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文化遗产状况
摘要:论文从社会环境、政府政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华侨影响
和青少年自身等方面多维度地探讨开平市青少年对于当地文化遗产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认知状况,进而提出几点增强青少年认知和保
护文化遗产意识的建议。
关键词:开平市青少年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认知状况
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理解问题。把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的希望寄托在青少
年身上,从现在开始就下大力气增强对青少年实行世界遗产保护教育,也是一个理解问题。”至2007年底,开平市总共有青少年162000多人,约占全市人口的9%〔1〕。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结合相关研究成果,以开平青少年为案例,论文拟就当代青少年理解世界文化遗
产的状况实行多维度解析。
一、开平青少年的理解及思想状况
当地青少年对碉楼的理解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从电视新闻媒
体中获知,如开平台定期播放的开平碉楼节目、报纸和新闻节目等;
二是从学校派发的相关碉楼的书籍中了解(其中有实行碉楼知识考试的
学生对碉楼基本知识理解较深);三是从碉楼申遗时的各种宣传标志中
认知;四是从祖辈的口述中得知(此种情况较少)。
多数青少年对碉楼理解较偏重于感观形态方面,对多数碉楼的名字没
有特别留意,一般是认为碉楼较旧较黑,是中西建筑特色结合的产物,并设有枪口,具有军事防御的作用。身在开平、长在开平的他们对这
些碉楼熟视无睹,所以对于碉楼的理解普遍停留在表面的层次,而对
碉楼的来源、历史、意义以及碉楼文化中所包含的岭南文化、稻耕文
化等基本上没有深入的理解。
对碉楼了解较深的青少年或认为碉楼具有欣赏价值,很美,像城堡;
或认为碉楼很坚固、结实、有特色、作用多、功能强,体现了华侨对
家乡的爱和建筑师的睿智。总的来说,感性理解的成分较多,而文化
艺术、赏识认知和结构特色等层面则相对缺乏。“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精神文化符号层面上的理解还有待广泛宣传。
多数青少年认为碉楼能够代表开平文化,心中对碉楼存有感情,但缺乏进一步了解碉楼的兴趣。因为当前当地经济发展有限,本地人们收入偏低,多数留守家乡的青年忙于家务活或学习,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偏重于娱乐方面的爱好,认为历史文化较枯燥,所以对碉楼文化兴趣不大。
二、影响青少年理解碉楼的因素
(一)社会环境
从对外联系来看,水陆交通方便,开阳高速公路与325国道横贯全境地,三埠港每天有2艘豪华客轮往返香港〔2〕,但市内交通和旅游指南方面,尤其是景区之间的来往存有较大问题,景点班车的设置没能把分散的碉楼群与游客的时间安排统一起来,绝大多数的景点缺乏关于碉楼的全面细致的交通指引和正规的出租车服务,给游客,尤其是自助型旅游的游客,带来不便。
交通不便跟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相关。因为碉楼大多位于开平的乡镇,而这些地区难以有经济实力提供完善的旅游交通系统。
申遗时,电视广播、报纸媒体对大众获取碉楼知识发挥着重要的宣传作用;不过,申遗过后,这种作用便大打折扣。现有的相关电视节目缺乏趣味性,内容重复,对碉楼的介绍方式单一,难以引起青少年的兴趣。而更注重时事的报纸媒体较少刊载关于碉楼或其他世界文化遗产的信息。通过网络资源了解碉楼更具有自主性,但当前官方碉楼网一般只有简单的介绍和相关的旅游信息。能够说,各种媒体对于碉楼与村落的宣传和教育明显不足,更谈不上对青少年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的培养和文物保护知识的普及。
除了这些,因为民间没有自发性地举行以碉楼与村落为主题的团体活动,使得碉楼文化对当地风俗的影响渐趋减弱。而青少年本身对碉楼
的理解较少,所以在他们的日常交流中很少涉及这个方面的话题。另外,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有限,相关馆藏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
均不如人意,未能起到很好的文化宣传作用。
(二)政府政策
当地政府先后颁布了保护碉楼的相关规章,如《开平市碉楼与村落保
护管理规定》和《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碉楼与旅游业的结合是当地政府的重点政策之一,政府希望通
过这个传统文化优势,使碉楼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进而创造一个适
宜的投资环境,促动经济发展。不过,当前政府在旅游开发与遗产保
护二者的协调上所做的工作比较欠缺。在保护和开发方面,关键在于
政府决策者的工作重点和开发的度之间是如何控制。由旅游部门和保
护部门单独做规划都不利于地方遗产保护的发展,必须由政府控制开发。搞保护的人要懂经济,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搞旅游的人
要懂得遗产保护,世界遗产宣传教育的广泛性是通过旅游的发展而实
现的。
就官方宣传方面来说,对碉楼的宣传与教育基本上出现在申遗时期,
当时的社会气氛极为浓厚,但申遗成功后却变淡甚至没有。虽然每隔
一段时间,市区里都相关于碉楼的文化展览会,但是影响力不大,没
能深入其它乡镇。宣传的不足,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市政府在宣传时
只注重市区而忽视了其它较偏远的地方;另一方面,其它地方的镇政
府过于依赖上级市政府的指示,没能在宣传工作上有充足的主动性。(三)学校教育
当地各所学校多曾组织过碉楼参观游览等活动。学生亦以画画、写作、手抄报或黑板报等形式加深对碉楼的理解。不过在学校教育这个块,
仍存有以下不足:首先,没有乡土教学系统,缺乏明确的教学指标、
计划等。当前中国教育还是以追求升学率为主,在应试教育上下的功
夫较多,尤其是高中,所以会出现学校只在班会课讲授碉楼知识,而
高中甚至连课堂讲授也没有了;其次,初、高中的外地老师占有一半
之多。这些老师对碉楼没有天然的感情基础,较少重视碉楼知识的讲授。同时,因为客观原因的限制,外地老师对碉楼基本知识的理解容易产生偏差;第三,碉楼专业研究人员不多,教材的编写人员缺乏,严重影响教材的内容质量;第四,碉楼教材、宣传手册种类缺乏,在开平仅有两本碉楼的乡土教材,而其它宣传手册多为旅游所用,为旅游而编写的手册并不能给予当地青少年进一步了解碉楼较大的协助。
(四)家庭教育
父辈的生活已离土匪猖獗的时代久远,加上文化水平不高,与祖辈相比,他们对碉楼的理解很少,所以,当代开平青少年很难从家庭教育中得到这方面的信息。文化的隔代流失实在令人揪心。一方面,父辈对碉楼的感情已不如祖辈,代际承传问题令人担忧;另一方面,代沟使青少年一代不愿经常与父辈聊天,父辈忙于工作,也没有跟孩子们过多讲碉楼的事。家庭教育方面能否发挥作用,还取决于另外两方面的因素:第一,所居住的村落有没有碉楼;第二,有没有亲戚是在碉楼里面居住过或从事相关工作。虽然开平有一句话:无碉楼不成村,但是随着人口的迁移,很多新村都没有碉楼。所以这部分的家庭教育是相当缺乏的。
(五)华侨影响
作为侨乡的开平,旅居海外和港、澳、台的开平籍同胞有75万人〔3〕,华侨对当地的影响举足轻重。当华侨回乡时,他们对碉楼的深情自然能感染当地的青少年。不过,当时建造碉楼的一辈华侨多已归西,新一代的华裔对碉楼的感情也没有祖父辈深厚。再加上现在的华裔也很少回乡,华侨的影响力逐步减弱。
(六)青少年自身
因为时代的持续发展,新事物大量涌现,加之受国外文化的影响,网络游戏、英超、NBA、卡通动漫……充斥着青少年的世界,绝绝大多数青少年对于古老的建筑并没有多大兴趣。如何培养青少年对碉楼的兴趣是社会的共同责任。此外,文化水准对青少年理解碉楼的价值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