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及其理解社会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权力、统治与权威
统治
权力关系
纯
自
粹
愿
强
服
力
从
权威
科层制特点
• 1、个人是自由的,仅仅在事务上有服从官职的义务; • 2、处于固定职务等级制度之中; • 3、拥有固定的职务权限; • 4、根据契约受命,即(原则上)建立在自由选择之上; • 5、根据专业业务资格任命——在最合理的情况下,通过考试
• 思考题: • 韦伯和迪尔凯姆社会学理论的差异?
讲授提纲
• 一、生平与著作 • 二、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 • 三、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 • 四、理性化与现代性 • 五、政治社会学:统治类型和科层制 • 六、宗教社会学
• 1、韦伯社会学的“理解” • 2、因果关系 • 3、价值中立、价值涉入与价值关联 • 4、理想类型 • 5、社会唯名论和个人主义 • 6、迪尔凯姆和韦伯的社会学方法 • 论之比较
• 1、德国历史主义(狄尔泰)的理解和解释
• 解释——因果关系——自然科学——逻辑层面 • 理解——行动意义——人文科学——心理层面
• 2、韦伯的“理解”
• (1)观察性理解 • (2)解释性理解
移情明晰的 合理明晰的
再体验 理性的
• 3、小结
• 理解和解释不是相对的,而是相互关联的,理解是解释的 前提,理解是能被解释的。
•
——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
第三节、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
• 一、社会行动的界定
• (1)行动者赋予其行动以主观意义,有行为动机。
• (2)行动者主观意识到自己的行动与他人的联系, 即要针对他人 。
二、社会行动的类型
• 1、目的合理性行动或目的-工具合理性行动
• (means-ends rational action)
• 从纯粹技术的观点来看,科层制可以获得最高程度的效益, 而且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在整个人类行使权威的已知手段 中是形式上最理性的。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的严明性和可 靠性上,它都优于其他任何形式。因此对组织的领导及那些行 动与组织相关的人们而言,科层制有可能使人们对行动的后果 予以特别精确的计算。最后,无论在集中效率方面,还是在其 运作范围上,科层制都是无与伦比的;而且,其形式可以应用 于所有类型的行政事务。
第四节、理性化与现代性
一、形式理性(formal rationality)和实质理性 (substantive rationality)
•
1、形式理性是一种客观的合理性,主要体现为
手段(工具)和程序的可计算性,又被称为工具理性
或目的理性;•ຫໍສະໝຸດ 2、实质理性是一种主观的理性,主要体现为目
的和后果的价值,又被称为价值理性。
• 1、社会行动的界定 • 2、社会行动的类型 • 3、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
• 1、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 • 2、理性化
• 1、权力与统治 • 2、权威与统治类型 • 3、科层制
• 1、韦伯宗教社会学概述 • 2、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第一节、生平 及 著作
1864 4月21日,韦伯出生于德国埃尔富特 市的中产阶级家庭。
1869 全家迁到柏林,父亲仕途顺畅。 1882 考入海德堡大学法学院。 1883 服兵役,受姨父家影响,开始对宗教
发生了兴趣,也与父亲的价值观出现 了隔阂。 1884 兵役期满,回到柏林,转入柏林大 学继续学校法律;一年后又转入哥廷 根大学。 1889 韦伯以《中世纪贸易商社史》通过 了博士论文答辩。 1891-1897 第一阶段学术生涯的辉煌时 开始转入社会学研究. 1904 发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中的客观 性》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的第一部分。 应邀去美国访问。 1905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第二 部分发表。
理
• 2、价值合理性行动(value rational action)
• 3、情感行动(affectual action)
• 4、传统行动(traditional action)
性
三、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
• 1、共同体化的或社区化的(communalization) • 社会结构
• 2、社会化的(socialization)社会结构
第六章、韦伯及其理解社会学
• 马克思·韦伯 • (1864-1920)
• 理解社会学将个人及其社 会行动视为基本的单位, 如果可以做一次比喻的话, 也可以说是有意义的行动 的最高限度和惟一载 体……对社会学而言,一 般说来,诸如“国家”、 “社团”和“封建主义” 等概念指代的是人类互动 的某些领域。因此,社会 学的任务就是将这些概念 一律简化为“可理解的行 动”,即,无一例外地简 化为参与者个人的行动。
力型统治。 • (3)法理权威(legal authority)——法理统治。
• 三、科层制(bureaucracy)特点及影响
• 1、特点 • 2、影响
• 工具(形式)理性 VS 价值(实质)非理性 • 理性的铁笼(iron cage)
传统型
a、缺乏固定的组织权限,管理者没有明确的职权范围 b、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没有合理的职务等级制度 c、官员的提升主要依靠统治者的好恶,而不是按照人员的实际能力
获得的、通过证书确认的专业业务资格; • 6、采取固定的货币薪金支付报酬,大多数有权领取退休金; • 7、把他们的职务视为唯一的或主要的职业; • 8、可看清自己的虔诚,职务升迁根据资历或能力,或者两者
迪尔凯姆 实证主义 社会唯实论 集体主义唯物论 社会事实 穷尽规律 必然性 以社会事实分析 价值中立
•
就我们现在讨论的意义而言,并不是所有的行为
(甚至包括外显的行为),都是“社会的”。如果外显 的行为仅仅指向无生命的客体时,那它就是非社会的。 只有当行为本身是指向他人的行为时,主观的态度才被 认为是社会行为。
二、理性化
• 1、法律理性化
•
• 2、经济理性化
•
• 3、宗教理性化
• 4、伦理理性化
•
• 5、生活理性化
• 6、政治、行政理性化 •
• 7、社会结构理性化
•
• 8、音乐艺术理性化
法律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宗教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第五节、韦伯的政治社会学:统治 类型和科层制
• 一、权力(power)与统治(domination)
个人魅力型
a、卡里斯马的行政管理组织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情感共同体 b、卡里斯马统治是非经济性的典型政权。 c、卡里斯马具有革命性。
法理型
a、具有活力和自身规律性的管理系统,其中有着明确的责任权限; b、实行职务等级制原则并对各级机关建立牢固的监督制度; c、办事程序法规化、条例化,法律条文一经订出都必须遵守; d、实行不顾情面,照章办事的原则; e、统治形式只是由于法律的认可才有效,统治者只是根据法律规定 暂时拥有权力,下级对上级的服从不是服从他这个个人,而是服从非 个人的制度和法律。
1907 获得一笔客观的遗产,退出教育界潜 心学术研究。
1908-1909 韦伯对工业社会心理学产生了 兴趣,并对德国的工业活动以及工人的 心理进行了一些经验研究。
1910-1914 开始撰写《经济、诸社会领域 及权力》。
1914-1915 参军,负责筹建军事医院。 1916 韦伯的《印度教和佛教》几章出版。 1917 《古犹太教》的几章出版。 1918 在慕尼黑大学作了两次著名的讲演:
•
理想类型是通过单方面地突出一个或更多的观点,
通过综合许多弥散的、无联系的,或多或少存在、偶尔
又不存在的具体的个别现象而形成的,这些现象根据那
些单方面强调的观点而被整理成一个统一的分析结构。 就其概念的纯粹性而言,这种精神结构不能凭经验在现 实世界的任何地方发现,他是一种乌托邦。
•
——马克思·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二节、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
• 1、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理解人的行为,而不 是对该行为作价值判断;
• 2、社会科学的研究与行为者的目的、意义和 价值观密切相关;
• 3、理想类型是社会学分析的最佳手段,通过 建立理想类型我们就能够实现特殊性和一般性 的统一。
一、韦伯社会学的“理解”(understanding/verstehen)
《作为职业的学术》和《作为职业的政 治》。
发表《论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的价值哲 学的中立性的意义》。 1920 6月14日,韦伯因肺炎突发去世。 死后 他的妻子玛丽安妮·韦伯和学生们整 理出版:《经济与社会》、《音乐的理 性和社会基础》、《政治论文集》、 《科学论文集》、《一般经济史》、 《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国家 社会学》等。
•
我成了力图终止集体主义观念的那种社会学家。换
言之,社会学也只能通过使用一种严格的“个人主义”
方法,通过一种或多种、少数或多数个体的了解而运作 起来。
•
——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
六、迪尔凯姆与韦伯社会学方法论之比较
韦伯 研究范式 人文主义 社会观 社会唯名论 哲学观 个人主义唯心论 研究对象 社会行动 科学观 接近真理 因果律 可能性、概论性 解释策略 理解 判断立场 价值关联
• 权力意味着在一种社会关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 意志的任何机会,不管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
• “统治”应该叫做在一个可能标明的人的群体里,让具体的 (或者:一切的),命令得到服从的机会……任何一种真正的 统治关系都包含着一种特定的最低限度的服从愿望,即从服从 中获取(外在的和内在的)利益。
四、理想类型(idea type)
• 1、含 义
• 2、种 类
•
①由历史的特殊性确定的理想类型
•
②由社会现实的抽象因素组成的理想类型
•
③ 对某种具体特定类型的理想化建构
五、社会唯名论和个人主义
•
社会学是“旨在对社会行动作出的解释性理解以获
得对这以行动的原因、进程和结果的解释的科学” 。
•
——马克思·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
——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
• “社会关系”这一术语是用来说明这样一种情境的: 在这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涉入了相互考虑对方行为 的行动中,并因此以彼此的行为为取向。
•
——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
•
一个具有较大和较稳定的需求的自由市场、货币
经济,廉价而合理的技术,自由的并经由训练的劳动力,
理性的资本薄记制度,以及包括股票在内的经济生活的 商业化等等。
•
——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
• • 今天,我们已经目睹无所不在的科层制化和理性化正在降
临,想想它们的后果吧。现在……在所有以现代方式运作的经 济组织中,理性的预测在任何阶段都已经十分明显。由此,每 个劳动者的行动都可以数量化的方式加以测量,每个人都成了 机器上的一个齿轮;而且,一旦他意识到这点,就会努力成为 一个更大一点的齿轮……显然,除了基础不同以外——我们现 在的基础在技术上更完美、更合理,因而也更富机械性,我们 正面临某种在许多方面与古代埃及王国类似的演变。现在的问 题不在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演变,重要的倒是这种演变会带来什 么样的结果。
• 1、权力 • 2、统治
• (1)自愿服从。 • (2)合法性信仰(the belief in legitimacy)
• 二、权威(authority)及其类型
• 1、合法性的权力,合法的统治形式 • 2、类型
• (1)传统权威(traditional authority)——传统型统治。 • (2)卡里斯马权威(charismatic authority)——个人魅
二、因果关系(causality)
• 1、社会学只能通过对因果关系的探讨找到每 个历史时期的基本倾向,而不能把握全部的细节。
• 2、只存在部分与部分的关系,或者某个原因 对某个结果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和概论性而已。
三、价值中立、价值涉入与价值关联
• 1、事实领域、价值领域
•
事实判断、价值判断
• 2、韦伯的价值关联
• ——Coser, L., Masters of Sociological Thought, Ideas in Historical and Social Context, 2nd Ed. New York. 1977 pp.231-232
• 就此我们可以概括说,这种世俗的新教禁欲主义强烈抗拒
着对占有物的自发享受;它约束着消费,尤其是奢侈品的消费。 但另一方面,它有具有将获取财务从传统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的 心理效应。它不仅使获利冲动合法化,而且将其视为上帝的直 接意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打破了获利冲动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