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全能银行的发展、变革与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全能银行的发展、变革与启示摘要:德国的金融体系中,全能银行占据着主导地位,其银行业务的全能化,不仅便利了银行体系向工商企业提供广泛和有效的金融服务,还可以减缓货币政策的调整对银行经营的冲击,有利于分散银行的风险,保证银行利润的稳定增长及银行稳健经营。本文分析了德国全能银行的主要特征、竞争优势和近年来的主要变革,得出了几点启示,以期对我国金融改革提供借鉴。
一、德国全能银行的历史沿革
德国是实行混业经营最为典型的国家,其金融体系的特征是全能银行(Universal Bank,又称为综合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全能银行不受金融业务分工的限制,不仅能够全面经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各种金融业务,为企业提供巾长期贷款、有价证券的发行交易、资产管理、财产保险等全面的金融服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德国全能银行的信贷与证券业务有不同侧重),而且还可以经营不具备金融性质的实业投资。
德国之所以采用全能银行制,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首先,在工业化初期,德国既缺乏充足的资本积累,又缺乏必需的证券交易机制来为工业化融通资金,因此,德国必须依赖强大的银行体系来为工业化筹措资金。其次,工业化初期,德国主要通过合资形式建立银行。
这样做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方面可以扩大其股东的基数,从而满足银行自身不断扩充资本金的需求,满足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和资金期限管理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持有非银行部门的公司股份,当持有的公司公开上市后,银行可以取得较大的收益。事实证明,在全能银行体制运作初期,德国的银行体系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战后的重建时期,德国银行业以其高效率的运作,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德国《银行业务法》的规定,银行的经营范围包括存款、贷款、贴现、信托、投资、担保、保险、汇兑、财务代理、金融租赁等金融业务。不仅涉足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还涉足投资银行业务。在德国,零售业务的高成本和低盈利能力一直困扰各大银行,基于提高盈利能力的考虑,德国各大银行都将个人金融市场划分为两块:即拥有高额个人资产的“大客户”和一般小客户。前者由于其高盈利性,成为各大银行争夺对象,在竞争中,银行越来越强调为客户提供度身定做的裁缝式、顾问式服务并作为资产管理业务的重要内容积极发展。虽然零售业务自身经营成本较大,却拥有一项价值巨大的资源——零售业务销售网络。零售业务银行网络不仅可以为银行和保险业的融合与制度创新服务,其对于投行业务的发展也必不可少。
二、德国全能银行的主要特征
(一)业务领域的充分多元化。从业务范围看,全能银行自身可以涉足金融领域的任何业务,不仅包括传统商业银行的存、贷、汇业务和投资银行的债券、股票发行以及各类证券、外汇、贵金属交易、项目融资等业务,而且可以进行保险、抵押、证券经纪、基金等资产管理、咨询以及电子金融服务等所有金融业务。从业务审批上看,德国银行申请得到的业务许可证上所标明的业务范围包括上述所有内容。可以说,全能银行具有充分多元化的经营方式。这一多元化经营特征使得全能银行在不同的竞争环境下可以保证银行收益的稳定性;从另一方面看,可以保证资金来源的广泛性和稳定性。
(二)通过股权投资形成业务网络。从德国全能银行的治理结构来看,全能银行较为普遍的特征之一是,除了在境内外设立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行和代表处之外,全能银行集团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普遍建立了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全资或控股的专业性金融机构。这些专业性金融机构在传统的双重银行体制下会被视为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全能银行集团内部的交叉持股,全能银行的业务范围成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性的网络体系。
(三)几家大的金融集团垄断国内金融市场。德国的投资银行发展模式的特色还在于其市场由几家大的金融机构主导(类似于美国资本市场的竞争格局),而这些大机构几乎清一色依附于大型商业银行。如德国资本市场几乎被德意志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及商业银行这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