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旅游者的决策制定与行为过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目的地选择
⑵抑制因子—旅游者所感知的构成约束的障碍因素。
■任何目的地选择都要考虑限制因素(抑制因子)。 ■与人们动机不一致的目的地特征被视为“约束”,即抑 制因子。
■影响旅游目的地选择的抑制因子主要有:旅行距离、时间、 收入和旅行能力等。 ◇旅行距离被认为是决定旅游目的地的首要条件。
第一节 目的地选择
决策 购买
Ⅱ:购后评估
购后信息 充分评估 成本收益分析 还使用产品 确认
不确认 现实 满意 不满意 强化 认知不 和谐
接受态度
高度积极
中性 中性 高度消极
不评论
拒绝态度
Ⅲ:未来决策
重复购买可能性 重复购买 (中度积极)
后续行为 直接再买 未来再买
短期
重复购买 (高度积极)
犹豫 拒绝购买
中期 长期 修正后再买 转向竞争者 图2.4度假旅游者行为模型(Moutinho,1987 )
■选择域:
▼知觉域 ▼激活域 ▼排除域 ▼惰性域
通过比较、评价和挑选而确定的备选目 的地的范围。
当出现某种需求时,顾客所考虑到的旅游目的 地。 消费者认知且有可能选择(游览)的旅游目的 地。 消费不喜欢或觉得不值得选择的旅游目的地。
消费者被动地认知但基本上不感兴趣的旅游目的地。
第一节 目的地选择
⒉选择度假目的地要经过的核心阶段
▼这一模型的启示
﹡问题的解释有可变性,不同的人对同一选择的看法不一样,由 此产生不同问题。 ﹡信息被经常收集但不一定被使用。 ﹡偏好是模糊的,可能对决策制定产生的影响极小。 ﹡决策的评价标准是在决策过程中和制定后被发现的。 ﹡消费者可能通过忽略某一问题或考虑与其他选择机会相关的 问题来做出一个特定的选择。当一项选择机会牵涉太多的问 题时,决策者会因为能力范围有限而不做出该项选择。
⑷克鲁普等人 的“条件 —序 列排除模型” 根据所感知到的情境及数量对约束性属性
进行正面和负面的评价。 对余下的备选项进行评估,约束条件最少 的备选项被确定为偏好的旅游目的地。
第一节 目的地选择
⒊感知的 促进因子 和抑制因 子包括两 个方面 未来的(预期)目的地拥有 某些特点的可信程度。
将某地作为预期目的地进行 评价时,对每一项属性(无 论是促进因子还是抑制因子) 信任的相对强度。
第二节 旅游者决策制定与行为过程
■古典的理性决策理论
没有 考虑 风险 程度
▼核心思想:消费者是理性的决策制定者,是“经济人”, 他们寻求效用最大化或满意最大化。“相同的行为必然导致 相同的结果”。
▼古典的购买者行为模型:消费者决策制定由一些连续的步 骤组成,它包括:认识需要、信息搜寻、备选产品评估、购 买决策与购后行为。
⑴克朗普顿的 两阶段模型
⑵霍尔布鲁克 等人的观点
个人以不同方式对目的地每一属性的主观 印象(评价)进行整合,由此产生对备选 目的地的明显偏好。
然后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来确定被选目的 地。
第一节 目的地选择
⑶布朗和罗斯 的观点
对旅游体验的不同期望构成了对休闲目的 地的不同偏好。
不同旅游期望来自不同目的地的属性差异。 他们将选择过程设想为一个备选项递减的 过程,这一过程在剩余的选择中通过排序 挑选来做出最终选择。
▽实证主义反对神秘玄想,主张以科学方法建立经验性的知识。
第二节 旅游者决策制定与行为过程
■后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以维也纳学派为首,一般还包括德国哲学家赖 兴巴赫为首的柏林学派,以波兰的塔尔斯基为首的华沙学派, 以及英国的艾耶尔等人的观点和理论。 ▽逻辑实证主义是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 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 ▽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大体可概括为:①把哲学的任务归 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分析。②坚 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 消灭形而上学。③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 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和可确认性原则。④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 普遍语言,试图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的 统一。
﹠克朗普顿模型基于三个系列的变量
﹡外部因素:指来自社会和市场环境双方面的影响。 ◇意义性:目的地属性 ◇象征性:市场促销方面的信息。
◇社会性
﹡内部因素:来源于度假旅游者的社会心理特征(个性、动 机、价值观和态度)。 ﹡认知构成:它代表了旅游者整合外部因素及内部因素,并 形成目的地的意识域和激活域。
第二节 旅游者决策制定与行为过程
﹠引力模型
Crampon(1966)旅游地引力模型
Tij G
Pi Aj Dij
b
Tij客源地i与目的地j间旅游流量 Pi客源地i的人口计量(规模等) Ai为目的地j吸引力计量 Dij客源地i与目的地j间距离
G、b为经验参数
第一节 目的地选择
以Crampon(1966)为基本模 型的两地竞争力比较
﹠厄姆和克朗普顿模型将认知评价过程细划为五个阶 段
﹡通过被动获取信息或偶然的学习形成对目的地属性的认同。 ﹡在做出一般的度假决定之后,对目的地选择过程正式开始 (包括对环境制约因素的考虑)。
﹡从简单地产生目的地意识向旅游动机被激发进而积极主动 地选择目的地逐步推进。 ﹡通过主动的信息搜索进而形成对令人产生欲望的目的地的 信任。
促进因子 很弱 弱 中等 强 很强
﹠测量衡量因子的文本格式
抑制因子 非抑非促因子
⒈很有意思 ⒉超出预算
-5 -4
. . .
0
+4
+5
⒊旅游地并非人人都向往
第一节 目的地选择
二、目的地选择域的结构 ⒈决策过程和选择域的定义
(尼科西尼)
激活、排 除、惰性 为知觉域 的三种重 要了类型
■决策过程: 可选择范围的不断缩小—“漏斗过程”
第二节 旅游者决策制定与行为过程
市场营销变量 旅游者变量
· 以前的旅游目的地经历 · 生活方式、价值观 · 生活圈、收入、年龄 2 1 4 考虑域
目的 地认 无知觉域 知
■伍德赛德模型
· 产品设计 · 定价 · 广告宣传/个人销售 · 决策渠道
伍德赛德和莱松 斯基提出一个旅 游目的地选择的 综合模型。
■实证主义又称实证论,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 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 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 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希 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过程, 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 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 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
第二节 旅游者决策制定与行为过程
■如何看待旅游者 的决策制定过程并 非只有一种方法, 而是存在多种不同 的方法。
■在社会科学中,不 同观点与竞争性范式 有关,因此,通过现 有的主要范式来描述 消费者行为尤其是决 策制定过程显得无比 重要。
第二节 旅游者决策制定与行为过程
⒈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的观点
▼影响层次模型:它包含六个可以区分的层次:意识、 了解、喜欢、偏好、确定、购买。
第二节 旅游者决策制定与行为过程
■规范遵从决策模式
后实证主 义提出的 流行观点
核心思想:决策制定的推理过程是首先建立规则的识别体 系,然后将该规则与所认识的情境进行匹配,以此来评价 备选目的地,而后形成消费偏好。 规范遵从模式更注重过去,人们对过去的研究来形成有效 的识别;而“受限制理性决策模式”更加注重未来,人们 通过对将来的预测来形成有用的偏爱。
第二节 旅游者决策制定与行为过程
⒉实证主义的全球化观点
■克朗普顿模型
外部输入 认知结构 内部输入
刺激表现 ﹡象征性
1
意识域 2 3
社会心理域 ﹡个性 ﹡动机 ﹡价值
﹡意义性
﹡社会性
4
激活域 5
旅游目的地
﹡态度
休闲旅游目的地选择过程模型(Um and Crompton)
第二节 旅游者决策制定与行为过程
第二节 旅游者决策制定与行为过程
■决策制定的集团模型
▼核心思想:人们的绝大多数决策是由集体制定而非个人独断。 ▼最早用于解释群体决策制定的便是团队理论和博弈论(两种 假设)。 ﹡团体理论:人体之间存在着一致性的偏好与认识,因此 不会出现意见上的分歧。 ﹡博弈论:尽管参与者的偏好与其身份不一致,但是他们会 尽力去消除这种冲突,因为参与者的理性行为使然。
﹡从令人产生欲望目的地中挑选出一个特定目的地。
第二节 旅游者决策制定与行为过程 信心产生 个性
内化的环境影响 生活方式 感知角色集合
Ⅰ:预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决策过程
态度 家庭影响
抑制因素
动机
偏好结构
购买意图
■莫提荷模型
旅游激励 信息敏感度
激励筛选
搜索
激活集合
选择标准
可觉察风险
理解
注意和学习
感知偏差 认知结构 预期
Ti1 A1 Di2 b ( ) Ti2 A2 Di1
(1)存在距离衰减规律(distance-decay) (2)假设前提:旅游者可以获得足够的有关可选目的地 的相关信息,不存在竞争目的地之间的信息差异。
第一节 目的地选择
⒉有关目的地选择过程的主要观点
①将目的地形象按理想偏好进行 优先排序。 ②然后根据感知性约束的影响加 以修正。
第二节 旅游者决策制定与行为过程
■受束缚理性决策模式
▼核心思想:消费者认知能力有局限性;其所获得的信息也 有一定的片面性,其注意力、记忆、理解、沟通都会对其获 得的信息产生一定影响,因而消费者的行为不可能是纯理性 的。人们的可接受程度(或期望程度)往往受其经验和经历 的影响。所以消费者不可能一味地去追求最好的,因为最好 的不一定是最满意的。
☆实证 主义与 后实证 主义的 不足:
没有解决如下问题:游客是怎样产生了特殊的 决策?游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决策?如何预 测游客的决策?
第二节 旅游者决策制定与行为过程
⒉解释主义与结构分析主义的观点
■解释主义和结构分析主义倡导在调查者的被调查对象之间 建立互动合作的关系,而不是在他们之间做出硬性的区分。 调查的重点不是所收集信息的数量而重在质量(内容的丰富 性),它需要调查者进行全面的调查,所运用的互动式方法 主要有: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档案资料调研等。 ■解释主义与结构分析主义对理性理论与规范遵从理论产生 质疑。它认为:决策者所处的环境更具无序性、模糊性、象 征性。现实并不是唯一的,因果关系也是模糊的,而意识也 不一定决定其行为。
⑴初期 考虑域 初步确定目的地阶段
⑵后期 考虑域
排除部分目的地,从而形成激活域或后 期考虑域。
⑶最终 选择
从后期考虑域中最终选择一个目的地。
第一节 目的地选择
⒊目的地选择域的结构
所有的潜在目的地 知觉域(被注意) 非知觉域(不被注意)
第一阶段
初期考虑域 模糊
排除域 明确 不愉快的经历 消极的外部反馈
第四章 旅游者的决策制定与行为过程
第一节 目的地选择
一、目的地选择的形象与感知性约束 ⒈目的地选择的一种表述 目的地选择是一个由认知的促进因子与抑制因 子相互作用的函数。
⑴促进因子—促使旅游者形成对目的地形象的因素。
■旅游者对备选目的地的形象是目的地选择过程中的关键 因素。 ■人们对某一目的地特征的依赖构成了“形象”,它们有 助于满足一个潜在旅游者的特殊动机。
惰性域
惰性域或
拒绝域
第二阶段
后期考虑域 采取行动 互动 无行动 无互动
第三阶段
最终选出目的地
第一节 目的地选择
在 ⒋促进、抑制函数关系的塞欧结论 决 策 ■塞欧· 厄姆和约翰· 克朗普顿在目的地选择域结构基础上, L· 后 期 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了一些有关促进因子与抑制因子函数关 , 系的结论。 抑 制 ▼模型结构中的决策过程是有序的。 因 子 起 ▼促进因子在形成后期考虑域的初期阶段起重要作用,而抑 主 制因子在做出实际选择的后期阶段中起重要作用。 导 作 用 ▼形象的重要性反映人们追求决策最优化,但事实上,人们 。 更倾向于首先降低风险性。因此,旅游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是 使冒险性降低的抑制因子而非旅游目的地设施与景点的特征。
通过强制或交易手段
▼集团决策制定范式假设偏好不一致的群体不太注重消除偏 好和身份之间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权力争夺和建立联盟 (通过对话)是集团决策制定的两种普遍表现形式。
第二节 旅游者决策制定与行为过程
■垃圾罐清理模型
▼核心思想:决策的过程类似于对一个装有问题、解决方法、 选择机会和决策者的垃圾罐进行清理的过程。决策的制定不是 一个因果逻辑关系的问题,而是取决于对外部时间条件的满足, 问题与解决是伴随人们的选择而产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