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间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民间艺术:彝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1

-----以云南楚雄州牟定县左脚舞为例

(郑慧帆2)

(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摘要】:彝族左脚舞是一种独具民族个性、方便易行的自娱自乐和有健身功能的民族传统舞蹈,楚雄州牟定县是左脚舞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经过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在民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牟定县地区文化形象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品牌,其产业化发展促进了当地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本文分析了彝族左脚舞的经济价值,提出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发展彝区乡村文化产业的建议。

【关键词】:彝族民间艺术;左脚舞;乡村文化产业;建议

彝族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重要一族,目前彝族人口约700余万人。彝族同胞大部分聚居在四川、云南和贵州,是典型的山地民族。彝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地理环境、生产条件等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创造出富有特色、独具魅力、具有区域色彩的彝族民间舞蹈。左脚舞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以娱人、交往、健身为目的,以歌、舞乐活动为内容,并包含了彝族人民对天、地、日、月、火、虎、原始、自然崇拜及诸多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性传统舞种。楚雄州牟定县是左脚舞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2006年6月,作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项目,云南省人民政府把牟定县命名为“彝族左脚舞之乡”;2008年8月,国务院把牟定彝族左脚舞收录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通过研究,笔者认为作为牟定县一种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左脚舞对牟定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产生着影响,成为牟定县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品牌。

一、彝族左脚舞的起源、发展及特性

(一)左脚舞的起源和发展

牟定,古称髳州,元十二年,改为定远州,明初,为定远千户。洪武二十四年,为定远县,清顺治十六年,收云南,仍名定远。最早关于“左

1 本文系全国教育“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成果,项目批号:DMA090343

2郑慧帆(1984- ),女,汉族,河南南阳市社旗县人,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200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人类学

脚舞”的史料,最权威的记载是康熙四十一年《定远县志》及道光十五年的《定远县志》。志记:“……三月二十八日赴城南东狱庙赶市,……至晚男女百余人嘘葫芦笙弹月琴吹口弦唱曲……环围堕左脚至更余方散……”。又:“堕左脚,以手脚之俯仰合曲谱之抑扬,一谓堕左脚,盖以左脚先起故也……”。

关于左脚舞的由来,流传较广的传说是:很久以前,牟定坝子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造成洪水泛滥。彝族小伙阿里和彝族姑娘阿罗是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他们挺身而出为民除害。众乡亲在这对男女勇敢无畏的精神感召下,一齐向恶龙开战。恶龙见势不妙,逃回龙潭。人们抓住机会,把烧红的栗炭往龙潭里倒,然后又抬石头、挖泥土把龙潭填平,怕恶龙翻身作恶,就在上面燃篝火,乡亲们围着篝火边唱边跳边跺脚,三天三夜后恶龙终于毙命。为了欢庆胜利,彝族人用恶龙的头、皮、骨、筋等制成了月琴,聚在一起手挽着手围成圈跳脚弹琴,唱“阿里罗”纪念阿里和阿罗。3

传说归传说,但是左脚舞跟彝族的火的图腾崇拜也是分不开的,左脚舞之乡的人民群众,千百年来正是以勤劳、勇敢、创新的精神,在巍巍化佛山前、白马山下,在滚滚龙川江边,依照祖先们播下的种子,在那片被火耕耘过的坡地上生长,必然地传承着那个古老的火的舞蹈——左脚舞。

彝族左脚舞由歌、舞、乐三部分组成。歌:左脚调,彝语称“咕遮敏”,是左脚舞活动中重要的声腔演唱形式,县境内流传有300余首,较为有代表性的近百首;从内容上分为爱情、赞颂、叙事、讽刺、幽默、劝世、教育、敬酒八大类。舞:左脚舞,俚颇支系称“玛咕”,倮倮颇、倮伍支系称“咕遮”,即跳左脚;“玛咕”左脚舞较为古老传统,共24跺脚,舞者多为中老年彝族,“咕遮”左脚舞,一调一跳法,舞步随调变化而变化。乐:左脚调音乐,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调式色彩和彝族音乐个性。调式多为民族五声调式,音阶多为民族五声及部分七声音阶;伴奏乐器多为龙头四弦、三胡、小二胡、寸笛等。

数百年来每到农历正月十六和三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天或有人家娶妻嫁女,夕阳西下之时,远远近近的彝族和其他民族群众不邀而到,点起篝火,弹起龙头弦子,男女和声或齐声唱起左脚调,手牵手、肩并肩,围成一个个几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圆圈,欢跳左脚舞。而且牟定多山,彝族先民们大都居住在山上,土掌房或木垛房依山而建,他们日出而作日暮而息,刀耕火种虽然辛苦,但也要把日子过得舒坦快乐,白天干活,晚上就来唱歌跳舞。这是他们的一道精神食粮,在跳左脚的过程中,不仅愉悦的身心,而且还具有很多社会文化功能。

3 杨甫旺、石莉.“左脚舞”的故乡----牟定[J].华夏地理--楚雄特刊,2007(S1)

近年来,牟定的左脚舞文化日趋活跃。一年四季民族节日不断,歌舞不息,左脚歌舞孕育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与左脚舞相应的左脚调,也随着左脚舞一起传唱于省内外。在各旅游风景区的宾馆或酒店,经常能听到牟定的左脚调,左脚调中的部分酒歌如《阿老表端酒喝》等曾在央视、湖南卫视、贵州卫视等媒体亮相。左脚歌舞表演还成为了昆明、楚雄等地公园、广场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通过文化部门的收集、整理、上报,目前,“牟定——彝族左脚舞之乡”已被列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且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左脚舞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和现代的一些舞蹈结合起来,变成DJ舞曲,深受年轻一代的喜欢。

(二)彝族左脚舞的特性

左脚舞在彝州民间歌舞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主要在牟定的群众间流传,但是它的影响远远地超出了民族和地域的界限。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它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文化特征。

1、民族性和地域性

民间舞蹈受地域、生态环境、历史、民族、经生活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彝族居住面广而分散,支系众多,多数世居山区,地理气候各异,山川阻隔,交通闭塞。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养成了彝族人民勤劳、勇敢、顽强的民族性格和奋斗拼搏的精神。左脚舞作为彝族人民的传统舞蹈,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形成独具一格的民族特色,带有强烈的彝族文化信息,内含强劲的民族意识,与彝族人民的历史、心理素质、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在受到汉族和其他民族文化影响之后,左脚舞汲取其他民歌的养分,更加丰富多彩,使自身广泛流传的同时显示出本民族的特点。

2、左脚舞的群众性

近年来,牟定的左脚舞文化日趋活跃。据了解,在牟定几乎没有不会跳左脚舞的,它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无限生机的民族民间艺术。对于牟定人,尤其是彝族群众来说,左脚舞代表了传统文化,它的祭祀性、仪式性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代代传承和发展;左脚舞也代表了他们对艺术和娱乐的精神追求,左脚舞很大程度上提高着农民们的文化艺术素养,满足着他们的精神需求;左脚舞还代表了一种民族或地域社会的凝聚力量,在这种力量辐射的范围内,无论是舞者、观者,还是直接参与者、间接参与者,都可以被这种风格热烈、节奏鲜明的民间舞蹈所感染并凝聚在一起。

正如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说的:“全集团按一样的法则和一样的拍子动作……在跳舞的炽热中,许多参与者混而为一,好像是被一种感情所激励而动作的单一体。在跳舞期间他们是在完全统一的社会态度之下,舞群的感觉和动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