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地方标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地方标准
DB
×××——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Evaluation of Lightning Disaster Risk 2006-发布 2006-实施
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1
在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中,评估人员参考IEC61662:1995 雷击损害风险的评估和IEC61024-1:1998 建筑物防雷第1部分通则等规范进行风险评估,但国内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技术规范,所
以,需制定针对性和操作性更强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在引用和参考并认真分析现行
标准,结合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实践基础上,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共有7章,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作了基本规定,提出了大气雷电环境评价、雷击损
害风险评估、安全允许距离和环境影响评价、雷电危害识别、防雷安全技术评价、防雷安全管
理评估等内容。

共有11个附录,其中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为规范性附录,附录H、附录I、附录J、附录H为资料性附录。

主要参考了IEC 61024—1:1998 建筑物防雷第1部分通则和IEC61662:1995 雷击损害风险的评估的规范性内容。

本标准由重庆市气象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重庆市防雷中心。

2
目录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基本规定
5 大气雷电环境评价
6 雷击损害风险评估
7 安全允许距离和环境影响评价
8 雷电危害识别
9 防雷安全技术评价
10 防雷安全管理评估
附录A 雷电闪击次数(规范性附录)
附录B 可能损失的平均数(规范性附录)附录C 损害概率相关系数取值(规范性附录)附录D 防雷装置拦截效率(规范性附录)附录E 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分级(规范性附录)附录F 用于电子系统雷击风险评估的N和Nc的计算方法(规范性附录)
附录G防雷区的划分(规范性附录)
附录H雷击损害风险评估相关数据(资料性附录)附录I土壤电阻率的测试(资料性附录)附录J 建筑物分类因子(资料性附录)附录H 雷电灾害易损性分析(资料性附录)
3
本规范适用于石油、化工、易燃易爆物资的生产或者贮存场所、电力设施、电气装置、通
信设施、广播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及建(构)筑物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
随后所有的修订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正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IEC61024-1:1998 建筑物防雷第1部分通则
IEC61662:1995 雷击损害风险的评估
IEC60364:建筑物的电气设施
IEC60479:人畜的电流效应
GB50156-2002: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
GB50058-92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50057-19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3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雷击损害风险评估 evaluation of lightning strike risk
根据雷击大地导致人员、财产损失程度确定保护等级、类别的一种综合计算、分析方法。

3.2
防雷装置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LPS
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他连接导体的总合。

3.3
电涌保护器 surge protective device,SPD
目的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走电涌电流的器件。

它至少含有一非线性元件。

3.4
防雷区 Lightning protection zone,LPZ
需要规定和控制雷击电磁脉冲环境的区域。

3.5
土壤电阻率earth resistivity
表征土壤导电性能的参数,为单位体积土壤的阻抗。

3.6
损害概率P
(probability of damage P) XX
一次危险事件导致需保护对象受损的概率。

3.7
损失L (Loss L) XX
一次危险事件引起的与某种损害类型相对应的平均损失量,与需保护对象的价值(人员和
货物)有关。

4
3.8
风险 R (risk R)
雷击引起的年均可能损失量(人员和货物),与需保护对象的价值总量有关。

3.9
风险分量 R (risk component R) xx
取决于损害源和损害类型的部分风险。

3.10
容许的风险 R (tolerable risk R) TT
需保护对象能够容许的最大风险值。

4
4.1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工作分为预评估、方案评估与现状评估。

4.2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程序如图:
接受委托
制定评估方案
资料收集(现场勘测、调查询问等)
评估资料分析、处理与计算
撰写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4.3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工作包括现场勘测和资料的计算分析及结果评价,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工作应由国家及地方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法定机构或具备相应评估资质的单位进行;雷电灾害
风险评估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应参加培训经考核并取得防雷专业技术资
格证,持证上岗。

4.4评估单位接受委托后,评估单位应根据委托方提供的资料,制定评估方案,并报气象防雷主
管机构备案后实施。

评估方案应包含人员组织、方案实施技术路线和进度以及相关的设备设施
贮备等。

4.5委托方应根据评估需要,向评估单位提供以下资料:工程总平面图、地形图、地勘报告、工
程初步设计图、初步设计说明等,并对其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4.6评估单位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并结合评估方案客观、公正的进行勘测等工作,搜集并获取相
关技术资料;现场勘测数据应按规定格式用钢笔或签字笔认真填写,字迹要清晰、工整。

记录
应具有唯一识别性并保存至少一年。

4.7评估单位应根据委托方提供的资料,结合现场勘测报告及气象卫星云图、雷达回波、闪电定
位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计算,并撰写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4.8评估报告必须结论准确、用词规范、文字简练,对于当事方容易混淆的术语和概念可书面予
以解释。

4.9 评估人员应遵守委托方的保密制度,不得对外泄露委托方受法律法规保护的资料及信息。

5
4.10经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后的方案,施工时不得任意更改;经评估否定的方案,应重新设计,
重新评估。

施工中如发现实际情况与评估时所提交的资料不符,应补充必要的资料,重新评估。

4.11新建建设项目应根据其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预评估、方案评估和项目建成后现状评估。

对于既有建筑物应定期实行现状评估,易燃易爆场所每两年评估一次,民用建筑每五年评估一
次。

4.12雷电灾害评估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
(1)评估单位的资质和评估人员的防雷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2)单位的评估委托书;
(3)评估资料的原始来源;
(4)评估的具体内容;
(5)对策措施和建议;
(6)其它资料。

5
5.1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
根据项目所在地气象卫星云图、雷达回波、闪电定位等资料确定其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
确定雷电主导方向、次主导方向等。

5.2雷电流散流分布特征
根据现场勘测所得土壤电阻率资料分析项目所在地雷电流散流分布特征。

5.3年预计雷击次数
根据项目所在地的环境及建筑物本身的情况,计算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附录A)。

5.4进行建设项目预评估时,应根据该项目所在地大气雷电环境状况,对评估项目的选址及功能
分区布局从雷电防护的角度提出意见。

6
6.1雷电闪击次数
雷电闪击损害次数包括直接雷电闪击次数和间接雷电闪击次数(附录A)。

6.2雷电闪击损害概率
?损害类型及损害成因
损害类型:
?人身伤亡;
?不可接受的对公众服务的中止;
?不可复原的文化遗产的损失;
?不包括人身、文化及社会价值的损失;
?与第4类相同,但不包括灵敏设备。

由于各种不同的成因,一座建筑物可能出现一种或一种以上类型的损害。

损害成因损害类型直接雷电闪击间接雷电闪击
S S S S S 12345
? ? ? 1
? ? ? ? 2
? ? 3
? ? ? ? 4
6
? ? 5 如上表所示,每一种类型的损害可能由不同的损害成因所引起。

其中:
S:直接雷电闪击下的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 1
S:直接雷电闪击引起的着火、爆炸、机械效应和化学效应; 2
S:直接雷电闪击下设备上的过电压; 3
S:间接雷电闪击下设备上的过电压; 4
S:间接雷电闪击引起的着火、爆炸、机械效应和化学效应。

5
?跨步电压及接触电压引致的损害概率
只考虑由于直接雷电闪击在建筑物外部的接触电压及跨步电压引致的损害概率,其它情况
(在建筑物内部的,邻近雷击引起的,作用于入户设施上的雷电闪击引起的)的跨步电压及接
触电压引起的损害概率可忽略。

直接雷击建筑下,由于跨步电压及接触电压引致的损害概率由下式给出:
P =KP' hhh
式中:P—直接雷击于无防护措施的建筑物时,由于跨步电压及接触电压引致的损害概率h
(附录×);
K —与为减轻雷电后果而提供给建筑物的防护措施相关的缩减系数(附录C)。

h
?着火、爆炸、机械作用及化学作用引致的损害概率
此类损害可能由建筑物遭受直接雷电闪击(S成因)或由于间接雷电闪击(S 成因)引起。

25
所涉及的各个分损害的概率是:
P——引发着火或爆炸的危险火花放电的概率。

t
P——金属装置上危险火花放电的概率。

1
P——建筑物内部电气装置上危险火花放电的概率。

2
P——入户设施上危险火花放电的概率。

3
P——入户的外部导电部件(ECP)上危险火花放电的概率。

4
分概率P、P及P只与直接雷电闪击有关;分概率P与直接雷电闪击有关也与间接雷电闪1243击有关。

在直接雷电闪击情况下,着火、爆炸、机械作用及化学作用的损害概率为:P=1-[(1- PP)(1- PP)(1- PP)(1- PP)] fdt1t2t3t4
= P(P+P+P+P) t1234
在间接雷电闪击情况下,着火、爆炸、机械作用及化学作用的损害概率为:P=PP fit3
分概率P为: P=KP' tttt
?过电压引致的损害概率
损害可能由对建筑物的直接闪击(成因S)或间接闪击(成因S)引起。

34损害概率包括P和P两个分概率。

此两个分概率都与直接雷电闪击有关,只有P分概率233
与间接雷电闪击有关。

直接闪击下由设备上的过电压引致的损害概率为:
P=1-(1-P)(1-P)=P+P (如果PP>>1) od232323
间接闪击下由于设备上过电压引致的损害概率为:
P= Pod3
6.3雷电闪击损害次数
?损害次数公式:F=F+ F di
式中:F ——建筑物的年损失次数;
7
F——直接闪击导致的年损失次数; d
F——间接闪击导致的年损失次数。

i
Fa=Ra/δ
式中:Fa——建筑物所能接受的损害次数的最大值;
Ra——可接受的损害风险最大值;
?损害次数具体计算公式
对每种损害类型按直接闪击及间接闪击分别列出的各个损害次数分量损害次数分量损害直接雷电闪击间接雷电闪击类型 H A D B C E G
1 ? ? ? ?
2 ? ? ? ? ? ?
3 ? ? ?
4 ? ? ? ? ? ?
5 ? ? ? 对第一类损害,损害次数具体计算公式为:
F
=H+A,F=B+C di
对第二类及第四类损害,损害次数具体计算公式为:
F=A+D,F=B+C+E+G di
对第三类及第五类损害,损害次数具体计算公式为:
F=A,F=B+C di
式中:
?H= NP dh
H——接触电压及跨步电压引致的损害次数分量;
N——建筑物遭直接雷电闪击的年平均次数; d
P——直接雷电闪击下,由接触电压或跨步电压引起的损害概率。

h
其中:N=NA ,P=KP′ dge hhh
N——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 g1.3 Ng = 0.024Td (Td:该地区年平均雷电日)
A——建筑物等效截收面积。

e
K——与为减轻雷电后果而提供给建筑物的防护措施相关的缩减系数; h
P——直接雷击于无防护措施的建筑物时,由接触电压或跨步电压引起的损害概率。

h
?A = NP dfd
A——直接雷电闪击下由于着火、爆炸引致的损害次数分量;
P——直接雷电闪击情况下,着火、爆炸、机械效应及化学效应引起的损害效率。

fd
其中:P = P(P+ P+ P+ P) fdt12 34
P ——引发着火或爆炸的危险火花放电的概率; t
P ——金属装置上危险火花放电的概率; 1
P ——建筑物内部电器装置上危险火花放电的概率; 2
P ——入户设施上危险火花放电的概率; 3
P ——入户的外部导电部件(ECP)上危险火花放电的概率; 4
其中:P=K×P′ ttt
P=K×P′, P=K×P′ 111222
8
P=K×P′, P=K×P′ 333444
P′、P′、P′、P′、P′——引起着火、爆炸等与直接雷电闪击相关的损害概率的t1234
建筑特性;
K、K、K、K、K——防护措施相关缩减系数的值。

t1234
?D = NP dod
D——直接雷电闪击的损害次数分量;
P——直接闪击下由设备上的过电压导致的损害概率。

od
其中:P=1-(1-P)(1-P) od23
?B = NPP nt3
B——邻近雷电闪击导致的损害次数分量;
N——建筑物附近大地的年平均雷击次数。

n
其中:N = NA (A:建筑物周围大地的截收面积) nggg
n
CPNP,,tkk3k1, ?
C——作用于n个入户设施上的雷击,由于着火、爆炸导致的损害次数分量;
N ——作用于一个入户设施上的雷电闪击年平均次数。

k
其中:N = NA kgk
A ——该入户设施的影响面积 k
其中:A = A + A kskak
A——入户设施(电源线、通信线或信号线); sk
A——通过设施而与所考虑建筑相连的相邻建筑物的有效截收面积。

ak
?E = NP n3
E——邻近雷电闪击下过电压导致的损害次数分量。

n
GNP,,kk3k1 ?,
G——作用于n个入户设施上的雷电闪击由过电压导致的损害次数分量。

6.4容许的雷电闪击次数
损害风险公式:R=NPδ=Fδ d
式中:R——损害风险,建筑物中可能的年平均损失(人和物); d
N——建筑物的年预计雷电闪击平均次数;
P——建筑物损害概率;
δ——可能损失平均数(附录B)。

6.5选择防护措施的程序
6.5.1防雷的目的是将损害风险R降至低于可接受的最大值Ra,即建筑物的损害次数F应被限d
制小于Fa,即F=NP?Fa,Fa=Ra/δ。

根据相关资料计算建筑物无防护措施时的直接闪击导致的年损害次数F、间接闪击导致的年损害次数F、建筑物的年损害次数F及建筑物所能接受的损di害次数Fa 、然后将F、F、F与Fa比较,对各种不同的风险采用不同的防护措施。

di
防护措施风险无保护 SPD LPS LEMP防护其他防护措施
F Fa
× 及/或× F>Fa d
9
F?Fa i
F >Fa
F?Fa × d
F>Fa i
F >Fa
F?Fa × d
F?Fa i
6.5.2可能的防护措施有:
?限制接触电压及跨步电压以减小损害概率P的措施; h?防止火势蔓延以减小损害概率P的措施; t
?减小LEMP效应以减小损害概率P和P的措施; 12
?在入户设施上安装SPD以减小损害概率P。

3?安装LPS以减小损害概率P、P、P、P及P。

h12346.5.3建筑物需要采取防护措施时,计算防雷装置拦截效率,选择保护级别(附录D),确定雷
电电磁脉冲防护等级(附录E、F、G),安装再计算采取拦截效率E的防护措施后的F、F、Fdi
新值,再与Fa 比较,直至满足F100 10
1) 这些数值是在施以500N的压力、面积为400平方厘米的电极与远处点之间测量得出的。

2) E=LPS的效率
注:1.如果人们通常不在建筑物外出现,应取P'=0 h
2.如果在危险区有一个以上的“面”,应取最高P'值 h
3.如果采用一个以上的防护措施,总的缩减系数为相关的各个缩减系数的乘积
表C.2:与引起着火、爆炸的直接雷电闪击相关的损害概率P'值及与防护措施相关的K值 tt建筑物材料特性或其内容物的特性或者 P' 防护措施 K tt建筑物材料特性及建筑物内容物的特性
易爆 1 小型消防设备 0.9
-1 易燃 10建筑设施 0.7
-2普通 10 自动化装置 0.6
-3非易燃 10 应急消防队 0.5 注:1.如果采用一个以上的防护措施,总的缩减系数为各相关缩减系数之乘积。

2.对爆炸性环境,K=1 t
表C.3:建筑物内部电气设施和金属设施上危险火花放电的概率值
建筑性质 P'=P' 12
砖、木 1
钢框架或钢筋混凝土 0.5
金属立面 0.05
表C.4:用以减小概率P'及P'的防护措施相关的缩减系数K及K的数值 1212防护措施 K及K 12
无LPS 1
2-1 屏蔽电缆(S?1mm) 10
2-2屏蔽电缆(110mm) 10
有LPS 1-E S:屏蔽层截面积,双端接地
E:LPS的效率
注:1.如果有几种不同的电缆,只取最高的K值。

2.在光纤连接情况下,P=0。

2
3.对灵敏设备,应作更详细的P2'及K2的值的估算
4.如果采用了不同种类的防护措施,总的缩减系数为各相关缩减系数乘积。

表C.5:与用以减小概率P'及P'的防护措施相关的K及K值 3434
18
防护措施 K 防护措施 K 34
-1-3隔离变压器 10 设施在入口处安装10
-3SPD 设施入口处安装SPD 10
2-3接地的大截面屏蔽层(S>10mm) 10 与建筑物的接地系统0
等电位连接无金属导体的光纤 0
*S是屏蔽层的截面积
注:1.如果在各种不同的入户设施上采用了不同的防护措施,应取最大的K 值。

3
2.如果在同一个入户设施上采用不同的防护措施,总的缩减系数是各相关缩减系数的乘积。

3.对灵敏设备,应作更详细的K值估算。

3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防雷装置拦截效率
19
如果F>F,则应安装一个具有效率E?1- F/F的LPS,并根据下表选择适当的保护级别。

防雷daad
装置的设计应满足标准中给出的对所选保护级别的技术要求。

如果安装了效率小于1- F/F的ad
LPS,则应采取附加的保护措施。

附加的保护措施有:
——限制接触电压及跨步电压的措施;
——限制火灾蔓延的措施;
——减小雷电感应过电压对灵敏设备的影响的措施。

对应于各种保护级别的防雷装置效率
保护级别防雷装置效率E
? 0.98
? 0.95
? 0.90
? 0.80
附录E
(规范性附录)
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分级
20
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分级有以下两种方法:
一、根据电子系统的重要性和使用性质,雷电防护分为四级。

雷电防护等级电子系统
1、大型计算中心、大型通信枢纽、国家金融中心、银行、机场、大型港
口、火车枢纽站等。

A级 2、甲级安全防范系统、如国家文物、档案库的闭路电视监控和报警系统。

3、大型电子医疗设备、五星级宾馆。

1、中型计算中心、中型通信枢纽、移动通信基站、大型体育场(馆)监
控系统、证券中心。

2、乙级安全防范系统、如省级文物、档案库的闭路电视监控和报警系统。

B 级
3、雷达站、微波站、高速公路监控和收费系统。

4、中型电子医疗设备。

5、四星级宾馆。

1、小型通信枢纽、电信局。

C级 2、大中型有线电视系统。

3、三星级以下宾馆。

D级除上述A、B、C级以外一般用途电子系统设备。

二、根据电子系统雷击风险评估,确定雷电防护分为四级。

1、当N?N时,可不安装雷电防护装置。

c
2、当N>N时,应安装雷电防护装置。

c
然后根据电子系统雷击风险评估,确定雷电防护分级
计算防雷装置的拦截效率E,E=1-N/N,按E值的大小进行分级 c
? 当E>0.98时定为A级;
? 当0.9060天 1.4
附录G
(规范性附录)
22
防雷区的划分
防雷区
本区内的各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和导走全部雷电流;本区内的电磁场LPZOA 强度没有衰减。

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大于所选滚球半径对应的雷电流直接雷击,但LPZO B本区内的电磁场强度没有衰减。

更小;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直接雷击,流经各导体的雷电流比LPZOBLPZ 1本区内的电磁场强度可能衰减,这取决于屏蔽措施。

当需要进一步减小流入的雷电流和电磁场强度时,应增设后续防雷区,并LPZN+1 按照需要保护的对象所要求的环境区选择后续防雷区的要求条件。

附录H
(资料性附录)
雷击损害风险评估相关数据
表D.1 与确定雷电闪击次数N相关的数据
23
闪击数据直接间接建筑物尺寸(a,b,h)及位置 ? ? 周围物体(尺寸及位置) ? ? 入户设施:电源线及通讯线 ? (数量及位置)
土壤电阻率 ?
表D.2 与损害类型及损害程度相关的输入数据
闪击数据直接间接
损害类型及损害成因 ? ? 暴露于危险场所的人员数量及其时间 ? ? 对公众服务的中止所影响的时间及用户数量 ? ?
无法复原的文化遗产的投保值 ? ?
物品损失的平均估算值 ? ?
损害风险R
的最大可接受值 ? ? a
表D.3与损害概率P相关的输入数据
闪击数据直接间接
土壤表层 ? 建筑材料及建筑的内容物 ? ? 限制着火蔓延所提供的措施 ? ? 建筑类型及建筑物内部电源及? 通信电路的类型
进入建筑物的电源线及通讯线? ? 的类型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土壤电阻率的测试
土壤电阻率是接地装置设计中的一个主要技术参数,其测试方法主要有土壤试样法、单极
法(深度法)、两点法(西坡Shepard土壤电阻率测定法)、四点法等,本规程主要介绍土壤式
24
样法、三点法和四点法。

在工程现场选择一处设计高度相同的较为平整、土壤色泽和(颗)粒度都较均匀的场地,
在该场地上取表土若干。

将取回的土壤倒入一个已知尺寸和具有标准电极的绝缘容器内,电极
的位置应在容器的中央,即距容器各器壁距离都是相等的,一般以圆柱形较宜,以量规调整好
电极间的距离,土壤应掩没电极,并将多余的土壤自容器顶面刮去。

将容器的电极接入图7的回路中,
土壤
V
A
图7 土壤电阻率测量示意图
接通电源进行测试,记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U和I,则土壤电阻率为:
ρ = (R?S)/l (Ω?m),
式中:S??标准电极的表面积,m
2 ;
l??电极之间的距离,m;
采用土壤试样法只能测量表土的土壤电阻率,当需要测试土壤表层以下的土壤电阻率时,
可选用单极法(深度法)测试土壤电阻率,即加工一根垂直接地极,一般可用直径不小于15mm、
长度不小于1m的焊接钢管或自来水管,将其一端加工成尖锥形或斜口形,将垂直接地极击入地
面,击入深度为l(l值根据需要确定),按照接地电阻测试方法测出该垂直接地极的接地电阻R,
则可得出深度为l时的土壤电阻率为:
ρ = (Rg×2πl ) /ln(4l/d )
式中:l??接地极击入土中的深度,m;
d??接地极的管径,m;
单极法虽较简便,但因单极法测量深度受接地极击入深度及击入点的限制,无法知道深层
土壤的电阻率和大体积土壤的电阻率;因此,常采用四点法,四点法主要包括等距法和不等距
法。

将小电极埋入被测土壤呈一字排列的四个小洞中,埋入深度均为b,直线间隔均为a。


试电流I流入外侧两电极,而内侧两电极间的电位差V可用电位差计或高阻电压表测量。

如图8
所示。

25
图8 等距法测试土壤电阻率示意图设a为两邻近电极间距,则以a,b的单位表示的电阻率ρ为:
,4aR
ρ= 2aa1,, 2222a,4ba,b
式中: ρ-土壤电阻率;
R-所测电阻;
a-电极间距;
b-电极深度。

当测试电极入地深度b不超过0.1a,可假定b=0
则计算公式可简化为:
ρ=
2,Ra
注:用等距法测量时,可改变几种不同的a值进行测量,一般a=2、4、5、10、15、20、25、30m等。

主要用于当电极间距增大到40m以上,采用非等距法,其布置方式见图9。

图9 非等距法测试土壤电阻率示意图此时电位极布置在相应的电流极附近,如此可升高所测的电位差值。

这种布置,当电极的
埋地深度b与其距离d和c相比较甚小时,则所测得电阻率可按下式计算:ρ=
,c(c,d)r/d
式中:ρ-土壤电阻率;
R-所测电阻;
c-电流极与电位极间距;
d-电位极距。

注:采用非等距法测量,测量电极间距可选择40、50、60m。

按公式B.2-3计算相应的土壤电阻率。

26
在进行土壤电阻率测量之前,宜先了解土壤电阻率的参考值,可参见表4,对所在地土壤电阻率进行估算。

表4 常见土壤电阻率参考值
类不同情况下电阻率的变化范围
Ω?m
电阻率近似值别名称较湿时较干时Ω?m 地下水含盐(一般地(少雨区、碱时区、多雨区)沙漠区)
陶粘土 10 5~20 10~100 3~10
泥炭、泥灰岩 20 10~30 50~300 3~30
沼泽地 40 ———
捣碎的木炭 50 300~1000
黑土、园田土、陶土、白 50~300
垩土 60 300~1000 80~1000 10~30
粘土 100 30~300 250 10~30
砂质粘土 200 100~200 1000以上 30 土黄土 300 100~1000 — 30~100 含砂粘土、砂土— 300 ——
河滩中的砂— 350 ——
煤 400 ———
多石土壤 500(30%湿度)———
上层红色风化粘土、下层—
红色页岩,表层土夹石、—
下层砾石 600(15%湿度)——
砂、砂砾 1000 250~1000 1000~2500 —
沙层深度大于10m、砂地下水较深的草原 1000 ———地面粘土深度不大于
1.5m、底层多岩石
岩砾石、碎石 5000 ———石多岩山地 5000 ———
花岗岩 200000 ———混在水中 40~55 ———凝在湿土中 100~200 ———土在干土中 500~1300 ———
在干燥的大气中 12000~18000 ———矿金属矿石 0.01~1 ———附录J
(资料性附录)
建筑物分类因子
27
建筑物类别建筑类型雷电造成的后果
住宅电气设施的绝缘击穿、着火及材料损坏。

主要危险是着火及危险的跨步电压;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