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比较教育研究的比较研究--以学术论文分析为例
中日教师教育对比论文范文
![中日教师教育对比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e742f94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6a.png)
中日教师教育对比论文范文近年来,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日两国的教师教育也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中日作为亚洲的两个重要国家,其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篇论文旨在对比中日教师教育的异同点,以期为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首先,中日教师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差异。
中日两国都强调素质教育,但侧重点不同。
中国教育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
而日本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理解力,在德育、智育和体育等方面都有综合而丰富的内容。
其次,在师范教育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一定差异。
日本师范教育以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师为目标,强调教师教育课程与实习的结合。
而中国的师范教育则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与实际教学的结合。
另外,日本师范生需要通过面试和考试才能被录取,而中国则以高考成绩为主要录取标准。
第三,教师培训机制存在差异。
日本教师培训注重实际教学经验的掌握,要求教师完成一年的见习期。
而中国的教师培训则更加依赖于课堂教学和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
而且,日本的教师培训更加重视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参加研究和进修活动。
最后,中日两国的教师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教师注重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而日本教师倡导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中日教师教育在教育理念、师范教育、教师培训机制以及教学方法上存在明显差异。
中日两国可以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对方的经验,以提高自身的教师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
中日教师教育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为建设更加开放、多元且有创造力的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中日教育差异案例论文(2篇)
![中日教育差异案例论文(2篇)](https://img.taocdn.com/s3/m/280d09a2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1d.png)
第1篇摘要:本文以中日两国教育为例,通过对两国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探讨中日教育差异,旨在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一、引言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中日两国在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导致两国教育体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日教育差异,旨在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二、中日教育体制差异1. 学制差异日本实行六三三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我国实行六三三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尽管学制相似,但在教育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差异。
2. 教育资源分配差异日本教育资源分配相对均衡,地方政府在教育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高度重视;我国教育资源分配存在一定程度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
三、中日教育理念差异1. 教育目标日本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我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和道德品质。
2. 教育方式日本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国教育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注重知识的传授。
四、中日教学方法差异1. 课堂教学日本课堂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我国课堂教学注重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2. 课外活动日本课外活动丰富多样,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我国课外活动相对单一,主要以学科竞赛、文体活动为主。
五、案例分析1. 日本“阿波丸”号事件在“阿波丸”号事件中,日本政府积极应对,对遇难者家属给予赔偿,并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这体现了日本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我国“少年班”现象我国“少年班”现象反映了我国教育在培养优秀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这也暴露出我国教育在选拔人才、培养人才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六、结论中日教育差异表现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日本教育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具有优势。
中日教育对比论文范文
![中日教育对比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32fbe94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22.png)
中日教育对比论文范文中日两国在育儿方式上存在差异性。
在亲子教育上中国注重功能与角色教育,忽视儿童的情感教育;日本在儿童教育上的非连续性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日教育对比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中日教育对比论文范文篇一《中日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点》摘要: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家庭教育方式对个人性格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日两国在育儿方式上存在差异性。
在亲子教育上中国注重功能与角色教育,忽视儿童的情感教育;日本在儿童教育上的非连续性等。
关键词:中国;日本;育儿方式儿童的社会发展是从家庭开始的。
儿童从父母那里得到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
探析中日家庭育儿方式的不同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
1.理论回顾自20世纪20年代,华生的行为主义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对儿童社会化过程及家庭教养产生重大影响。
学者们越来越认识到儿童教养活动影响着儿童的行为,个人的性格以及民族的特性。
美国社会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论述了日本的育儿方式,认为日本是儿童的天堂,日本社会允许儿童有最大的自由和任性。
自1991年,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开始与日本横滨国立大学进行了题为“亲子关系和幼儿性格发展的中日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了两国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
本文试图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中日两国家庭在育儿方式上的不同点,探究其对当代家庭育儿方式的指导意义。
2.中日育儿方式的不同点2.1亲子关系的差异“人生最重要的关系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日育儿方式的一个显著不同是中国家庭以父子轴关系为轴心,孩子在幼年时代同族中男性成员接触时间相对较多,在日本家庭中母子关系轴较为重要,孩子在幼年时代同母亲接触的时间较长。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父母亲与子女关系一般具有明确的角色分工,父亲往往是社会政治理想规范的化身,是“正义”“权威”的象征,是孩子知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中日幼师教育比较分析[论文]
![中日幼师教育比较分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da626f84693daef5ef73d1d.png)
中日幼师教育比较分析摘要:幼儿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幼教事业的发展与幼儿师资的质量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比较了中日两国的幼师教育,为改善我国目前的幼师缺乏、质量不高的现状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幼师教育职前培养在职进修一、前言幼儿期是人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智力开发的关键期,因此,幼儿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而同时幼教事业的发展与幼儿师资的质量有密切的关系。
我国的幼教工作者对日本幼教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做了大量的介绍,但涉及到中日幼师教育比较的研究相对较少。
有鉴于此,本文从幼师教育(教师养成方面)出发,对中日两国的幼师教育做了一个大致的比较,并从中吸取经验,从而改善我国目前的幼师缺乏、质量不高的现状。
二、中日幼师教育的比较分析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培训和考核。
总起来说主要分为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两个阶段。
本节主要从职前培养、在职进修两个阶段来比较分析中日两国的幼师教育。
(一)中日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异同1、职前培养的相同点(1)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要想成为幼儿教师必须经过一定时期的学校教育。
具体细化到专业设置方面来看,日本幼儿教师学习的主要课程有:儿童健康、儿童心理学、早期教育和保育、人际关系、环境、语言表现以及儿童福利等。
中国幼儿教师学习的主要课程有幼儿卫生学、幼儿心理学、幼儿科学教育法、幼儿数学教育法、幼儿音乐教育法等。
另外,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的幼儿教师都必须参加幼儿教育实践活动。
1988年日本国会通过了新修改的《教育职员许可法》,增加了教育实习的时间和学分,重视教育实习的事前后事后指导。
同样在中国也有法律明确规定三年制幼师教育实习共9周,四年制幼师教育实习共11周。
(2)中日两国为提高教师队伍质量都制定了教职标准。
日本于1949年公布的《教员许可法》和《教员许可法实施令》中规定:凡在大学里学完规定的学分者,都可以获得教员资格证书。
且具有教师许可证是成为幼儿教师的前提条件。
中日教育差异探究论文(2)
![中日教育差异探究论文(2)](https://img.taocdn.com/s3/m/2a2e6a3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43.png)
中日教育差异探究论文(2)中日教育差异探究论文篇二《中日英语教育比较及启示》摘要:中日两国的英语教育在教育目的、教学模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差异,借鉴日本英语教育经验,对中国英语教育的改革进行反思,中国英语教育应突出实用性,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完善英语教师培训机制。
关键词:中国;日本;英语教育;教育目的;教学模式;师资力量中日两国同是非英语国家,又是亚洲的邻国,二者同受东亚地区汉字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社会文化、教育方式、语言环境等方面有相似之处。
因此,日本的英语教育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比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中日英语教育的历史沿革(一)中国英语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国的英语教育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艰难前行,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历史时期。
1.建国前英语教育的缓慢发展(1862-1919年)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开启了中国紧闭的国门,也开始了早期的英语教育。
他们创办教会学校,利用英语传播西方文化及宗教思想。
1862年,洋务运动蓬勃发展,建立了京师同文馆。
接着,又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区创办新式学堂,讲授英语。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教育部,颁布《壬子学制》,明确指出:“在条件允许的地区,从小学三年级开设外语课程。
”[1]此时的学生已具有相当高的英语能力,但受当时社会限制,其教学难免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点。
2.建国后英语教育的停滞期(1949-1978年)建国初期,秉承向苏联学习的方针政策,俄语成为当时外语学习的主要语言,英语教育陷入停滞期。
教育部于1950年8月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规定“初高中必须设立一门外国语,如若有条件(如师资、教材等)宜设俄语,但若已授英语之班级,仍应继续授英语”[2]。
由此可见,英语只是作为不具备教授俄语条件时的补充。
到1952年,全国只保留了8个英语教学点。
1954年,教育部下达通知,初中将不再开设英语课。
60年代,中苏关系宣告破裂,国家对外语教育也作了政策性调整。
中日学前教育比较论文
![中日学前教育比较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2c36eff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61.png)
中日学前教育比较论文(2)推荐文章中日教育比较3500字论文热度:中日教育比较论文范文热度:教师节送什么礼物比较好热度:中秋节送什么礼品比较大气热度:教师节高中生送什么礼物比较好热度:中日学前教育比较论文篇二《中日学前教育的比较与启示》【摘要】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国家,纵观两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在财政支持力度、幼儿教师素质水平、幼儿教师社会地位、幼儿福利待遇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日本学前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学前教育指明了方向。
我国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发展我国的学前教育。
例如,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幼儿教师素质水平,细化培养目标,提高校舍和配套设施的安全系数等。
【关键字】中日;学前教育;差异;启示一、中日学前教育的共同点中日两国幼儿园的共同点之一是公立、私立幼儿园并存。
其次,中日两国均未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只是将学前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准备阶段。
再次,中日两国为了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学前教育改革,制定未来发展计划。
如2000年,日本文部省推出《幼儿园指导要领》指出了幼儿园的教学内容;2004年,提出“幼小一体化”的发展规划。
2011年,我国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 2020)》此外,中日两国对学前教育都有一定的财政拨款,以支持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中日学前教育的差异(一)财政支持力度不同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几乎都没有设立专项的学前教育财政经费。
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其经费与中小学一起统筹安排,作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幼儿园在各级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规划中处于弱势地位。
[2]从2000到2009年我国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仅占教育总经费支出的1.3%左右。
[3]而日本对学前教育则设有专项财政拨款。
2008年,公立幼儿园的财政投入约占84.6%,家庭负担约占15.4%;私立幼儿园的财政投入约占44.1%(国家8.5%、地方政府35.6%,其中都道府县一级政府的私学资助占28.8%),家庭负担约占55.9%,其他占13%;幼儿园教育费占学校教育费总额的4%。
中日教育对比论文(2)
![中日教育对比论文(2)](https://img.taocdn.com/s3/m/467f562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b3.png)
中日教育对比论文(2)中日教育对比论文篇二中日小学教育对比研究摘要:教育在国家和个人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为了国家的发展、人民的进步,将教育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
中日两国虽然都极力发展教育,但是在教育理念、教育基础、办学特点和教师制度等方面存在着在差异,两国依据本国国情发展本国教育。
关键词:教育理念;教育基础;办学特点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不仅仅对个人的发展有影响,也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所以对于教育的的理解及其实践也是各不相同,因此其所呈现的结果也是有分别的。
中国和日本都为亚洲的国家,但是中国和日本的教育政策以及教育理念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小学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中基础中的基础,是基础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教育在很多人看来属于应试教育,没有达到真正的教育育人的目的,而日本的教育则更倾向于西方化。
1、教育理念中国比较重视输入式的授课理念,其表现了我们教育的优点,学生的基础扎实;但是中国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方面时总是会存在畏惧心理,创造能力比较差,无论是课后作业,还是关于设计报告,期中、期末考试等,中国的教育视角即为答案的标准化,还有成绩的高低。
中国的小学教育不是很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中的创造性思维。
日本十分重视儿童的礼仪教育、自立教育、抗挫折教育、创新教育。
日本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处处可见日本孩子的文明礼仪。
日本家庭从小培养孩子自立、自主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家人的负担,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能力。
2、教育基础中国的文明历史已有五千多年,而中国的教育也存在着五千多年,中国的教育史是漫长的,但是其中影响最深远的还属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存在于中国人的生命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教育发展。
儒家思想是中国教育的最强大的根基,是中华民族在思想上,乃至领土上保持独立的重要因素。
中日教育差异论文
![中日教育差异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bab7bb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42.png)
中日教育差异论文中国与日本都是十分注重国民教育的国家,这与两国传承的文化历史息息相关。
但由于两国的语言环境背景不同,在教育理念、教育方针上就表现出了实践上的差异。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日教育差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日教育差异论文篇一《中日教育对比探究》【摘要】本文通过对日本教育的模式探讨以及优缺点发展空间,引出对中国教育的中肯评价与沉思。
只有保持中国的基础素质教育以及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吸取外国教育的成功之处。
针对中国教育的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
只有发展教育才是立国之本,我们要倾尽全力投入教育事业中来,大力发展正确的完善的进步的中国教育。
【关键词】教育;优劣;中国;日本;发展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句话:“教育是立国之本”。
也有人说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科技,也是后天的经济。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各国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人才是一切竞争的核心,而人才的竞争最重要的就是教育的竞争。
在研究日语学习的几年里,并通过在日本的留学经历,我对日本和中国的教育方式有些浅见。
一、日本义务教育特点日本近代及现代化教育是在政府推动下进行的;平稳,连续,有计划,有步骤,是日本教育的特点。
政府决心大,力度大,以倾国之力投入教育事业。
《教育敕语》是日本的第二部宪法,领导人也对教育十分重视。
另外,《学习指导要领》指引着日本课程改革,基本上每十年修订一次。
80年代中期后主要侧重于能力培养,减少过度考试竞争,心理健康等问题。
在少年教育阶段扩大了选修课的范围和比重。
后来由于世界的信息化,国际化以及科技发展等问题,日本又针对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行动和判断能力等进行相关培养。
日本认为构建适合孩子成长的学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课程审议会的报告指出,近些年日本青少年在道德和价值观,社会性发展,社会规范意识,自立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欺负弱小,逃学,暴力等行为时常发生。
因此教育要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适应青少年的生长和发展,也要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
中日英语教育对比论文
![中日英语教育对比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01edd229e31433238689341.png)
中日英语教育对比论文《中日英语教育对比中映射出的问题与前景》[摘要] 文章主要从中日英语教育的发展历程、教学模式、师资力量等几个方面,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 中日英语教育问题前景中国和日本都是非英语国家。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又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因此,日本的英语教育在许多方面与中国的英语教育具有可比性和借鉴性。
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中日英语教育的发展历程、教学模式、师资力量等几个方面,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一、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英语教育大概有两个节点。
其中一个是以前。
建国初期,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总方针是向苏联学习,俄语成为当时最需要的外语。
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明确提出“初高中须设一种外国语,如有条件如师资、教材等宜设俄语,但已授英语之班级,仍应继续授英语”。
从该计划可以看出,当时国家的外语政策是积极推进俄语教育,英语只是在不具备俄语教学条件的情况下暂授而已。
1956年,中央在制订十二年人才规划时发现,停开和缩减西方语言的教学,对发展我国同其他国家的交往、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十分不利。
决定在办好俄语教学的同时,逐步加强其他外语特别是英语的教学。
六十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破裂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国家在外语教育政策方面进行了调整。
1962年7月, 教育部颁发《对小学开设外国语课的有关问题的意见》,同意在新学制五年一贯制小学四、五年级开设外国语。
1963年5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
这是建国以来规定教学要求最高、教学内容最多、课时也最多的一部大纲,对指导中学英语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另一个节点即改革开放后至九十年代。
改革开放后,我国外语教育事业受到重视,英语教育发展迅速。
1978年,教育部制订颁发了《全日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结束了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十年混乱局面。
把中学外语课和语文、数学等课程一样,看成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中日教育对比论文
![中日教育对比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3ba4dc7a21614791611285c.png)
中日教育对比论文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及现状对比【摘要】国际化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
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离不开高等教育国际化。
至今各国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及现状进行对比,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现状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将国际多元文化融入到我国现有的教学、科学研究、管理中去,把我国的高等院校提升为国际高水平院校。
这是系列行为的总和,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其间,研究国际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以此为借鉴发展自己国家的高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日本大学的国际化从当初的“从海外学习”转为扩大留学生数量和充实外国教师的师资力量,以实现教育和研究水平的高度化。
日本政府随着经济的繁荣不断调整教育政策,以适应其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教育也主动面向国际市场,培养能活跃于国际经济的人才。
本文将以政策及现状为视角,来比较分析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国际化。
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内涵1.1 国际化与全球化。
要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必要区分国际化intemationalization和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两个概念。
国际化是由英语intemationalization一词翻译而来的,而intemationalization一词至少从1883年开始被使用。
全球化一词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被使用,伴随着柏林城墙倒塌及90年代信息技术进步,经济、技术、文化等的全球化急速推进,给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也带来了巨大影响。
有些学者认为这两个词是同义词,但更多的学者认为他们的概念是不同的。
阿部1997认为全球化意味着世界社会性地缩小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意识增大,它的概念与有满足一定基准,进入国际社会及提高自己国家对其他国家影响力含义的国际化有明显区别的。
杨旭辉2021认为他们所指称的现象也存在很大差异,全球化多用于经济与社会环境范畴,而国际化则多见于教育及企业竞争战略的范畴。
中日教育比较案例(2篇)
![中日教育比较案例(2篇)](https://img.taocdn.com/s3/m/b1a3fb66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4e.png)
第1篇一、引言教育是国之大计,民族之根本。
中日两国作为亚洲的两个重要国家,在教育领域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本文将以基础教育阶段为例,对中日教育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二、中日教育制度概述1. 中国教育制度我国教育制度分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五个阶段。
其中,义务教育阶段为九年制,包括小学和初中。
高中教育阶段为三年,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
高等教育阶段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
2. 日本教育制度日本教育制度分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五个阶段。
义务教育阶段为九年制,包括小学和初中。
高中教育阶段为三年,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
高等教育阶段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院和短期大学。
三、中日教育比较案例1. 教育投入(1)中国:近年来,我国教育投入逐年增加,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逐年提高。
2018年,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14万亿元,占GDP的4.38%。
(2)日本:日本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同样十分重视。
2018年,日本教育经费总投入为95.3万亿日元,占GDP的3.9%。
2. 教育资源分配(1)中国:我国教育资源分配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
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而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2)日本:日本教育资源分配较为均衡。
政府通过政策引导,确保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倾斜。
3. 教育教学理念(1)中国:我国教育教学理念强调知识传授和应试能力培养。
近年来,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方向。
(2)日本:日本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日本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
4. 教育评价体系(1)中国:我国教育评价体系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
(2)日本:日本教育评价体系多元化,包括考试成绩、课堂表现、社会实践等。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5. 教师队伍建设(1)中国: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教师待遇逐年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增强。
中日教育比较论文范文
![中日教育比较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ea0c759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cf.png)
中日教育比较论文范文中日两国虽然都极力发展教育,但是在教育理念、教育基础、办学特点和教师制度等方面存在着在差异,两国依据本国国情发展本国教育。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日教育比较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中日教育比较论文范文篇一《中日高等教育比较研究》【摘要】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振兴来说,还是对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来讲,甚至是整个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同为经济强国的日本,由于社会制度以及国情的差异,两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对两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比较研究,对探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规律,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以及深化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科技发展;教育改革教育作为整个人类社会所共有的一种现象,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现今世界经济领域的各种竞争主要是取决于各种科学技术的竞争。
而科学技术的竞争其本质则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
日本经济的迅速腾飞与其教育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其教育的飞速发展社会才得以拥有持续的生机和活力注入。
本文通过对中日高等教育现状的比较分析,并借鉴日本当今高等教育模式,总结了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改革建议。
一、中国高等教育的现况(一)高等教育体制中国高校在设置上根据苏联的教育体制为模板,专业划分上过于细窄,并不利于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共同发展,这也导致了现今中国教育的又一次改革,针对一些过于细窄的专业进行合并,淡化专业界限,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并扩大其知识面。
并通过联合办学以及合并等多种方式来实现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
改革之巨,由此可见。
然而由于中国自身的文化、经济,以及政治方面的独有特点,在这样一段时间当中,我们仍然会保留着一些中国传统及其特有的教育体制,例如高等学生的统一招生考试制度、教职工居住以及大学生住校等等旧有制度,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二)教育模式一方面,中国、日本,乃至各个国家的教育模式都呈现一定的共性,具有一定的共同点;另一方面,各个国家又具有其教育的独特点和多样性。
中日教育差异案例研究(2篇)
![中日教育差异案例研究(2篇)](https://img.taocdn.com/s3/m/1097321f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b6.png)
第1篇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中日两国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也反映在教育领域。
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教育体系、教学方式、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对比分析,选取具体案例,探讨中日教育差异,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一、引言中日两国同属东亚文化圈,但在教育方面存在诸多差异。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日教育差异的案例研究,揭示两国教育体系的异同,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二、中日教育体系差异1. 教育体制日本实行中央集权式的教育体制,教育政策由中央政府制定,地方教育行政机构负责实施。
我国实行的是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教育体制,教育政策由中央政府制定,地方教育行政机构负责实施,但地方政府的自主权较大。
2. 教育阶段日本教育分为学前教育、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阶段,其中高中分为普通高中和专门学校。
我国教育分为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阶段。
3. 教育资源日本教育资源较为丰富,学校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
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
三、中日教学方式差异1. 教学内容日本教学注重实践,强调学生动手能力。
我国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注重理论教学。
2. 教学方法日本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我国教学以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较低。
3. 课堂管理日本课堂管理较为宽松,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我国课堂管理较为严格,学生需遵守纪律。
四、中日教育评价差异1. 评价方式日本教育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
我国教育评价以结果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
2. 评价内容日本教育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
我国教育评价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内容。
五、案例研究1. 案例一:日本小学生野外体验活动日本小学生每年都会参加野外体验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生存技能和环保意识。
我国小学生则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活动相对较少。
中日学前教育比较研究
![中日学前教育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f75932a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fc.png)
中日学前教育比较研究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和日本作为亚洲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国家,其学前教育体系在历史背景、文化传承和教育理念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本文将对中日学前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异同点、成因及影响。
幼儿教育差异1、教育理念中国的学前教育重视儿童全面发展的理念,强调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综合发展。
而在日本,学前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鼓励孩子在自主探索中学习。
2、教育目标中国的学前教育目标主要是为孩子入小学做好准备,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习惯的培养。
而日本学前教育目标则更注重孩子个性的发展和生活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和社交技能的培养。
3、教育内容中国的学前教育课程设置较为丰富,包括语言、数学、科学、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但以学科知识为主。
而日本的学前教育更注重生活化和游戏化,课程设置相对灵活,更注重孩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教育方式中国的学前教育以集体教学为主,教师主导课堂,注重纪律和规范。
而日本的学前教育则更注重个别化和差异化教学,鼓励孩子自由表达和自主学习,课堂氛围较为宽松。
幼儿教育相似1、教育资源中日两国的学前教育都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无法满足所有家庭的需求。
尤其是在城市地区,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不应求。
2、教育质量中日两国的学前教育质量普遍较高,但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
两国政府都致力于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教育趋势近年来,中日两国的学前教育都逐渐向全面化和公平化方向发展,越来越重视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和社会情感培养。
同时,两国都在积极推进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提高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
讨论中日学前教育差异和相似点的成因主要与社会文化背景、教育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
在影响方面,两国学前教育的差异可能导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同的发展轨迹,而相似之处则有助于两国在教育领域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中日教育对比论文范文(2)
![中日教育对比论文范文(2)](https://img.taocdn.com/s3/m/f82f9c2d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0a.png)
中日教育对比论文范文(2)中日教育对比论文范文篇二《浅谈中日现代家庭子女教育》[摘要]中日两国虽然在社会制度、发展水平及家庭结构各方面相异,但是两者对家庭子女教育方面,整体上都是比较满意和乐观。
家长们均对家庭教育给予重视。
本文认为中日两地在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彼此可作借鉴,互为补充,并设想了新的教育方式。
[关健词]中国;日本;家庭教育;劳动;父母;子女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不仅仅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东方国家中也存在着差别。
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它们之间的异同,让我们的家长进一步的反思怎么样教育子女,怎么样让他们有独立自强的能力。
一、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中国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大概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不能比拟的,我们做得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父母为了孩子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
心理有问题的孩子也呈上升趋势,个别孩子还做出极端行为如“自杀”等,最终留给父母的是无尽的困惑和遗憾。
现在中国父母爱孩子我个人认为有四个误区:一是无知。
具体体现在家长对孩子的学校、孩子、课程不了解。
对学校的无知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老师,我把孩子交给您了!”虽然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但教师本身是普普通通的人,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它与家庭、学校、环境的影响等都密不可分。
二是无畏。
因为无知,所以无畏。
我们好多做父母的什么班都敢给孩子报,不管这个课程的难度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不管孩子对此是否有兴趣和爱好,不管孩子是否愿意都一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三是无私。
好多父母的爱其实并不是无私的,他需要孩子用优异的学习成绩作为回报,需要孩子好好做人,出人头地来报答父母付出的爱!想想吧,我们的孩子在这样“无私的”爱的教育下,压力该有多大!四是无奈。
正因为父母处于这种无知、无畏、无私的状态,导致孩子的无情、无义、无理,最终父母会陷入茫然无助与无奈中。
关于中日幼儿家庭教育对比研究
![关于中日幼儿家庭教育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e77f553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38.png)
关于中日幼儿家庭教育对比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比中日幼儿家庭教育的文化差异、教育理念、实践对比、影响因素以及发展趋势,旨在探讨中日幼儿家庭教育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中日两国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和教育理念上的差异,这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的实践方式和效果。
社会文化、政策法规等因素也对中日幼儿家庭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本研究对于启示中日家庭教育实践、挑战以及未来展望都有着重要意义,为两国家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中日幼儿家庭教育、对比研究、文化差异、教育理念、实践对比、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启示、挑战、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日幼儿家庭教育是两国幼儿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由于中日两国在文化、教育体制、家庭观念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对中日幼儿家庭教育进行比较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两国家庭教育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为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以及家庭教育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中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更加密切,对比研究中日幼儿家庭教育,有助于促进两国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双方幼儿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通过对中日幼儿家庭教育的对比研究,可以为促进中日两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比中日幼儿家庭教育的文化差异、教育理念、实践对比、影响因素以及发展趋势,探讨其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分析其中存在的差异和共性,寻找中日家庭教育的优势和不足,为提升幼儿家庭教育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借此研究揭示中日幼儿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为进一步探讨幼儿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日两国家庭教育的差异和发展方向,为跨文化交流和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幼儿家庭教育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1.3 研究意义中日幼儿家庭教育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中日教育差异探究论文
![中日教育差异探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1cdedd6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1d.png)
中日教育差异探究论文研究中日教育的差异,目的在于学习他国优秀的经验,对我们当前的教育有启发性作用。
正确对待我们的优缺点,有步骤、有目的地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是当前教育急需完成的事情。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日教育差异探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日教育差异探究论文篇一《中日中等职业教育比较研究》摘要: 本文分析了中日两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从“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与比较”等方面对中日两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比较,认为尽管两国文化背景、经济水平、社会制度不同,但借鉴日本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有益于中国中等职教发展。
关键词: 中日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与比较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社会的发展有重大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将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向第二、三产业加速发展的新型产业结构转变,技术结构将由以劳动密集型和传统技术为主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需求大量高素质、技术型的人才。
但是,我国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级技能型人才十分短缺。
20世纪90年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达到了高峰。
近年来,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出现滑坡现象,面临诸多困境。
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也是亚洲最早形成职业教育的国家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之所以能够在一片废墟上迅速恢复经济,并继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号经济强国,应该说职业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其中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日本前文部科学大臣奥野诚亮在《产业教育90年史》中指出:“战后我国的复兴和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有赖于产业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因此,在上述背景下,我们了解国外中等职业教育情况,特别是发达国家之一的日本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比较有利于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更好地发展。
一、中日两国中等职业教育简述中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在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包括职业中专)及隶属于劳动部门的技工学校中实施。
中日教师教育对比论文范文
![中日教师教育对比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d9ca23e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66.png)
中日老师教育比照论文范文老师教育是培育优秀老师的重要环节,不同国家的老师教育体系存在一定差别。
本文将对中日两国的老师教育进行比照分析。
起首,中日老师教育的理念存在一定差别。
在中国,老师教育重视知识传授和教育技能培育,强调老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而日本的老师教育重视培育老师的综合素养,包括道德品质、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育。
两国的老师教育理念各有侧重,但都在为培育优秀老师服务。
其次,中日老师教育的培育模式存在一定差别。
在中国,老师教育通常分为本科教育和师范教育两个阶段。
本科教育重视学科知识的进修,师范教育则重视教育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培育。
而日本的老师教育则接受了师范高校的模式,将老师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进行培育,重视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教学。
另外,中日老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存在一定差别。
在中国,老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等方面的课程。
而日本的老师教育课程设置除了教育学和心理学外,还重视培育老师的教育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教育实习和教育探究课程等。
最后,中日老师教育的评估方式也存在一定差别。
在中国,老师教育的评估主要依靠考试和实习效果等量化指标。
而日本的老师教育评估则重视老师的综合素养和教育实践能力,接受实际教学观察和老师自我评判等方式进行评估。
综上所述,中日老师教育存在一定差别。
中国重视知识传授和教育技能培育,而日本强调老师的综合素养和教育实践能力。
虽然存在差别,但两国都致力于培育优秀老师,为教育事业的进步做出贡献。
我们可以从中日老师教育的差别中借鉴阅历,不息改进老师教育体系,培育更多优秀的老师,提升教育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版 )
J a n . 2 0 1 4
第3 5卷第 1期 J o u r n a l o f Gu a n g x i Te a c h e r s Ed u c a t i o n Un i v e r s i t y( P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Vo 1 . 3 5 No . 】
注 自身学 科领 域 的发展 已经成 为 国际 比较 教 育界
的一 大特 色 。 ① 此外, “ 全 球 化 和 区域 化互 动是 全 球化 时 代 的一 个 重 要 特 征 。在 这 样 的 时 代 背 景 下, 提倡 区域 教 育研 究 反 映 了全 球 化所 带 来 的 区 域结 构 变 化 特 征 和 我 国 比较 教 育 学 科 发 展 的需 要。 , , E 1 3 基 于上 述 的 考 虑 , 本 文 以 中 日两 国 比较 教 育界 的专业 学术 刊物 者简介] 杨素萍( 1 9 7 5 一 ) , 女, 山西 太谷 人 , 教授 , 教 育 学博 士 。
① 关于这一点 , 可 以有 很 多 的例 证 。如 , 美 国 密 执 安 大 学 的 比较 教 育 研 究 小 组 曾 于 1 9 7 9年 、 l 9 8 8年 对 出 席 美 国 比 较 和 国 际 教 育
论文为研究对 象, 从研 究的主题、 方 法、 地 域 三 个 维 度 对 上 述 研 究 成 果 进 行 统 计 分析 , 以 此 来 分 析 探 讨 中 日比
较 教 育 研 究 在 过 去 十 年 间研 究 旨趣 和 学 术 焦 点 上 的 变 化 。
[ 关键词] 中 日比较 教 育研 究 ; 主题 ; 方法; 地 域 [ 中图分类号] G 4 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2 — 5 2 2 7 ( 2 0 1 4 ) 0 1 — 0 0 9 0 — 0 7
中 日比较 教育 研 究 的 比较研 究
以学 术 论 文 分 析 为 例
杨 素 萍
( 广 西师 范学 院 教 育科 学学 院 , 广西 南 宁 5 3 0 0 0 1 )
[ 摘 要 ] 以 中 国的《 比较 教 育研 究 》 和E l 本 的《 比 较 教 育 学 研 究》 在 2 0 0 2  ̄2 0 1 1年 十 年 间 所 刊 载 的 学 术
Ed u c a t i o n Re v i e w,1 9 9 9 ,( 1 ) . ) 李特尔 ( An g e l a L i t t l e ) 于 2 0 0 1年选 取 了 1 9 7 7 ~1 9 9 8年 问发 表 在 《 比较 教 育 》 ( C o mp a r a t i v e E d u c a t i o n ) 上
学术 论文 作 为反 映学科 特性 以及 本学 科学 术 研 究 水准 的重 要 载 体 , 以其 为 文本 对 本 学 科 进 行
自我 反思 , 已成 为 学科 成熟 的重要 表 征 。当下 , 关
日本 的《 比较教 育 学 研究 》 在 2 0 0 2 ~2 0 1 1年 十年 间所刊 载 的学术 论 文为研 究对 象 , 将 编 者导 言 、 新 书评论 等 内容 排 除在 外 , 从 研 究 的 主题 、 方法 、 地 域 三个 维度 试 图对 中 日比较教 育研 究各 自发 展 的 轨迹 、 动 向及特 点来 进行 比较 分析 , 这 既是对 国际 比较教 育研 究 发展 趋 势 的一 种 回应 , 也 是 对 区 域
( Ru s t ,Va 1 . D . ) 等人于 1 9 9 9年选 取 了英 国 的《 比较 教 育 》 、 美 国 的《 比较 教 育 评 论 》 和 中 国 香 港 的《 国 际教 育 发展 杂 志 》 三家 比较 教 育 英 文 期刊 , 分析 了 1 9 8 5 ~1 9 9 5年 间在 上 述 期 刊 上 发 表 的 4 2 7篇 文 章 和 I 9 6 4 ~1 9 6 6年 问在 《 比较 教 育 评 论 》 和《比较 教 育 》 上发表 的 1 1 2篇 文 章, 分 析 了这 些 文 章 所 运 用 的研 究 方 法 和 地 理 关 注 点 。 ( Ru s t , V. D. e t c . Re s e a r c h S t r a t e g i e s i n C o mp a r a t i v e E d u c a t i o n [ J ] . C o mp a r a t i v e
教育研 究 所做 的一 种 尝 试 。从 数 量 统 计 看 , 十 年
间 中 国《比较 教 育 研 究 》 发表论文 1 8 5 8 篇, 日本 《 比较 教 育学研 究 》 则为 1 8 9篇 。 ④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0 — 0 8 [ 基 金 项 目] 教 育 部 2 0 1 1 年 度 人 文 社会 科 学 项 目《 比较 教 育 范 式研 究 》 ( 1 1 Y J C 8 8 0 1 4 2 2 )
学会 ( C I E S ) 的 学 者 进 行 了 问 卷调 查 , 并 根 据 回收 的 问 卷 得 出 了 十 年 间 美 国 比 较 教 育 研 究 的 范 式 转 换 特 征 。 ( He i d i Ro s s& C h o — Ye e To . On S h i f t i n g Gr o u n d :t h e P o s t —p a r a d i g m I d e n t i t y o f US C o mp a r a t i v e E d u c a t i o n ,1 9 7 8~l 9 8 8 【 J I .C o mp a r e ,1 9 9 2 .( 2 ) . ) 鲁 斯 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