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师隈研吾的探索之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师隈研吾的探索之路

发表时间:2018-01-02T11:34:17.977Z 来源:《建筑知识》2017年22期作者:陈映帆

[导读] 研究并学习建筑师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并将其运用于科研、设计等方面,将大有裨益。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都会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来进行设计理念的发展、充实、自我突破及延续,研究并学习建筑师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并将其运用于科研、设计等方面,将大有裨益。

【关键词】隈研吾;设计方法;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TU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22-0231-03

1.隈研吾简介

隈研吾1954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197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1985~1986年担任哥伦毕业大学建筑•都市计划学系客座研究员;1986年成立空间研究所;1990年成立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1998年担任庆应义塾大学环境信息系特约教授;2001年任该大学理工学部教授;2008年设立Kuma&Association Eurpoe(Paris);从2009年起担任东京大学教授。

其设计作品涉猎广泛,从早期的“M2”到最新的东京国家体育馆,都体现着自身的设计理念与方法。隈研吾从九十年代就开始反对建筑中物体的过度介入,希望找到一种取代造型体的物质形式来恢复建筑与自然、世界的联系,关于“消解”与“连接”的“负建筑”理论也影响和启发了许多建筑师。他所思考的已不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更侧重于建筑与人类、自然的关系。其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他善于利用环境特征来创作,并随着环境特征的变化而变换建筑形态。曾获得国际石造建筑奖、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日本建筑学会奖等多类奖项,出版了《十宅论》、《负建筑》等诸多著作,代表作品有“水/玻璃”,“那须历史探访馆”、“马头町广重博物馆”等,作为日本著名建筑师,他在国际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2.隈研吾的研究方法

2.1 观察研究法及其在隈研吾工作中运用的实例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相关信息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它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可以让人们更直观的认识其所接触的事物。

隈研吾的崭露头角,作为批评家来的比建筑师还早,人们对他的初步认识和关注始于早期的《十宅论》和《再见,后现代主义》等评论集。隈研吾从小就喜欢观察建筑,在《十宅论》中,他以西方建筑的视角观察日本建筑与空间,在此基础上把日本住宅分为虚构的十种类型,并分别罗列出其外观和隔间形式、户主家族结构、地板面积、装修等特征,其对住宅的研究偏向于社会行为的研究,也对那时的住宅类型进行了批判。在《新建筑入门》一书中,隈研吾又从构筑批判的角度重新观察审视了人类长达一万年的建筑文明:从新石器时代的巨石阵,经过古希腊建筑、罗马建筑、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建筑,到现代社会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他在审视的过程中分析了其中出现的构筑与反构筑意向,并显示出倾向后反构筑主义的意向。

隈研吾对建筑的兴趣始于观察,对建筑的直观感受与认识也始于观察,观察也给予他建筑创作的灵感,如马头町广重美术馆中他首次采用了垂直的天窗,就是从安藤广重的美丽油画《雨中过桥的人们》获得了灵感。观察,是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2.2 实验研究法及其在隈研吾工作中运用的实例

实验研究方法,是由研究者根据研究问题的本质内容设计实验,控制某些环境因素的变化,使得实验环境比现实相对简单,通过对可重复的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从中发现规律的研究方法。建筑师通过对理论与材料的研究、实验、运用,进而发现新规律与方法的探索,也可归于此类。

2.2.1 对消解创造空间的实验

龟老山展望台(图1)位于一座小山顶部,为了保持山体原来的面貌,把重点放于景观而不是建筑,他尝试了多种方案,最终否定了造型体和透明钢框架方案,创造了一个移动的场景序列。通过消解自身形象,设置不同的路径与台展开视线的运动,使观景台成了观景孔,成了埋藏于山体中形成一条缝隙,也让人们有了更好的观景乐趣。

图1 龟老山展望台

隈研吾通过对建筑的埋藏消解克服了一座完整山顶部出现巨型构造物后的不安定性,这种反造型的做法使建筑本身失去了对象的含义,仅仅作为辅助线存在,反而更加拉近了人与自然、与建筑的关系。

2.2.2 对材料的实验

隈研吾对于材料的思考始于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风格建筑泛滥的质疑,并认为混凝土在使用与发展的过程中退缩成了一个表面图案,而物质不是贴面。90年代初期,他为了与物质的具象性相遇,探求物质和素材的可能性而四处旅行,并发现了不一样的物质运用手法,由此开始了他对于材料运用的实验。他在《反造型》一文中说道:“很多建筑师会将自己的招牌材料反复使用,可我们无法忍受这种枯燥的做法,一个工程结束必定会有某种反思,会找到新的课题。因此绝不会出现同一细节的反复使用。”正是他这种求创新的个性,让他在材料领

域做了诸多尝试。其对材料的实验性探索表现在他的建筑上,给建筑带来了不同的个性。

对改变石材物理性的实验:在石材美术馆项目中,业主提出要用当地石材建设,而对于如何让石材建筑摒除平日的厚重感而变得轻快,隈研吾在当地工匠的帮助下对石材的加工进行了多次实验。后来,他发现只要利用现阶段的加工技术将块材加工到几毫米,石材就会隐约透出光线,具有透明性,便把这种石材有意识的运用在石材美术馆的建设中,使之与叠砌的构筑形式一同组成了一个融合而有机的整体。

图2 “KXK”酒亭

对新材料生成新空间的探索实验:“KXK”(图2)的外立面使用了一种新型EVA薄片,以2mm直径绳树脂超软膜材料制成,由可随温度而变形的记忆铝合金框架支撑,并用一种吸收膜连接两者。随着温度的变化,建筑空间也在发生变化。隈研吾通过实验中新材料的运用打破了建筑固定不变的空间特性,创造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可变空间。

隈研吾对理论、材料的研究与运用实验涉及面很广泛,还包括纸、木材、竹等诸多材料和格栅化、微粒化建筑的实验,以及探索主体与世界连接方式的实验等,期求新的精神让他不断运用实验研究建筑与材料,他的项目也是不同实验的衍生物。明确目标而去进行的可行性试验,是他前进路上的重要研究方法。

2.3 模拟和建模研究法及其在隈研吾工作中运用的实例

模拟和建模研究法是通过对真实世界环境和事件的可控复制,来研究其中的互动关系、特性等。隈研吾提出的“全尺寸模型研究”的概念,就是为了在实体模型的基础上加深对建筑细节的把握——而这些在计算机建模上是无法感受到的。 “全尺寸模型”是用和实际施工同样尺寸与材料制作成的模型。全尺寸模型是针对细节、确认建筑最终成果的一个非常好的检验方式,因为这种真实的三维模型可以将人的身体置换进去,人可以亲自走进去体验建筑的具体形态与内在细节,进而帮助建筑师找到设计中的缺陷与不足。如Chokkura广场设计中,隈研吾就是通过模型与人的尺寸和人的观感进行比较,最终确定了实际搭建的墙壁中采用的每块石材与钢板的大小。除了全尺寸模型,还有部分的试样模型,隈研吾几乎所有的项目都会制作试样模型,来验证材料和细节的可行性。

2.4 案例研究法及其在隈研吾工作中运用的实例

案例研究法是一种对一个特殊事件进行系统研究的研究方法,对于建筑师而言,深入的研究某个或某几个案例,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意义与精神,也深有启发意义。

对于隈研吾来说,陶特的日向邸就是他在建筑生涯的转折点上给予深刻启发的一个建筑案例:“看似其貌不扬实则散发着不可思议的空间气氛”,隈研吾这样评论。他根据陶特的手稿、书信等文章还原了陶特从接受日向邸加建到完成的心情与想法,大量阅读陶特所写的关于日本文化的东西,发现了陶特对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的体验、时间与空间秩序非常看重,并质疑对当代建筑的独立实体定义。位于热海的日向邸就是陶特对于造型体否定的一个尝试,因为是地下室的加建项目,使得整个空间本就没有造型可言,也让陶特能够一门心思的扑在对室内空间的创造上。地下室统共五个主要空间并列布置,看似简单,其细心雕琢却让人体验到了单纯的媒介所不能捕捉的体验性与动态性、间距与节奏,实现了人、自然与建筑的相连。

“陶特不认为建筑是绝对物化的东西,他相信这是一种关系的体现,那是一种精神体验和建筑形态之间的奇妙联系”,受益于陶特,隈研吾开始尝试在他的下一个紧邻日向邸的建筑作品——“水/玻璃”中追求这种神与形的关系,致力于令建筑融入自然,而消解其作为造型的边界。

“水/玻璃”项目与日向邸加建相似,建筑都处于一种难以被发现的状态,于是他和陶特一样欣然放弃建筑形态,在追求开放、与世界连接的同时,消失于无形。

3.总结与启发

隈研吾是一位自然的建筑师,追求建筑与自然的连接,消除建筑与环境的界限。不论是空间上、材料上、理论上还是其他方面,他都做了诸多尝试,其消隐与共生的理论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作为一位优秀的建筑师,隈研吾在不断的成长,并在其设计与实践自身设计意图的成长过程中运用了多种研究法,除了上文的若干研究方法,还有文献调查法、访谈法等,以及多种研究方法的混合运用,这些研究方法的运用在隈研吾的著作与采访中都可以窥见。而这些方法的使用,也使隈研吾在建筑创作的探索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对于我们而言,研究学习建筑师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并将其加以运用,不仅可以增强研究能力,也能解决设计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充实自身,为日后的设计道路开拓思路与眼界。参考文献

[1](日)隈研吾,朱锷译.反造型——与自然连接的建筑[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

[2](日)隈研吾,陈菁译.自然的建筑[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1.

[3]KXK(Krug X KuMa= inFinity),[UED]城市•环境•设计[J].2012•07.

[4](美)琳达•格鲁特,大卫•王,王晓梅译.建筑学研究方法[M].机械工业出版社.

[5](日)隈研吾,朱锷译.十宅论世纪出版集团[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