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慧图书馆发展建设分析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智慧图书馆发展建设分析研究
作者:文彤民
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2018年第07期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图书馆服务
摘要:智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对高校图书馆改革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目前,我国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已经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从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两个方面出发,剖析了国内外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情况,并结合智慧校园的要求,提出未来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8)07-0054-03
1智慧图书馆的含义
智慧图书馆[1]是指把智能技术运用到图书馆建设中而形成的一种智能化建筑,是智能建筑与高度自动化管理的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结合和创新。智慧图书馆拥有知识共享性、服务高效性、使用便利性的特点。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院校的文献信息中心,除了为师生提供借阅文献的传统服务,还肩负着助力教学科研的重任。因此,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已迫在眉睫。
2国内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现状
2.1发文量及学术关注度分析
笔者通过统计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关于“智慧图书馆”研究主题的发表文献,得到相关数据(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研究智慧图书馆主题的理论文献量呈不断增加的态势。基于此数据,笔者通过热点主题的学术关注度展示研究量的发展趋势。
学术关注度[2]是指以CNKI知识资源总库中与某主题最相关的文献数量为基础,统计该关键词作为文献主题出现的次数,从而形成的学术界对该学术领域关注度的量化表示。笔者对以“智慧图书馆”为研究主题(2008—2016年)的国内学术文章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从2010年开始,智慧图书馆开始得到我国研究者的关注,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到2014年,研究量大幅提升;2015年,关注度上升趋势略有减缓;2015年后重现大幅增长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数据库期刊文献数据检索有数月延迟),2017年相关研究高达172篇,这是因为智慧图书馆的出现深受大数据、“互联网+”、智能设备等新技术的影响。可以预见,智慧图书馆在未来仍旧是学术界关注的热门主题之一。
2.2高被引文章分析
从近几年智慧图书馆的热门被引文章来看,前十位基本出于2011—2013这三年间,且均刊载于权威性极高的国家级核心期刊。从热门被引文章可以看出,除智慧图书馆的定义、特点、构建等基本理论探讨,基本都是结合物联网、智慧图书馆构建、RFID技术等主题进行研究。
2.3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分析
笔者以“智慧图书馆”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共搜索到文献764篇,通过CNKI可视化分析功能对这些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得到图1所示的聚类结果。在图1中,球的直径越大,代表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连线越粗,代表相连的一组关键词相关度越高。从图1可以看出:①与智慧图书馆紧密相连的关键词有物联网、RFID、云计算、智慧服务、大数据、高校图书馆等。②从关键词共现频次来看,从高至低前五位依次是物联网(96次)、智慧服务(80次)、RFID和RFID技术(共68次)、图书馆(60次)、高校图书馆(47次)。③作为图书馆的重要分支,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在理论研究中出现的频次比其他类型图书馆要高,说明它们走在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前列。④相关关键词中,智慧馆员、服务模式、个性化服务均出现20余次,由此可见,这些内容是智慧图书馆研究的重点。
3国内外智慧图书馆发展现状
随着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的兴起,我国很多高校在智慧校园、“双创”人才培养和“双一流”学校建设的大背景下加大了图书馆的建设力度。网络调研显示,国内外智慧图书馆发展主要倾向于RFID应用、智能管理平台、智能机器人三个方面。
3.1RFID技术的应用
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RFID在国外图书馆的应用较早,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图书馆、淡马锡理工学院图书馆等都已经使用了RFID自助借还机及自动分拣设备;内华达州立大学使用了RFID系统,实现了图书清点功能[3]。目前,我国多家图书馆已逐步投入使用RFID技术,实现了图书安全监测、图书自助式借还、图书定位与自动盘点、图书可视化导航、馆藏位置查询与自动分拣等。如:南京大学图书馆使用了超高频RFID安全门禁系统、超高频RFID图书定位技术、超高频RFID智能图书信息管理技术等;北京师范大学、香港大学、汕头大学、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4]等多所高校图书馆引进了RFID技术。
3.2智能管理平台
王世伟[5]曾提出:智慧图书馆将实现跨系统的应用集成、跨部门的信息共享、跨网络的融合互通。在国外,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6]通过智能客户端完成了电子期刊的管理工作;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7]将自动化技术与高度化管理的数字图书馆有机结合起来,为
用户提供了一个无处不在的智能化服务环境。在我国,重庆大学图书馆[8]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大数据,经过分析整合后,构建了属于自己的智慧门户,将馆藏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专利等各种文献进行统一编目,实现了图书馆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图书馆推出智慧图书馆智能管理平台;西南科技大学图书馆构建了自动办公服务平台。
3.3智能机器人
智能机器人有相当发达的“大脑”,正活跃于各个行业,目前已有高校图书馆开展了智能机器人服务。在国外,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曼索托图书馆提出了机器人堆叠书库管理系统;德国洪堡大学图书馆在总服务台应用机器人卸载书箱[9]。在我国,南京大学在智慧图书馆二期项目中引入了图宝机器人、盘点机器人、智能书车等,通过使用发现机器人设备具有可靠性强、使用寿命长、稳定性好、读写速度快、存储容量大、非接触阅读等多方面优势;清华大学图书馆拥有著名的机器人小图。但是,由于费用等问题,智能机器人的应用还没有得到广泛普及。
4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策略
4.1建设智能服务平台
馆藏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基础。从纸质文献到数字化资源,图书馆的馆藏类别在不断更新和丰富。智慧化平台可将多种载体、多种类型的文献资源统一进行登记组织,并将图书馆读者的借阅、检索信息进行统一采集管理,实现从资源端到用户端的智能化推送,这样既能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又能够方便读者使用。智能服务平台应包括文献管理的智能化、信息组织的智能化、学科服务的智能化等功能。
4.2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
智能化服务是通过“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化设备”实现的,是通过物联网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依靠智能化设备,通过物联网和云计算,可以实现智慧图书馆各种功能的智慧化,如:将优质、功能全面的智能芯片植入书刊中,可以实现书刊位置的即时呈现、智能定位与管理;应用自助系统可以实现图书的自助借阅和归还,最大限度地节省人力,简化流程,使馆员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其他工作。
4.3打造智能化的学习空间
智慧图书馆不仅要提供更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品质,还要打造智能化程度更高的个性化服务空间。未来的图书馆不能再单纯地致力于馆藏资源的扩充、阅览席位的增加,而是要建设更加注重读者体验的互动性强的个性化空间,如借助于日益发展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构建智能化创客空间。
4.4培养智慧型图书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