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四单元 第11课 导学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6年)。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1956~1976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周恩来调整国 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时期(1978年至今),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目标导航]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

(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表现: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3.完成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表现

①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2)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思维点拨]

土地改革运动(1950~1952年)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 [图解识记]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关系

[思维点拨]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1956年)

①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当前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国民经济调整(1960~1965年)

①目的: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②方针: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③成效: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2.探索失误

(1)内容

(2)影响

①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②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思维点拨]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八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易混易错]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左”倾错误的体现,但两者本质属性不一样

(1)“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的问题,主要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2)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大;所谓“公”,就是公有化程度高。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2.表现: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3.调整

(1)周恩来:1971年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邓小平: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图解识记]

1956~1976年成功的探索、失误及启示

主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一五”计划

史料一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

——《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史料二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史料解读]

史料一划线句子说明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史料二划线句子主要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目标和道路选择。

[问题思考]

根据上述史料,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基本特点有哪些?并分析这一特点的成因。

提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因:重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借鉴苏联的经验。

2.三大改造

史料下面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

[史料解读]

史料隐含两层信息:一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逐渐消失;二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问题思考]

史料反映了1950~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提示变化: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意义: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

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主题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

史料有可能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性,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和正常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史料解读]

史料中的划线句子表明中共八大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你怎样认识?

提示主张: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民经济。认识: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