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和质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烯烃是平面型分子,当双键的平面垂直于 • 磁场时,其电子在垂直于磁场方向上也 • 能形成环流和感应磁场,该感应磁场在双
H C
H
C
• 键平面的上、下方形成屏蔽区,而在双键 H
• 平面的外侧形成去屏蔽区。 • 而烯碳上的氢正好处于去屏蔽区,使其吸
H
H感
H0
• 收移向低场, 值增大。这就是为什么烯氢 值较大的原因。
v样
-vTMS v0
+
106
(ppm)
• 在核磁共振图谱上,纵坐标表示的是吸收强度,横坐标是以值 表示不同质子的化学位移。
• 值与磁场强度正好相反, =0是高场区, =10是低场区。 • 在有机化合物中,大多数质子的共振吸收都发生在=0~10之
间。并且,同一类基团上所连的质子,差不多有相同的化学位移 (值),所以,我们就可利用图谱中值的大小来判断是哪种基团 的质子存在。
• 通常把TMS的化学位移值定为0,其它化合物质子的相对化学位 移值就是相对于TMS的值,一般把靠近TMS的吸收称为高场区, 而把谱图中靠左边的吸收,称为低场区(见上图)。
• 由相对化学位移的概念可知,样品质子的化学位移v应等于:
v
= v样
- vTMS
=
- 2H样- - 2 HTMS
=
- 2
H
• 即相对化学位移值v与外加磁场强度有关;而核外电子产生的诱
自旋能量较低,相反取向的能量较高,两种取向的能量差为:
E=
h
2 H
E
• 式中h为普郎克常数;
m= --12
• 为磁旋比,对于特定的原子 • 核, 常数,如质子为2.6750; • H为外加磁场的强度。
E1 E2 m= +-12
• 由上式和图12-3可以看出:
H0
H1 H2
H
• 两种取向的能级差与
图12-3 不同磁场强度时两种自旋的能量差
• 与烯氢相似的还有醛基氢,它也处于双键感应磁场的去屏蔽区, 再加上C=O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也起到去屏蔽作用,使得醛基 氢处于更低场,一般在值9~10ppm之间。
R
• 在炔烃中,两个键形成一个以键为轴的圆
C
O
• 筒形,当这个圆筒平行于磁场时,也能形成 H
• 环流和感应磁场,该感应磁场在圆筒Hale Waihona Puke Baidu上、下
• 可见,屏蔽效应与质子周围的电子云密度有关。在有机分子中, 氢核所处的环境不同,其外围的电子云密度也不同,产生的诱导 磁场强度也不同,这样,就可使不同的氢核,在不同的外加磁场 H扫下进行共振吸收,在核磁谱图上就会在不同位置上出现吸收 峰。如:
• 二、化学位移
• 由于氢核在有机分子所处的环境不同,其外围的电子云密度各不 相同,产生的屏蔽效应也不相同,从而使不同的氢核在不同的外 加磁场强度下产生共振吸收,在核磁谱图上就会在不同位置上出 现吸收峰。用来表示这种不同位置的量叫做化学位移。
增大。
• 但是,氢键形成的多少和难易程度与样品的浓度、温度和溶剂有 关。一般降低浓度、提高温度,可减弱或破坏氢键,使质子吸收 移向高场;反之,增加浓度、降低温度,有利于氢键的形成,使 质子吸收移向低场。
• 所以,在不同条件下,-OH、-NH2中质子的化学位移变化范 围较大。醇羟基值为0.5~5,酚羟基值为4~8,氨基质子的 值为0.5~5,羧酸双分子缔合物质子的值为10~13。
• 外加磁场强度有关,外加磁场越强,能级差越大。
• 在一定的磁场中(如H2中),若再用电磁波辐照磁场中处于低
能级的质子,当电磁波辐射的能量正好等于两个自旋的能级差时,
即:
hv =
E=
h
2 H
v = 2 H
• 处于低能态自旋的质子就会吸收能量跃迁到高能态,这种现象就 叫核磁共振。
hv =
E=
h
2
H
v = 2 H
乎有机化合物中所有的质子都应在同一磁场下产生共振吸收。如
果真是这样,那么在核磁共振吸收图谱上就只有一个吸收峰,这
样对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就毫无意义了。
• 可实际上,有机化合物中质子的周围都被电子包围着,这些电子
在外磁场作用下,会发生循环流动,从而产生一个小的诱导磁场,
该磁场与外磁场方向正好相反。 • 这样氢核实际感应到的外加磁场(H实) 电子环流
• 序数或质量数为奇数的原子核自旋才能产生
S
• 核磁距。如1H、13C、15N、17O、19F、29Si、图12-1 质子自旋产生磁距 • 31P等。
• 因为组成有机化合物的主要元素是H和C,所以,在有机化学中, 研究最多、应用最广泛的是氢核(质子)核磁共振谱,简称1HNMR;所以,本章重点介绍1H-NMR的基本原理。
• 核磁共振仪根据磁场源不同分为:永久磁铁、电磁铁、超导磁等
• 根据交变频率的大小分为:60MHz,90MHz,100MHz, 220MHz,250MHz,300MHz等,频率越高,分辨率越高。
12.2 屏蔽效应和化学位移
• 一、屏蔽效应
• 根据核磁共振的条件:hv =
E=
h
2 H
v = 2 H
• 在一定辐射频率下,纯碎的质子能级差是一个固定值,因此,似
• 在质谱分析中,只需要微量样品就可测出被测物质的相对分子量、 分子式和许多分子结构的信息。再配合其它仪器测试方法,如 NMR、IR、UV等,就能准确测定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尤其是 让质谱和色谱联用,质谱和计算机联用,更增加了质谱的测试范 围和能力,使它成为结构分析领域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12.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 所谓核磁共振,是指具有核磁矩的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受电磁 辐射而发生核磁距能级跃迁所形成的吸收光谱。
• 我们知道,任何带电体自旋会产生磁砀,磁场具有方向性,可用
磁距()表示。
N
• 原子核带正电,它和其它带电体一样,也可
• 以发生自旋而产生核磁距。但并不是所有的
• 原子核自旋都能产生核磁距,只有那些原子
• 将样品置于强磁场中,通过辐射频率发生器产生固定频率的无线 电磁波辐射,同时在磁场扫描线圈中通往直流电,使磁场强度由 低场向高场扫描,当磁场强度增加到一定值,满足于v =(/2)H 时,即辐射能等于两种不同取向自旋的能级差,则会发生共振吸 收。这种方式称为扫场式。
• 如果固定外加磁场的强度,改变电磁波的辐射频率,当频率达到 满足v =(/2)H时,也会产生共振吸收,这种方式称为扫频式。 共振吸收的信号被接收线圈接收,放大并用计算机或记录仪记录, 就得到了核磁共振吸收图谱。
H HH
- 1.8 HH
H
H 8.9
H
• 2.双键和三键化合物的各向异性
• 在上学期我们学过,不同杂化类型的C,电负性也不同,其大小 为:Csp>Csp2>Csp3
• 电负性越大,去屏蔽效应越大,所联质子的值越大。因此,烷、 烯、炔烃质子的应该有: H-Csp>H-Csp2>H-Csp3
• 可实际上,乙炔氢为2.88,乙烯氢为5.84,乙烷氢为0.96,乙烯 氢大于乙炔氢,这是由于除了诱导效应外,在双键和三键上也存 在着各向异性效应。
诱导磁场
• 要比仪器产生的磁场强度(H0)小些。
• 即:H实 = H0-H诱= H0-H0=H0(1- ) • 这种效应称为屏蔽效应, 为屏蔽常数。

H0
• 假设质子外围无电子,不产生屏蔽效应,质子发生共振的磁场强 度为H0,即: H扫= H实=H0
• 实际上质子外围都有电子环绕,而且,电子云密度越高,所产生 的诱导磁场就越大,这种屏蔽效应就越大,要使质子产生共振吸 收,就需要在较高的磁场下才会发生。即H扫=H0+H诱
CH3 CH2 CH2 Br 1.25 1.69 3.30
• 二、各向异性 • 各向异性是指质子处于某一化学键的不同空间位置上,所感受到
地屏蔽效应各不相同,这种屏蔽效应是通过空间传递的,是一种 远程的屏蔽效应,常见的各向异性有以下几种:
• 1.芳环的各向异性 • 芳环的电子在外磁场作用下,会在垂直 • 于磁场方向上形成环流,该电子环流又 • 会产生感应磁场,该感应磁场在芳环的 • 上、下方与外磁场方向相反,起到了屏 • 蔽作用,该区称为屏蔽区。处于该区的 • 质子吸收移向高场。 • 在苯环平面的外围,由于感应磁场与的 • 方向与外磁场的方向相同,起到了去屏蔽作用,该区称为去屏蔽
• 由定义可知,化学位移是由于核外电子云密度不同产生的,这个 差异很小,其绝对值难以测出。
• 实际应用上,是选一个标准物质作为参照物,其它化合物质子峰 的化学位移值都是相对于它而得到的,这叫做相对化学位移。
• 在质子的核磁共振中,最常用的标准物质是四甲基硅[(CH3)4Si], 其英文缩写为TMS。选它作为标准物质是因为:(1)TMS只有一 种氢,在核磁共振谱中为单峰。(2)硅的电负性比碳小,它的质 子外围电子云密度较高,受到较大的屏蔽效应,它的共振吸收峰 一般出现在高场,不与其它化合物相混合。(3)TMS易溶于有机 溶剂,一般不与样品发生化学反应或分子间缔合,因此适用于作 内标。除了TMS外,六甲基硅烷(HMDS)也可作内标。
12.3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 化学位移反映了有机化学中质子所处的化学环境,环境不同,外 围的电子云密度不同,屏蔽效应不同,化学位移也不同。影响化 学位移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诱导效应
• 诱导效应对质子的化学位移影响很大。如果质子与电负性较大的 原子或原子团相连,通过吸电子诱导效应,使质子周围的电子云 密度降低,屏蔽效应降低,称为去屏蔽效应,这使质子的吸收移 向低场(值增大);如果质子与供电子基团相连,使质子周围的 电子云密度增加,则屏蔽效应增加,质子吸收移向高场(值减 小)。详见表12-1和上面乙醇的化学位移。再如CHCl3(7.27), CH2Cl2(5.30),CH3Cl(3.05)。诱导效应是沿碳链传递,随着碳 链的增长而很快减弱,因而诱导效应对-C影响较大,对-C上 的H影响较小,对-C上的H几乎没影响。如:
H感
H0
• 方形成屏蔽区,在圆筒的外围形成去屏蔽区。
• 而乙炔的氢正好处于屏蔽区,使炔氢的吸收移
H
• 向高场, 值变小,所以炔氢的值小于烯氢,
C
• 为2.88ppm。
C H
H感
• 三、氢键的影响
• 一般形成氢键的质子,其周围的电子云密度比不形成氢键的质子
要低。
R
H
OH O
ROH
R
• 因此,氢键对质子有去屏蔽作用,使其共振吸收移向低场,值
导磁场(H诱)也与外磁场强度成正比。这样,在不同兆赫的仪器上 (如60MHz和100MHz)测得的化学位移值是不同的。
• 为了能使人们在不同兆赫的核磁共振仪上测试,得到相同的化学 位移值,常用值来表示化学位移。
• 值是样品和标准物质TMS的共振频率之差除以所用仪器的辐射
频率(v0)。由于其数值太小,所以再乘以106,单位用ppm表示。
• 由上式可以看出,不同磁场强度下,发生共振所需的辐射频率是
不同的。如果固定磁场强度,根据上式就可求出共振所需的频率。
如外加磁场强度为:1.4092 T(特拉斯,1T=10000Gs),则
辐射频率v应为60 MHz。同样,若固定辐射频率,也可求出外加
磁场强度。
• 用来测定核磁共振的仪器叫核磁共振仪,目前,核磁共振仪主要 有两种操作方式,即:固定磁场扫频,和固定频率扫场。常见的 核磁共振仪结构如下:
区,处于该区的质子吸收移向低场。由于苯环是平面结构,环上 的质子都处于去屏蔽区,所以吸收一般在较低场=7.3ppm左右。
• 如乙酸苄酯中苯环上的5个H在=7.2ppm处。
• 与苯环相似的还有[18-轮烯],它也有芳香性,
• 环上的电子也能形成环流,产生感应磁场, • 有屏蔽区和去屏蔽区。它的环外质子值为 • 8.9,而环内质子的值为-1.8ppm。
• 质子带正电,自旋会产生磁距。在没有外磁场时,自旋磁距的取 向是任意的[如图12-2(a)],但在外磁场H0中,它的取向分为两种, 一种与外磁场平行,另一种与外磁场方向相反[图12-2(b)]。
N
S 图12-1 质子自旋产生磁距
(a)没有外磁场
H0 (b)存在外磁场
图12-2 自旋磁距的取向
• 这两种不同取向的自旋具有不同的能量,与外磁场相同的取向的
第十二章 核磁共振和质谱
• 核磁共振(NMR)和质谱(MS)是近年来普遍使用的仪器分析技术, 对有机化学工作者来说,也是最常用的结构测定工具。
• 特别是核磁共振,它具有操作简便、分析快速、能准确测定有机 分子的骨架结构等优点。随着高场仪器、多核谱仪、大容量快速 计算机的出现和使用,将核磁共振仪器的使用提高到了一个新的 水平。核磁共振是有机化学结构分析中应用最普遍的分析方法, 利用它可测定1H、13C、15N、31P、19F等的核磁共振谱图。但由 于学时有限,本章只介绍最常见的1H和13C的核磁谱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