土改委员会的J1C1库马拉帕综合研究了土地改革的问题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各种合作模式———先进的合作农业对于家庭农场和合作联合农业对于低于基本持有———农业的有效性就不可能有实质性地提高②。”1956年8月尼赫鲁在印度人民院发言时宣称,政府正在研究关于在全国各地建立合作农场作为实现农业发展纲领的基础问题。1959年国大党那格浦尔年会上又通过决议,印度“未来的农业形式应是合作的联合耕种,土地集中起来实行联合经营,农户仍保留他们的财产权,并根据他们的土地比例从净产量中分得自己的份额。而且实际的田间劳动者不论拥有土地与否,都将根据他们在联合农场投入劳动的比例,分得自己的份额。作为第一步,在实行联合耕种之前,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服务合作社。这个任务需要在三年内完成。但即使在这段时间之内,只要有可能,只要农户一般表示同意,即可开始实行联合经营③。”为了发展农业合作化组织,尼赫鲁政府还向中国和以色列学习合作社发展的经验。

根据这些思想和决议,印度政府通过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鼓励并支持在农业部门尽可能多地建立合作经济,把农业合作化组织作为实施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基础。在每一个五年计划中印度政府都会制定农业合作化的发展规划,不同程度采取一些措施,促进印度农业合作化组织快速发展。具体包括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制定优惠的税收、信贷政策;加大技术扶持力度;给予授权,增加合作经济组织的责任感;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建立人才支撑体系等方式。为了促进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印度在独立前的1904、1912和1942年制定和修订了合作社法,独立后又经过1984和2002年两次修订。为了加强对农业合作化组织的服务和监管印度政府还成立了一些专门的管理机构。印度全国合作社联盟和全国合作社发展公司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组织,它们对印度农业合作化组织快速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了这些综合性的管理服务机构以外,印度还成立了很多专业的管理机构,如全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和国家乳业发展委员会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印度农业合作化组织已逐渐形成功能较为齐全、结构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信贷合作社系统、生产合作社系统、销售合作社系统、加工合作社系统和综合合作社,形成了明显的专业化分工。

二、农业合作化在印度农业

发展中的定位分析

独立后,尼赫鲁政府实施的农业发展“制度战略”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一是改革土地关系结构,二是推行农业合作化,三是实施乡村建设计划。土地改革包括三项主要内容,第一,废除柴明达尔等中间人制度。由政府通过赎买的方式接管地主的大部分土地,使佃农向国家直接纳税。第二,规定土地持有最高限额,超出限额以外的土地由政府通过一定的方式加以接管。第三,实行以“公平租金”及“保障租佃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租佃改革。“制度战略”另一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推行农业合作化。印度政府在五十年代大力推广农业合作运动,并设想将全部耕地和农户都纳入合作耕种的轨道,以消除农村各阶级间的利益冲突,实现其共同发展的目标。而乡村发展计划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评议会制度,整顿乡村基层政权,在邦以下建立县、区、村三级行政机构;二是实行经济民主化,主要是通过推行合作化运动,组织各类农业合作化组织,发展乡村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三是建立一系列志愿社会团体,以缓和并消除教派及种姓等冲突。在“制度战略”所采取的三项措施中,农业合作化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印度实行的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其最终的目标就是在印

·

5

5

·

①②③《印度国家农业委员会1976年报告书》,第15卷,《土地改革》,第50页。

《国大党土改委员会报告》1949年第10页。

弗1R1弗兰克尔著,孙培军等译:《印度独立后政治经济发展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