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最早的起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最早的起源
一、e最早的起源,复利问题
《威尼斯商人》里刻画了以贪婪和狠心而闻名的高利贷商人夏洛克。其实这个历史背景是地理大发现带给欧洲繁荣以后,金融业逐渐发展,高利贷引发了一系列的贷款问题。贷款自然会带来利息问题.
最简单的利息是单利:如果你曾经在银行办理过定期存款,那么你不难理解单利,假设三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为3.5%,你存入100元,那么三年后你取出来,利息是3.5%*3=10.5元。利息跟本金将一并支付给你。(这里讨论均不考虑利息税)
稍微复杂一点的是按一定期限计算利息的方式:目前我国七年期记账式国债的采用的是按年计算利息的方式,假设国债利率是3.5%,那么你买了100元国债,每经过一年,便支付3.5元的利息,到最后一年一并支付最后一次利息和本金。
乍看起来似乎一样,但是明眼人一下子就可以发现,后者的收益比前者高。因为后者的利息是按年支付的,当先收得利息之后,立刻就可以把利息拿来再次投资。投资之后仍然会产生利息。于是加起来,总收益比前者要高。
这样就产生了复利的计算方法,(我国民间叫“利滚利”),比如按10年放出6%利息的贷款,按年计算复利,那么对于每一元前,第一年末得到1+0.06,第二年末得到(1+0.06)*(1+0.06),第三年末总共得到(1+0.06)*(1+0.06)*(1+0.06),....不难看出,对于每一元钱,复利的计算公式是S=(1+i)exp(n)其中i是复利率,n是计息次数。
按这个公式计算,可以看到按6%这个利息率,按年收复利的话,十年前的1元钱会变成10年后的1.79元。
复利可以按年计算,也可以按月计算,甚至按天计算。如果年复利率不变,月利率就是年利率/12,日利率就是年利率/365.25
我们仍按上面公式计算一下,S=(1+5%%)^120=1.819
S=(1+0.0001644)^3652.5=1.822
总的趋势是:随着计息间隔的缩小,本利和在加大。那么,有些贪心的夏洛克就在想了,假如在理论上,我可以让复利的计息间隔缩短到1小时,1分钟,1秒种,甚至是每个瞬间,(理论上)的,那我会怎么样?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对任意计息间隔适用的一般的公式:
S=(1+i/t)^n*t => S=((1+i/t)^t)^n
在这里,t代表一年内计多少次利息?n代表经过多少年?i仍然代表年复利率。
(1+i/t)^t)这个式子不难用换元法转换到(1+1/x)^xi .....(x=t/i)的形式。
那么,关键是求出,当n趋向于无穷大时,y(x)=(1+1/x)^x是多少?它会是无限的吗?能填满大大小小的夏洛克们永不餍足的胃口吗?
很遗憾,计算出来这个值,你也猜到了,就是我们的主角e,也就是说,复利并不会随着计息间隔的无限缩小而膨胀到无穷,而是会在某一点稳定下来,这个神奇的极限就是自然对数的底:e.
这里的e是一个数的代表符号,而我们要说的,便是e的故事。这倒叫人有点好奇了,要能说成一本书,这个数应该大有来头才是,至少应该很有名吧?但是搜索枯肠,大部分人能想到的重要数字,除了众人皆知的0及1外,大概就只有和圆有关的π了,了不起再加上虚数单位的i=√-1。这个e究竟是何方神圣呢?在高中数学里,大家都学到过对数(logarithm)的观念,也用过对数表。教科书里的对数表,是以10为底的,叫做常用对数(common logarithm)。课本里还简略提到,有一种以无理数e=2.71828……为底数的对数,称为自然对数(natural logarithm),这个e,正是我们故事的主角。不知这样子说,是否引起你更大的疑惑呢?在十进位制系统里,用这样奇怪的数为底,难道会比以10为底更「自然」吗?更令人好奇的是,长得这麼奇怪的数,会有什麼故事可说呢?
这就要从古早时候说起了。至少在微积分发明之前半个世纪,就有人提到这个数,所以虽然它在微积分里常常出现,却不是随著微积分诞生的。那麼是在怎样的状况下导致它出现的呢?一个很可能的解释是,这个数和计算利息有关。
我们都知道复利计息是怎麼回事,就是利息也可以并进本金再生利息。但是本利和的多寡,要看计息周期而定,以一年来说,可以一年只计息一次,也可以每半年计息一次,或者一季一次,一月一次,甚至一天一次;当然计息周期愈短,本利和就会愈高。有人因此而好奇,如果计息周期无限制地缩短,比如说每分钟计息一次,甚至每秒,或者每一瞬间(理论上来说),会发生什麼状况?本利和会无限制地加大吗?答案是不会,它的值会稳定下来,趋近於一极限值,而e这个数就现身在该极限值当中(当然那时候还没给这个数取名字叫e)。所以用现在的数学语言来说,e可以定义成一个极限值,但是在那时候,根本还没有极限的观念,因此e的值应该是观察出来的,而不是用严谨的证明得到的。
包罗万象的e
读者恐怕已经在想,光是计算利息,应该不至於能讲一整本书吧?当然不,利息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令人惊讶的是,这个与计算复利关系密切的数,居然和数学领域不同分支中的许多问题都有关联。在讨论e的源起时,除了复利计算以外,事实上还有许多其他的可能。问题虽然都不一样,答案却都殊途同归地指向e这个数。比如其中一个有名的问题,就是求双曲线y=1/x底下的面积。双曲线和计算复利会有什麼关系,不管横看、竖看、坐著想、躺著想,都想不出一个所以然对不对?可是这个面积算出来,却和e有很密切的关联。我才举了一个例子而已,这本书里提到得更多。
如果整本书光是在讲数学,还说成是说故事,就未免太不好意思了。事实上是,作者在探讨数学的同时,穿插了许多有趣的相关故事。比如说你知道第一个对数表是谁发明的吗?是纳皮尔(John Napier)。没有听说过?这很正常,我也是读到这本书才认识他的。重要的是要下一个问题。你知道纳皮尔花了多少时间来建构整个对数表吗?请注意这是发生在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事情,别说电脑和计算机了,根本是什麼计算工具也没有,所有的计算,只能利用纸笔一项一项慢慢地算,而又还不能利用对数来化乘除为加减,好简化计算。因此纳皮尔整整花了二十年的时间建立他的对数表,简直是匪夷所思吧!试著想像一下二十年之间,每天都在重复做同类型的繁琐计算,这种乏味的日子绝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但纳皮尔熬过来了,而他的辛苦也得到了报偿——对数受到了热切的欢迎,许多欧洲甚至中国的科学家都迅速采用,连纳皮尔也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赞誉。最早使用对数的人当中,包括了大名鼎鼎的天文学家刻卜勒,他利用对数,简化了行星轨道的繁复计算。
在《毛起来说e》中,还有许多我们在一般数学课本里读不到的有趣事实。比如第一本微积分教科书是谁写的呢?(假如你曾受微积分课程之苦,也会想知道谁是「始作俑者」吧?」)是罗必达先生。对啦,就是罗必达法则(L'Hospital's Rule)的那位罗必达。但是罗必达法则反倒是约翰.伯努利先发现的。不过这无关乎剽窃的问题,他们之间是有协议的。
说到伯努利可就有故事说了,这个家族实在不得了,别的家族出一位天才就可以偷笑了,而他们家族的天才是用「量产」形容。伯努利们前前后后在数学领域中活跃了一百年,他们的诸多成就(不仅止於数学领域),就算随便列一列,也有一本书这麼厚。不过这个家族另外擅长的一件事就不太敢恭维了,那就是吵架。自家人吵不够,也跟外面的人吵(可说是「表里如一」)。连爸爸与儿子合得一个大奖,爸爸还非常不满意,觉得应该由自己独得,居然气得把儿子赶出家门;和现代的许多「孝子」们比起来,这位爸爸真该感到惭愧。
e的「影响力」其实还不限於数学领域。大自然中太阳花的种子排列、鹦鹉螺壳上的花纹都呈现螺线的形状,而螺线的方程式,是要用e来定义的。建构音阶也要用到e,而如果把一条链子两端固定,松松垂下,它呈现的形状若用数学式子表示的话,也需要用到e。这些与计算利率或者双曲线面积八竿子打不著的问题,居然统统和e有关,岂不奇妙?
数学其实没那麼难!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读过不少数学,但是在很多人心目中,数学似乎是门无趣甚至可怕的科目。尤其到了大学的微积分,到处都是定义、定理、公式,令人望之生畏。我们会害怕一个学科的原因之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