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同学查阅资料论述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与下列显隐性性状产生的相互联系。
完全显性
不完全显性
共显性
镶嵌显性
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与显隐性性状产生的相互联系
显性的表现,是等位基因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相互作用的结果,等位基因各自合成基因产物(一般是酶)控制着代谢过程,从而控制性状表现,由于等位基因的突变,使突变基因与野生型基因产生各种互作形式,因而有不同的显隐性关系。
1.完全显性: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的全部个体,都表现出显性性状,并且在表现程度上和显性亲本完全一样,这种显性表现叫做完全显性。在生物界中,遗传的完全显性现象是比较普遍的。有显性基因存在,隐性基因表现不出来。所以表现成完全显性。
2.不完全显性:在生物性状的遗传中,如果F1的性状表现介于显性和隐性的亲本之间,这种显性表现叫做不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是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这里杂合体的性状介于双亲之间,但有时偏于父本,有时则偏于母本。例如,红花紫茉莉(RR)与白花紫茉莉(rr)杂交,其F1基因型为Rr,它开的花既非亲本RR的红花又非亲本rr的白花,而是双亲的中间类型,即开粉红色的花,说明基因R和r对杂合体开粉红色花的表现均有作用,不存在完全显性的关系,因而显性基因R的显性是不完全的。F2群体有1/4红花(RR)、1/2粉红花(Rr)和1/4白花(rr),双亲的性状又出现了,可见,F1不出现亲本性状仅仅是由于R基因对r基因呈不完全显性的关系,F2所出现的3个不同的表现型,其个体数之比是1∶2∶1,这就是不完全显性时在F2的典型比例。不完全显性与基因的定量作用有关,如控制紫茉莉花色需两个R基因的存在,才能发挥完全作用而呈红花,而如只有一个R基因时,只能发挥部分作用,而呈粉红色的花。
3.
个发生了异效突变造成的,它会产生不同的表型效应,当这一对等位基因杂合时,两种表型
(M抗原和N抗原)同时共存。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即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也称并显性。MN血型是最好的例子。在人类的M-N
M,N和MN型,他们是由基因型LMLM,LNLN 和LMLN 决定的。M
M抗原,N型个体的红细胞膜上有N抗源,而MN型个体的红细胞膜上既具有M抗原又有 N抗原,也就是两种基因在同种组织中都得到了表达。
4.镶嵌显性:双亲的性状在后代的同一个体不同部位表现出来,形成镶嵌图式,这种显性现象称为镶嵌显性,与共显性并没有实质差异。显性作用类型之间往往没有严格的界限,只是根据对性状表现的观察和分析进行的一种划分,因而显隐性关系是相对的。从不同观察和分析的水平或者不同的分析角度看,相对性状间可能表现为不同的显隐性关系。例如,孟德尔根据豌豆种子的外形,发现圆粒对皱粒是完全显性。但是用显微镜检查豌豆种子淀粉粒的形状和结构发现,纯合圆粒种子淀粉粒持水力强,发育完善,结构饱满;纯合皱粒种子淀粉粒持水力较弱,发育不完善,表现皱缩;而F1杂合种子淀粉粒发育和结构是前两者的中间型,而外形为圆粒。故从种子外表观察,圆粒对皱粒是完全显性;但是深入研究淀粉粒的形态结构,则可发现它是不完全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