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回复与再结晶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并改善工件的耐蚀性。
15
第三节
再 结 晶
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或保温足够时
间后,在原来的变形组织中产生了无畸变的新晶粒,
位错密度显著降低,性能也发生显著变化,并恢复 到冷变形前的水平,这个过程称为再结晶 (recrystallization)。 再结晶的驱动力:储存能的降低(与回复的驱动力 相同)。
由于杂质原子和
合金元素阻碍再结
晶的形核和长大, 推迟再结晶过程,
从而使不纯金属和
合金中的储能在再
A — 纯金属 B — 不纯金属 C—合 金
结晶开始以前能通
过回复而较多地释 放出来。
7
三、性能及其他指标的变化
加热过程中变形金属的性能变化
8
第二节
回
复
回复( recovery)是指冷塑性变形的金属在加热时, 在光学显微组织发生改变前(即在再结晶晶粒形成前) 所产生的某些亚结构和性能的变化过程。
16
17
18
再结晶的特点
变形金属发生再结晶时,力学性能发生显著变 化,金属恢复到软化状态;变形储存能得到充分 释放;新的无畸变等轴晶完全取代了原畸变晶粒, 但是再结晶前后晶格类型不变,因此再结晶不是
相变。
19
一、再结晶晶核的形成与长大
(一)形 核
1. 亚晶长大形核机制
层错能:产生单位面 积层错所需的能量。
态的趋势。当冷变形金属加热时会发生回复、再结晶 和晶粒长大等过程。
2
一、显微组织的变化
3
4
二、储存能及内应力的变化
回复阶段释放的储 存能较少,再结晶晶
粒出现的温度对应于
储能释放曲线的高峰。 在回复阶段,大部
分或全部的宏观内应
力可以消除 ,而微观 内应力只有通过再结 晶方可全部消除。
加热过程中变形金属的性能变化
第六章
金属及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
第一节
形变金属与合金在退火过程中的变化
金属和合金经塑性变形后,内部组织结构与各项 性能均发生相应变化,并产生大量晶体缺陷(位错、 空位等),变形金属中还储存了相当数量的弹性畸变 能,使其处于热力学不稳定的高自由能状态。因此,
经塑性变形的材料具有自发恢复到变形前低自由能状
冷变形金属在回复阶段,金属的变形晶粒形态并未
发生任何变化,但是金属的一些性能如内应力、密度、 电阻率等则有明显的变化。这是由于在比晶粒更微观 的结构层次上与这些性能相关的点阵缺陷密度和组态 变化的结果。
9
一、退火温度和时间对回复过程的影响
回复过程是 原子的迁移扩 散过程。
10
二、回复机制
一般认为,回复是空位和位错在退火过程中发生运
晶界凸出形核
22
再结晶退火时,晶界中的某一段向亚晶粒细小、位 错密度高的一侧弓出。
23
(二)长
大
再结晶晶核形成之后,它就借界面的移动而向周
围畸变区域长大。
界面迁移的驱动力是无畸变的新晶粒与周围畸变
的母体(即旧晶粒)之间的应变能差。
界面移动的方向总是背离界面曲率中心,向着畸
变区域推进。直到全部形成无畸变的等轴晶粒为止, 再结晶即告完成。
24
二、再结晶温度及其影响因素
再结晶温度:经过严重冷变形(变形度在 70%以上)的金 属,在约1h的保温时间内能够完成再结晶(>95%转变量) 的温度。 再结晶不是相变,没有一个恒定的转变温度。因此再结
晶温度不是一个物理常数,而是随条件的不同(如变形程
度、材料纯度、退火时间等),可以在一个较宽的范围内 变化。 金属的最低再结晶温度与其熔点之间存在经验关系: T再 ≈ Tm (K)
动,从而改变了它们的数量和组态的过程。
回复阶段的加热温度不同,冷变形金属的回复机制 各异。
1. 低温回复
低温回复主要与点缺陷(空位和间隙原子)的迁移 有关。 点缺陷运动的结果,使点缺陷密度明显下降。
11
2. 中温回复
加热温度稍高时,会发生位错运动和重新分布。回复的 机制主要与位错的滑移有关,同一滑移面上的异号位错可 以相互吸引而抵消。
对于工业纯金属,值为 0.35~0.4;
对于高纯金属,值为 0.25~0.35 甚至更低。
25
影响再结晶温度的因素
1. 变形程度
随着冷变形程度的增加,储能也增多,再结晶的驱动力 越大,再结晶温度越低。但当变形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 再结晶温度基本上稳定不变了。 在给定温度下发生再结晶需要一个最小变形量(临界变 形度)。低于此变形度,不发生再结晶。
3. 高温回复
高温时,刃型位错可获得足够能量产生攀移,发生多边 化(或多边形化)。
多边化:冷变形金属加热时,原来处在滑移面上的位错通
过攀移和滑移,形成与滑移面垂直的亚晶界的过程。 多边化的驱动力:弹性应变能的降低。
12
13
三、亚结构的变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4
四、回复退火的应用 回复退火在工程上称之为去应力退火,使冷加工 的金属件在基本保持加工硬化状态的条件下降低其 内应力(主要是第一类内应力),以避免或减轻变
2. 原始晶粒尺寸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原始晶粒越细小,冷变形时 加工硬化率大,储能高,再结晶温度则较低。此外,晶界 往往是再结晶形核的有利区域,故再结晶形核率和长大速 率均增加,再结晶温度也被降低。
26
3. 微量溶质原子
微量溶质原子的存在能显著提高再结晶温度。
一般在大的变形度下发生。可能有两种方式:
(1)亚晶合并形核(适于高层错能金属)
(2)亚晶界移动形核(适于低层错能金属)
两种方式都是通过消耗周围的高能量区长大成为
再结晶晶核。因此,随着变形度的增大,会产生更
多的高能量区,从而有利于再结晶晶核的形成。
20
21
2. 晶界凸出形核机制
对于变形程度较小(约小于 40%)的金属,其再结晶 晶核常以晶界凸出方式形成,即应变诱导晶界移动或称 为晶界弓出形核机制。
5
残余应力
金属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外力所作的功大部分转化为热能, 但尚有一小部分(约占总变形功的10%)保留在金属内部,形成 残余内应力和点阵畸变。 1. 宏观内应力(第一类内应力) 由于金属工件或材料各部分的不均匀变形所引起的,它是整个 物体范围内处于平衡的力。 2. 微观内应力(第二类内应力) 由于晶粒或亚晶粒变形不均匀而引起的,它是在晶粒或亚晶粒 范围内处于平衡的力。 3. 点阵畸变(第三类内应力) 由于工件在塑性变形中形成的大量点阵缺陷(如空位、间隙原 子、位错等)引起的。只在晶界、滑移面等附近不多的原子群范 围内维持平衡,作用范围是几十至几百纳米。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