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天文教育南京大学丁明德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思路:
大类培养阶段: --- 1.5学年 (通识通修课程) 专业培养阶段:1.5 --- 3.0学年 (学科专业课程) 多元培养阶段:3.0 --- 4.0学年 (开放选修课程)
学生自由发展:专业学术型人才、交叉复合型人才、就业创业型人才
学生毕业要求:修完准出课程,且总学分>150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
入学年份 78级 78级 78级 78级 79级 84级 86级 88级 89级 90级
海外杰出系友代表之一:樊晓辉教授
◆ 1992年,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本科毕业 ◆ 1995年,北京天文台,硕士毕业 ◆ 2000年,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
◆ 2005年,亚利桑那大学,天文学系,副教授 ◆ 2009年,亚利桑那大学,天文学系,教授
南京大学“三三制”人才培养模 式
学院“三三制”人才培养目标及思 路
培养目标:系统地掌握大理科通才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方
法,受到较严格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训练,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天文、空 间科学基础,具备较强的参与国际竞争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掌握天文学、空 间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的基本理论和实测技术,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的实际 工作能力,对天文学、空间科学的最新发展有比较广泛的了解;具有较强的 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 2003年,美国天文学会Newton Lacy Pierce 奖 ◆ 2008,John Simon Guggenheim Memorial Fellow ◆ 2009,Galileo Circle Fellow, University of Arizona
本科人才培养举措
提纲:
本科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南京大学“三三制”人才培养模
◆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由教育部联合 中组部、财政部于2009年启动实施。
◆ 该计划将首先从数学、物理、天文、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基础学科 开始试验。每年动态选拔特别优秀的学生,配备一流师资,提供一流的 学习条件,创新培养方式,构筑基础科学拔尖人才培养的专门通道。
◆ 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作为南京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 的七个试点院系之一,目标是培养未来天文学及空间科学领域的领军人 才。我院拔尖计划的指导思想是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破陈规,解放思 想,改革创新,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构筑天文与空间科学拔尖人才 培养的绿色通道,为选拔和培养天文学领域的未来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具 体措施。
式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
“联合培养”模式 实践教育培养
本科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学院现有天文学和空间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方向, 在课程设置上以大理科通才教育为基础,同时保持相关 专业的特色,建设与培养宽口径人才的目标相适应的课 程体系 。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又注意培养创新能力 ;既重视理论又重视观测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以培 养基础研究人才(天文学方向)为主,兼顾培养部分高 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空间科学与技术方向)。
近年来,每年招收本科生30-40人(自2011年起招收50-55人), 硕士生15-20人,博士生10人左右
部分海外杰出系友
姓名 夏志宏 张可可 王海民 佘振苏 张其洲 王青德 张捷 樊晓晖 邱炯 赵俊伟
现工作单位 美国西北大学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 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 北京大学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研究中心 美国麻省大学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 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 美国斯坦福大学
南京大学
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
天文教育与人才培养
主要内容
学院概况 学科建设
本科人才培养 研究生人才培养 国内外合作交流
学院概况
◆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天文学系和齐鲁大学天文算学系并入南 京大学,成立南京大学天文学系。
◆1955年,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和数学系合并为数学天文学系。 ◆1962年,恢复天文学系设置,戴文赛任系主任。 ◆1966至1976年期间,教学和研究几乎处于完全停顿状态,但从1972到1976有183人
学术队伍
教师总数
30
中科院院士
4
教授
16
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
26
长江学者
2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7
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
5
专职科研岗
9
学科建设
天文与空间 科学学院
天文学系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天体物理
(国家重点学科)
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
(国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重点学科)
现代天文与天体物理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空间科学与技术系
拔尖计划改革措施
一、学生的遴选: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的兴趣和发展的潜 质,实行动态统筹机制、自由选择专业的机制。 二、教师的配备:安排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来担任专业的导师和授课老师 ,聘请海外知名学者主持和参与教学。 三、培养模式:突出个性化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和 方法的改革,让学生有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四、营造氛围:通过著名学者的访问、高水平学术报告等形式,营造浓 厚的学术交流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的愿望。 五、制度上创新:学生管理实行导师制和班级管理相结合,制定灵活的 课程选修、免修、缓修等等制度。 六、条件方面的支持:各类实验室和国家教学基地,都向参与这个计划 的学生开放,并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经费的支持、条件的支持、空间 的支持。 七、国际合作:通过联合培养、暑期学校、短期考察等方式,分期分批 将学生送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和交流,鼓励学生利用国外的条件开展 科学研究工作。
空间天气学 航天器轨道设计与控制
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实验室、 深空探测与空间科学联合实验室、 轨道动力学与控制技术联合实验室、
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 空间环境及轨道设计与分析分中心
本科人才培养
院系成立以来共招收本科生1800余人、硕士生研究生约280人、博 士生研究生130余人,培养中科院院士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 者14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5人,多人担任高校和天文台主要领导, 大部分成为研究(技术)骨干
注册入学。1977年起恢复高考,从1978年起招收硕士生,1987年起招收博士生。 ◆1993年南京大学天文学系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为“天文基础科学研究与教
学人才培养基地”。 ◆ 2011年3月成立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现已发 展成为包含天体物理、天体测量、天体力学、空间科学与技 术等多学科方向的综合性教学和研究的院系。
大类培养阶段: --- 1.5学年 (通识通修课程) 专业培养阶段:1.5 --- 3.0学年 (学科专业课程) 多元培养阶段:3.0 --- 4.0学年 (开放选修课程)
学生自由发展:专业学术型人才、交叉复合型人才、就业创业型人才
学生毕业要求:修完准出课程,且总学分>150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
入学年份 78级 78级 78级 78级 79级 84级 86级 88级 89级 90级
海外杰出系友代表之一:樊晓辉教授
◆ 1992年,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本科毕业 ◆ 1995年,北京天文台,硕士毕业 ◆ 2000年,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
◆ 2005年,亚利桑那大学,天文学系,副教授 ◆ 2009年,亚利桑那大学,天文学系,教授
南京大学“三三制”人才培养模 式
学院“三三制”人才培养目标及思 路
培养目标:系统地掌握大理科通才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方
法,受到较严格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训练,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天文、空 间科学基础,具备较强的参与国际竞争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掌握天文学、空 间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的基本理论和实测技术,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的实际 工作能力,对天文学、空间科学的最新发展有比较广泛的了解;具有较强的 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 2003年,美国天文学会Newton Lacy Pierce 奖 ◆ 2008,John Simon Guggenheim Memorial Fellow ◆ 2009,Galileo Circle Fellow, University of Arizona
本科人才培养举措
提纲:
本科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南京大学“三三制”人才培养模
◆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由教育部联合 中组部、财政部于2009年启动实施。
◆ 该计划将首先从数学、物理、天文、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基础学科 开始试验。每年动态选拔特别优秀的学生,配备一流师资,提供一流的 学习条件,创新培养方式,构筑基础科学拔尖人才培养的专门通道。
◆ 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作为南京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 的七个试点院系之一,目标是培养未来天文学及空间科学领域的领军人 才。我院拔尖计划的指导思想是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破陈规,解放思 想,改革创新,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构筑天文与空间科学拔尖人才 培养的绿色通道,为选拔和培养天文学领域的未来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具 体措施。
式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
“联合培养”模式 实践教育培养
本科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学院现有天文学和空间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方向, 在课程设置上以大理科通才教育为基础,同时保持相关 专业的特色,建设与培养宽口径人才的目标相适应的课 程体系 。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又注意培养创新能力 ;既重视理论又重视观测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以培 养基础研究人才(天文学方向)为主,兼顾培养部分高 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空间科学与技术方向)。
近年来,每年招收本科生30-40人(自2011年起招收50-55人), 硕士生15-20人,博士生10人左右
部分海外杰出系友
姓名 夏志宏 张可可 王海民 佘振苏 张其洲 王青德 张捷 樊晓晖 邱炯 赵俊伟
现工作单位 美国西北大学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 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 北京大学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研究中心 美国麻省大学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 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 美国斯坦福大学
南京大学
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
天文教育与人才培养
主要内容
学院概况 学科建设
本科人才培养 研究生人才培养 国内外合作交流
学院概况
◆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天文学系和齐鲁大学天文算学系并入南 京大学,成立南京大学天文学系。
◆1955年,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和数学系合并为数学天文学系。 ◆1962年,恢复天文学系设置,戴文赛任系主任。 ◆1966至1976年期间,教学和研究几乎处于完全停顿状态,但从1972到1976有183人
学术队伍
教师总数
30
中科院院士
4
教授
16
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
26
长江学者
2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7
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
5
专职科研岗
9
学科建设
天文与空间 科学学院
天文学系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天体物理
(国家重点学科)
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
(国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重点学科)
现代天文与天体物理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空间科学与技术系
拔尖计划改革措施
一、学生的遴选: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的兴趣和发展的潜 质,实行动态统筹机制、自由选择专业的机制。 二、教师的配备:安排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来担任专业的导师和授课老师 ,聘请海外知名学者主持和参与教学。 三、培养模式:突出个性化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和 方法的改革,让学生有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四、营造氛围:通过著名学者的访问、高水平学术报告等形式,营造浓 厚的学术交流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的愿望。 五、制度上创新:学生管理实行导师制和班级管理相结合,制定灵活的 课程选修、免修、缓修等等制度。 六、条件方面的支持:各类实验室和国家教学基地,都向参与这个计划 的学生开放,并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经费的支持、条件的支持、空间 的支持。 七、国际合作:通过联合培养、暑期学校、短期考察等方式,分期分批 将学生送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和交流,鼓励学生利用国外的条件开展 科学研究工作。
空间天气学 航天器轨道设计与控制
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实验室、 深空探测与空间科学联合实验室、 轨道动力学与控制技术联合实验室、
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 空间环境及轨道设计与分析分中心
本科人才培养
院系成立以来共招收本科生1800余人、硕士生研究生约280人、博 士生研究生130余人,培养中科院院士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 者14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5人,多人担任高校和天文台主要领导, 大部分成为研究(技术)骨干
注册入学。1977年起恢复高考,从1978年起招收硕士生,1987年起招收博士生。 ◆1993年南京大学天文学系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为“天文基础科学研究与教
学人才培养基地”。 ◆ 2011年3月成立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现已发 展成为包含天体物理、天体测量、天体力学、空间科学与技 术等多学科方向的综合性教学和研究的院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