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简略而不简单——《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设计A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略而不简单——《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设计AB案对比评
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心学校方德俭
《跑进家来的松鼠》是人教版六上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写一只松鼠跑进“我们”家后一而再、再而三地做着荒唐事,可在作者一家人的眼里,这只跑进家来的松鼠是那么可爱,因此,这些错误都是可以原谅的,就如孩子的调皮。
教学这样的略读课文,如何体现文本和教材编者的意图呢?参与同课异构设计的吴其俭老师(A案)和周莹斌老师(B案)两人是读师范时的同班同学,在此后的二十年工作实践中都对语文教学非常执着。两份设计都强调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对松鼠喜爱的感情”和学习、领悟“把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方法。可以看出,两位老师在整体教学目标的设定上,都体现了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即在阅读叙事性作品中,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细节并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但在文本解读中,两位老师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A案抓住的是“变化”,着眼点在松鼠上;B案聚焦的是“惊喜”,较多地关注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这就构成了两人教学设计的切人点与重难点突破上的差异。
吴其俭老师教学设计的突出特点是充分运用对比的方法。从导人环节开始,吴老师就把五年级学习的《松鼠》一文中松鼠在森林中生活习性的相关内容作为一种底色引入,与“跑进家来”的松鼠在生活环境上形成对比,以此抓住其中的“变化”进而切入教学。随后的学习中,松鼠在“我”家的种种表现,都是以松鼠在森林中的习性为对照来显示的:与“我”的亲近之态可以同“怕人”对比,拿奶奶的头巾在煤炉烟囱里垫窝可以与在树上搭窝对比等。通过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松鼠的表现中本来令人可气的地方,并转化为可爱。最后,在体会课文表达上把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时,再次运用对比的方法,并且不限于《松鼠》,而是扩展到《猫》《珍珠鸟》中的相关内容。
在周莹斌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是一大亮点。在导入环节中,周老师播放动画片《小松鼠》,借助动画片的夸张表现手法,冲击了学生的固有思维,出人意料地把松鼠的动作特点呈现在学生面前,为体会小松鼠带来的“惊喜”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在随后的学习中,周老师又让学生置换角色体会松鼠“蹭脸”“咬耳朵”的感受,从而更真切地感受“我”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最后,周老师别开生面地创设松鼠回到森林中向昔日的小伙伴介绍自己在“家”中的生活情境,以带给小伙伴“惊喜”为出发点,意在让学生换一个角度进行语言实践训练,以学生自说自话的形式勾勒出小松鼠活泼可爱的形象,并从小松鼠的角度观察“家人”的种种表现和反应,使小伙伴们对“家”和人都有不同的感觉与认识。这样的创设情境,带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学习和体验,更深地体会了如何在具体的事例中把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两位老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上,都采取了淡化课文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将教学的重难点放在学习作者如何通过这几件事真实具体地表达对松鼠喜爱的感情上,但重难点教学突破的方法各异。吴其俭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事例中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读书、批注、交流、展示、想象等活动,在“我”的亲身经历中来体会松鼠的可爱又可气,而这种可爱又可气的情感变化都是在具体事例的生动描述中一一表现出来的。周莹斌老师采用的方法是举一反三,他以“吃糖”这件事为例,为学生破解内容表达上的奥妙,从关注松鼠的动作和“我”的独特感受两方面的紧密结合中,读出像“又”这种极其简单的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使真实、具体的感情表达得以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再通过学生进行相似性的学习得以巩固,学习课文表达方法这一重难点就容易多了。
作为略读课文的教学,两位老师都在读写结合上下了功夫,目的都是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期望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吴其俭老师的设计中安排了两次写:一次是比较单一的想象补白,意在想象家里其他人是否也像“我”一样,对松鼠的所作所为感到既可气又可爱,也就是在具体的情境中自然生发出的真实感情。另一次是在结课环节,是一次综合性的要求,它是将以前学过的动物描写与本课描写的表达方法进行比较,这也含有总结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写一篇表达与小动物有真实的亲近感的习作,应该说这符合第三学段的学习要求,也是阅读教学为写作引路和铺垫的
有效表现。周莹斌老师的读写结合设计比较独特,他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顺势提出写出想象内容,而想象的内容实际上与课文内容处在“反写”的层面上,自然需要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课文通过具体事例写出来的小松鼠带给“我”的“惊喜”,再把这种“惊喜”通过角色转换从小松鼠的角度来表达;而结课阶段时写“某某奇遇记”也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挥。
总之,两位老师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在内容学习上以简略为主,在表达方习上进行重点引导,使学生学有所得。当然,在两位老师的设计中,教师的“导”都比较强势,牵引的痕迹很明显。在第三学段的略读课文中如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同时,适当引导或推荐学生多读类似描写动物的文本,既符合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又是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的有效方法,也是教师阅读教学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而两位老师的设计在此都出现了缺位现象,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