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商标的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中英文商标的翻译
【摘要】商标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
在贸易市场中,它代表的是产品。
由于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商标的翻译也越发的重要。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商标翻译的作用、重要性、方法以及相关问题等。
文章讲述了商标的翻译在贸易市场中所起的作用,进而指明了商标翻译的重要性。
文章指出了商标翻译是我们可运用的方法,这也是文章的核心部分。
文章中提到了一些常用的翻译方法以及如何运用他们来进行翻译。
尽管,我们很了解我们所属的文化,但想要熟知他国的文化却很难。
鉴于此,文章列举了一些译者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的误用和禁忌。
【关键词】商标翻译;原则;方法;禁忌
一、商标翻译的主要原则
尽管商标翻译是一种颇具创造性的翻译,但也需要严格遵守一些必要的原则,这里只列举两个基本原则。
(一)易记原则
如同广告一样,商标的翻译也应使人易记、朗朗上口,即既简洁又有新意。
据调查,广告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如果广告字数少于6个字,那么消费者能记住广告的34%。
但如果广告字数在6至12个字之间,消费者只能记住广告的13%。
由此看来,简短的广告更能使人印象深刻。
大多数中文商标,依据中文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译出来,如将“天绿园”(茶工厂)译为“natural green country”,
这虽然严格遵循了翻译中的忠实原则,但未免略显冗长。
但如果将其改译为“green”,对于消费者来说就好记多了。
(二)易识原则
通常,每种产品都有自身的特点。
翻译时,应译出产品的功能和特性,这样消费者一看商标就能立即想到产品的功用。
准确展现产品的特性,是商标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
商标本身就是最精炼、有效的广告。
正如同徐荟和陈振东研究得出那样,产品的特征就是一个产品与众不同的基本构造。
因此,译者要做的就是找出产品的特点,准确地翻译出来。
译出的商标应符合产品的特点,表达出原商标的理念。
例如,化妆品“clean & clear”意为深层清洁。
商标的原意是,如果你用了这一产品,你的肌肤会变得娇嫩又干净。
如若将其译为“干净清爽”,则没有原文朗朗上口。
但如果,译成“可伶可俐”,无疑既俏皮可爱了又与原商标谐音,爱美女孩专属用品的身份立辨。
(三)注意文化差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大量产品涌入国际和国内市场。
鉴于这点,各国文化差异也愈发的受到重视。
本文所说的民族特性和价值观是指特征、性质、标志和信仰等。
如果想要译出的商标在目的语地区受到广泛的欢迎,那译者必须首先尊重目的语文化,将原商标进行适当的修改。
本文以“kiss me”
这一国外唇膏商标为例。
在一些西方国家这一品牌较为受欢迎,因为它能让人联想到,用过这个唇膏后,女性会更加性感美丽。
但相对于开放的西方人来说,中国人则要更为保守含蓄。
因此,如果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将其直译为“吻我”,可能无法为不喜感情外露的国人们所接收。
如此,不如将其音译成“奇士美”,这样不仅突出了该唇膏将带给女士们美丽,也巧妙地避开了“索吻”的歧义。
二、商标翻译技巧
商标的翻译技巧也不外乎直译、意译、音译等这些基本的翻译方法。
但除这些方法之外,本文也将介绍其他三种翻译商标时常用的方法。
修辞法在商标的翻译中很常见。
运用修辞法更易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使人们得以记住。
修辞方法种类繁多,例如头韵、拟人、拟声是较为常见。
遇到头韵时,译者应尽可能与原文的押韵处保持一致。
例如,备受青睐的洗发水“pantene”译作“潘婷”,这是我们联想起一位妙龄少女在清洗她的秀发。
增减法。
增减法是对原商标进行适当的增减,以迎合消费者。
例如,“transfer”为变形之意。
但译者将其后加上“金刚”两字。
在中国的文化中,金刚是佛祖的侍从力士,是力大无穷、技艺高超、不可战胜的武士的代表。
用“变形金刚”作为“transfer”这一玩具的译名,不仅能激起孩子们的兴趣,也能表达家长们对孩子坚强、
勇敢地成长的愿望。
拼音法。
用拼音法译出的商标或许不是最富吸引力的,但无疑是最实用的。
这在商标中译中很常见。
例如,人们常喝的“露露”,则被译为“ll”。
用拼音法翻译商标时,译者需注意拼音法翻译只是强调了商标的发音,而没有实在意义。
套用典故法。
该方法是一种比较取巧的方法,如使用得当,会产生极佳的效果。
例如,化妆品“revlon”,被巧妙的译为“露华浓”,即是引用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扶槛露华浓。
”如此引起消费者美好的联想,也表达出该化妆品成分天然,浓度较高之意。
三、商标翻译需注意的问题
拼音的误用。
的确,用拼音翻译的商标不乏成功的案例,如“chang hong”(长虹空调)以及“chun lan”(春兰空调)。
但这些成功的案例毕竟占少数。
某些用拼音法翻译的商标让人误解,产生消极的联想,引起歧义。
化妆品“芳芳”,用拼音译为“fang fang”,但在英语中,“fang”一词意为蛇的毒牙。
因此,对于想要使人们变美丽的化妆品来说,这一翻译则与其本意相去甚远。
更遑论能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尽管拼音译法与其他的译法相比比较简易,但如此译出的商标仅是一种标志,通常失去了原商标的深层含义。
例如,“金锁牌”(棉花)译为“jinsuo”,“骏马牌”(代步车)译为“junma”等,在这
些例子中,商标失去原有的美好含义,也会使国外的消费者疑惑不已,不明白这些商标是什么意思,从而影响了销量。
商标翻译中,另一突出问题是无视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可以说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鸿沟。
它在商标的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有时甚至可以决定一个品牌的存亡。
相对来说,商标翻译的现状,英文商标中译要比中文商标英译好很多(李燕,2000)。
我们不能否认有文化差异在“从中作梗”的因素。
在一些动植物、数字、种族等方面,中外是有着不同禁忌的。
在国际商务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商标在某些国家很受欢迎,而在另一些国家却反响冷淡。
一个商标能否做到“入乡随俗”,关键在于是否迎合消费者的美学。
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
”只有深入了解某国的文化及其禁忌,在翻译时才能采取有效的翻译手段,绕过这些禁忌,使商标得以顺利推广。
例如,“金鸡”钟表本意是这个牌子的钟表会像公鸡一样准时。
但我们在出口时,如果将其翻译成“golden cock clock”就容易给潜在的客户留下粗俗的印象。
因为cock在英文中除了有公鸡的意思,也指男性生殖器。
“黑人”牙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品牌。
但在远销欧美国家时,它被译为“darkie”,这显然行不通。
因为“darkie”是对黑人的一种轻蔑的称呼。
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翻译商标时合适的策略是必不可少的。
与此同时,翻译商标时,译者应注意翻译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商标适应目的语的特点,打入目的语市场,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上述翻译策略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变革,商标的翻译策略也将有所改变。
但只有牢牢掌握商标翻译的基本方法,才能随心所欲额的大胆发挥。
【参考文献】
[1]陈振东.浅论英语商标翻译[j].上海翻译,2005(2).
[2]朱亚军.商标名的翻译原则与策略[j].外语研究,2003(6).
[3]李燕.试谈汉语商标的翻译及其中存在的问题[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