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迅速衰败的原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党迅速衰败的原因
一、先天不足。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革命党人并未掌握政权,北洋军阀的头子-袁世凯掌握了政权。

1916 年袁世凯死了以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的时代,真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好不容易到了1928 年12 月29 日-东北易帜,”国民党取得了全国政权,但也只是名义上而已。

1929 年3 月,桂系反蒋;1929 年5 月,冯玉祥反蒋;1930 年2 月,冯玉祥和阎锡山共同反蒋;1931 年6 月,两广军阀共同反蒋;1933 年11 月,十九路军反蒋。

虽然所有的叛乱都让蒋介石镇压下去了,但也大大削弱了蒋介石的力量。

同时,国民党中央政府与各地军阀的混战也为红军的成长和壮大创造了时间。

后来,虽然不再有军阀明目张胆的反蒋。

但是,各地军阀依然与国民党中央同床异梦。

红军长征时广东军阀陈济棠给红军让道,抗日战争时期50 万地方军投降日本当伪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军为了保存实力而“出工不出力”以及后期的纷纷投诚,所有这些都显示出国民党政权的先天不足。

二、不顾民生。

国民党的三民主义讲的是“民族、民权、民生”“平均地权”也是国民,党的爸爸-同盟会的主要纲领和口号。

但是,国民党又是如何做的呢?根据国民政府的统计资料,30%的农民完全没有土地,依靠当佃农为生;佃户要交纳50%至70%的地租,如此高的地租和其他苛捐杂税使上亿农民处于赤贫状态;全国投资资本70%流向政府,从而流出了工商企业,私营企业为了获得商业贷款,要支付18%至20%的年利率,如此高的利率使绝大多数工业无法支付,因而工业活动转向商业投机;政府开支主要用于军费,用于经济发展的比例很小,例如:1934 年至1936 年政府开支总额只有4%用于经济发展,而如此微薄的资金也浪费严重;严重而持久的通货膨胀更使得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1937 年至1945 在年的8 年里,平均价格指数从1 上升到2491,而后来的的内战时期,物价更如脱缰之野马无法控制,以至于1948 年时民众购物时是拿着成袋的钞票;政
府对于民众的疾苦极其冷漠,以1942 年至1943 年发生在河南的饥荒为例,这场饥荒导致两三百万人非正常死亡,三百万人逃荒到外省。

与此同时,国民党却依然在河南强征粮食。

三、专制独裁。

国民党口口声声要实行民权主义,立宪民主,给人民以权利。

但是,纵观其统治大陆的21 年时间,从来也没有实现民主。

抗战之前,国民党囚禁七君子,暗杀杨杏佛等民主人士,宣扬法西斯主义,宣扬“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领袖”。

抗战以后,又暗杀李公仆等民主人士,暗杀闻一多等知名学者,拒绝建立联合政府,拒绝承认共产.. 党和民盟在行政院中行使否决权。

进而挑起内战,解散民盟。

四、贪污腐化。

以抗战胜利以后的接收为例: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文官和军官控制了日本人和汉奸的财产。

这些财产本应还给战时随国民政府撤退至西南地区的原主或依据官方程序移交新主。

但是,接受成了官员之间的你争我夺。

他们所关心的是五子登科:即条子(指金条)、车子、房子、女子和票子。

同时,工商业者战时随政府迁往西南而蒙受了巨大损失,此时本应从接收日伪企业中得到补偿。

但是,政府并不理会这些政治责任,而是让官员去接收被占区的工业财产。

官员大多不懂企业管理,因此卖机器和工厂往往比让它运转更为有利可图。

日本投降后的一年多,从日伪手中接收的2411 家工厂,只有852 个恢复了生产。

这加剧了工业萧条。

五、领导无方。

蒋介石在玩弄权术方面确实是高手,但在打天下和治天下方面却都是庸才。

当然,做为领导,即使你自身没有太大才能,如果你善于任用贤才也没关系。

他老人家偏偏喜欢大权独揽,任人唯亲。

前后两任财政部长-宋子文和孔祥熙都是蒋介石的亲属,他们的经济政策导致国内经济状况持续恶化。

在军事上,蒋介石用人的才能比毛泽东差多了。

毛泽东所用四大野战军的指挥者:一野彭德怀、二野刘伯承、三野粟裕、四野林彪,是共产.. 党当时最为优秀的4 位军事家。

其中的粟裕资历很浅。

但毛泽东破格提拔。

1947 年
1 月,粟裕升任华野副司令员,毛泽东就电告司令员陈毅:“具体作战由粟裕同志负责。

”后来索性让陈毅去中野,以便粟裕更好的行使指挥权。

反观蒋介石,他手下也有两个非常能干的将领:胡琏和陈明仁。

胡琏1944 年就已经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18 军军长。

在解放战争与华野和中野的多次交锋中,或胜或平,保持不败记录,就是这样一位国军中难得的人才,在1948 年以18 军为基础组建1
2 兵团时,居然没有被任命为兵团司令,只当了副司令。

他一气之下,回家探亲。

12 兵团被中野和华野团团围住时,当蒋介石才想起用胡琏,把他空投到12 兵团,但此时无论多么优秀的将领也没有办法了。

陈明仁在三战四平时,以区区两万军队抵挡东野主力进攻一个月居然没有失守,最后由于援兵赶到,迫使东野不得不退出战斗。

这样的军事才能在国民党将领中可以说凤毛麟角,但是,他却很快就被撤职。

国军在战火纷飞之时如此撤换大将,蠢哉蠢哉!
六、组织涣散。

国民党内鱼龙混杂,大批军阀、贪官、恶霸、土豪、劣绅甚至黑社会人员混入党内,严重损害了其形象。

七、派系林立,互相倾轧。

国民党内有CC 系、政学系、复兴社、桂系、改组派、宋子文系、孔祥熙系、何应钦系、孙科系等。

各派之间争权夺利,正如复兴社领导人之一刘建群所说:“任何(派系)斗争都不是由政策分歧引起的斗争,而是为了饭碗的斗争。

八、忽视青年工作。

二三十年代,正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

外有强敌,内战不止,民生凋敝,贪腐横行。

进步青年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是很高的。

但是,国民党一直拒绝青年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直到1938 年才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

1947 年又与国民党合并。

反观共产.. 党,从1921 年建党时就开始组建青年团,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组织,因而吸引了大批进步青年。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共产.. 党吸引了青年,也就掌握了国家的未来。

九、军事指挥不力。

蒋介石不善军事指挥,却又擅权专断,一意孤行,不听从好的建议。

因而国军的最终决策往往都是最愚蠢的决策。

比如:辽沈战役时东野围攻锦州,当时廖耀湘建
议进军营口,因为东野在辽南并无多少部队,而且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新一军正在辽中,一天就可以到达营口。

如果蒋采用了廖耀湘的建议,不仅廖耀湘兵团的11 万国民党精锐部队可以从东北撤出,沈阳的10 多万地方军也可以大部撤出。

但老蒋执意要廖兵团直接去解锦州之围。

廖耀湘与林彪在东北打了三年仗,深知林彪最喜欢围城打援。

而且自己手中只有11 万军队,林彪在锦州有70 万大军。

廖耀湘自然不敢进军过快。

等到锦州被攻破,廖耀湘立即向蒋介石发报,要求撤向营口。

蒋介石却依然要求廖用11 万军队去打林彪的70 万大军。

4 天以后,才同意廖兵团撤退。

但为时已晚,东野大军已经包围了廖兵团。

十、情报工作不力:国民党往往是凭借裙带关系发展成员,而缺乏严格的审查制度。

这就使得大批共产.. 党谍报人员进入了国民党核心部门。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国防部第三厅(作战厅)厅长郭汝瑰、国民党中央党部速记员沈安娜、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的秘书熊向晖、保定绥靖公署少将处长谢士炎、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的秘书、徐州剿总的卫士长都是共产.. 党谍报人员,如此众多的核心部门被共产.. 党谍报人员渗透,国民党如何保密?UF e Z@ \ 总之,得民心者得天下,国民党尽失民心,焉能不败?
国民党失败原因分析:
(一)与共产党对比:
1、力量对比:可以随着战争进程发生剧烈变化。

2、士气民心:解放军打仗神勇,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3、政权性质: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压迫镇压人民,对外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旧社会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4、将帅素质:国民党指挥失当,毛泽东懂军事。

一、政治反动说: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利益,背叛了孙中山
的三民主义,长期进行反共内战与人民为敌。

二、经济崩溃说:认为财政经济的总崩溃导致南京政权的败亡,提出经济崩溃说: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的经济由于美国的经济侵略、四大家族的残酷掠夺和内战的巨大消耗而陷入严重危机,币制改革使经济加速崩溃。

财政经济的总崩溃,既推动国统区民众起而为生存斗争,也加剧了国民党内部各派矛盾的激化和军事与政治的危机,导致南京政权败亡。

三、未来得及制度创新终至合法性危机说:把中国放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考察,提出未来得及制度创新终至合法性危机说:中国是在庞大的人口压力和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亡国灭种的生存危机、政治衰败和国家四分五裂的背景下开始现代化起步的。

南京政权面临来自外国列强、地方势力和民间社会三方面挑战,来不及实现制度创新,厉行政治、经济、农村等各方面改革以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愿望和要求,只得向专制体制回归;于是丧失现代化导向,不但无法化解抗战胜利后的参与爆炸危机,反而发生合法性危机,最终被以中共为代表的自下而上兴起的革命力量击败。

南京政府对社会的抽取超过了社会可资抽取资源的限度,引发社会对抗;政府在集权的同时不向社会尽提供公共物品的义务,也无力通过制度创新完成变革,结果丧失政治转型的历史机遇,失去合法性基础。

四、全能主义政治推行失败说。

学者们把视角上溯至清末,指出从传统官僚帝制到现代中央集权科层制之间必须经过集权(传统)——分权——集权(现代)的过程,才能实现现代化的启动。

民国以来至30 年代的权力分散和政治无序,诱发了全能主义政治的产生。

但国民党的全能主义政治在权力凝聚与分散两个层面都犯了错误。

政府偏重从地方收缴权力而不注重决策的分层化,造成在中央能够控制的权力网络,决策过分集中于行政中枢,特别是蒋介石个人,权力运作中人治传统更起作用,制度化水平低下。

国民党
在本应分权的社会层面却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并对地方势力施行削弱和消灭政策。

结果是被剥夺殆尽的民间社会丧失了推进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愈演愈烈的暗斗明争贯穿南京政权之始终,削弱其统治。

于是全能主义政治走向全面衰败,出现改朝换代的革命。

五、腐败说。

、国民党既不能实现向现代法理型政党的结构转变,又丧失了革命党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在意识形态内聚功能减弱、组织结构涣散和政治无内部制衡与外在监督的情形下,逐渐趋向腐败。

表现为贪污腐败、组织涣散、派系争斗的政治腐败是国民党统治垮台的根本原因。

蒋介石的观点认为国民党军队腐败根源于党的腐败,推论出国民党腐败是该政权在大陆失败的原因。

国民党的腐败与抗战胜利后的劫收结合起来,劫收是南京政权失败的原因。

国民党政权腐败的政治根源有三:一是清党和向旧军阀势力妥协,使该党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丧失革命精神和活力;二是删除三民主义中的革命成份,失去抗御腐败的思想武器;三是国民党政权的政治体制在设计和程序上的弊端,使其缺乏应有的制衡机制,基层组织涣散。

六、私有制说。

认为南京政权失败原因在于所依靠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及其意识形态,这决定了他们为满足私利必然损害和牺牲人民利益,必然失去人心,走向败亡。

七、失去农村(民)说。

认为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迅速崩溃,农村问题、特别是农民的土地问题未解决具有决定意义。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

而南京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阶级局限性决定了它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科举制度的废除造成农村精英向城市的单向流动,豪强恶霸逐渐占据底层权力中心,乡村阶级冲突加剧。

到南京政权统治时期,政府穷于应付各方面挑战,对农村底层的控制更加微弱,政府职能在农村基本只体现为征粮、征赋、征丁,加剧了与农民的紧张关系。

渴望土地的农民在共产党的土改措施下被大规模动员起来,成
为改朝换代最强大的社会资源。

八、综合因素说:1. (1)南京政权缺乏统治基础。

1927 年后国民党失去了工农的支持;作为该政权社会基础的土豪劣绅又不能同其真正合作;民族资产阶级在绑架、勒索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吞并下逐渐与南京政权分手;军队也因清党而失控,素质低下、纪律败坏,不堪依靠;从而失去建立一个国家的起码条件。

(2)尽管国民党建立起一个现代形式的政权,但派系纷争、贪污腐败、行政效率低下与该政权相始终,统治机器一直不能正常运转。

(3)地方割据势力始终作为一支强大的异己力量存在,使南京政权的统治受到严重削弱;解放战争时期,占军队多数的地方军队的瓦解,是直接促其军事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方实力派与中央的长期对抗,“割据分权行为破坏了国民党政权的政令军令统一”,是南京政权覆亡的必然性因素之一。

南京政权本应施行民主政治以整合地方力量,实际却是对地方势力施行削弱和消灭,引起对方如法对抗,损其统治,促其崩溃。

党政权遭到全方位重创,加之共产党的有力竞争,该政权崩溃的步伐大大加快。

(4)南京政权处在中国由传统到现代、由乱到治的转型时期。

社会动荡不定、战乱频仍;人口迁徙极为频繁,人口过剩的巨大包袱伴随政权始终;政府未能在不同的利益集团间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和财富,产生大量的社会问题,导致整个社会陷于恶性循环的混乱中。

对外,南京政权还要时时应付来自列强的严峻挑战。

在国内外诸方面、多种压力下,加速了该政权的崩溃。

南京政权覆灭是由许多必然性因素和偶然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权的阶级属性、社会基础、政治行为模式、政党及军队状况是其崩溃的必然性因素。

抗日战争、政治民主化骗局的败露与内战的挑起是其失败的两个偶然性因素
2.南京政权统治时期,封建主义因素始终被大量保留,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相对微弱,半殖民地因素却影响巨大。

由此导致:第一,中国民族产业资本的积累异常贫乏,商业资本很难向工业资本转化,反而常发生工业资本向商业资本的逆转。

民族
产业资本的稚弱和工商结构不合理,使中国:(1)始终未形成资本雄厚的产业资本家集团,民族资产阶级无法对抗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的经济倾轧和专制政治的压迫。

这是南京政权能实行政治独裁和文化专制,在政治上失去民心的经济根源。

(2)产业不发达、经济基础薄弱,使中国时常遭受帝国主义的经济压迫、掠夺和各种投机行为的侵害,很难经受长期战乱的考验。

这是南京政权崩溃的一个基础性经济原因。

第二,官僚资本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势力强大。

近代中国,无论官僚资产阶级还是民族资产阶级绝大多数都是由封建地主阶级分化出来的,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封建性和投机性。

官僚资本凭借权势、采用超经济强制进行独占,所形成的垄断不是建立在生产发达和集中的基础上,而主要是从商业和银行业投机起家的,没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做后盾。

到国民党统治后期,官僚资本的投机性更为严重,实力弱小的民族资本迫于通货膨胀和官僚资本侵吞的压力也纷纷效仿。

结果整个社会无人生产,全去投机,经济一片混乱萧条,直至崩溃。

官僚资产阶级的强大为南京政权的崩溃埋下伏笔。

第三,贪污猖獗。

封建制度下贪污普遍,且官僚多用特权去经商捞外快。

特权转化为经济行为的结果,必然导致贪赃枉法、政治腐败。

封建主义既被大量保存,故在南京政权统治下贪污、化公为私、劫收等丑剧层出不穷,“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的大破局”最终呈现。

第四,殖民地经济特色显著。

(1)中国近代工业绝大多数分布在东南沿海沿江地区。

这种带有显著殖民地经济特色的工业布局,使中国在抗战初期就丧失了90%左右的近代工矿业,2/3 以上的交通运输线和占收入85%以上的地区,工业基础和财源损失惨重,加之庞大的战争消耗,两者相加所形成的巨大亏空,给国民党政权的经济基础以毁灭性的打击。

为平衡战时收支,只好采取通货膨胀政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导致该政权财政崩溃的一个直接原因。

(2)由于中国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体,封建自然经济很难真正打破,直至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才引起自然经济的解体。

这就决定了商品的选择性和市场价格结构的不合理,造
成进口工业品和出口农产品的不合理交换,限制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农村市场的扩大。

到30 年代,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造成农村金融枯竭。

抗战胜利后的通货膨胀使早已存在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迅速扩大,农民实际收入大大减少,农村进一步贫困化。

这是国民党政权统治下的农村经济破产和其失去农民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九、统制经济失败说:战时统制经济曾使“大后方的战时工业显示了中国工业史上创纪录的发展速度”,“一度推动了中国内地现代化的进程”;但这种超经济的国家干预也破坏了市场经济自身的秩序,导致民间资本严重萎缩、国家资本过度发展甚至吞并民间资本。

战时统制经济与腐败、通货膨胀的关系密切。

评论:我军历史使命的历史性演变及其启示2006-06-08 15:46:15 来源: 解放军报网友评论5 条黄宏刘熙武
●我军历史使命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

从我军历史使命的演变历程,总结提炼出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推进部队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我军历史使命总是随着历史条件和任务变化而变化纵观我军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历史使命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我军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它始终是随着时代条件、党的任务和军队发展而不断演变的。

按照历史阶段划分,我军历史使命大致经历了五次历史性的变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军队承担武装夺取政权,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历史使命。

建党之后,我党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确定了党的任务和目标,其基本任务是建立人民军队,推翻旧政权,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的共和国。

1927 年建军之后,我军承担起中共二大提出的最低纲领中“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的历史使命。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就是我军在这一时期历史使命的形象概括。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军不断发展武装,建立和扩大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有力地动摇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军队承担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

在这个时期内,抗日救亡、争取民族生存和解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

我党的任务转化为带领全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进攻,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

我军紧紧凝聚在党的旗帜下,高举团结抗战的旗帜,充分发挥战斗队、生产队、宣传队的作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主导作用,最终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承担推翻蒋介石反动政权,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国内形势发生重
大而急剧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出发,要建立一个独立、和平、自由和民主的新中国,并提出“和平建国”的总方针,而国民党统治集团则坚持独裁、专制,消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要把中国引向黑暗。

中国面临着两个命运、两种前途的抉择。

形势和任务决定了我军在这一时期内担当推翻蒋介石反动政权、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

我军遵照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经过3 年艰苦卓绝的解放战争,彻底推翻了国民党政权,成功地履行了我党赋予的历史使命。

新中国成立以来到世纪之交,军队承担维护国家的主权与安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重要力量的历史使命。

1951 年,朝鲜战争爆发,对我国的主权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党的英明决策下,我军入朝与朝鲜人民军一道作战,取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

此后,我军还进行了一系列的边境和境外作战,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邓小平同志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针对党的任务转变,对军队的历史使命曾做过反复的论述。

他指出:“我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肩负着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保卫四化建设的光荣使命。

”江泽民同志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要求我军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实践证明,这些年来,我军在这些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承担“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实现党的三大历史任务对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胡主席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我国的国情、党情、军情实际出发,着眼新世纪新阶段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特殊要求,将历史使命概括为:“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这是对新形势下我军地位作用、职能任务、发展目标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是面向信息化时代的重大军事理论创新成果,是科学发展观在军事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