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觉及呈味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神经末梢是一种囊包着的末梢,分布在整个口腔内, 自由神经末梢是一种囊包着的末梢,分布在整个口腔内, 是一种囊包着的末梢 也是一种能识别不同化学物质的微接受器。 也是一种能识别不同化学物质的微接受器。
味的阈值(C (CT 3 味的阈值(CT)
阈值 是指能感受到该物质的最低浓度 (mol/m3、% mg/kg等 、%或 (mol/m3、%或mg/kg等)。物质的阈 值越小,表示其敏感性越强。 值越小,表示其敏感性越强。
1 糖类
名称
蔗糖
甜度 溶解特性
100 易溶于水, 易溶于水,不溶于 乙醇、 乙醇、醚、氯仿 溶于水, 溶于水,难溶于乙 醇、吸湿性强
代谢特点
产热,供能, 产热,供能,代 谢需要胰岛素 产热、供能, 产热、供能,代 谢需要胰岛素 产热、供能,代 产热、供能, 谢需要胰岛素, 谢需要胰岛素, 能被细菌利用 产热、供能, 产热、供能,代 谢不需要胰岛素
不同的呈味物质共存时, 不同的呈味物质共存时,相互之间会产生不同类型或不同 程度的影响,从影响类型上有以下6种现象 程度的影响,从影响类型上有以下 种现象
对比现象:不同类型相互增强,如糖中放少量盐更甜等; 对比现象:不同类型相互增强,如糖中放少量盐更甜等;
消杀现象:相互抵消, 消杀现象:相互抵消,如酱油的咸味比同浓度的食盐水咸 味淡; 味淡;
38~ 麦芽糖 38~ 60
葡萄糖 49~ 易溶于水,难溶于 49~ 易溶于水, 乙醇、 74 乙醇、吸湿性差 果糖 乳糖 114~ 易溶于水, 114~ 易溶于水,难溶于 乙醇、吸湿性强 175 乙醇、 16~ 水中溶解度低, 16~ 水中溶解度低,不 溶于乙醇、 17 溶于乙醇、乙醚 65 易溶于水, 易溶于水,不溶于 乙醇、 乙醇、乙醚
2 影响甜味的因素
A 甜味物质的结构
(1)聚合度:聚合度增大则甜度降低; )聚合度:聚合度增大则甜度降低; (2)异构体:葡萄糖:α>β,乳糖:β>α; )异构体:葡萄糖: > ,乳糖: > ; 吡喃果糖> 呋喃果糖; (3)环结构:β-D-吡喃果糖> β-D-呋喃果糖; )环结构: 1,4糖苷键 有甜味, 糖苷键) (4)糖苷键:麦芽糖( α-1,4糖苷键)有甜味, )糖苷键:麦芽糖( 龙胆二糖( 1,6糖苷键 有苦味。 糖苷键) 龙胆二糖( β-1,6糖苷键)有苦味。
3 常见甜味剂
(一)天然甜味剂 1、糖:蔗糖、葡萄糖、果糖、乳糖、麦芽糖 蔗糖、葡萄糖、果糖、乳糖、 2、糖醇:山梨醇、木糖醇、麦芽糖醇 糖醇:山梨醇、木糖醇、 3、糖苷:甘草苷、甜叶菊苷 糖苷:甘草苷、 4、二肽:天门冬氨酰苯丙氨酸甲酯(Aspartame) 二肽:天门冬氨酰苯丙氨酸甲酯(Aspartame) 5、氨基酸衍生物:二氢查尔酮类衍生物 氨基酸衍生物:
已经研究或合成出的糖精衍生物很多, 已经研究或合成出的糖精衍生物很多,但不是所有的都具有 甜味,在苯环上引入吸电子基团后为苦味,而将-NH结构上的 甜味,在苯环上引入吸电子基团后为苦味,而将-NH结构上的 由烷基取代,则无味,显示出-NH结构对甜味的重要性 结构对甜味的重要性。 H由烷基取代,则无味,显示出-NH结构对甜味的重要性。
B 温度 果糖随温度升高,甜度降低。(异构化) 果糖随温度升高,甜度降低。(异构化) 。(异构化 C 浓度 甜度随浓度升高而增强。 甜度随浓度升高而增强。 D 结晶颗粒大小 小颗粒易溶解,味感甜。 小颗粒易溶解,味感甜。 E 不同糖之间的增甜效应 5%的葡萄糖+10%的蔗糖=15%的蔗糖。 的葡萄糖+10%的蔗糖=15%的蔗糖。 +10 F 其它呈味物质的影响
分类
日本: 日本:甜、苦、酸、咸、辣 欧美: 欧美:甜、苦、酸、咸、辣、金属味
印度: 印度:甜、苦、酸、咸、辣、淡、涩、不正常味 中国:甜、苦、酸、咸、辣、鲜、涩 其它:凉味、 其它:凉味、碱味
www.themegallery.com
LOGO
基本味感 酸
辣味



刺激口腔粘膜、鼻腔粘膜、皮肤和三 刺激口腔粘膜、鼻腔粘膜、 叉神经而引起的一种痛觉。 叉神经而引起的一种痛觉。
常温下各种味的阈值
物质 蔗糖(甜) 氯化钠(咸) 柠檬酸(酸) 硫酸奎宁 (苦) 阈值 0.1% 0.05% 0.0025% 0.0001% 结论 就人对味觉的敏感 性来讲,苦味比其 他味觉都敏感,更 容易被觉察。
4 影响味感的主要因素
A B C D E
呈味物质的结构
温度 味觉的感受部位 时间 呈味物质的相互作用
(5)空间结构:相邻两个羟基是差向位置 空间结构: 时有甜味;而反错和重叠位置无甜味。 时有甜味;而反错和重叠位置无甜味。 (6)卤素取代:蔗糖的果糖部分羟基被卤 卤素取代: 素取代,甜度增加。1’,6’素取代,甜度增加。1’,6’-二氯代蔗糖 和4,1’,6’-三氯代蔗糖的甜度是蔗糖的 4,1’,6’400倍和2000倍。 400倍和2000倍 倍和2000 (7)单糖的C-1或C-2羟基脱去或C-1羟基被-OCH3取代,则 单糖的C 羟基脱去或C 羟基被-OCH3取代, 取代 失去甜味。 失去甜味。 (8)多元醇具有甜味,如甘油、木糖醇,若多元醇的羟基 多元醇具有甜味,如甘油、木糖醇, 间存在一个-CH2-,则无甜味。 间存在一个-CH2- 则无甜味。
• Shallen berger的学说的不足: berger的学说的不足 的学说的不足: 解释不了同样具有AH— 解释不了同样具有AH—B结构的化合物为什么甜味 AH 强度相差许多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补充学说
科尔(Kier)等对夏氏的AH— 学说进行了补充, 科尔(Kier)等对夏氏的AH—B学说进行了补充,他认为 (Kier)等对夏氏的AH 在强甜味化合物中还具有第三个性征,即具有一个适当亲脂 在强甜味化合物中还具有第三个性征, 第三个性征 区域γ 区域γ,γ可以增强甜度。补充后的学说称为AH—B-γ学说。 可以增强甜度。补充后的学说称为AH— AH 学说。 甜味分子的亲脂部分通常为r ),可 甜味分子的亲脂部分通常为r(-CH2-CH3 和 –C6H5),可 被味觉感受器上类似的亲脂部分所吸引, 被味觉感受器上类似的亲脂部分所吸引,其立体结构的全部 活性单位(AH、 活性单位(AH、B和r)都适合与味觉感受器分子上的三角形 结构结合, r基团(结构和位置)是强甜味物质的一个非常 结构结合, 基团(结构和位置) 重要的特征。 重要的特征。
2、味感的生理基础 、
食物的滋味虽然多种多样, 食物的滋味虽然多种多样,但它使人们产生味感的基本途径却 很相似: 很相似:
Tep1
Tep2
Tep3
呈味物质溶液 刺激口腔内的 味感受体
通过一个收集 和传递信息的 神经感觉系统 传导到大脑的 味觉中枢
通过大脑的 综合神经中 枢系统的分 析,从而产 生味感
人的味蕾 小部分在软颚 咽喉和会咽等处, 人的 味蕾小部分在软颚 、 咽喉和会咽等处 , 大部分都在 味蕾 小部分在软颚、 舌头表面的乳突中,在舌粘膜皱褶处的乳突侧面更为稠密。 舌头表面的乳突中,在舌粘膜皱褶处的乳突侧面更为稠密。 当用舌头向硬颚上研磨食物时,味蕾最易被兴奋起来 当用舌头向硬颚上研磨食物时,
变调现象:如吃奎宁后喝清水感觉有甜味; 变调现象:如吃奎宁后喝清水感觉有甜味;
阻塞现象:如吃“神秘果” 不到酸味; 阻塞现象:如吃“神秘果”后再吃酸味品感觉 不到酸味;
相乘现象:如味精中假如少量肌苷酸会使鲜味成倍增加; 相乘现象:如味精中假如少量肌苷酸会使鲜味成倍增加;
疲劳现象:即常吃辣不辣等。 疲劳现象:即常吃辣不辣等。
www.themegallery.com
LOGO
• 味感受体主要是味蕾,其次是自由神经末梢 味感受体主要是味蕾,其次是自由神经末梢 主要是味蕾
味蕾是分布于口腔 味蕾是分布于口腔 上皮(特别是舌面) 上皮(特别是舌面) 由40~150味细胞形 40~150味细胞形 成的味感组织, 成的味感组织,每 个味蕾有一个小孔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呈味物 质溶液通过小孔进 入内腔对味细胞形 成刺激。 成刺激。
• 其它
物质结构与味感关系复杂, 总之 ,物质结构与味感关系复杂,有时分子结构 上的微小改变也会使其味感发生极大变化。 上的微小改变也会使其味感发生极大变化。
B 温度
温度对味感有影响 ①味感在30℃上下较敏锐,而在 味感在 ℃上下较敏锐,而在<10℃或>50℃时各味觉多 ℃ ℃ 变得迟钝。 变得迟钝。 ②温度对不同味感影响的程度也不相同,其中对糖精甜度的 温度对不同味感影响的程度也不相同, 影响最大,对盐酸酸味影响最小。 影响最大,对盐酸酸味影响最小。
其它
加热至190℃生成焦糖, 加热至190℃生成焦糖, 190℃生成焦糖 可生产焦糖色素 甜味爽口温和, 甜味爽口温和,不刺 激粘膜, 激粘膜,营养价值高 甜味有凉爽感,适合 甜味有凉爽感, 直接食用, 直接食用,加热至 170℃生成焦糖 170℃生成焦糖 易消化吸收, 易消化吸收,甜度随 温度升高而降低
涩味
口腔蛋白质受到刺激而凝固时所产生 的一种收敛的感觉, 的一种收敛的感觉,与触觉神经末梢 有关。 有关。
•鲜味 鲜味
由于其呈味物质与其他味感物质相配 合时能使食品的整个风味更为鲜美, 合时能使食品的整个风味更为鲜美, 鲜味物质在欧美各国为风味增效剂或 强化剂, 强化剂,而不看作是一种独立的味感
其他几种味感如碱味、金属味和清凉味等 其他几种味感如碱味、金属味和清凉味等,一般认为也 不是通过直接刺激味蕾细胞而产生的。 不是通过直接刺激味蕾细胞而产生的。
局限性
• (1) 不能解释多糖、多肽无味。 不能解释多糖、多肽无味。 • (2) D型与L型氨基酸味觉不同, D-缬氨酸呈甜味, L型与L型氨基酸味觉不同, D-缬氨酸呈甜味, 缬氨酸呈苦味。 缬氨酸呈苦味。 • (3)未考虑甜味分子在空间的卷曲和折叠效应。 未考虑甜味分子在空间的卷曲和折叠效应。
甜味与甜味物质

1
呈甜机理 影响甜味的因素 甜味物质
• 2 • 3
1 呈甜机理
夏伦贝格尔(Shallenberger)的AH/B理论 夏伦贝格尔 的 / 理论 甜味的风味单位(flavor unit): 甜味的风味单位( unit): 是由共价结合的氢键键合质子和位置距离质子大约3Å的 是由共价结合的氢键键合质子和位置距离质子大约3Å的 3Å 电负性轨道产生的结合。 电负性轨道产生的结合。 化合物分子中有相邻的电负性原子是产生甜味的必要条件。 化合物分子中有相邻的电负性原子是产生甜味的必要条件。 其中一个原子还必须具有氢键键合的质子。 其中一个原子还必须具有氢键键合的质子。 氧、氮、氯原子在甜味分子中可以起到这个作用,羟 氯原子在甜味分子中可以起到这个作用, 基氧原子可以在分子中作为AH AH或 基团。 基氧原子可以在分子中作为AH或B基团。
C 味觉的感受部位
甜味的味觉感 受敏感部位在 舌尖, 舌尖,苦味在 舌根, 舌根,咸味在 舌侧前端, 舌侧前端,酸 味在舌侧后端
D 时间


易溶解的物质呈味快,味感消失也快; 易溶解的物质呈味快,味感消失也快; 慢溶解的物质呈味慢,但味觉持续时间长。 慢溶解的物质呈味慢,但味觉持续时间长。
E 呈味物质的相互作用
味觉及呈味物质
内容概要
味觉 1 味的概念及分类 2 味感的生理基础 3 味的阈值 4 影响味感的因素 甜味
1 呈甜机理 2 影响甜味的因素 3 常见甜味物质
www.themegallery.com
LOGO
味觉
1 味的概念和分类
• 概念 :
味感是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 味觉器官化学感系统的刺激并产 生的一种感觉。这种刺激有时是 生的一种感觉。 单一性的, 单一性的,但多数情况下是复合 性的。 性的。
产热、供能, 产热、供能,需 易吸收气味和有色物 胰岛素, 胰岛素,酵母菌 质,易褐变 利用 不参与代谢, 不参与代谢,不 能被微生物发酵 吸湿性低, 吸湿性低,易褐变
www.themegallery.com
LOGO
A 呈味物质的结构 内因 呈味物质的结构(内因 内因) • 常见
糖类—甜味,酸类—酸味,盐类—咸味, 糖类—甜味,酸类—酸味,盐类—咸味,生物 碱—苦味 如 糖精、乙酸铅等非糖有机盐有甜味;草酸 糖精、乙酸铅等非糖有机盐有甜味; 无酸味而有涩味; 无酸味而有涩味;碘化钾呈苦味而不显咸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