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看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甲骨文看殷商时期的农业
【摘要】
我国古代的甲骨文在其形体构造上具有十分鲜明的历史文化的具象性和表意性。历经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至殷商时期,民间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耕作制度。文章通过一系列有关的甲骨文字形、卜辞和所记载的史实资料的分析研究,描述了由甲骨文所反映出来的殷商及之前的种种耕作情况。
【关键词】甲骨文,殷商,农业,耕作制度
商朝是一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就出土了很多农作物和农耕工具。到了商代,农具进一步发展完善,从以前的原始农业发展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阶段。这样的转型很大程度上需要劳动者有充分的耕作经验和先进的耕作方式,而商代的农业耕作是怎样的呢?本文就试试通过现有的甲骨文资料对殷商时期的农业情况进行研究.
一.农作物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说到农业的发展程度,首先要谈的自然是当时人们种植的农作物.我们知道,自夏朝到殷商,奴隶制社会进入了鼎盛时期,脱离了茹毛饮血的落后部族生活得人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农事技能了.而中国作为最早进入农业社会的国家,从炎帝神农氏已经开始种植五谷,周王室的祖先后稷传说就是黄帝身边司长农业的农神。甲骨文中关于农业种植的记载更是早于希腊1000多年。商代的许多农业技术已经非常发达,比如他们已经懂得用粪肥田和灌溉技术。关于农事的字有很多,比如作的本意是从事农事,艾在甲骨文中是割草的意思,垦的意思是筑田场,稼的本意是种庄稼,浚的本意是疏浚沟渠等等。甲骨文中还出现了大量的农具如序辰、摺来等,也表示商代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除此之外甲骨文中已经出现相当丰富的农作物,有、、、
、()、、、、粳稻等。据陈梦家先生说,年、
禾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理解。在单称如“受年”、“受禾”、“年有足雨”、“禾有及雨”,年和禾都是指谷;而“黍年”、“柜年”是对谷类的泛称。“稻”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稻,而是禾的一种。
商民还种植水果等“经济作物”。比如有桑甚、杏、李等。甲骨卜辞中经常会见到囿,从口、从木,就好像田园里长出植物,很
可能当时已经有专门种果树的果园。用于榨油的还有叔、麻等。但是甲骨文中没出现过蔬菜的类别。
二、农具
研究完商代的农作物,我们来谈谈生产工具。都说生产工具反映了一个时期的农业的生产水平,拥有先进且丰富的农具的朝代其农业也必发达。人类从石器时代开始就有了生产工具,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生产工具渐渐多种多样,功能也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考古发现大量的商代及以前的生产工具,有石制、木制、蚌制、陶制等质地,其中以石器为最多,木器、蚌器次之,陶器较少。以种类而言,生产工具以斧、
铲、刀、镰()为主,有些地区还发现攫、插、镇、犁等,在一些窖穴
或墓葬遗址还发现未、耙的痕迹。可见,当时的农业已经取代狩猎成为商人饮食的主要来源。
三、关于自然灾害
在夏商周时期,人们普遍认为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是天神降祸或恶鬼作祟,所以祭祀和巫术便是商人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主要方式,祭祀,被称为吉礼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大多是通过向河、岳、土等自然神或上甲、父丁等祖先祈告,以求平安。自原始社会至夏商以降,人们曾迷信各类气象和气候现象,其中最受重视的是风和雨。因为它们常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以有祭雨之礼。商代的祭雨有三类:一类是直接向雨神致祭,如卜辞记载”庚子卜,燎雨”. 一类是在雨水盛多易犯水灾的季节,有宁雨之祭,例如卜辞所述”甲申卜,去雨于河。”还有一种是饰神龙祭雨。甲骨文有”乙未卜,龙,亡其雨。”之文.这些方式尽管无用,但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是一年生产劳动是否能获得良好收成的关键礼仪.
当然,商人除了用巫术祭祀救荒之外,也会采取一些较为积极的救治措施,这些措施都来源于他们丰富的农作经验和对自然规律逐步的了解.
就水灾的救治而言,商人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采取了避开水患的办法。商代都城“屡迁”不止.最后落驻殷地,盘庚之后“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便可说明,当时人们懂得地理环境优越的地方农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商代人也十分注意雨情、雨量的变化,甲骨文中有“大雨”、“小雨”、“雨小”、“雨少”、“少雨”、“多雨”、“疾雨”、“雨疾”、“雨不疾”、“延雨”、“去雨”等等相关词汇。又有记雨来方向,如, “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等短句,这些都反映了当时商人仔细的气象观察和预测。从大量关于天气的卜辞中我们可知道,商人很早之前就已经掌握天气规律,并懂得农作要因时而异.
四、耕作方式
在远古社会,人们一般使用“刀耕火种”方式来耕作,这种农业生产方式虽然落后,但它是长期生活在该环境中的人对这种环境适应的结果,也是长期实践的总结。
在耕种之前,人们一般会用木具,石刀或者青铜的器具来翻耕土地,让土地
变松,利于作物种子的生长发育,一如当今爬犁和锄头等器具的作用。而针对那个时候生产力不够发达,且少有可以直接开垦种粮的土地的状况,聪明的远古人采取用火烧的方式来把森林移为平地,火烧之后的森木灰烬富含钾等元素,对土地有很大的补充营养,更利于他们的耕作。
而到了殷商时期,人们已经脱离了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进入了“耜耕”农业阶段。尽管出现了青铜农具,却很少运用于农业上,因此耕作效率也未得到大幅提高。不久,商人懂得了施肥技术,依靠肥沃的土地可以连续耕作,贫瘠的土地也可以在休耕一两年后轮耕,这才使得商代的农业发展到了顶峰。
六、总结
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前,可谓历史悠久,而中国的农业历史也随之辉煌了几千年。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河流域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游的农业文化距今起码已有8000年历史,不可谓不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发展至商代,人民的农作物已经非常丰富,粮食蔬果就达几十种。不仅如此,农具也种类多样,分工细致。
甲骨文作为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不仅为后汉字的发展奠定了形义基础,还作为记录人们生活的工具,记录了一系列珍贵的史料让我们了解到先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文化。总之,甲骨文是中华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勤于钻研懂得运用,利用它挖掘更多有关殷商农业文化的史实。
参考资料:
《中国农业发展》中央文物供应社,吴聪贤
《说文解字》/(汉) 许慎撰(宋) 徐铉校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尹绍亭著云南人民出版社,
《殷商甲骨文形义关系研究》/(韩) 朴仁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辞海》辞海编辑委员会上海辞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