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安全工程概论课件第5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2.毒性物质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与分子组成有关,因此,同类化合 物的理化性质往往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例如异氰 酸酯类化合物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挥发度降低, 催泪作用减弱。所以在聚氨酯生产中,以相对分子 质量大的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代替相对分子质量 小的2,4-甲苯二异氰酸酯后,就可以显著降低生 产中的职业毒害。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动物试验和毒性等级
1.动物试验 动物的毒性试验按染毒时间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一般地,急性试验提供致死剂量或致死浓度;亚急性试验 发现毒物的作用特点;慢性试验确定毒物的安全限度。人 对多数毒物都比动物敏感,即人的中毒剂量比动物的低。 多数麻醉剂对人和动物的有效作用剂量非常接近。此外, 还可以按照毒性的动物种属差异,来估计对人的毒性。经 验指出,如果毒物对常见的啮齿类动物,如小鼠、大鼠、 兔等的毒性差别不大时,一般情况下该毒物对人和动物的 毒性比较接近。如果再参考对肉食动物或杂食动物的毒性, 这种估计就会更为可靠。因此,粗略估算人的中毒剂量时, 可以按照比较敏感动物的试验资料,应用人的平均体重推 算。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第七节 职业中毒及其诊断过程
一、职业中毒定义 1.急性职业中毒 是指一个工作日或更短的时间内接触高浓度毒物 所引起的中毒。急性中毒发病很急,病情严重,变 化较快。如果急救不及时或治疗不当,预后严重, 易造成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2.慢性职业中毒 是指长时期不断接触某种较低浓度工业毒物所引 起的中毒。慢性中毒发病慢,病程进展迟缓,初期 病情较轻,与一般疾病难以区别,容易误诊。如果 诊断不当,治疗不及时,会发展成严重的慢性中毒。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3.亚急性职业中毒 是指介于急性和慢性中毒之间的职业中毒。一般 是接触工业毒物一个月至六个月的时间,发病比急 性中毒缓慢一些,但病程进展比慢性中毒快得多, 病情较重。 4.亚临床型职业中毒 是指工业毒物在人体内蓄积至一定量,对机体 产生了一定损害,但在临床表现上尚无明显症状和 阳性体征,则称为亚临床型职业中毒。它是职业中 毒发病的前期,在此期间若能及时发现,与毒物脱 离接触,并进行适当疗养和治疗,可以不发病而很 快恢复正常。
第六节 物质毒性资料的应用
物质毒性资料对于把动物的试验结果转换为对人的毒性 的估计,以及对于职业毒害的防治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毒性物质化学结构与相对分子质量 1.毒性物质化学结构 毒性物质的化学结构常可以提示毒性作用的特点和毒性 的大小。例如,高浓度的脂肪族烃类、醇类、醛类和酮类 化合物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麻醉 作用。苯的氨基或硝基化合物、氰化物、有机磷、有机汞 化合物等都具有特定的毒性作用。氰化物和有机磷化合物 毒性作用迅速,但不易在体内蓄积。各种金属盐类多具有 毒性。金属一般易在体内蓄积,经常表现为慢性中毒。醋 酸酯是有机溶剂中毒性较低的一类化合物,常被选作高毒 溶剂的代用品。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2.毒性物质的相对密度 毒性物质蒸气的相对密度是指其与空气的密度比。 蒸气的相对密度对于吸尘装置的选择和携带风速的 确定有一定参考价值。携带风速应该随粉尘相对密 度的增大而增大。毒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空气大时, 其蒸气或气体的相对密度一般大于1。发生事故时, 相对密度小于1的蒸气或气体容易向上和周围扩散, 而相对密度大于1的则容易滞留于下方。但当空气 中毒物浓度高达几百mg· m-3时,毒物浓度的垂直 梯度主要取决于垂直温差,而不取决于相对密度。 因此,比密度很大的汞蒸气在车间上方也可能存在。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二、毒性物质的物性
1.毒性物质的熔点和沸点 一般把熔点在20℃以下、沸点在165℃以下的物 质视为挥发性物质。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越低,就越 容易挥发。对于气体、蒸气、粉尘、气溶胶,主要 是防止其从呼吸道吸入。空气中毒物蒸气的浓度受 空气温度的限制。某温度下毒物饱和蒸气的浓度, 是该温度下空气中毒物蒸气浓度的上限。而气体和 气溶胶在空气中的浓度并无温度限制。根据车间中 空气的温度即可估计毒物蒸气在空气中浓度的上限。 把饱和蒸气的浓度与小鼠吸入2 h的LD50比较,便 可以判断毒物蒸气紧急吸入的危险程度。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3.毒性物质的溶解度 毒物的溶解度对于了解毒物的吸收和排出有重要意义。 溶于脂肪又溶于水的毒物,如大多数有机磷和有机氯化合 物,极易经皮肤吸收,接触时应采取严密的皮肤保护措施。 对于一些只溶于水几乎不溶于脂肪、或只溶于脂肪几乎不 溶于水的毒物,就不易经皮肤吸收。如果它们对皮肤没有 明显的局部作用,就无须特殊的皮肤保护。 毒性物质在脂肪和水中的溶解度比称为毒性物质的油/ 水分配系数。油/水分配系数小于1的醇类化合物,机体可 以吸收的量很大,经呼吸道排出的速度慢,工人脱离接触 后或急性中毒后较长的时间内仍可在体内测得毒物。油/ 水分配系数达几十以上的化合物,如二硫化碳、苯的衍生 物、氯仿、四氯化碳、二氯乙烷、三氯乙烯等,机体可以 吸收的量较少,经呼吸道排出的速度快。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2.毒性物质毒性分级 毒性物质的毒性分级指示出了急性中毒防范措施 的严重程度。 剧毒和高毒类化学品需要严格保管。生产过程要 尽可能密闭化、管道化、自动化,避免直接接触。 生产场所应设事故通风和急救设施。接触者应有相 应的个人防护用品。 低毒和微毒类化学品,防毒措施可放宽一些,但 决不可忽视必要的防护。特别是蓄积作用明显的一 些毒物,急性毒性虽低,但引起慢性中毒的潜在危 险则很大。所以,在制定防毒措施时,既要参考急 性毒性资料,又要考虑毒物的蓄积毒性和慢性毒性。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经皮肤吸收的毒性与静脉注射、腹腔注射或口服食入的 毒性的比较,可以了解毒物经皮肤吸收的情况。 根据嗅觉阈或刺激阈,可以估计工人在生产环境中能否 及时发现毒物的存在。 根据毒性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可以衡量环境污染的程 度。 根据动物中毒的特征,可以提供人中毒时受损的器官和 系统。 毒物在体内代谢和排出的资料,有助于了解毒性作用和 解毒机理,提供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毒理和病理资料可以提示现场人员防治的重点,确定就 业禁忌症的考虑范围以及估计发生慢性中毒的可能性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