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福建省中考历史材料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福建省中考历史材料论述题汇编1.(商鞅变法)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观点: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富裕强大。

论述: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通过奖励军功生产、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等措施,使得秦国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论: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说明变法是富国强兵之道。

2.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

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观点: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

论述:汉武帝继位后,颁布“推恩令”、实行监察制度、北击匈奴、通使西域、统一思想,从而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尤其是其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不仅成为西汉王朝的正统思想,而且成为延续两千多年的汉文化的主流形态。

结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使得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3.(丝绸之路)公元前1世纪的某一天,古罗马的执政官凯撒大帝穿着灿若朝霞的丝织长袍进入剧场,在场的百官以及贵夫人们惊叹声此起彼伏,觉得凯撒大帝简直帅呆了。

后来才知道,凯撒穿的天衣是用中国丝绸缝制的,于是穿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男女贵族的流行时尚。

观点:丝绸之路架通了中西交往的桥梁。

论述: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等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等连接起来,成为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交流之路。

结论: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架通了中西交流的桥梁。

4.(隋朝大运河与河北赵州桥)气势磅礴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贯穿五大水系,跨长2000多千米,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2014年6月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雾”;桥身两侧的栏杆、栏板还有雕刻有石狮和龙形等花纹,十分生动精美----“石狮不语观天下,游龙巡水界疆域”。

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它的设计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把人类造桥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观点:大运河与赵州桥是惊世之作。

论述:隋朝的大运河,在已有的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贯穿五大水系,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赵州桥是,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桥,它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把人类造桥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是“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结论:大运河与赵州桥是古代文化成就的结晶,体现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高度智慧。

5.唐太宗登位以后,启用魏征、高士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等宰相,辅助处理国家政事。

太宗皇帝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以隋亡为鉴,密切地注视着民心、民情和民意,紧紧地团结周围的文武大臣,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政策:减少苛捐杂税,不过分奴役和压迫农民;严惩贪官污吏,奖励工臣良将;重视科举取士,选拔优秀人才;革除弊政,励精图治;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不断改进统治方法等等。

在短短的数年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经济和文化也随之得到较好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所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

观点: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论述:唐太宗继位后,吸取了隋朝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

其进步性的改革措施,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与社会的进步。

结论:唐太宗是我国古代一位明君、杰出的政治家。

6.(北京长城和故宫)中国建筑具有悠久得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以长城和故宫为例……明长城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在重点设防地段多用砖石砌筑,内填泥土石块,工程坚固,形制结构更趋合理。

不但在重略要地加修双城乃至多道城墙,还在长城险要处构筑空心敌台,既能“内卫战卒”又可发炮射箭,大大提高了长城体系的整体防御功能……故宫更是“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作品”,它的建筑形式雄伟、庄严,而且严谨、和谐,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高级建筑群,是东方艺术建筑的结晶。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观点:明长城与北京故宫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

论述:明长城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形制结构上更加坚固合理,整体防御功能大大提高;故宫建筑形式雄伟、庄严,而且严谨、和谐,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高级建筑群,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

结论:明长城与北京故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建筑,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和富有创新能力的象征。

7.(闭关锁国·灭亡)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事,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观点:闭关锁国必致灭亡
论述: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闭关自守,不与外国往来;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只限定广州一地的通商。

这种盲目的排斥外来东西,人为地将自己和外界隔绝的政策,最终导致自己的落后挨打。

结论:人为隔绝导致落后,闭关锁国必致灭亡。

8.(魏源和海国图志、师夷长技)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出现了《海国图志》等著作。

可惜的是,在当时,对这两部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

日本社会因炮声震撼而惊醒,中国社会却在炮声沉寂后又昏昏睡去……
观点:解放思想是革旧鼎新的关键。

论述:鸦片战争后,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如魏源等开始睁眼看世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但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固步自封,这些醒世之作收效甚微;而我们的东邻日本却付诸实际,通过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摆脱民族危机,走上发展富强的道路。

结论:固步自封只会导致停滞不前。

9.(辛亥革命·实质影响)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先生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观点: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论述: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此,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谁再搞封建专制,必然遭到人民的反对。

结论:辛亥革命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10.(红军长征)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于打大的决战,有235天用于白天行军,有18天用于夜晚行军;整个长征途中,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休整一次,日均行军37公里;共翻越了18条山脉,其中5条山脉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穿越了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从瑞金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名战士壮烈牺牲…….
观点:红军的长征是艰苦卓绝的。

论述:1934年4月,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红军将士爬雪山、穿草地,还要与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进行殊死战斗,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付出巨大牺牲的情况下,终于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

结论:长征是红军将士克服千难万险的伟大壮举。

11.(抗日战争)70多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赢得了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

这一胜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民族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观点: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民族复兴的转折点。

论述: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改变了中国任凭列强宰割奴役、濒临亡国的历史;抗日战争第一次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唤醒并振奋了民众与民族精神;抗日战争的胜利也为中国赢得了应有的国家尊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结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转折点。

12.(开国大典)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

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毛泽东
观点: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论述:从国内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和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从国际来看,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结论:新中国的成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13.(改革开放、经济特区)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

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
的对外影响。

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就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可见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

观点:建设经济特区有利于中国的繁荣富强。

论述:建设经济特区,可以增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

结论:建设经济特区有利于中国社会现代主义化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有利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14.(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时代新旧大陆的相遇,最积极的后果之一就是玉米、南瓜、西红柿、马铃薯、番薯、花生等美洲粮食作物输入旧世界。

它不但极大地改变了欧洲人的餐桌,也养活了更多人。

欧洲人在这里收获了大量的粮食、赢得了巨大的利润,而他们携带的天花、麻疹病毒,也造成了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

观点: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论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之间的影响日益扩大。

同时,新航路的开辟还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的封闭和孤立状态,把旧大陆和新大陆联系在一起。

结论: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世界历史迈出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关键性一步,世界逐渐变成一个整体,彼此互相影响。

15.(南北战争)美国北方和南方都对这场战争跃跃欲试,充满期待,就像一场赌博,都把赌注压在自己这一方。

当前南北之间的矛盾不是别的,而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

这个斗争之所以爆发,是因为这两种制度不能再在北美大陆上和平共处了。

观点:两种制度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是美国内战的根本原因。

论述: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他反对并希望逐渐废除野蛮的奴隶制度: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主感到自己的利益将无法得到保障,于是在里士满另建了一个政府并发动叛乱,美国内战由此爆发。

结论:北方资本主义制度与南方种植园奴隶制度不可调和的矛盾引发了美国内战。

16.(日本的侵略以及明治维新)在“富国强兵”政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取消旧的军制及建立新的军制。

军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模仿西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的常备军。

新式军队称为“皇军”,向军人灌输忠于天皇的封建思想。

1878年颁布的“军人训诫”要求军人把天皇当作“神”来崇拜,并且以所谓“武士道”精神作为军人的行为准则。

“武士道”精神是纯粹的封建性的东西,其主要内容是:“忠君”、绝对服从、不怕死以及野蛮的侵略思想。

观点:日本是一个具有侵略历史的国家。

论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最高目标是“富国强兵”,建立新式的常备军------皇军。

而这支“皇军”要效忠于天皇,绝对服从。

最重要的是“皇军”要有“武士道”精神,即具有野蛮的侵略思想。

在这思想的指导下,19世纪末,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20世纪30年代,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至今,日本的军国主义幽灵仍徘徊不散。

结论:历史上的日本就是一个侵略成性的国家。

17.(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美国)正如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一样,爱迪生不仅为美国开辟了一块发展的新天地,也寻找到走向强盛的钥匙。

南北战争后的30年对美国来说,是勇于创新的时代,也是开始腾飞的时代。

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系统的应用,使美国率先开启了电
气时代,成为电力工业的故乡,并由此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竞争中,美国很快取代了英法的领先地位,以领头羊的姿态走在了世界前列。

观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论述:美国南北战争后资本主义的巩固与发展为美国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美国人在电力、新能源、新材料、交通、通讯等领域展开了技术革命与创新,率先进入到了电气时代。

结论:率先进行创新的美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领头羊的姿态走在了世界前列。

18.(斯大林模式弊端)斯大林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种种弊端,这些弊端在苏联建设中不断地暴露出来,而且是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暴露。

观点:斯大林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

论述:斯大林时代,党政不分,高度集权,民主法治匮乏,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结论:斯大林模式的种种弊端妨碍了苏联的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19.(罗斯福新政·美国影响)尽管新政未能解决危机的根本问题,但它的功效是明显的。

1936年与1933年相比,金融危机得到了控制,农业收入增加了近一倍,许多工业部门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

观点: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渡过了危机。

论述:罗斯福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帮助美国渡过危机:整顿金融业、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强化国家对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调整农业、兴办公共工程、扩大消费需求等,取到了很好的效果。

结论: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渡过了危机。

20.(反法西斯国际战线统一形成)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被侵略国家终于觉醒。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实现了世界现代史上空前的大联合。

观点: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论述:《联合国家宣言》把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集合到了反法西斯的大旗之下。

极大地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

结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21.(科技革命)1825年9月的一天,史蒂芬孙亲自驾驶着世界上第一列火车,以每小时24千米的速度,拖着30多节小车厢,载着450名旅客和90吨货物,开启了铁路运输事业,改变了马车、牛车的时代。

爱迪生和他的小伙伴们,对1600多种耐热材料分门别类地进行了几千次的试验,在1879年制造出第一个碳丝灯泡,改变了煤油灯。

煤气灯照明的历史。

在国际空间站上,当地球上发生地震、海啸或火山喷发等事件时,航天员可以及时获得最佳观测效果;可对地球大气质量进行监测,预报气候变化;天文学家不仅能了解宇宙奥秘,而且能对影响地球环境的天文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保护地球。

观点:科技改变了世界。

论述: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改变了马车、牛车时代,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爱迪生发明电灯,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人类进入到了“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快速发展的航天事业,对地质灾害、气候变化、环境监测等有着巨大的帮助,使得世界日益美好。

结论:科技改变了人类,也改变了世界。

22.(秦始皇)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

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倾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观点: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论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他还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确立的一系列开国新制对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

结论: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

23.(闭关锁国·消极作用和危害)闭关锁国、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

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在陆上则有恰克图与外国通商。

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

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收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观点:清朝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地消极作用。

论述:闭关锁国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导致了经济的停滞和倒退,阻碍了中国的发展,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结论: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国的发展,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24.(洋务运动·积极作用)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1872年,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1875年,建议在各省设立洋学堂;1880年,在上海建立机器织布局;1881年,设立开平矿务局…….
观点:洋务运动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论述:洋务运动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培养了近代海军,如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开启了近代留学教育,如设立京师同文馆等。

结论:洋务运动促进了经济军事教育的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5.(美英法资产阶级制度的启示)回顾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崛起,在每一个节点上,都用制度加以巩固。

英国光荣革命后,《权利法案》成为对国王权利进行限制的永久见证;法国前仆后继,以“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新理念推进革命发展,设计国家方向。

观点:先进制度推动社会发展。

论述: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促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法国经过革命彻底扫除了落后的封建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美国南北战争使北方大资产阶级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得到确立,从而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促使美国迅速崛起,成为西方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

结论:先进的制度能够促使国家的崛起,促进社会发展。

26.(罗斯福新政·世界影响)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及当时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基本克服了30年代经济危机,还曾造成战后美国经济长期上升的总趋势。

观点: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及当时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述:“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维护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新政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新政的实施为垄断资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新政开创的福利国家措施至今不失为巩固垄断资本统治的重要手段。

结论:罗斯福新政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对美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27.(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于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迁都以后,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人必须把洛阳看作是自己的家乡,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观点: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发展。

论述: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通过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等一系列汉化政策,与汉族趋同。

同时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结论: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28.(邓小平)1979年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选择了邓小平,标题是“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文中惊叹:“一个崭新的中国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壮举!”邓小平被评为《时代》周刊1978年“年度风云人物”。

观点:邓小平是中国新时代形象的代表。

论述:邓小平促成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全会上提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启动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引领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结论: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代表了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29.(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出现过多次科技革命,引发一系列产业变革,导致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和国际竞争格局调整。

18世纪蒸汽机使英国崛起为世界头号强国;19世纪使德国跃升为世界工业强国…….
观点: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科技的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