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用人之术

曹操的用人之术
曹操的用人之术

曹操用人总结——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

曹操妥善的处理了五种关系

1.名与实

是选择名人还是能人——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很多人帮助他,相比较而言,曹操的政治资本相对薄弱,袁绍有一个庞大的家族,孙权——有父亲留下的现成的基业,刘备——也没有什么资本,但是他以“刘皇叔”的名片来忽悠别人。曹操只是太监的孙子。

东汉的时代是很重视名声的,汉武帝以后,以名教治天下。

曹操的名言——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

更加看重实际,甚至于是婚姻。

第一人夫人是丁夫人,丁夫人去世以后,曹操的妾——卞夫人做了夫人,出身于倡家,生平节俭,不喜华丽。倡伎是卖艺不卖身的,主要是献艺,一般为艺妓,但是当时的卖艺和卖身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所以倡伎很容易转换为娼妓。这样的出身在当时不但是卑微,甚至于是卑贱的,按照将就门第出身的规矩,是不能做夫人的,曹操不顾及这些,卞夫人出身卑微,人品极好,做人非常低调,曹丕,曹植都是她生的,后来曹丕被立为太子,

就像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的招聘工作,

2.德与才——德才兼备,唯才是举

当一个人的德与才不能兼备的时候,哪个是熊掌,哪个是鱼,

《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曹操,天下太平的时候,我们可以把道德标准放在前面,可以慢慢寻找德才兼备的人,但是现在是非常时期,是天下不安定的时候,急需人才的时候,必须把功劳和能力放在第一位,不能把道德放在第一位,

把道德放在首位会出现三种情况:(1)有德无才,(2)求全责备,(3)弄虚作假,

3.廉与贪——重用清官,不避小贪

老乡丁裴,用自己家的瘦弱的牛更换公家的肥牛。

丁裴就像是会抓老鼠又爱偷东西吃的猫,留着他还是有用的。

4.降与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

就连吕布,曹操也是想要招降纳叛的,白门楼下,被俘虏。

吕布——字奉先,擅长骑射,武力过人,少有计策,为人反复无常,唯利是图。

曹操的阵营里很多人才都是招降纳叛的。

背叛——毕谌(chen),他的家人被张邈扣留了,张邈原来和曹操也是一伙儿的,后来翻脸了,毕谌的家人都在张邈的手上,毕谌在曹操那里就不安心了,曹操就跟毕谌说:“灵堂大人,你的老婆孩子都在张邈那里,你就到张邈那里吧”,毕谌跪下来磕头说:“臣绝不背叛明公”,曹操当时留下眼泪,可是一回头,发现毕谌跑了。后来曹操把张邈打败了,毕谌做了俘虏,大家都说,这回毕谌在劫难逃了,可是曹操说,尽孝的人能不尽忠吗?

他既然是个孝子,那他一定是一个忠臣,于是毕谌没有杀,派去孔子的老家鲁国做了丞相5.大与小——抓大放小,不拘小节

大德和小节,

海纳百川,天下归心

曹操用人之术

1、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知人善任:一、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第二,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第三,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崔琰和毛玠,作风正派,清正廉明,曹操就让他们主持组织部和干部部门的工作,负责选拔官员。枣祗(zhi)和任俊,任劳任怨,负责屯田,曹操的屯田制度得到了贯彻和落实,曹操获得了丰厚的粮草和经济基础。

2、推诚取信,用人不疑

曹操身处乱世,人心浮动,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诚意。

上下相疑之秋,

于禁,信任换忠诚

于禁——字文则,曹操五虎上将之一,战功卓著。从基层提拔上来的将领。南征张绣的时候,张绣曾经投降了曹操,后来又背叛了曹操,反叛的时候,打的曹操落花流水,致使队伍很混乱,唯独只有于禁一路整理着自己的队伍,一路敲着鼓,有秩序的撤退,撤退的途中,碰到几个其他人手下的士兵,狼狈不堪,就问怎么回事,那些人说被青州兵抢劫了,青州兵是投降曹操的黄巾军,投降后就收编为黄巾军,对他们很宽容,青州兵看到曹操战败,就起来作乱,把其他部队抢劫了,于禁看,都是曹公的队伍,怎么能这样,就过去把青州兵给整治了一番,青州兵就赶紧回到曹操那里告状。于禁回到兵营也没有及时回去向曹操解释。而是从容的回到军营,安营扎寨,敌兵在后,公事在前,我于禁的个人荣辱进退要放在后面。等到安排好部队,才去见曹操。

3.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比如说我们的很多制度和规定的制定,都是为了让我们学校更加有序高效的发展,为什么规定主任级别的领导需要提前二十分钟上班,校长级别的领导要求提前半个小时上班,

一支没有纪律的队伍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古代有个传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法不施于尊者。

曹瞒传——说曹操虚伪,奸诈

不得踩踏麦田,保护农民,否则是是要杀头的。

其实曹操受的叫做髡刑,把头发剃掉,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可以放弃。带有侮辱性质的。表现了曹操的执法严明。

曹操奖赏部下,第一这个人一定是立下了赫赫功劳,第二,曹操的奖励一定十分到位,奖励一定超过了你希望的份额,考虑的周到,非常会做人情,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部下,而且奖励绝对不走过场,让部下得带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种实实在在的作风,让大家觉得跟着曹操是跟对了。

4、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部下给他提意见,没有采纳,而犯了错误,一定会自我检讨,一定把过错揽在自己身上。

真心诚意,以情感人;推心置腹,以诚待人;开诚布公,以理服人;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令行禁止,以法制人;设身处地,以宽容人;扬人责己,以功归人;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争天下必先争人。

重要的不是用人之术,而是用人之道。道是人性,就是人心,洞察人心,洞悉人心。

他知道他的将士跟着他出生入死是为了什么,因此有以功归人,以奖励人;他知道人都是有弱点和缺点的,所以以法制人,以宽容人;他知道人是理性的动物,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情达理的,所以以理服人,以信取人;他还知道人是有感情的,有时候感情的维系比利益的维系更重要,更起作用,所以有以诚待人,以情感人。

曹操的用人之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大海之所以大,是因为江河流入大海的时候,可以泥沙俱下,可以鱼龙混杂。曹操就是拥有大海一样宽阔的胸怀。大德不亏,大节不亏,其他的行为问题,言行举止问题,生活作风问题,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

三国用人之道

职业经理人成长的历程 三国用人之道 刘备与曹操及孙权相比,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谋略及学识都远在曹孙之下,但在知人善任、尊重人才方面则远超曹孙。因其精通用人之道,终成一方霸业。 选人 刘备在选人上不重多,而在精,要求所用之人在某些方面能独当一面,横扫千军。 孔明及“五虎上将”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在选人才时,他能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礼请诸葛孔明出山,已成为尊重人才之美谈。他还能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存在种族地域歧视。当时西凉不属中原,但收服马超后委以重任,封为“五虎上将”。 用人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刘备用人的策略。他对属下一群文武众臣充满信任,而不像曹操那样生性多疑。桃园三结义后,刘备虽得了关张俩虎将,但个人势力仍是非常弱小,在相继被出卖追杀和如丧家之犬东奔西走中,意识到如没有一位能谋略善统筹之高人,是不能取得长足持续发展,所以就设丞相之岗,并四处揽才,最终锁定诸葛亮。这是他在用人方面因事设岗,适才所用的体现。充分授权也是刘备用人的一个成功之处。请得孔明出山后,刘备就把军中大事一概交给他打理,很少干预,这样才使孔明有机会把才能挥洒的淋漓尽致。 刘备还能取人之长,优势互补。关张赵黄马及诸葛亮都是个性非常鲜明之人,能攻能守。刘备注重平衡,岗位设置互不重叠,权责明晰,使他的团队形成了核心的竞争力。敢用比自己强的人,也是刘备的高明之处。曹操也爱才,但同时也忌才,杨修之所以会死,就是因为才气未能内敛,也是未能遇到一位开明的君主。 刘备忠厚侠义,能善始善终。从创业之初到建立霸业,从四处奔走逃命到建都成都,都对自己的部属仁爱有加,而不象一些古代帝王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享乐,或者怕功高盖主,来个“杯酒释兵权”或“兔死狗烹”的结局。刘备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成就了大业。 留人 感情留人:刘备最善于作感情投资,以笼络人心,使自己的中坚团队牢而不破。 “桃园三结义”,使关张二人死心塌地。建安五年,曹操攻打袁绍,擒获了关羽,曹操对关羽渴募已久,便以礼相待,关怀备至,封为偏将军,赏赤免宝马,而关羽却“身在曹营,心在汉”,最终还是弃曹奔刘;“三顾茅庐”“白帝托孤”又使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阳长阪坡,刘备被曹操大军追杀,弃妻丢子仓皇逃命,赵云杀入曹军多个来回,最后救出刘阿斗,刘备却顺手将阿斗摔于地,说“为汝孺子惜失吾一员大将”,此情此景,谁不为之感动?

传统文化中德才兼备用人思想论文

浅谈传统文化中德才兼备的用人思想摘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 是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本文试就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与传统用人思想之渊源关系, 以及传统文化中用人思想的现实意义做一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 用人思想; 任人唯贤; 德才兼备 abstract: this article tries to do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integrity principle and tradition of employing ideas, as well as discusse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mploying thinking.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employer thinking; merit;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引言: “德才兼备”是我党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原则, 它是对传统文化“尊贤”、“用贤”、“德才兼备”用人思想批判继承的结果, 是对历代用人得失经验教训总结的结果。新中国成立之初和改革开放后, 在任用选拔干部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以及领导干部的腐化、犯罪事实, 也恰恰证明了德才兼备的重要性。因此, 干部的选拔、任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原则。“任人唯贤”原则源于传统文化“举贤不避亲”、“任人不避仇”的用人思想。 1. 历史与传统文化中用人思想关系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

目录 一、曹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 (2)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 (2) 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德与才 (3) 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廉与贪 (5) 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降与叛 (5) 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大与小 (6) 二、曹操是个好老板 (8) 1、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9) 2、推诚取信,用人不疑 (10) 3、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11) 4、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12)

陈寿的《三国志》为曹操做传,最后有一段总结,这段总结陈寿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第一点,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点,曹操为什么能够战胜袁绍呢?两个原因,第一是曹操精于谋略,第二是曹操善于用人。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给曹操一生做的一个总结,可见用人之道对于曹操来说是多么地重要。其实所谓用人之道,无非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用什么人,第二个问题是怎么用。 曹操的的用人做法可以总结十六个字: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也就是说曹操他是实实在在地希望有很多的人才来帮助他,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一、曹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 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曹操的政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更重实际。这个话怎么讲?曹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而且相比较而言,曹操的条件是比较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他的对手的,比如袁绍,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孙权,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刘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刘皇叔,他至少有一张可以骗人的名片,曹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太监的孙子。我们知道在东汉这个时代它是很重名的,因为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代便以名教治天下,我们读孔子的书知道,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说,先生如果做了官,第一件要做的是什么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名是很重要的,曹操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希望争取当时的豪门世族、社会贤达、社会名流这样一些人能够来支持他。 所以曹操不是不要名人,而且是很欢迎名人,但是曹操心里很清楚,这些名人不一定能够帮忙。曹操的态度很简单,你来帮忙固然好,帮腔也不错,帮凶也

曹操的领导艺术

一、引言: 时事造英雄,纵观中国历史,每当君主失政、九州易主、改朝换代之乱世,必是英雄人物辈出之时。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君权式微、权臣当道、民生凋敝,先有张角的黄巾之乱,后有董卓的篡权夺政,以致豪强并举、划地割据、互相攻占,最终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作为三足鼎立中最强的一足的魏国的领导者,曹操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但无论如何,其以5000人马起家,灭掉实力强大的袁绍,并通过一系列兼并战统一北方,实不愧为一代枭雄的称号。在这样一个战乱纷争、人才辈出的时代,作为一个领导者,如何有效的运用领导艺术,使将士用命、万民归心,是其政权得以维持和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曹操取得成功绝非偶然,这与其卓越的领导艺术是分不开的。 二、曹操的领导艺术 1、总揽全局,富有战略眼光 领导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能就是要为自己及其组织正名,从而获得其追随者的认同和支持,获得合法的权威。“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最为成功的一项政治决策,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一名领导者的战略眼光。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曹操之所以能继袁绍后成为最大的割据势力,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发挥了重大作用。群雄割据时期,虽然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但其作为统治上的正统地位仍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此时汉献帝已成为一个名存实亡的君主,但仍成为各方豪强争斗的对象。曹操接受谋士毛玠“挟天子以令不从”的策略,将献帝迎到了许昌。曹操的这一举动,等于把自己变成了天子的代言人,以天子名义进行封赏、任命,乃至征战,把自己由一地方豪强变成了正统权威,其军队也由地方武装变成了所谓的帝王之师。从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造成政治上的极大优势,尽收豫州之地,关中诸将望风而从。这就是善于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以宽广的视野洞察形势、谋划工作,统筹兼顾。 2、唯才是举 用人最根本的两条应该是获得最优秀的人才和最大效率的使用人才。 (1)曹操一改两汉唯德取才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观点,确实是一大突破。曹操认为“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即认为治世重德、乱世重才,在天下未定的群雄争霸时期,应该改变成规,不拘小节选拔人才。

试论曹操的人才思想

1996年10月第19卷第4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 y(Social Science) Oct.1996 Vol.19No.4试论曹操的人才思想 关玉生 摘 要 本文从“不念旧恶”,“失晨之鸡,思补更鸣”、“不惟德修”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曹操的人才思想,并指出其人才思想不仅对曹魏集团的建立与巩固有 重要作用,就是对今天也有某种借鉴意义。 关键词 人才 求贤 唯才是举 曹操其人,过去我是从小说中认识的。因而,每每接受的是一个“残忍”、“奸诈”的形象。近来读史,我发现曹操不是至少不完全是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子,历史真实的曹操和艺术加工过的曹操是两码事。在曹操的性格特点中,既有残忍和奸诈的一面,又有大度、爱才、节俭和多情善感的一面。特别是他的人才思想,不但过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是现在也有某种借鉴意义。 一、关于管人的官要具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的思想。曹操的这个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掾属官员的选拔之中。三国曹魏集团的掾属是分管人事的机构,正职叫掾、副职叫属。在其中任职的崔琰、毛王介等人,都是曹操亲自遴选的。崔琰,性耿直敢言,知人善知,具有美好的声誉。曹操于是选他担任东西曹的掾和属。授职之时,特发了一道手令:“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率时者已。故授东曹,往践厥职。”(《三国志》魏书、崔琰毛王介等传)从曹操的这个手令,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对掾属官员选拔的基本要求:那就是要选具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给社会作出表率,起到影响人、教育人的效果。 手令中所提到的伯夷是商末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孤竹国君死后,与其弟叔齐三相让国,弃国逃走;史鱼是春秋时的卫大夫,临死对其子说:我数言遽伯玉之贤,而不能进;弥子瑕不肖,而不能退。为人臣不能进贤而退不肖,死不当治丧正堂、殡我于室足矣。死后,报告卫君,卫君按照子鱼生前要求擢用遽伯玉,而斥退弥子瑕。伯夷在历史上以谦让著称,史鱼则是公正无私的典型。曹操用“伯夷”和“子鱼”比作崔琰,既是对崔琰的褒肯,同时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宣示。 毛王介,在担任县吏时,就以公正廉洁著称,被曹操发现后,亦让他担任东曹掾的职务。由于他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得罪了权贵,据说,有一次曹操之子曹丕找到毛王介,要求任用他的一个亲属,被毛王介拒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有人以西曹地位高于东曹为由,要求裁并东曹只保留西曹,想把毛王介排挤出去。曹操了解到实情后,特地下了一道手令:“日出于东,月盛于东,凡人言方亦复先东,何以省东曹?”(《三国志》魏书、崔琰毛王介等传)不但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会用人,这在历史上几乎是公认的,他可以说是深知“用人之机”。但问题并不在于他做了什么,而是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术”,而是“道”。曹操的用人之道的“道”究竟是什么呢? 曹操用人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是“知人善任,唯才所宜”。唯才所宜和知人善用或者知人善任是统一的。知人善任包括三个内容,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二是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哪种类型的人才;三是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 第二是“推诚取信,用人不疑”。这是用人的一般原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会用人的人都是这么做的。对于曹操而言,他所处的环境是特殊的,他身处乱世,乱世的特点是人心浮动,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诚意;而且曹操阵营复杂,里面有原来东汉王朝的官员,有新招聘和新选拔的官员,有曹操自己带出来的人,也有别人阵营里投靠、投降和投奔曹操的,这些人相互之间也相互猜疑。也就是对于曹操来说,信任和诚意在这种环境下格外地重要。曹操在对待人才上能够量才而用,并以相互信任架起了与人才沟通的最佳桥梁,因此曹操手下人才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所以曹操往往在失败的边缘能够与众将领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尤其是在一个尔虞我诈的乱世,这更显出了曹操的诚意与宽容。 第三是“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曹操治军是很严的,多次下达和颁布各种命令,要求严明军纪。因为曹操很清楚,一支没有纪律的队伍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而且曹操还能够做到以身作则,“割发代刑”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曹操罚得重,赏得也不含糊。曹操如果要奖赏部下,一定是这个人立下了赫赫的功劳;而且曹操的奖励一定十分到位,就是给的奖励一定超出对方希望的那个份额,在奖励的时候他考虑得非常周到。曹操作为一个统帅,他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从来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他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部下;他的

浅析曹操形象

浅析曹操形象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一部《三国演义》使众人认为曹操的形象具有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等诸多特点,但在学者眼中与文献中记载,曹操的形象与《三国演义》中所具有的形象却不相同。西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在其作品《三国志》中对曹操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西晋时期的史学家王沈在《魏书》中这样写到:“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罗贯中极大贬低了曹操,而《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著名的小说被众人所知晓,从而致使曹操的形象被世人固定为奸诈、残忍、任性、多疑。我们如何认识曹操这个人呢?我认为可以从曹操的诗歌及历史文献综合分析入手了解曹操的人物形象,以使我们能够了解到曹操的真实形象。曹操的外在形象可以从历史文献得知,并且国内众多历史研究者已对曹操面貌做了复原,使众人了解到曹操的外在形象。但曹操的内在形象我们又要怎么去了解呢?我认为曹操作为一个文学家,那他也具有文学家的特点,在其文学世界中,有其灵魂的融入。如诗人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到作者豪放不羁,喜爱饮酒作诗,真挚结交友人的真性情。诗是表达心灵的文学,诗人依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以及意象来集中表达生活和人类的精神。诗是诗人情感的高度集中表现,从一首诗中可以了解诗人写诗时的情感,而在诗人的众多诗歌综合分析中便能知晓诗人的性格特点,从而得知诗人的人物形象。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曹操诗中读懂曹操! 一、曹操人物经历

浅谈曹操的人力资源管理

浅谈曹操的人力资源管理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具有出色才华和鲜明个性的枭雄人物,其雄才大略、风度气襟、治国之道无不给人留下栩栩如生的形象,本篇着重从曹操的人才战略、选人标准、用人思想等几方面,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进行阐述。曹操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野心,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里的“智” 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比拟的。曹操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例如,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贤士,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高薪聘请、尊重有加,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备加:比如,见许褚“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甚爱之”,然后想方设法争取过来为己所用。事实上这些人都为曹魏集团建立丰功伟绩。他爱才情深,常常产生对人才的深深惜怜,他的数哭郭嘉、典韦,令捧读者不禁潸然垂泪,感动不已。他宴饮长江,以真挚动人的诗歌倾诉自己日夜渴望人才的心情,他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自比,抒发自己

礼贤纳士的博大胸怀,希望归附自己的人才越多越好。为了争夺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有时真是达到了不挥手段的地步,曹操得知徐庶很有才能,为把徐庶夺到自己手下,他按程昱的计策,星夜搬取徐母到许昌,先是以礼厚待,企图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一计不成,又赚得徐母手迹,仿其字体,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善于罗致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为实现他“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的政治抱负打下了可靠基础。 曹操的选人方面也有精辟见解和独到眼光,可以概括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他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在建安15年春天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后来发布的《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他进一步强调:“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公元217年,曹操已63岁,行将就木,但求贤之心愈切,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明确指出对那些“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

曹操的用人策略

曹操的人才策略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这位“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不仅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还有着独特的用人之道。正是凭借这些人才的力量,曹操以微弱之身起兵靖难,讨董卓、伐袁术、杀吕布、降张秀、灭袁绍、征刘表,一统北方,同吴蜀形成三国鼎立之势。那曹操究竟是如何将这些人才收为己用?又有着怎样的人才策略? 首先,曹操求贤若渴,惜才爱才。 三道《求贤令》将他求贤若渴的心态显露无疑。攻克冀州后,他遍访冀州贤士;对敌营中的人才,他也收为己用;见许褚威风凛凛,他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他也甚爱之;他数哭郭嘉、典韦,惜才爱才之名远播天下。为了争夺关羽,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可谓费尽心机。为招揽徐庶,仿其母字体,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终有“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而这些人才也都为曹魏建立了伟大功勋。 其次,曹操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曹操把举贤放在首位,强调应该不分亲疏和门第,只要是他看中的人才,无论出身何处,他都会重用;只要是他欣赏的人才,无论从前效忠何人,他都会提拔。曹操前期的五位重要谋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都是主动投奔曹操的,其中四个人来自对手的阵营;而于禁、乐进、张辽、徐晃,这些冲锋陷阵、建功立业、镇守一方的名将,也有很多曾经是一般的普通士兵。这些人才都为曹操后期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是曹魏背后最坚固的力量。 再者,曹操量才而用,知人善用。 曹操知道哪些人是人才,也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更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崔琰和毛玠,他们作风正派,清正廉明,于是曹操就让他们去选拔官员,果然他们两个选拔推荐上来的那都是德才兼备的;枣祗和任峻,他们任劳任怨,曹操就让他们去屯田,于是屯田制得到了贯彻和落实,使曹操获得了丰厚的粮草和经济基础。曹操在对待人才上能够量才而用,使曹操手下人才的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所以在这个尔虞我诈的乱世里,曹操与众将领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另外,曹操重奖薄罚,宽以待人。 在曹操困顿的时候,很多人都弃他而去,但是曹操却说:“不会所有的人都弃我而去的,比如说魏种”,结果魏种也弃曹操投奔别人。之后,魏种被曹操俘虏,所有人都以为曹操会杀他,可是曹操却把魏种放了,他说魏种是人才,杀之可惜,于是继续让他做原来的官位。曹操和袁绍作战的时候,让陈琳写了一篇声讨曹操的讨贼檄文,陈琳骂得淋漓精致,甚至连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

目录 一、曹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 错误!未定义书签。 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德与才.... 错误!未定义书签。 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廉与贪.... 错误!未定义书签。 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降与叛.... 错误!未定义书签。 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大与小....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曹操是个好老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推诚取信,用人不疑........................... 错误!未定义书签。 3、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4、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陈寿的《三国志》为曹操做传,最后有一段总结,这段总结陈寿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第一点,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点,曹操为什么能够战胜袁绍呢两个原因,第一是曹操精于谋略,第二是曹操善于用人。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给曹操一生做的一个总结,可见用人之道对于曹操来说是多么地重要。其实所谓用人之道,无非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用什么人,第二个问题是怎么用。 曹操的的用人做法可以总结十六个字: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也就是说曹操他是实实在在地希望有很多的人才来帮助他,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一、曹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 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曹操的政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更重实际。这个话怎么讲曹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而且相比较而言,曹操的条件是比较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他的对手的,比如袁绍,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孙权,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刘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刘皇叔,他至少有一张可以骗人的名片,曹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太监的孙子。我们知道在东汉这个时代它是很重名的,因为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代便以名教治天下,我们读孔子的书知道,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说,先生如果做了官,第一件要做的是什么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名是很重要的,曹操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希望争取当时的豪门世族、社会贤达、社会名流这样一些人能够来支持他。 所以曹操不是不要名人,而且是很欢迎名人,但是曹操心里很清楚,这些名人不一定能够帮忙。曹操的态度很简单,你来帮忙固然好,帮腔也不错,帮凶也可以,实在不行,帮闲也行,帮闲我也要;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能够实实在在地给我做什么事,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真心诚意地拥护我,只要你们能够来,你们来给我装点门面,你们不公开跟我作对,就可以了。曹操是不迷信名人的,曹操也是不重虚名的,曹操的名言就是“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就是曹操更看重的是实在的内容,他是很务实的一个人。

浅谈传统文化中德才兼备的用人思想

浅谈传统文化中德才兼备的用人思想 摘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 是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本文试就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与传统用人思想之渊源关系, 以及传统文化中用人思想的现实意义做一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 用人思想; 任人唯贤; 德才兼备 Abstract: This article tries to do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integrity principle and tradition of employing ideas, as well as discusse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mploying thinking.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employer thinking; merit;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德才兼备”是我党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原则, 它是对传统文化“尊贤”、“用贤”、“德才兼备”用人思想批判继承的结果, 是对历代用人得失经验教训总结的结果。新中国成立之初和改革开放后, 在任用选拔干部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以及领导干部的腐化、犯罪事实, 也恰恰证明了德才兼备的重要性。因此, 干部的选拔、任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原则。“任人唯贤”原则源于传统文化“举贤不避亲”、“任人不避仇”的用人思想。 1. 历史与传统文化中用人思想关系 中国11 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 视“任贤使能”为治国之大事,“国以任贤使能而兴, 弃贤专己而衰”。千古名帝康熙以善用能臣而名垂青史, 他认为“历代治乱不同皆系用人之得失”, “致治之道, 首重人才”。可见,“用贤”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用人思想中最具精华之成分, 至今仍闪耀着进步思想之光辉。传统文化一向十分重视“立德”, 把德行作为选官的重要标准。刘邦、曹操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的用人思想在当时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特殊历史背景下有其积极意义, 为战胜对手, 开创基业奠定了基础。有人认为, 刘邦、曹操重才废行, 不讲品德, 其实不然。刘邦、曹操所谓的德, 是看人才是否忠于自己, 是否为己所用, 这是最为根本的前提。当然, 这种做法和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 与刘邦、曹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同, 唐太宗用人, 由于即位后的太平治世与曹操所处的混战乱世不同, 因此他较注重人才的品行、学术方面的基本素质。他多次告诫群臣:“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 误用恶人, 不善者竞进”。慎择官吏“须

曹操的用人观

浅议曹操的用人观- 1、---百度知道 "得人者兴,失人者亡,'谁想争霸天下,谁就得罗致人才.在三国的对峙与兼并过程中,对人才的争夺成为各个诸侯事业兴衰的关键问题.而曹操的长于罗致人才和爱惜人才确实非常著名.曹操广开贤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选贤任能的人才观使得他在群雄争霸中脱颖而出.... 曹操起家时候将领不过夏侯,曹氏兄弟,李典,乐进几人.在扫灭群雄的过程中,他的骨干队伍不断壮大,人才济济.曹操招致人才的方法和手段很多,用人的策略也多种多样,言其大者如: 第一:重用亲人.曹操陈留起事,宗族亲友,故旧多有从者.这些人构成了曹操集团最初的核心,是曹操最靠得住的心腹.因此,曹操自始至终都把他们放在重要岗位上,或任要职,或据重地.对于这些人,不管是功有大成,还是举措失宜,曹操均信任不疑.这些人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夏侯氏和诸曹氏.夏侯敦,夏侯渊都是曹操的同族兄弟.夏侯敦官至伏波将军,夏侯渊官至护军将军,封博昌亭侯,曹操让其独领西北军事,屡建奇功.曹仁,曹洪皆曹操从弟,曹仁官至车骑将军,假节,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曹洪,历战有功,官至都护将军.曹休,曹真都是曹操族氏,曹操对曹休"见待如子",官至中领军,负责保卫曹操工作.曹真,官至征蜀将军. 第二:大胆用降,量功必赏.曹操属下屡建奇功的武将和卓有才华的文臣,有不少是其主人失败后投降曹操的.曹操对这些人尤其注意待之以诚实,授以实权,使其消除疑虑,尽力国事.例如张辽,曹操破吕布后受到张辽的辱骂,曹操不仅没杀张辽,反而"亲解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张辽受了感动,愿意归降.归曹后,成为曹操的一员上将,官至征东将军,受命拥重兵坐镇东南.从而成就了张辽小儿闻名夜不敢哭之威名.张郃,本袁绍部下,谋不为用,降曹,曹操以韩信归汉形容之,夏候渊死后,曹操遗命他为西方主帅.文聘,本刘表大将,降曹后官至讨逆将军,封延寿亭侯.庞德,本马超部将,曹操素闻庞德骁勇,拜立义将军.文官中,贾诩曾经屡次为张绣献计大败曹军,几乎使曹操丢了性命.归降后曹操不计其过大用之,可见曹操用人之胆大,胸怀之广阔! 第三:拔将才于卒伍之间.曹操用人不拘一格,不管是别人推荐的还是自己发现的,只要看准就给以重用,建功即提拔.如乐进,本为曹操帐下史,后提拔到折冲将军.于禁本为鲍信部从,归曹后提拔至左将军.韩信有言:"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曹操拔于禁,乐进于行伍之间,实乃揽韩非,商鞅之术的表现. 第四:征召地方官吏和布衣优秀者.曹操罗致文官谋臣常用的办法是征,召,拜,辟.征;征聘,召:招募.拜:据礼授官.辟:对已有相当地位的人的征召.曹操身居汉相,不仅能在自己的区内征召人才,而且还可以用皇帝的名义在对立诸方征召官吏.这些被征召来的人在建立,维护,巩固曹魏政权方面大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钟繇.王朗等就是半路出家罗致而来的人才,后来都成了公铺大臣. 曹操长于罗致人才,也非常爱惜人才.淯水祭典韦,曹操"再拜,痛哭,昏绝于地"."易州祭郭嘉.曹操"哭倒于地曰:奉孝死,乃天灭吾也!'',曹操对关羽.赵云等敌将虽然得不到但也是很爱惜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和赵云长坂坡救主就是曹操爱惜人才造就的! 有人说曹操也有妒忌妒人才,滥杀人才的一面.例如,曹操杀掉了孔融,杨修等人.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他们的被杀,不是因为他们的人才而被杀,而是因为政治因

曹操的人才管理思想

论曹操的人才管理思想 一、摘要 曹操聚集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贤名之士”,并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干。独到的人才观念和思想不但贯穿在曹操一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实践中,同时也非常明确地体现在他的许多文学著作中:成就大事要“以人为本”,选拔人才要“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要“奖罚分明”。留住人才关键在于识别人才和驾驭人才,给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和发展平台。曹操任人唯才、量才录用、赏罚分明、适当控制、共同学习和关心人才的思想对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留住人才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曹操、人才管理、思想、共同学习 曹操的人才管理思想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他是一位具有出色才华和鲜明个性的枭雄人物,集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于一身,其雄才大略、风度起襟、治国之道、用兵之神无不给人留下栩栩如生的形象。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以微弱之身起兵靖难,讨董卓、伐袁术、杀吕布、降张秀、灭袁绍、征刘表,获得当时中国北方的统治权,之后同楚吴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是什么让曹操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其中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曹操的对待人才的态度。在长达近三十年的统一战争中,他始终执行贯穿了一条“以人为本”的用人路线,清醒地意识到人才在统一战争中的决定性作。接下来我们着重为大家介绍曹操的人才管理思想。

一、求贤若渴 曹操曾经颁布过三道《求贤令》,这是同时代的其他人都没有做过的。第一次是建安十五年(210年),令曰:“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第二次是建安十九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第三次是建安二十二年,令曰:“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阵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网罗人才自然不能靠一纸榜文就能解决,但这三道求贤令显然也不是在作秀,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态真是跃然纸上,让人心动。被众多人奉为古代爱才的典范,常常使后世很多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他在其中曾经说过“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那样,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不论品德如何,都可重用而一再强调以“才”举人、用人,从而扩大了取才范围。接下来我们看看曹操是如何“求贤如渴”的。 1.惜才爱才 曹操的爱才是出名的,甚至对于敌方的人才,他都想聘用。为了争夺关羽,他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对于关羽提出的众多过分要求一概答应,甚至将赤兔马赠送给他,还向汉帝上书封他为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劲心机。后来关羽在得知刘备的消息后离曹操而去,曹操也没有阻拦,甚至对他过五关斩六将之事也没有追究。可见曹操对于人才的爱惜。 官渡之战的时候,许攸前来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这个消息之后大喜过望,跣足而出,抚掌而笑说到:“吾事济矣”。对于曹操没有穿鞋有两种可能,一是没有来得及穿鞋,二是刻意不穿以显示尊重(在古代,不穿鞋是为了显示对对方的尊重)。无论是出于哪一种原因,都充分显示了曹操对于人才的强烈渴望。之后由于许攸的建议,曹操烧掉了袁绍的军粮,已

浅谈曹操、刘备、孙权

关于曹操,关于刘备,关于孙权之浅谈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时局动荡而天下纷乱,因乱世而英雄四起,各种人才纷纷雄起也纷纷落马,董卓,吕布,袁绍,袁术,刘表,刘璋,孙坚,孙策等等等等。整个中原战场就像一个选秀节目,一个一个地被淘汰,直到只剩下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与世,动荡局势得以暂时安宁。这是一段活生生的历史,亦可以说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英雄人物构成的历史。历史往往留给我们很多,前人的故事就是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品之,受益匪浅,我浅品三国,亦有些许感触。今天我不谈时局,不谈军事,只谈人,只谈谈大浪淘沙后的曹操、刘备、孙权三人。愿与大家共勉。有一点要说明,我参考的不是三国演义,那大多是“演义”而非史实,里面掺杂了太多封建社会人的天人思想。我参考的是易中天的品三国,更靠谱一些。 毋庸置疑,曹刘孙三人都是成功的,在我们现代社会,他们就好像是三个商业集团的创始人,都是靠自己非比寻常的能力,将自己的集团一步步建立起来。那么我们就想看看他们是如何成功的,是偶然还是必然?是什么因素让他们走到了最后?我想因素有很多,时局给了他们平台、动乱给了他们机遇、社会需要给了他们资本等,这些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他们身上都有超乎常人的特质与能力。而且,这么多因素中,我觉得对于我们这种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大学生们最有用、最值得学习与借鉴的,还是最后者,就是“人”的因素,因为成事在天而谋事在人,机遇每个时代都有,但机遇不会留给每个人。那什么人才会是机遇青睐的呢?拥有什么特质才能抓住机遇呢?我想从曹操、刘备、孙权身上找出答案。 曹刘孙三人身上肯定有很多特质,一个一个讲也没有必要,我只能取其精华地举一些对于我们很实际有用的来讲讲。在我看来,他们各自最主要的特质分别是:曹操为“大气”,刘备为“坚韧”,孙权为“果敢”。为什么是这些呢?下面我来分析分析。 从他们的“出身”来看: 曹操的出身是相对比较差的,他的父亲曹嵩是太监曹腾的养子,在当时社会地位是很低的,就好像今天做鸭的儿子一样让人瞧不起。但是他并不以此为耻或者自卑反而在年轻时候处处努力表现自己,想为朝廷效力。这本就需要非常的自信与大气。 刘备的出身只能说很平凡,其母亲以贩履织席为业,东汉时候是农为首业,而商为尾。他只能相当于今天农民工的儿子,他没有很好的社会关系,完全白手起家。但是一直胸怀大志,并不论如何失败都坚守者信念,不惜委曲求全地坚持了下来,这难道不可以看出他的坚韧么。我想刘备的境遇更像我们大多数人,他坚韧的精神也是我们必须要拥有的。 而孙权的出身可以说是最好的,有父兄孙坚、孙策给他留下的江东基业与一大批人才,但是孙权处境并不是很好,他即位时年纪尚幼,不能服众,那些功勋卓著的老臣们如何驾驭?孙权是有才的也是聪明的,但更重要的他是果敢的,他知道该放权,但也知道知道大局需己定,知道在处理好当时复杂的关系同时要独当一面,这样才逐渐展示自己取得威望而不至于内部不服。 从他们的“做人立本”来看: 曹操的为人很难判断,因为他既狡猾奸诈有坦率真诚、既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既大家风范又小人嘴脸、既英雄气概又儿女情长、既阎王脾气又菩萨心肠,但是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多重人格集于一身,体现了他那种海纳百川的大气,而支撑这种大气的,是他所拥有的无与伦比的智慧,是他那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把人生上升到对宇宙对世界进行哲学思考的胸怀。有这样的智慧与胸怀,怎能不大气?袁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 四年制初三(9)班--郝嘉珩

曹操用人选材确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曹魏政权除了占有天时,拥有各类优秀人才也是其较吴、蜀 强盛的原因。 最难能可贵的是曹操用人不计前嫌: 1.不杀陈琳--操方欲起行,只见刀斧手拥一人至,操视之, 乃陈琳也。操谓之曰:“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 辱及祖父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左右劝 操杀之;操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同样的事,要是刘备或是孙权,陈琳也许就没这么幸运了! 2.既往不咎--(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操获全胜, 将所得金宝缎匹,给赏军士。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 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操曰: “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 命尽焚之,更不再问。--刘备就没这个大度。 另外从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对庞统的态度 上,谁优谁劣便已一目了然: --操闻凤雏先生 来,亲自出帐迎入,分宾主坐定,问曰:“周 瑜年幼,恃才欺众,不用良谋。操久闻先生大名,今得惠顾,乞不吝教诲。”......操大喜。回寨,请入帐中,置酒共饮,同说兵机。统高谈雄辩,应答如流。操深敬服,殷勤相待。--于是鲁肃邀请庞统入见孙权。施礼毕。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乃问曰:“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统曰:“不必拘执,随机应变。”权曰:“公之才学,比公瑾如何?”统笑曰:“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权平生最喜周瑜,见统轻之,心中愈不乐,乃谓统曰:“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统长叹一声而出。鲁肃曰:“主公何不用庞士元?”权曰:“狂士也,用之何益!”肃曰:“赤壁鏖兵之时,此人曾献连环策,成第一功。主公想必知之。”权曰:“此时乃曹操自欲钉船,未必此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 古往今来,单就“用人之道”来说,中国历史上能与曹操媲美者,仅有刘邦、成吉思汗、毛泽东等寥寥数人而已。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说得清楚的。《易中天品三国》中用了《海纳百川》、《天下归心》两章,专门说曹操的用人之道。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三国志?武帝纪》的最后一段话说:“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大。太祖运筹演谋,鞭达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娇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这段话,是陈寿对曹操的总体评价。从这个评语不难看出,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大成功;而曹操能够成功,又因为他精于谋略和善于用人。可见,用人之道,是曹操成功之道的核心内容。 曹操确实会用人。我们甚至可以用这样八句话来概括他的用人之术: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七,扬人责己,以功归人;八,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曹操具有凝聚力,因为他有亲和力;而他具有亲和力,又与他的性格有关。曹操是个性情中人,平时也很随和。他喜欢开玩笑,常常正经事也用玩笑话说。这种性格,对他的事业很有帮助。搞政治的人,太一本正经其实不好。不是让人觉得城府太深,不可信;便是让人觉得不通人情,不可近。最好是办事严肃认真,平时洒脱随和,原则问题寸步不让,鸡毛蒜皮马马虎虎,既有领袖的威望威严,又有人情味,幽默感。这样的人,最能得人衷心的爱戴和拥护。曹操便正是这样的人。 曹操是很有深沉的,郭嘉就说他是“外易简而内机明”。曹操的深沉,还表现在他识人之准,用心之深。曹操是很有心计的。表面上,他可以和你握手言欢,可以和你嘻嘻哈哈,但他无时无刻不在观察你,而且入骨三分。袁术那么气焰嚣张,袁绍那么不可一世,曹操都不放在眼里,但对于那个先前卖草鞋、此刻又寄人篱下的刘备,却另眼相看。尽管刘表在他手下时始终韬光养晦,装聋作哑,曹操还是一眼看穿:“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吓得刘备当场就掉了筷子。 曹操就具有大海一样的胸怀。正是这海洋的胸怀,吸引了众多的人才投向他的阵营。据有人统计,直到曹操去世为止,他的核心谋士、重要谋士,以及各级掾属共有102人。其中重要的几位,在前期应该就是荀彧、荀攸、贾诩、郭嘉和程昱。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位几乎都是主动投奔曹操的,贾诩还捎上了一个张绣,荀彧和郭嘉则是从袁绍那里出走的。 曹操用人选材确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曹魏政权除了占有天时,拥有各类优秀人才也是其较吴、蜀强盛的原因。 最难能可贵的是曹操用人不计前嫌: 1.不杀陈琳--操方欲起行,只见刀斧手拥一人至,操视之,乃陈琳也。操谓之曰:“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左右劝操杀之;操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 --同样的事,要是刘备或是孙权,陈琳也许就没这么幸运了! 2.既往不咎--(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操获全胜,将所得金宝缎匹,给赏军士。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曹操和刘备的性格异同及用人之道

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 性格异同及用人之道 姓名:车绍丽 指导教师:刘全志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2010级 层次:本科 学习中心:云南学习中心 完成时间:2013年 5 月5日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性格异同及用人之道 [提要]:《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刘备,他们俩的性格和用人之道都存在异同,曹操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人既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既豁达大度又心胸狭窄,这使他成为极富个性的历史人物。而刘备的忠义形象更反映了一种民族的集体文化心理。在用人上,曹操霸气,刘备义气。 [关键词]:爱才志向狡猾仁义用人艺术 一、曹、刘二人性格中相似之处 好结交天下智能之士,有理想远大,做事讲究谋略,常能吸取他人建议为己所用。勇谋兼备,赏识忠勇之士,善用人心,故能赢得众人拥随,人气很旺。 (一)关于曹操 曹操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深知人是创业之本,“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得人才者得天下,所以一直把人才建设放在一切的首位,千方百计地广揽天下英杰。起事之初,他以宗族子弟组成核心力量;然后他多次下“求贤令”,并且“推心以待天下贤士”。荀攸、程昱、郭嘉等先后弃袁绍投奔前来,曹操视之如心腹,委之以重任,言听计从,信而不疑。曹操思贤若渴,爱才成癖,每得一英杰之士,便欣喜异常,如获至宝。他见典伟力大无朋,赞曰:“此古之恶来也!”他昵称许诸为“虎痴”,并说“子真樊哙也!”后得谋士贾诩,喜称“真我子房、陈平也!”其心喜意爱,溢于言表,形诸声色。他闻知袁绍谋士许攸夜半投奔,不及穿鞋,跣足出迎,屈身示敬,而纳“火烧乌巢”之计。他为了使贤士为己用,甚至不择手段。当他得知徐庶为刘备军师时,感叹道:“惜乎贤士归于刘备!”便以徐母为人质,硬是把徐庶弄到手;他多次征聘司马懿而不出,竟派刺客以刺杀相胁迫,司马懿不得不出仕。曹操对敌方的英杰也非常景慕,必欲得之为己用。他见杨奉部将徐晃威风凛凛,是一虎将,不愿以力拼之,派人将其说降。长坂坡恶战,他见赵云单枪匹马,在万敌丛中如入无人之境,连杀五十余将,不但不恨,反而赞叹“真虎将也!”下令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对于关羽,更是仰其忠义,爱其神武;动之以情,结之以恩;雅意殷勤,煞费苦心,但他却未能感化关羽。当得知关羽封金挂印,千里寻兄时,他知道难以阻留,便赠金赐袍,亲自送行;关羽一路受阻,闯关斩将,曹操不仅不恼,反而遍行公文,命诸关放行。对曹操这一义举,裴松之评曰:“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而成其义,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于此乎?斯实曹公之休美。” (二)关于刘备 刘备三顾茅庐寻访隐居隆中的“卧龙”诸葛亮, 是《三国演义》中极其精彩的一节, 也是刘备求贤若渴的最好写照。刘备三顾茅庐可谓心诚、志坚、行实。第一次, 刘备带了礼物与关、张齐赴隆中而扑了空。第二次, 他不顾张飞的劝阻顶风冒雨再奔隆中, 结果又扑了空。尽管二次扑空, 刘备不仅毫无怨言, 反而决心更大了。就在他准备第三次再上隆中时,关羽对他说, 您这样做是不是有点过份了。刘备却认为, 春秋时齐桓公为看望一个小臣, 前后去了五次才得见, 何况我们是去见一个有才能的人呢: 他还叮嘱张飞到了隆中千万不可失礼。这次, 诸葛亮正在家, 但又恰在草堂睡觉。刘备就吩咐关、张两人在门口等候, 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