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花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湟花儿的简介
置身于河湟的山川,有一种声音必须得聆听:这就是花儿。
暂不管叫她是花儿还是少年,这种河湟的歌声,带着河湟的悲怆与故事,会时时萦绕在你的耳边。尤其是对于一个河湟土著来说,花儿,就是你自己!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时由不得自家;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时就这个唱法!”这种对一种民歌的生命般的迷恋,就发生在青藏高原的河湟山川,就发生在你我的身边,就这样代代传唱,迷倒的,不只是你我!
曾在一个初春,在西宁北山的一处茶园,聆听了82岁的朱仲禄先生清唱“花儿与少年”;也曾听到苏萍把那首“阿哥的白牡丹”唱道“水音”时的迷人;这几年,又听到了张存秀对“马五哥与尕豆妹”的深情演绎,心里总觉得有一种莫名的共鸣:花儿是悲怆的!
而今,将花儿蕴含的独有的悲怆完美演绎的恐怕就是张存秀了。她那带有磁性的声音就是为花儿而生吗?她对花儿的痴迷就是她的一生吗?
“韩湘子出家了正十八唉正十八,腰儿里没来(系)过带子啊,尕阿哥哪你看我来哩说者,哎哟那你来哩嘛不哈”,面对这样绝世的唱法,在你心里,只能说:感谢花儿,是她养育了河湟民间的音律,也从而培养了一代代花儿的演绎者。
每一个河湟土著,感受着花儿,领略着花儿,也实践着花儿。河湟土著因有花儿而迷人!
“花儿”是西北地区广为流行的一种高原民歌。它风格质朴,节奏明快,曲调优美,表达感情强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花儿”属于民歌中山歌类的情歌,其中许多传承久远的曲目是各少数民族口传古籍中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青海东部的河湟谷地(指黄河中上游及湟水流域)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带,在这片富有魅力和生机的土地上,汇集了汉、回、撒拉、土、藏、蒙古等民族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瑰宝。盛开在这里的河湟“花儿”更是芳香飘溢。
朵朵“花儿”各不同
在河湟“花儿”的流行区域,由于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赋予“花儿”语言的乡土特征、生活内涵、民族特色亦有差异。
汉族和回族演唱的“花儿”在曲调、歌词、格律上基本相同,它们的特点既体现在灵巧的结构中、明快的节奏中、和谐的韵脚中,又体现在奇绝的想象中、美妙的言词中、形象的音乐中、机智的应答中。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方言土语以及特定的社会背景等紧密相关。
土族“花儿”主要流传在东部农业区各县土族聚集地。它不同于汉族、回族的“花儿”,也与撒拉族的“花儿”有别,虽用汉语演唱,但曲调又不失本民族的传统音乐特色。曲式大多具有上、下两个乐句,调式以五声音阶的商、徵为主,旋律起伏频繁、曲折婉转,体现出土族的个性含蓄,情感真挚。
撒拉族“花儿”曲调深邃抒情,旋律优美动听,风格独特。主要表现在旋律行进中,有规律地糅进了一些花腔颤音或华彩性的装饰音。由于撒拉族语言韵调优美、声色优雅、韵节清晰,撒拉族“花儿”也风趣幽默,节奏富于装饰,唱法潇洒华丽而又不失淳朴。
“花儿”的美与情
河湟“花儿”体现了各民族生产、生活的特征和审美情趣,凝聚着人们的理想与感情,其题材广,种类多,语汇丰富而独特。从本质上讲,河湟“花儿”体现了人对自身的关注,蕴含着对人性美的追求,集中反映了男女相恋过程中种种复杂多变的情感,浓缩了最能打动人心的精美词汇和曲调。综观河湟“花儿”,它集中体现了青海各民族质朴奔放的审美心理,显示出积极进取的情感姿态和淳朴坦诚的精神风貌。
从“花儿”的表现内容中我们发现,“花儿”更多地是来自不幸,来自痛苦,来自对美好事物被压抑的愤懑。作为苦难时代心灵的唯一慰藉,“花儿”也更深刻地表现出了生活本身的一幕幕悲剧。深沉的相爱总和刻骨思念相伴,诚挚的爱情总和艰难险阻相伴,生活启迪着人们,人们在“花儿”中思考着人生,而“花儿”也熏陶着人们,这就是“花儿”永远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
“花儿会”上百花开
每年农历三月至六月,春回大地,百花争艳,山川大地一片生机,青海各地别开生面的“花儿”演唱会也相继拉开序幕。“花儿会”作为青海地区颇具特色的聚会,是大规模地演唱“花儿”和青年男女互相交流情感的一种民间集会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青海省至今仍在举行并有一定影响的“花儿会”就有30多处。“花儿会”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各族群众,在悠扬动听的“花儿”声中踏歌而来,人们在树林间、草地上、小溪边席地而坐,品尝青稞美酒,尽情享受春回大地的自然美景,在欢歌笑语中领略歌美人更美的人间情趣。
对来自各地的歌手来说,这是显歌喉、施展艺术才能的大好时机;对青年恋人来说,以对歌来互表衷情,有的交成挚友,有的喜结良缘;对于更多的中老年人来说,“花儿会”是游览休憩、会友怀旧的良辰吉日。“花儿会”达到高潮时,人流如潮,载歌载舞,如醉如狂,嘹亮、雄浑的歌声在原野里、山谷间回荡。从清晨到夜幕降临,从日落到月出,漫山遍野是“花儿”流畅的旋律……
让“花儿”永留香
河湟“花儿”以它生动的语言、活泼的唱腔和丰富的内容成为青海民间文化的璀璨之星,其丰富的曲调、幽默风趣的用词、工整对仗的比兴堪称民歌一绝。奔放的、婉转的、刚劲的、悠扬的、悲怆的河湟“花儿”还具有各民族不同心理素质和审美倾向形成的民族特性。
作为一种民间口头文化遗产,河湟“花儿”更能折射出青海各民族所蕴涵的宝贵文化财富,它不但打破了地域界限和民族界限,而且以悠扬高亢的山野气息和豪迈奔放的民族热情展现了青海各民族坦荡、朴实的性格特征。无论从社会学、语言学、音乐学、民族学,还是从文化人类学、人文地理学的角度讲,河湟“花儿”作为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必须得到充分的发掘与保护,传承和发扬。
一、花儿的由来
作为西北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几百年来花儿一直在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四省(区)的七八个民族中代代传唱,绵延不绝。而流传于青海的河湟“花儿”,更是青海各族人民心头盛开的一朵艳丽奇葩,她形象地表达了老百姓的爱情,逼真地反映了人们的心声,是广大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水是生命之源,江河哺育了人类文明。得到黄河及其上游一级支流湟水滋润的青海东部是青海省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河湟“花儿”在这块沃土上长得根深蒂固、开得如火如荼。
据考古发现,这里分布着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石岭下类型的彩陶文化和青铜时代的辛店和卡约文化等文化类型,在湟水河流经的乐都县柳湾的一处干旱台地上,曾一次发掘出了彩陶器皿1.5万件(主要是马家窑文化),其主题纹饰以水波状纹、圆点纹、连续S形构成的旋涡状带纹为主,线条粗细均匀,奔放流畅,有强烈的动感。这里出土彩陶数量多、制作精美、纹饰繁复,堪称“彩陶王国”。而在湟水第二大支流北川河流域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三组五人舞蹈彩陶盆上,原始先民牵手踏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生动地再现了舞乐活动。考证认为,这是我国最早的成型舞蹈图案。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河湟“花儿”,无疑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
大西北的漫天风沙和干旱贫瘠的土地,并没有抹杀彩陶王国后裔们的创造力和想像力,黄河、长江的润泽赋予了他们无穷的智慧。“白牡丹白着耀人哩,红牡丹红着破哩!”以花命名的民歌在古今中外都是极为罕见的,20世纪50年代,一曲根据青海民歌改编而成的《花儿与少年》风靡全国。在河湟“花儿”中,男人亲昵地把心目中的她称之为“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