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生死观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生死观
老庄哲学期末论文
庄子生死观初探
班级 09级宗教学系
姓名张燕红
学号 200900011037
内容提要:生死问题向来是严肃的哲学问题,庄子以自然的心态静观生死,看透了生死的本质。他以自然的心态看待死亡,以反常人的观念指出死亡的价值性,同时,他又是十分重视生命,满含着生命热情。庄子的死亡观对我们现代人也具有深刻的意义,指导我们珍惜生命、创造意义、静对死亡。
关键词:自然生死生命价值现代意义
生死观是任何深刻哲学都会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古今中外众多的哲学家都给出了自己的生死观。而且庄子的哲学主要是人生哲学,他的宇宙观、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都是以人生观为旨要,生死观是无疑是人生观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那么以逍遥著称的庄子是怎样看待生死的呢?
一死生自然
先从“鼓盆而歌”切入,《庄子·至乐》中讲庄子的妻子去世了,惠子去吊唁,看到庄子正“箕踞鼓盆而歌”,惠子立即说道,这种行为也太过分了,不伤心流泪也就罢了,怎么还鼓盆欢庆?简直是太不象话了,但是,庄子果真是我们看到的这样没人情味、心如土石吗?不是的,庄子有他自己的想法,庄子说,妻子刚去世的时候怎么不伤心,但是后来一想,人的开始本来就不曾生,不具有形体,不具有元气,在恍惚之中有了元气进而有了形体,才有了生命,如今又回到了死亡,这就像四季的循环运行一样。庄子并不冷漠,他把死亡看做了自然的运行,把人看做自然的一部分,合于自然的规律。
生命是元气的聚集,《庄子·知北游》当中这样描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以气来解释人的生死,这自然朴素的思想体现了庄子面对死亡的平静和达观。不仅是人,万物都是有气和合而成——“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支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结将为昼夜。”(《庄子·田子方》),齐同万物,生死也一并齐同了,相同的质料,受制于相同的规律,像昼夜更替一样,都是自然而然的。
庄子看来,自然掌握着世间万物生命的运作,《庄子·大宗师》中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大自然赋予我生命,死亡不过是大自然让我休息,这样死亡就没有什么恐惧的了。同一篇还讲到子来有病,子犁来看望,说:“伟哉物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
为虫臂乎?”自然造化会将你怎么样呢?将你变成老鼠的肝脏还是虫子的手臂?“庄子从物化的角度来看人的生死,主张超出个人小我的生命局限,融入宇宙万物的大化流行之中,由此实现生命的永恒价值。”①生和死就是这样在循环,
无穷无尽,“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之乎其所
穷。”(《庄子·田子方》)。庄子看生死是自然运行的环节,死亡不再是一个终极的归宿而是一个阶段,这样就消解了死亡的神秘性,所以庄子并不是提供一个宗教式的安慰。
庄子看待死亡是如此的自然,他所推崇的“真人”也是如此,“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 ,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庄子·大宗师》)常人是“乐生恶死”也是符合常理的,因为死亡确证了生的有限性,从生到死,从有到无的距离使人产生了虚无和忧惧。但是“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庄子·齐物论》)我们怎么知道讨厌死亡其实正像是小孩子离开家不回一样呢?丽姬开始被晋国抓去的时候,涕泪淋漓,但是到了王宫之后,衣食豪奢,反而后悔当初的哭泣。同样的道
理,“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庄子·齐物论》)也许死后的人也后悔当初苦苦求生呢,也许死后生活是更好的呢。
二旷达的死亡观
《庄子·至乐》中讲到,庄子与骷髅的梦中对话,骷髅说死人的情形是“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我们是没有死亡的经验的,说不上是好是坏,就算有了,那已经死亡,无法传递给生者。庄子在此讲到死后的世界是美好的,上没有君王的统治,下没有官员的管辖,没有四时的劳苦,与天地享受春秋之乐。这样的美好是现实之中所达不到的,相比于人间的种种牵绊和压迫,死亡反而是解脱和享受了。
《庄子·大宗师》讲到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是亲密之交,子桑户死,孔子派子贡前往,看到其他二人“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这里类似于“鼓盆而歌”,两位好友也是不合礼仪的做法,因为他们认为,子桑户死去了,他是“反其真”,回到真朴之地,而我们还是人,这种对比就显示了对死亡所归之乡的向往而对现实生活的厌弃。庄子有更多的对比,说明世俗生活的无奈和痛苦,反衬出死亡的意义。
死后的境况如此美好,那是不是有这样的导向,要我们向死亡前进呢?庄子显然不是这样的蔑视生命。“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中,庄子对于死亡的态度最为达观,但他的真正用心并非乐死恶生,”②相反的,他是十分重视生命的。
三积极的生命指认
《庄子·让王》中说:“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庄子讲个体生命的价值放在了国家社会之上,具有优先的地位,可见其对生命的尊重。因此他批评现实生活中损毁生命的行为,如“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庄子·骈拇》)不仅是一般人,就是圣人拿生命致力于天下之事也是不可取的。
庄子从重视生命出发,强调养生的重要。“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庄子·大宗师》)甚至连庖丁解牛这样的实践技艺,也能从中得到养
生的智慧。《庄子·让王》进一步说:“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业,非所以完身养生也。”他把养生作为目的,即使是帝王和圣人,治国和治天下都不足以作为养生的方法。
形体很重要,是我们生之于世的载体,但是只注重形体也没有意义,重要的是借着这个形体发挥出生命的价值。养生不只是“养形”,更重要的是“养心”,“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正所谓身有形而心无限,身体受局限,精神还可以自由,如果心死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哀。况且,人的生命再怎么养也是有限的,“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庄子·盗跖》)生命的有限性更将主题指向了生命的精神价值。
庄子描写的很多残疾人,形体残缺或者丑陋,却各自有着独特的文化修养,或人格魅力,或政治作为,庄子对他们是抱着敬佩的心情,表达了对生命精神价值的尊重。《庄子·齐物论》讲:“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用这个躯体与物打交道,奋斗挣扎,劳苦疲倦,这样行尸走肉还不如死了。所以他主张精神自由,从世俗的价值判断中挣脱出来,不拘束于纲常礼法,不沉迷于声色趣味,不羁绊于世俗的名利争夺,
回归自然本性,寻找真朴状态,安时处顺,合于自然。
庄子曾经讨论过生死的关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大宗师》),意思是说,之所以善待生命,发挥生命价值,是为了好好面对死亡。即使是为了最后死亡的安心,也要好好的生活,表面上看是以死亡为指向,但是还是要首先通过注重生命。“当‘善吾死’唯有通过‘善吾生’才能实现时,后者(善吾生)无疑在现实的层面获得了优先性。这里似乎表现了某种‘悖
论’:‘死’的关切最后落实于‘生’的注重。”③所以庄子并不是消极以死来逃避现实责任,而是有着积极的生命关注。
四庄子生死观的现代意义
庄子的生死观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如他对死亡的美好渲染正是因为现实的残酷,是他向世俗烦恼的反抗。而我们的现代生活虽然在物质上摆脱了贫乏,但也面临着其他方面的考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没有时间享受闲暇来思考生死,在灾难和死亡的面前手足无措,产生种种困惑。更严重的是,拜金主义的侵蚀,使的生命价值被压制在物质潮流之下,为了金钱,有些人不惜践踏生命尊严。
恶性刑事案件让我们叹息生命的不等同、食品安全问题让我们思考利益与健康的价值、自然灾害让我们感到人类的生命脆弱渺小、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让我们考虑到同情和责任……庄子的生死观,让我们看到了生命和死亡的另一种诠释,达观看待死亡,珍惜生命,心随自然,无疑对生活是一种有价值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