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北油田长81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镇北油田长81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综合利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压汞测试等资料,对镇北地区长81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沉积相和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标签:储层特征;控制因素;成岩作用;沉积相;镇北油田
镇北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镇原以北、木钵以南、东到驿马、西至殷家城。构造位置属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南部,西接西缘冲断带,东邻陕北斜坡边缘。该区中生界延安组、延长组均具丰富的油气资源,尤其是三叠系延长组长81储层因砂体厚度大、近邻长7湖相生油岩,而为该区主力产油层,开展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对该区油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大作用。
1 储层特征
1.1 储层岩石学特征
根据镇57、镇110、镇118等井80块薄片鉴定结果,储层岩性为灰绿色、褐灰色中-细粒岩屑质长石砂岩;主要碎屑成份石英含量29.88%,长石含量29.98%,岩屑含量23.52%;颗粒分选中等,粒径一般0.1-0.5mm,最大0.60mm,颗粒呈次棱状,颗粒间呈线状接触,薄膜-孔隙型胶结为主。粘土矿物主要有绿泥石(61.12%)、伊利石(24.83%)、伊/蒙混层、高岭石等。
1.2 储层孔隙类型及特征
镇北油田长81储集空间由粒间孔、溶孔和少量的微裂隙组成。溶孔主要发育长石溶孔和岩屑溶孔。粒间孔:由于强烈的压实及自生矿物的充填作用使原生孔隙缩小、变形,成为残余粒间孔,是最主要的孔隙类型,平均含量2.56%,占总孔隙的65%。长石溶孔:由于长81储层长石含量较高,长石沿解理缝选择性溶蚀形成,电镜下呈空蜂窝状。部分长石完全溶蚀,形成铸模孔,部分长石的溶孔和粒间孔相连,形成超大孔隙,孔径大小相差悬殊,是该区较主要的储集空间之一。岩屑溶孔:喷出岩岩屑中含有一些容易蚀变的矿物,如角闪石、辉石及部分长石,在成岩过程中会发生溶蚀形成岩屑溶孔。岩屑溶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岩石的孔隙性,相反却影响了砂岩的连通性,使得渗透率变差。微裂隙:由沉积、成岩或构造作用形成的裂缝。沉积作用形成的裂缝一般平行层面分布,充填有有机质等;构造作用一般形成高角度裂缝,延伸较远,裂缝壁上生长有自生方解石晶体;成岩缝是由于上覆地层的压力使颗粒破碎形成裂缝,此种成岩缝对孔隙的连通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3 储层物性特征
研究区储层的孔隙度为0.2%-16.2%,通过对大于6%的孔隙度计算平均值,
各个小层孔隙度差异较大,以长812储层物性最好,其次为长811。渗透率数值变化范围较大,为0.001-27.35×10-3μm2。通过对渗透率大于0.1mD样品计算平均值,长812渗透率最好,其次为长811,长813平均渗透率相对较低。各个小层孔渗相关性较好关系,但相同孔隙度,不同小层对应的渗透率存在明显差异。
2 储层物性主控因素
2.1 沉积相
镇北地区长81油层组主要发育辨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及浅湖亚相。其主要的物源主要来自南西,由南西向北东在湖泊环境下依次发育有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2.1.1 单砂层厚度
通过对研究区区岩心物性测试统计,做出该研究区砂体厚度与孔隙度、渗透率关系图,可知单层砂体厚度小于3m,长81储层孔隙度基本都小于6%,渗透率小于0.1 mD,因为薄层砂岩大多为碳酸盐胶结相和水云母胶结相。
2.1.2 砂岩粒度
研究区内填隙物高岭石、长石质、碳酸盐、绿泥石、水云母胶结的发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储层的孔渗性,由砂岩粒度与填隙物含量关系可以看出,粒度越细,水云母含量越高,总填隙物含量越高,不利于原生孔隙的保留,细-中砂岩绿泥石含量高。不同粒度对应的孔隙类型有明显差异,研究区主要以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不同粒度砂岩的粒间孔发育情况差别较大,粒度越粗,粒间孔隙越发育,总面孔率也越大,极细-细砂岩微裂隙发育。另外,分选性与砂岩孔隙类型、胶结物含量也有一定的关系。
2.2 成岩相
通过研究区长81储集砂岩岩心观察、物性、压汞、X衍射等测试结果分析,结合镇北地区长81碎屑岩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可划分出如下四种成岩相带。
Ⅰ绿泥石膜残余粒间孔相:砂岩以绿泥石膜胶结为主(>3.5%),面孔率3%以上,剩余粒间孔占孔隙类型的60%以上,φ> 12%,K>0.7mD;Ⅱ残余粒间孔-长石溶蚀相:自生绿泥石膜较发育(1-3%),伊利石相对较高,剩余粒间孔弱高于溶孔,面孔率大于 2.5%,φ>10%,K>0.6mD;Ⅲ高岭石胶结微孔相:溶蚀作用相对发育,高岭石、石英胶结为主,主要为孤立溶蚀孔和微孔,面孔率小于2.5,φ为8-10%,K为0.1-0.3mD;Ⅳ致密胶结相:砂岩压实作用强,方解石、伊利石十分发育,孔隙基本被充填,只有少量微孔和溶蚀孔,面孔率低<1.5%,φ<8%,K<0.3mD。
研究区主要发育Ⅰ、Ⅱ、Ⅳ类成岩相,Ⅰ、Ⅱ类成岩相主要分布与三角洲前缘和平原的分流河道叠置砂体内,一般叠置砂体厚度大于5m,而Ⅳ类成岩相主要分布于分流河道间或席状砂等相对砂体厚度薄的地方,铁方解石、水云母含量高,导致储层物性差,属于差储层。Ⅰ、Ⅱ類成岩相是研究区的相对优质储层,但由于成岩作用的差异,储层物性也存在明显差异。
参考文献:
[1]刘化清,李相博,完颜容,等.鄂尔多斯盆地长8古地理环境与沉积特征[J].沉积学报,2011,29 (6):1086-1095.
[2]孙姗姗.镇北油田长81储层性能主控因素分析[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