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研究情况的综述

合集下载

张学良的政治思想:现代中国的发展

张学良的政治思想:现代中国的发展

张学良的政治思想:现代中国的发展张学良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对现代中国的发展,尤其在政治思想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张学良的政治思想既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也受现代西方思想的启发,他提出的一些理念在当时和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张学良强调民主与法治的重要性。

他认为,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民主和法治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只有通过民主的方式,实现人民的权力参与和公开透明的决策过程,才能建立可靠的国家治理机制。

而法治则是保障民主的基石,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法规,确保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得到保护和平等待遇。

张学良在提倡民主与法治的同时,也强调了宪政的重要性,主张建立起以宪法作为基本法律准则的国家体制。

其次,张学良主张综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只关注经济领域,而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他提出的综合发展理念,反映了他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借鉴,也体现了他对西方现代化经验的吸收和应用。

他主张要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同时,张学良非常注重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升国家综合素质的关键手段。

他主张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他们的教育模式和经验,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人才,推动中国人民的全面发展。

他还强调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提倡建立公正的教育制度,使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此外,张学良还关注社会公正和福利保障。

他主张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每个公民提供基本的福利保障,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社会进步的成果。

他强调社会公正的重要性,主张消除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现象,使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够平等地分享社会资源和机会。

张学良的政治思想在当时的中国政治历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现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民主与法治、综合发展、教育和社会公正等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探析

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探析

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探析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1-25 9:16:44 点击:0摘要: 张学良出生的年代,国家正处于危难时期: 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内军阀处于混战状态,人民苦不堪言。

作为奉系军阀的将领,张学良参加了各个军阀之间的各种战争。

同时,在与外国列强的接触中,张学良也深深地认识到导致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最主要原因是国家的分裂,他的国家统一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形成。

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思想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和内涵。

其中,“息内争,御外侮”是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内争”是引起“外侮”的主要原因,只有平息“内争”,才能抵御“外侮”,只有国家统一、人民团结合作,才能形成抵御外敌的统一战线。

[1]。

他的一生以追求国家统一为目标,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 张学良; 国家统一思想; 分析张学良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虽是奉系军阀重要的将领,但与其他将领有明显的不同。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关于张学良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与哲学思想等方面的报道就有652 篇,比奉系军阀的任何一位将领都要多。

其中,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人们的眼中,张学良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

一些学者认为张学良的爱国统一思想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国家的统一是抵制帝国主义侵略的首要条件; 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国家主义; 三是具有勇于为祖国放弃个人和集团利益的精神。

[2]有的学者在赞同这一观点的同时也指出了其思想的局限性。

借助历史材料和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对于增强祖国统一观念,宣传动员祖国统一力量,积极推进祖国统一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形成条件和原因张学良生活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时代。

帝国主义不断制造事端企图占领中国的土地,实现其对中国尤其是东三省的殖民统治,而此时国内大小军阀为了个人和集团利益,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的苦难。

张学良的爱国思想探析

张学良的爱国思想探析

生 于 辽 宁 省 学 良 的救 国主 张 ,一 如往 昔 , 为和 平 统一 “ 即 台 安 县 九 间 四个字” 和平统一是张学 良的一贯思想 , 。 唐
三、 张学良爱国思想最终的形成 抗 日统 一是 挽救 中华 民族 的唯一 出
A 乡 鄂 家 村 张 德刚 的《张学 良世纪传奇 》 :须知张 路 , 思想 一经 确立 , 再也 没有 反 里写道 “ 这一 他就
的爱 国 思 想 探 析
喜 、小 六子 。 们无 时不在想 如何才 能表现 出反抗力 量? 发生了变化。中共的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符 抗 思想 , 使他 犹如 陆 军 一 级 上 必 须 要 每 一 个 人 都 能 具 有 国家 思 想 ,见 仁 合了张学 良的“ 日统一 ” 将 ,汉 族 , 祖 见智 , 纵有不同 , 而其认为欲解除帝 国主义 黑暗中看 见了一线 光明,开始痛切地认识 籍 辽 宁海 城 , 之 束 缚 , 非 把 国 家 统 一 力 量 集 中 不 可 , 则 用 到 : 共产党具有抗 日的真诚和厚意 , 中共 和
北 人 民人 心 思 定 的要 求 ,表 现 了张 学 良维 拒 绝 把 被 捕 的 共 产 党员 解 送 南京 。 时 , 立及 改变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此 在
护和平统一 的励精 图治 的政策 。“ 九一八” 爱 国潮 流 的激 励 下 ,他 阅读 了一 些 马 列 主 立下 了不朽功勋。 唐德刚在《 张学 良世纪传 事变的爆发 , 打破了张学 良的幻想 , 国仇 义 著作 ,如 《 证唯物 主义》 《 产主义 奇 》 集 辩 、共 里说 “ 学 良爱 国不敢后人 , 张 他为 谋求 家恨于一身 的张学 良在 寻找着和 平统一 、 A BC》 《 、论共产主义运动 中的 “ 左派 ” 幼 中国的统一和富强 , 是不惜牺牲一切的” 。

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对日政策考察论文

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对日政策考察论文

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对日政策考察论文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

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对日政策考察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对日政策考察全文如下:多年以来,人们在研究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对日政策时,多数都是将各种原因并列或分列主次的形式来分析。

这种研究取向模糊了妥协与不抵抗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难以深刻揭示张学良对日外交的思想根源。

一、妥协政策的形成妥协是国际外交领域的一种外交政策,一般来讲,通常是在客观力量不济的情况下,处于弱势的一方采用的有限退让,迅速息争,以减少损失的政策。

张学良的对日妥协就符合这种情况。

(一)敌强我弱战必败的思想东北是张学良的家乡,也是他势力最深厚、影响最大的地方,张与东北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更有着强烈保卫东北的愿望。

但是,敌我力量相距悬殊严重影响了张学良的对日政策,使他很早就形成了对日忍辱负重以求他日报仇雪耻的思想。

张学良在主政东北时对日本军事力量的评价就是,日本“群机狂飞,多艇跃水,……他的一切军备都强于我们”,[1](p291)因此,对于日本的威胁性行为,应该采取忍辱退让的态度。

他把东北比喻成一个面对恶霸(日本)欺负的孤儿,“现在打不过他,闹出事故,他要借口来屠杀。

千金之躯不死于盗贼,我们记住仇恨,发奋图强,绝有报仇雪恨之日。

”[2](p301-302)所以,在发奋雪耻的思想下,张学良一面对日本保持谦恭的态度,维持亲善关系;一面积极发展东北经济,并改旗易帜,为御侮做积极准备。

东北易帜后,国家实现了名义上的统一。

但是,中日间力量对比仍有差距,张学良认为,如果对日本采用武力,“不但东省力有不足,即全国协力亦无把握。

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标题: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思想研究
一、研究背景
张学良(1898-1966)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曾担任过东北行省省长和北平市市长等职务。

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言而喻。

在中国历史上,东北问题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张学良作为东北满洲的统治者,他的政治思想对于东北问题的解决具有深远意义。

因此,对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思想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张学良在中国国家统一问题上的思想和实践,揭示其国家统一思想的内涵和历史价值,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现代史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三、研究内容
1. 梳理张学良对于中国国家统一的认识和思考,分析其思想来源和演化过程;
2. 研究张学良在东北地区实行的统一政策,分析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探讨其对于中国国家统一的实践意义;
3. 探讨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思想对于中国现代史的影响,分析其主张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探究其历史价值和意义。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梳理,找寻张学良有关国家统一问题的思想和实践,然后通过比较研究和历史分析,深入剖析其思想的内涵和历史背景,最终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成果。

五、预期成果
1. 对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揭示其思想的内涵和历史背景,探讨其对于中国现代史的影响和意义;
2. 为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3. 为今后解决中国国家统一问题提供借鉴和启示。

张学良通过东北贸易的动员和统一

张学良通过东北贸易的动员和统一

张学良通过东北贸易的动员和统一张学良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通过东北贸易的动员和统一,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东北贸易的动员张学良早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就成为了东北军统帅部副部长,同时也是东北贸易协会理事长。

他深知发展贸易对于东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开始积极推动东北贸易。

他利用自己在东北地区的影响力,积极动员商人和企业家,发展东北的贸易事业。

他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贸易政策和措施,鼓励国内外商人到东北地区投资和开展贸易活动。

除此之外,张学良还利用自己的政治关系,积极向外寻求经济援助。

例如,他在1924年向美国政府申请贷款10万美元,用于发展东北铁路事业。

这不仅帮助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为后来的西南联合大学创建和东北工业等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东北统一的实现除了发展东北贸易外,张学良还通过实现东北统一,为中国的政治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国家分裂和政治动荡期,东北也随之深受其害。

各地域分裂,势力混乱,治安恶劣,经济停滞。

为了打击各地独立势力,恢复内部秩序,张学良发动了东北统一战争。

1928年底,张学良先后收编了大小头目的私军,逐渐掌握了东北地区的实权。

他还与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在东北地区实现军政府自治,这也为中国政治稳定打下了基础。

此后,东北地区政治局势逐渐趋于稳定,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和谐奠定了基础。

三、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张学良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他通过推动东北的贸易和实现东北统一,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他在东北地区发展了一系列重大的工业和基础设施,例如修建了长春工厂、陵水船厂、吉林矿业等,推动了东北地区的工业现代化。

此外,张学良还重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他在长春建立中央大学预科、吉林高级商业专门学校等教育机构,还积极推动进口西方文化。

综上所述,张学良通过动员东北贸易和实现东北统一,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综观近十年张学良思想研究

综观近十年张学良思想研究

综观近十年张学良思想研究,可谓成果颇丰。

在我看来,无论是翁有为、陈旸合著的《张学良的民族主义思想》,王文鸾的《统一与建设为切要之图—张学良的政治思想述论》,史滇生的《张学良的军事思想》,还是邱秀华、毛章平所著的《张学良教育思想研究》,都贯穿了一条主线,那就是张学良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张学良先生的教育思想张学良教育思想的首要特色 ,是爱国主义教育或曰教育救国。

他说 :“中华民国的教育 ,不像从前为个人而求学,为家庭而求学 ,现在是为国家而求学。

”他又说 : “我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我誓以此心引导全校师生 ,读书为了爱国 ,读书为了救国。

”而且认定在各项救国事业中 ,教育救国要先行。

张学良为同泽中学制定的校训就是 :“爱国尊师勤学崇实”他说 :“务须认明今日教育为救国之方法的出发点。

”教育救国的内涵分两方面 ,首先是反对帝国主义教育。

他:“说东北大学办学的目的之一 ,就是要“消弭邻邦之野心”。

他又说 : “抗日是中华民族的唯一出路。

”所以应把东北大学办成“抗日大学”。

教育救国内涵之二 ,就是“国家现代化教育”。

落后的中国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各国的差距之一就是“国家现代所以张学良在 1928 年明确提出“东北新实施建设之基础 ,建设为发展国力之前提”。

“欲纳国家于建设之途 ,第一需要人才。

”1929 年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记者斯诺在沈阳见过张学良后说 :“他很想实现把日本赶出中国和把满洲现代化这两个奇迹。

”实现两个奇迹应从爱国主义教育着手。

张学良先生的军事思想第一,军队应成为国家的武力和民众的武力。

张学良认为军队是保护国家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工具同时又是实行主义推进政治发展经济的动力因而要整理军队务使军队完全变成国家的武力有用的武力他还说军人必须认清军队为国民所公有操军权不过受国民之委托代其节制训练既非任何个人所得而私更非任何个人所得而滥用而应“以国利为前提以民意为依归使军队成为民众的武力要求军人必须牢记我们武装同志就是民众的武力应把民众的武力贡献于国民”张学良还提出应将东北军改造成为国为民的政治集团他说东北军过去“纯粹是一种封建势力现在残余的封建意识仍旧存在必须对其下一番功失改正封建意识提高政治意识彻底改造成划时代的为国为民之政治集团成为一支抗日的。

张学良调研报告

张学良调研报告

张学良调研报告张学良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张学良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二、调研方法1. 文献资料收集:通过查阅相关史书、专著、学术论文等,搜集详实的资料和研究成果。

2. 实地调研:前往相关地区,考察张学良生活和活动过的地方,以了解他的经历和背景。

3. 采访专家:与相关领域的历史学家、研究者进行交流和访谈,获取他们对张学良的研究和认识。

三、调研内容1. 张学良的背景与生平:张学良,字尔古纳,是中国近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出生于一个将军世家,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从小就积极参与抗日运动,活跃于中国近代史的各个重要时期。

2. 张学良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作为东北军的首领,张学良积极参与抗日战争并发挥重要作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抵制日本侵略者,并与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抵抗外敌。

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使他成为中国民众仰慕的名将之一。

3. 张学良的政治活动:抗战胜利后,张学良进入政治舞台,积极参与国共合作和政府建设。

他在国共两党间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努力维护国家的利益,也促进了两党的合作。

4. 张学良的对外活动:在国共内战期间,他曾积极寻求外援,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

他还参与了中华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制定,并对台湾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5. 张学良晚年的生活:晚年的张学良一直致力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努力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他还在晚年写下了《我的军旅人生》一书,分享了他的人生经历和思考。

四、调研成果1. 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2. 他在国共合作和政府建设中起到了桥梁作用,维护了国家的利益,推动了两党的合作。

3. 张学良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4. 张学良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他的品质和处世原则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从东北易帜看张学良的国家观念

从东北易帜看张学良的国家观念

第19卷㊀第3期2018年5月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19㊀No.3 May2018从东北易帜看张学良的国家观念张㊀亮[摘㊀要]张学良的国家观念是受张伯苓㊁阎宝航㊁郭松龄等人的影响而形成的㊂东北易帜是张学良国家观念的实现㊂张学良通过东北易帜停止内战,为建设东北争取时间㊂他在执掌东北后,以东三省为模板,建设他理想中的国家㊂张学良的理想国家是拥有近代化组织和装备的强大军队㊁现代的教育㊁重工业㊁轻工业㊁交通业㊁电信业㊁煤矿业的近代化的强大国家㊂[关键词]张学良;东北易帜;日本干涉;国家观念;张学良的理想国家[中图分类号]K264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9-5101(2018)03-0040-09[收稿日期]2018-03-01[DOI]10.19669/j.issn.1009-5101.2018.03.006 [作者简介]张亮,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日关系史研究㊂(武汉㊀430071)㊀㊀张学良被称为伟大的爱国者㊁民族英雄[1]的观点从1970年代开始,至今都被中外学界广泛认同㊂张学良的国家观念被认为有两个特征㊂①有关张学良的国家观念,主要是围绕东北易帜②㊁中原大战③以及西安事变④进行研究的㊂西安事变奠定了张学良爱国思想的基础㊂‘在西安市民大会上的演讲词“中提到 本人一定要竭尽智虑,要求实现救国主张,不达打到日本帝国主义,整个中华民族解放的目的,誓不休止㊂ ⑤张学良明确表示了要尽自己所能,与侵略者进行战斗㊂中原大战,张学良率军入关,站在了蒋介石的一边,使得内战停止,国家统一㊂但是,从中原大战可以看到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思想的局限性㊂中原大战后,张学良成为中华民国陆㊁海㊁空军副司令,掌握东北和华北的军政大权,故而,不能不说张学良也有从个人利益进行考虑的㊂日本方面有关张学良的研究主要有西村成雄‘民族主義的地域政治の形成-張学良政権の三年“‘中国近代東北地域史研究“1984年版等研究㊂⑥史学界虽然通过对东北易帜㊁中原大战㊁西安事变的研究肯定了张学良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国家统一,张学良拥有国家观念㊂但是,张学良的国家观念是由何而来的呢,本文通过对东北易帜的再①②③④⑤⑥一是建立统一国家与抵抗侵略者(参见胡玉海‘张学良国家统一观的理论与实践“,‘辽宁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另一种是,张学良为了国家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人与集团的利益(参见岳丘华‘张学良的抗日爱国思想及其时代意义“,‘辽宁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㊂张学良的东北易帜,使得中国在形式上得到了统一,东北易帜体现出了张学良的爱国主义思想(参见‘国闻周报“第十三卷,十三期,1937年版);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是被国民党杀害的,为了给父亲报仇,所以加入了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㊂而且,不仅是为了要复仇,还是为了能与外国侵略者进行抗争,反对内战,实现国家统一,将国民从战火的涂炭之中挽救出来㊂也就是说,在东北易帜以前,张学良就有了实现国家统一的想法(参见李仲明㊁刘丽‘试论张学良东北易帜的思想基础“,相从智‘中外学者论张学良杨虎城与阎锡山“,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虽然也肯定了张学良通过东北易帜对完成了国家统一,但是,认为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是有条件的㊂并不是纯粹的爱国精神(参见傅虹霖[著],王海晨㊁胥波[译]‘张学良的政治生涯 一位民族英雄的悲剧“,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㊂安秀玲‘武装调停中原大战是张学良维护统一的爱国之举“(殷都学刊2001年第3期),肯定了张学良对国家统一所做出的贡献;郑志庭‘中原大战期间蒋介石对张学良的引诱和战取“,(‘历史教学“1989年第九期),认为张学良为了东北与个人利益加入中原大战㊂郑德容在‘西安事变若干问题的新思考“(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中,对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说明张学良是为了停止内战,团结全国力量与日寇作斗争;在‘西安事变研究“‘西安事变五十年学术讨论会论点概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中,认为张学良不想与红军作战,保存势力㊂‘在西安市民大会上的演讲词“1936年12月16日(参见毕万闻‘张学良文集“(下),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1079页)㊂臼井勝美‘張学良の昭和史最後の証言“角川書店1995年版;西村成雄‘張学良―日中の覇権と満州“岩波書店1996年版;水野明‘東北軍閥政権の研究:張作霖㊃張学良の対外抵抗と対内統一の軌跡“国書刊行会1994年版㊂研究,以探明张学良国家观念的由来以及张学良的理想国家㊂一㊁早年张学良国家观念的萌芽1901年张学良作为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男出生㊂这时的中国受到列强的侵略,内忧外患,国力贫弱㊂作为张作霖的长子,加入到了军阀混战,经历两次直奉战争与对北伐军的战争,张学良深切感受到国家的分裂与贫弱是被列强侵略的重要原因㊂1925年5月30日的 五卅惨案 之后,张学良在‘与记者谈对沪案之意见“中提到 譬如现在我国已如日本之地位,英国讵得以此次之行为施诸于我哉?学良曾忆十余岁时,闻天津南开校长张君演说‘中国之希望“,谓人人当有此责任云,余深服其说,迄今不忘,愿与国人共勉之 我国正宜一致力起,抵御经济侵略㊂今此现象,实非国家之福㊂ ①张学良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国内忧外患的年代,中国受到列强的侵略㊂1915年日本向北洋政府提出 二十一条 ㊂奉天发生了反 二十一条 运动,张学良也参加了这次运动㊂张学良被这次事件所打击,对中国的未来感到了危机㊂根据张学良对这次事件的回忆 二十一条 以后,经常对国事感到悲观,认为东北人已经踏上了亡国之路 国家的前途没有希望了,将来也会变成他人的奴隶,成为第二个朝鲜㊂ [2]41-42可见当时张学良对国家将来的命运是很悲观的㊂1916年,时任南开大学校长的张伯苓在奉天进行演讲,题目是‘中国之希望“㊂演讲的中心思想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努力救中国㊂因为丧权辱国的 二十一条 对中国的将来已经不抱信心的张学良,在听了这次演讲之后又重新产生了希望㊂张学良决定,要尽可能的,努力救中国㊂张学良曾对这段年轻时候的往事进行回忆 我感觉不能再悲观下去了,要遵从自己的良心,发誓要努力拯救国家㊂ [3]15这一时期的张学良产生了朦胧的国家及民族的意识㊂当时的张学良虽然有了拯救中国的想法,但应该如何去救中国,年少的张学良还不清楚㊂迷茫中的张学良在奉天的基督教青年会遇见了当时的青年会干事,后来的辽北省主席阎宝航㊂张学良在基督教青年会与阎宝航的相识,得到了有关现代国家的概念㊂阎宝航认为, 要想国富民强,首先要取消剥削制度,消除贫富差距㊂相信科学,重视知识㊁教育及人才,引发起全国人民的积极性㊂让每个人都向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努力㊂ [3]151919年张学良进入了东北讲武堂学习,在那里遇到了影响张学良一生的人郭松龄㊂郭松龄在遇到张学良之后,经常对张学良灌输改革东北的思想㊁爱国的思想与 强兵救国㊁抵御外侮 的思想㊂根据张学良对郭松龄的回忆, 他常对我说,东北的军事是旧式的腐败,应该改革㊂我虽然有救国之志,但应该先立志救东北㊂改革东北的军事,应该强化军事,这样对内㊁对外都有重大的意义㊂ [2]46根据当时奉系军阀将领鲁穆庭的回忆, 郭松龄经常向张学良灌输 练精兵,御外侮 等爱国主张,并劝张学良训练新军㊂ [4]鲁穆庭的话,也印证了张学良所言,郭松龄对张学良的国家观念产生了影响㊂在张伯苓㊁阎宝航㊁郭松龄等人的影响下,在年轻的张学良的脑中已经渐渐有了国家思想㊁民族思想㊂特别是郭松龄对张学良灌输的强化军事力量,团结全中国的力量抵御外敌的思想,对张学良影响巨大㊂二㊁张学良国家观念的初步形成原本在张作霖被杀之前,张学良就有了停止内战,国家统一的想法㊂ 我曾经问我的父亲,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战争,我们打的仗有什么意义? [5]481928年6月4日,张作霖所乘坐的专列在奉天附近皇姑屯被炸,张作霖不治身亡㊂张学良确信自己的父亲是被关东军所杀㊂ 事件是由关东军做出来的,是谁都知道的㊂这是公开的秘密㊂当时南满洲铁道附近除了日本军人,谁都不可以接近㊂因此,我讨厌日本人㊂为了组织此事件,日本在事前暂停了南满铁道的运营㊂其他人谁又能阻止列车呢㊂当然我会憎恨日本人,对日本人不满㊂国仇家恨集于我一身㊂ [5]74皇姑屯事件的制造者日本关东军的河本大作自己也曾自述,承认谋杀了张作霖㊂ 张作霖一个人死的话,奉系军阀就会土崩瓦解,各自为政张㊀亮㊀从东北易帜看张学良的国家观念①‘与记者谈对沪案之意见“1925年6月,毕万闻‘张学良文集“(上),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㊂只有杀了张作霖才会解决东北的问题 来了,张作霖的专列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行驶到了交叉点㊂随着轰然的一声,黑烟升到了200米的高空,张作霖也会烟消云散了吧㊂ [6]父亲被杀害使得张学良有了与国民政府合作,对抗日本的想法㊂眼下真正的敌人不是国民革命军,而是杀害自己父亲,企图将势力继续渗透到东北的日本政府和日本关东军㊂以张作霖被杀为契机,张学良开始有了东北易帜的打算㊂张学良的东北易帜,不能只是单纯的用爱国主义这一漂亮的词语来形容㊂从他的通电可以明确了解到,他与其父张作霖是一样的,与蒋介石也是一样的,含有强烈的反共的意味㊂一边强调着停止军阀之间的内战,一边通过东北易帜与蒋介石联手,其后又在中原大战的时候,支持蒋介石,积极加入了中原大战,再一次加入到内战当中㊂所以,张学良的东北易帜并不完全能体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㊂1928年6月20日,张学良发表‘就任奉天军务督办通电“①㊂其施政方针主要有: (1)谨遵大元帅佳日息争通电,停止一切军事行动㊂(2)以最诚恳之态度与友国相周旋,屏除挑拨离间之阴谋,祈达共存共荣之目的㊂(3)当取精兵主义,力谋收缩,励行兵农政策,即以过剩军队从事农垦,期于开发地利,为国实边㊂(4)当励行开源节流主义㊂(5)以全体民意为准则,循序渐进,其一切制度规章悉采取众意㊂从张学良的通电可以看出,他想结束关内的战事,缩减庞大的军队,让被裁减的军队戍边务农,自给自足㊂与日本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避免东北陷入战乱,专心治理东北㊂也就是说,撤退至山海关以北的地区,不与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争夺天下,只求专心经营东北,但是并未表示出是否要与南京国民政府合作之意㊂其原因是 内部布置需经时日 [7],此话是由张学良所派之代表邢士廉传达给蒋介石的,虽有敷衍南京政府之意,但是,也确实如此,张学良当时只是奉天督军,并没有掌握东北三省的军政大权,他需要稳定内部后,再与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实质性的谈判,也是可以理解的㊂张学良在执掌奉天以后,终于在6月21日正式公布了张作霖的死讯㊂同日,在奉天召开了东三省紧急临时大会,被推荐继任张作霖死后空缺下来的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位置的并不是张学良,而是张作相㊂张作相当时是吉林省保安司令,张学良只不过被推荐为奉天省保安司令,万福麟被推荐为黑龙江省保安司令㊂张作相在当时的奉系军阀当中,不论是影响力,还是地位都是仅次于张作霖的㊂张作相绿林出身,做马贼时期就是张作霖的把兄弟㊂在奉系军阀中,也是最被信赖的㊂另外,张作相还是奉系军阀中的反日派,民族节操高尚㊂但是,张作相坚决不肯接受大家的推举继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㊂张作相非常尊重张作霖的遗言,继任者不是自己而是张学良㊂根据张作霖所留下的 遗嘱 ,指定其长子张学良继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 今后,东三省的重任交与学良㊂希望你能妥善处理政治,广招有能之士改革内政,让百姓好好的生活,让父老安心㊂另外,要努力实现和平,避免战祸,促成国家统一㊂不要违背我停战的通电㊂ ②张作相表现出了对张作霖的忠心,坚决遵从张作霖的 遗嘱 ,推荐张学良继任东三省保安司令㊂张作相并不仅是为了遵从张作霖的 遗嘱 才推荐的张学良,而是因为对张学良有莫大的期待㊂ 张学良年轻,在学力㊁学识㊁才能等多方面都在自己之上㊂张作相相信东北三省在张学良的领导之下,一定会变得更加富强㊂张学良虽然年轻,但是,在政治面与军事面,都有丰富的经验㊂也就是说,具备了承担重任的能力与条件㊂ [8]1928年7月19日,东三省保安委员会成立㊂张学良被任命为东三省保安委员会主席,保安总司令㊂由此,张学良完全掌握了东北的政权㊂张学良虽然掌握了东北的军政大权,但是,他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㊂张学良如果能把困扰东北三省的外部问题很好的解决的话,其之内部自然也会变得安定下来㊂也就是说,构筑对外的良好关系是至为重要的㊂其中,处理好与南京政府的关系是刻不容缓的㊂再者,作为外界施加的压力,当然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18年第3期①②‘就任奉天军务督办通电“(1928年6月20日),毕万闻‘张学良文集“(上),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94页㊂张作霖‘遗嘱“,‘张大元帅哀挽录“,第1篇,遗嘱㊂是来自日本对张学良的威胁㊂对此,要倍加小心,谨慎处理㊂此前张学良之所以没有与南京政府进行实质性交涉的主要原因除了自己尚未能完全掌控东北大局之外,另外就是要维护东北的利益㊂1928年6月16日,阎锡山让邢士廉㊁于珍转告张学良的条件是:(1)东三省军民兵官宣言服从三民主义,改挂青天白日旗;(2)改组东三省政府为委员制,并由国民政府派委员加入;(3)须受国民政府命令指挥;(4)东三省各地设立国民党及宣传机关㊂[9]如按照上述条件办理,东北的军政大权都将落入南京政府手中,这是张学良以及奉系军阀的元老们所不能接受的,故而,张学良为了维护东北的利益,必须要和南京政府 讨价还价 ㊂张学良在与路透社记者的谈话中也表露了此意, 国民政府态度能谅解,并愿与国民政府谈判根据于平等之和平条件,但东三省为中国重要一部分,彼对于不令三省参与国家大事之图谋,绝对不同意,故张氏决定以全力破坏此图谋㊂ [10]1928年7月1日,张学良向蒋介石发了 决不妨害统一 的通电㊂在此,张学良已表明了要实现东北易帜的意愿㊂其具体内容如下:为贯彻和平起见,更作进一步之表示,已令前方敝军从事撤退,以明真意㊂至国难所在,学良当以民意为依归㊂所盼当局诸公,以国家大计为前提,同时收缩军事;一面以最简捷办法,速开国民会议,解决目前一切重要问题㊂学良爱乡爱国,不甘后人,决无妨害统一之意㊂除派遣代表即日趋前晋谒外,敬布诚悃,伫侯明教㊂ ①走向全国统一的道路,与国民政府结束军事对峙,打算用和平的手段共同实现国家的统一㊂将此意传达给了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㊂日本学者西村成雄,由此也认为,张学良已经决定和国民政府合作了㊂[10]由于北伐战争的胜利,国民党㊁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代替军阀来掌控这个国家㊂张作霖被杀害以后,蒋介石要面临如何解决东北问题的这个难题㊂虽然在南京设立的统一的政府,但是,东北由张学良所支配,国民政府的命令是不能约束东北的㊂国民政府有两个选择㊂第一,让北伐军进军东北(奉天),以武力来实现统一㊂但是,使用武力手段,会出现两个问题㊂一是张学良的奉系军队虽然在关内败于了北伐军,但是,依然拥有很强的战斗力和兵力㊂而且,张学良麾下的军队在作战上,有合理地军事配备㊂所以,要派遣北伐军进行讨伐,是相当困难的,就算取胜也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这样有可能会让其他势力渔翁得利,这是蒋介石所不想看到的㊂二是一旦内战向东北地区扩散,日本为了维护其在东北的权益,必会进行武力干涉㊂所以,面对这双重的困难,使用武力统一的手段是不可取的㊂1928年6月12日蒋介石在占领京津后,就做出了裁军的决定,如若裁军就不可能使用武力手段解决东北问题,如当时的舆论所云: 若再用武力讨伐,则当此高唱裁兵之时,又未便复作旷日持久之大举㊂ [11]第二,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东北问题,实现国家统一㊂蒋介石想利用张作霖被杀这个机会,说服张学良㊂他认为通过和平谈判,让张学良归顺南京政府是最好的方法㊂1928年6月,蒋介石借孔繁蔚(当时的国民政府代表,军事委员会委员)之口,来表达不使用军事手段,要通过政治手段来解决东北问题之意㊂ 国民政府预定计划,以武力解决东三省问题㊂但张作霖被炸后,东三省已失去一大领袖,继任无相当人物,将来数领袖如张学良㊁杨宇霆等管辖三省,彼均为奉方之新派㊂在此外交紧急之中,在政治上恐有合作之可能,惟须服从三民主义,受国民政府节制㊂倘彼有如此之觉悟,即可不必再藉武力以解决㊂ [12]在收到张学良于1928年7月1日所发的通电之后,蒋介石决定用和平手段解决国家统一的问题㊂7月5日,蒋介石的代表李烈钧在‘新闻报“上发表了 东北问题的处理原则㊂政府处分东三省问题,以政治手腕为三省人民谋福利㊂ [13]蒋介石本人对张学良的和平统一的想法是很欢迎的,对张学良所处的境地表示担忧,并表示会予以扶植㊂先是十六日公派刘光为代表赴沈阳,张学良极情欢迎,今张氏来电,又极表敬公之意,于是公张㊀亮㊀从东北易帜看张学良的国家观念①有关张学良的通电,参考了中日三份资料,大体内容一致㊂:’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B021********㊁ɛ国際時報ɑ第3巻第13号~第24号(情-19)(外務省外交史料館)」42页㊂张学良‘决不妨害统一通电“,毕万闻‘张学良文集“(上),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98页㊂丁秋洁㊁宋平(铃木博,译)‘蒋介石书简集1912-1949“中,みすず书房2000年版,第460页㊂曰,汉卿似属诚意,东省和平统一可无问题㊂但日本对之彼更忌恶,汉卿为人未经危难意志薄弱,恐不能当大任持危局耳然,余必力为扶植之也㊂ [14]此后,张学良开始了东北易帜的准备,易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毫无准备,突然发动的㊂1928年6月4日至8月10日,张学良对有关南北合作的交涉,是非常乐观的,他感到妥协是容易达成的㊂三、国家观念与日本干涉日本方面,对南北合作之事持激烈反对的态度㊂有关张学良与蒋介石方面多次对易帜进行交涉,在中国东北拥有莫大利益的日本方面是如何对应的呢㊂如果,国民政府的北伐之势发展到东北地区的话,会损害到日本的利益,日本方面是非常清楚的㊂所以,日本方面欲说服张学良,中止与国民政府的谈判,阻止南北统一的达成㊂于是,日本的外交官与在奉天的日本军政界的要人轮番对张学良进行劝说,对其施加军事威胁和政治压力㊂甚至表明,不惜以武力来阻止南北合作的达成㊂7月16日,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虽然尝试说服张学良,但是,并没有成功㊂之后,村冈关东军司令官来到林久治郎的官邸,提出了用武力手段阻止南北统一的提案㊂根据林久治郎的遗稿,协议如下㊂村冈司令官来访,谈及此事,称光靠言语已经几乎不能阻止了㊂决心让政府用武力进行阻止,别无他法,司令官也表示同意,所以,直接向政府发电报,18日早晨得到回电,大意为无论如何都要阻止东三省政府与南方合作,如若不听劝告,可使用任何之手段㊂同日午后,再次访问张学良,并转达了政府的意见,劝告其不要悬挂青天白日旗,若南北合作,日中关系将会恶化到不可挽回的地步㊂张学良虽然没有立刻表态,但是,已表示会认真考虑㊂ [15]日本政府㊁关东军司令官以及当时的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达成了一致的意见㊂考虑使用武力威胁的手段,来阻止南北的合作㊂1928年7月18日,田中义一内阁对张学良发出了放弃东北三省易帜的警告㊂保持东三省的现状,不要持有迎合南方的态度㊂以保境安民为主,严守中立注视天下之形式的发展为最良之策,此为本大臣的见解,张学良如能同意本此之见解,本大臣亦能满足彼之态度㊂ ①7月20日,收到了田中的电报后,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来劝说张学良不要易帜,并将田中的电报内容告知了张学良㊂本官的意见仅供学良参考,希望你可以遵从田中首相的训令㊂(一)东三省不要与国民政府合作,对形式进行观望㊂(二)在必要的时候,我方会对你进行充分的援助㊂ ②翌日,关东军司令官冈村长太郎,就南北合作的问题,与张学良进行了会谈㊂会谈内容如下㊂ 南方还没有统一全中国㊂前途变化难测,且南方的三民主义接近共产主义,在京津地区的活动,带有共产主义的色彩,该地区官民见之恐怖战栗㊂特别是国民党高举废除对外的不平等条约的标语㊂所以,日本政府无论如何也不会选择与之合作,而你如果与之进行合作,虽然易帜后,可暂时得到安定,但受到南方的挑唆驱使,内部被其扰乱,终会失去现在之地位㊂所以,要持保境安民之主义,等待南方完成统一后,再与之交涉,尚且不迟㊂ ③因为国民党带有浓重的共产主义色彩,而且声称要废除一切不平等之条约,日本政府绝对不会与之合作㊂面对日本政府的这种压力,张学良不得不暂时低头㊂7月24日,张学良给蒋介石发电报,表示受到了日本方面的威胁,东北易帜不得不暂时延期㊂面对蒋介石逼其尽快易帜,日本政府的武力威胁,使得张学良受到了双重的压力,陷入困境之中㊂ 弟现在实处两难,不易帜无以对我兄,无以对全国;易帜则祸乱立生,无以对三省父老㊂数日前探知田中意旨,如我方不听劝告,即用武力㊂却非空言恫吓 田中地位行将动摇,我倘于此时予以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18年第3期①②③‘昭和三年7月18日㊀田中外務大臣より在奉天林総領事宛(電報)南方に対し迎合的態度を執らず保境安民を主として中立を守るよう張学良に警告方訓令“,‘日本外交文書“昭和期Ⅰ第一部第二巻,外務省1990年版,第212页㊂‘昭和三年7月20日在奉天林总领事发给田中外物大臣的电报昭和三年7月20日在奉天林総領事より田中外務大臣宛(電報)国民政府との妥協による易幟の不可なる旨張学良に対する説得について“昭和期Ⅰ第一部第二巻,第217页㊂‘昭和三年7月20日在奉天林総領事より田中外務大臣宛(電報)対南方妥協問題に関する張学良と村岡関東軍司令官の会談について“昭和期Ⅰ第一部第二巻,第220页㊂。

浅议张学良将军爱国思想

浅议张学良将军爱国思想

浅议张学良将军爱国思想张学良,这位中国现代历史上颇有争议、颇为独特的人物,在其短暂的政治生涯中,曾为中国革命做出过不朽的贡献,被誉为“抗战事业的千古功臣”。

从东北改旗易帜到发动西安事变“捉蒋放蒋”,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无不体现出他的爱国思想。

标签:张学良西安事变爱国思想张学良,字汉卿。

出生于1901年,辽宁海城人。

其父张作霖,是亲日派的北洋奉系军阀首领。

由于受欧美资产阶级的文化教育和亲眼目睹了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欺压和蹂躏,张学良在青少年时代就萌发了爱国思想。

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子承父业,被奉系元老推为首领,任东三省保安司令。

一、张学良爱国思想的系列探索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不顾日本及亲日派阻挠,宣布东北改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促成国家统一。

这是张学良爱国思想付诸实施的一次重大行动。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国东北三省在短短的四个月零十八天就全部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白山黑水生灵涂炭。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

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呼吁全国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捐弃前嫌,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12月9日,北平各大中学校学生举行大规模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

爱国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运动”“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反动军警对爱国学生进行镇压。

“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华北的阴谋,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呼声。

此时,张学良奉蒋介石之命,正以十万兵力“围剿”只有七八万人的陕甘红军。

结果,在劳山、榆林桥和直罗镇三次战役中,东北军两个多师全军覆没。

这给张学良及其官兵带来极大的震动,使他们深感打内战“苦战无功,将来势必由损失而渐消灭”。

当初,张学良拥护蒋介石是想借助其实力帮他收复东北,报父仇雪国耻。

张学良东北易帜原因浅析

张学良东北易帜原因浅析

《张学良东北易帜原因浅析》文献综述张学良东北易帜不仅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策划东北独立的阴谋,维护了祖国领土主权的完整,而且是中国近代史特别是中华民国史上的重大事件,标志着统治中国达数十年之久的北洋军阀时代的终结,南京政府完成了国家统一。

是历来史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建国以来,张学良东北易帜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下面简要的介绍下。

第一,1949—1979年,可以说是“张学良东北易帜”研究之空白阶段。

建国初期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是张学良东北易帜研究的空白阶段。

天下一统,连学术界也“统一”了。

这一时期,由于国内外的各种原因,对张学良东北易帜的研究处于停滞不前的阶段。

相关的论述和文章很少见之于报纸、杂志和书籍,更没有任何关于张学良易帜的专著和论文出版,形成了张学良东北易帜研究的相对空白时期。

只是在一些革命史教材中对此稍有涉及。

其中较为珍贵的则有Akira Iriye的《张学良与日本人》,该文则是研究张作霖死后张学良与日本关系的最有价值的文章,重点研究分析了张学良在东北易帜这一问题上与日本人的关系问题。

这一阶段关于张学良东北易帜研究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研究学者少,研究成果数量少且浅薄,学术性不高。

第二,1979—1989年,可以说是“张学良东北易帜”研究之发展阶段。

“文化大革命”结束至80年代末是张学良东北易帜研究缓进时期。

这一时期,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国内学术界的大环境逐渐开始正常化。

长期以来非学术因素的干扰一旦排除,张学良东北易帜的研究也就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

1979年,潘喜廷、武育文两人在《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1 期)上发表了《张学良将军与东北易帜》一文,成为张学良东北易帜研究的首开风气者。

随后,张学良东北易帜研究逐渐兴起,这一时期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关张学良东北易帜的史料和论文相继发表。

20世纪70年代末,已停办多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地方省市社会科学院相继恢复和建立;各政协文史委员会、史志办、各大院校历史系亦开始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张学良东北易帜的史料。

论近现代抗日将领张学良

论近现代抗日将领张学良

论近代爱国将领张学良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2017级药学二班丁冠守学号:3170709118 摘要: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

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与杨虎城将军共同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称“少帅”。

他和赵四小姐赵一荻的爱情也成为一段佳话。

纵观张学良一生,可以发现张是一个矛盾的人,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关键词:求学经历、两次直奉战争、郭松龄反奉、东北易帜、中东路事件、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被囚47年求学经历:16岁在军中服役,18岁就读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19岁以炮兵科第一名毕业。

可以说,张学良是近现代中国将领中学历与实践都说的过去的,但他未经过更深层次的学习,并且其毕业后主要从事保护父帅和维护治安的任务,这就造成了他掌握军队以后难免不时作出错误决定,没有更长远看待问题的能力,如中东路事件错误判断东北军和苏联红军实力以及苏联真正态度,九一八事变后未看清关东军真实意图而下达不抵抗命令。

两次直奉战争:1922年,21岁的张学良任东路军奉军第三混成旅旅长,与老师郭松龄一同指挥部队,成为奉军唯一取胜的部队。

时隔两年,张学良率领第三军与姜登选的第二军再一次挥师山海关,直捣北平,彻底击败直系军阀吴佩孚。

这个土匪窝里长成的青年人,经过战争的洗礼后迅速成长,并成为京榆地区卫戍总司令。

从两次直奉战争中可以看出,张学良还是有着较优秀的军事才能,并非纯靠父辈力量成为领袖。

郭松龄反奉:郭松龄是与张学良关系极为亲密的人,两人不仅有师生情分,更有并肩作战的战友情,可以说没有郭松龄就没有张学良的迅速成长。

可郭松龄这个人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有着优秀的军事才能却没有肚量和政治斗争才能,在与杨宇霆一派的斗争中太轻率,贸然作出反奉举动。

张学良国家统一观的理念与实践

张学良国家统一观的理念与实践

张学良国家统一观的理念与实践∙分类:大学学报∙作者:胡玉海∙字数:2857来源: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辽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摘要:张学良的国家统一观,是在维护国家和平统一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首先他在参加军阀战争中,就提出了反对军阀干涉政治的主张,这是他追求国家统一的心理诉求;东北易帜和易帜后,他把拥护中央、服从政府,作为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理念;旅欧后他试图借助德意经验,拥护一个领袖,实行一种主义,以实现国家强盛;西安事变前后,他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是张学良国家统一理念的修正与升华。

从反对军阀干政到西安事变,都体现了张学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以维护国家统一的价值观。

关键词:张学良;国家统一观;理论与实践中图分类号:K8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758(2007)02-0153-06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强盛,是所有爱国主义者的普遍心理诉求。

中国人的爱国主义体现在很多层面上,而其中维护国家统一则是最重要的内容。

一位美国资深记者(哈里森·索尔伯兹里)说,张学良是中国统一的象征。

这一观点无论是从理论意义还是实践意义上讲,都是准确的。

张学良作为青年军人,他从接触内战之初就反对军阀、反对分封割据,到东北易帜后,一心拥护中央、服从政府;从拥护一个领袖、实行一种主义,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的提出,都集中体现了张学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国家统一观的价值取向。

一、反对军阀干涉政治——实现国家统一的心理诉求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就逐渐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

此后,又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辽金时期和清代三次民族大融合,从而形成了牢固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从此,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就成为中国人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和评判是否爱国的客观标准。

张学良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素养和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青年军人,他不仅具有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而且也具有明确的国家认同感。

张学良国家统一观的嬗变及其影响(精)

张学良国家统一观的嬗变及其影响(精)

张学良国家统一观的嬗变及其影响———对张学良矛盾现象的一点思考王文鸾(首都经贸大学社科部,北京100026)[摘要]张学良的国家统一观是沿着息争统一到统一抗日再到抗日统一的轨迹运行的,是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无论是制止战争、改弦易帜、入关助蒋,还是拥蒋“剿共”、捉蒋送蒋,都可说是他统一思想的具体实践。

他的统一思想又是民族息争御侮复兴为目的,以遵行父愿,拥护蒋介石为实现手段的。

尽管他的这种实践的效果与动机出现过某种程度的背离甚至严重背离,但他那促使祖国统一的至诚却可质之天日![关键词]张学良;息争统一;统一抗日;抗日统一如所周知,张学良既反内战又打内战,既“剿共”又联共,既拥蒋又反蒋,直至“将天捅个漏子”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并力主进行了和平解决。

对此矛盾现象,似乎早有定论。

赵一荻认为:“他之参加内战,不是名不是利,也不是为了争地盘。

他开始是为了遵行父亲的意愿,后来是服从中央的命令,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1]连张本人也深有感触地说:我自22岁领兵打仗,一直打内战,皆为不得已之行动。

不论其为战胜或失败,均感觉万分痛苦。

那么这就出现一个问题:为什么到后来他不继续“不得已而为之”而是恰恰相反呢?对此,学界认为是他接受中共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是蒋介石逼出来的,也是日益激化的中日矛盾使然。

但这多是从客观方面来讲的,那么主观因素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还有必要从张学良的国家统一观的嬗变入手,进一步探究造成这一矛盾现象的思想动因。

一、息争统一,参与混战张学良是个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的青年将领,他的政治生涯始终是与国家的内忧外患联系在一起的,他怀着“为中华民族造福”的理想,极力主张“和平统一为切要之图”。

他认为,“惟和平乃能促成统一,亦惟统一乃能保障和平,世未有能保持和平而不能统一者,亦未有能造成统一而不能和平者,连带关系”[2]。

他将和平与统一的关系,看作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

同时,他还站到发展国力的高度,论述了和平的重要性,他指出:“和平为实施建设之基础,建设为发展国力之前提。

解读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后政治思想变化

解读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后政治思想变化

浅论张学良与西安事变―――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摘要: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历史中最具戏剧性的事件,因为中国两千年历史,从没有过这种方式的兵谏。

兵谏等同于军事政变,而政变不是取而代之,就是使最高领袖成为傀儡,西安发动“兵谏”,扣押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

最终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的主张而获得释放。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分水岭”,它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由此拉开了中国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序幕。

而在这件事变中的关人物-张学良,是西安事变的直接策划者与参与者,并且关于张学良的这种行为,不同人有不同的评价。

关键词:张学良西安事变评价(一)张学良人物初探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5日),中华民国陆军元帅。

中国奉天省(今辽宁)海城人,生于台安县桑林,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领袖张作霖之长子,“民国四公子”之一. 张学良自幼天资聪颖、活泼顽皮、胆大妄为、善于观察人物、喜爱写作,所以在他幼年时就能下笔千言。

张学良没有进过正规的学校,收的是家教,不仅仅有旧的文化功底,而且还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也对张学良的思想产生了影响。

张学良年轻时个人品质就被议论,而且指挥打战的能力也为人诟病。

张学良为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从他的军阀父亲张作霖的所谓军事学校“讲武堂”一毕业,就被任命为旅长,那年他才19岁;而当年底就被晋升为陆军少将。

发动西安事变那年张学良才36岁,就已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是除了蒋之外,全中国最高军事领袖。

这样一个吸毒成性、沉湎女色,子承父业的公子哥,在抗日战争中都不被看好,中国有识之士都认为张学良根本没有能力指挥整个华北的抗日。

在日本关东军攻打热河之前,军政老将宋哲元、商震、庞炳勋等都要求蒋介石亲自北上,指挥抗日。

著名知识份子胡适、丁文江、翁文灏三人当时曾联名致电蒋介石,指出华北抗日,不是张学良能够领导的,热河如果再轻易失守,政府责任难逃,吁请蒋介石速来华北亲自指挥。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张学良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张学良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张学良14国本一班孙晶洁 20141207021023 【摘要】: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多少名人将士禁不住时光流逝,被紧紧凝固在那个特定时空。

张学良则不然,从青年时代“息争统一”的远见卓识,到东北易帜的毅然决然,再到九一八事变的愤懑妥协,再到西安事变的民族情结,还有长达半个世纪的囚禁以及颇受舆论喜爱的所谓“情感纠葛”···“少帅”一直被历史推到最前面,收获鲜花掌声的同时,也经历着心酸与隐忍的无奈。

纵使有过各种非议质疑,但始终不变的是人们对他爱国情感和民族英雄的认知。

【关键词】:民族英雄;青年时代;东北易帜;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晚年一、青年时代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辽宁海城人,生于一九零一年六月一日,奉系大军阀“东北王”张作霖的长子。

1906年~1920年,先后从师辽西名儒崔名耀,金梁,白永贞,徐启东,战术教官郭松龄。

1920年4月,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任团长,六月晋升为东三省巡阅使署卫队旅旅长,11月,晋升为陆军少将。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与郭松龄指挥的东路军奉军第三混成旅,张学良任旅长,经过霸县战斗和山海关阻击战,成为了第一次直奉大战当中,奉军惟一取胜的部队。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率领奉军第三军与姜登选的奉军第二军为东北军入关的主力军,经过张学良部队的猛攻,奉军突破山海关,直捣北平。

直系全面溃败,全军覆没,吴佩孚成为张作霖手下,直系从此走入历史。

奉系由此一战夺取了中央政权,张作霖成为了北洋军阀领导人,奉系军事实力此时达到顶点。

战后,张学良升为京榆地区卫戍总司令。

可见,青年时代的张学良已初步显现出了极强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领导力。

二、东北易帜1928年,在父亲张作霖于皇姑屯事件中被日军炸死后,继承父业,主政东北。

当时,有两条路可供抉择:一是屈服于日本,投靠日本以保护东北“独立”;二是改旗易帜,归于国民南京政府大麾下。

张学良在中国统一事业上的历史功绩

张学良在中国统一事业上的历史功绩

第29卷第1期2006年2月鞍山科技大学学报Journal of Ans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29No.1Feb.,2006张学良在中国统一事业上的历史功绩傅金亭(鞍山科技大学政法系,辽宁鞍山 114044)摘 要:在抗日爱国和统一思想的指导下,张学良为中国的统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东北易帜,实现国家统一;干预中原大战,再造国家统一;发动并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直到晚年,仍心系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关键词:张学良;抗日;爱国;统一;反对分裂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4410(2006)01 0073 04张学良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爱国思想的特点是:强烈的抗日爱国信念和追求国家和平统一的情怀。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在他短短8年的政治生涯中,1928年,力主东北易帜,结束了北洋军阀16年的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统一;1930年,武装调停中原大战,结束了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再造国家统一; 1936年,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结束了国共两党的十年内战,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这三件大事改变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建立了名垂千古的历史功绩。

他身陷囹圄50多年,爱国之心不改,晚年仍心系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反对分裂,企盼中华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其情十分感人。

1 力主东北易帜,实现国家统一1928年6月,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身亡,张学良开始主政东北。

这时候,年仅28岁的张学良面对的国内外形势十分严峻,需要他做出正确的判断。

首先,是日本的威胁和利诱,他们逼迫张学良搞 东北自治,以达到他们控制中国东北,进而建立 满蒙帝国的目的。

他们反对东北易帜,威胁如果张学良要归服国民党,改旗易帜, 大日本也决不会坐视[1]。

进而又进行赤裸裸的利诱,声称 张将军如果有雄心壮志,在东北建立一番大事业,日本决意全力支持[1]。

从东北贸易看张学良的政治追求和思想价值

从东北贸易看张学良的政治追求和思想价值

从东北贸易看张学良的政治追求和思想价值东北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经济中心之一,自19世纪末以来,东北地区就已经成为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一直备受关注。

而其中,张学良作为一个东北政治和军事领袖,对于东北地区的历史进程和现实经济局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学良生于1898年,曾任东北陸海軍革命軍第36師師長、東北保安司令部總司令、東北行騎總司令等职。

可以说,张学良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东北的一个代表性政治人物。

张学良的政治追求和思想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张学良注重东北地区的工商业发展。

张学良曾主张利用东北地区的丰富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发展东北的工业和商业,促进东北地区的经济繁荣。

在张学良的领导下,东北地区成为中国最早的工业化地区之一,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迅猛,成为中国的工业重镇。

张学良的这种发展经济的政策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是其思想价值的核心所在之一。

其次,张学良注重东北地区的维稳和治安。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东北地区,社会风气混乱,治安情况不佳。

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对于东北地区的社会治安的维稳,保护了东北地区的社会秩序。

这也是张学良思想和政治价值的一个基本方面。

张学良对东北地区的治安和稳定的关怀,为东北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再次,张学良注重东北地区的文化和民族团结。

东北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但也有因此产生的民族问题和矛盾。

张学良通过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文化建设,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加深了东北地区的民族团结。

张学良的这种跨越民族和地域的政策,深刻体现了其思想和政治上的包容和平衡。

最后,张学良注重中国的统一和国家主权。

张学良是中国的民族英雄,对于中国的统一和国家主权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在其政治和思想理念中,张学良强调中国的主权和独立,注重中国在国际中地位的权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研究情况的综述2016年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八十周年。

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国革命的重要的转折点。

由于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最终结束了十年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动了全民的抗日战争,并坚持八年直至胜利。

西安事变的主角,张学良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且有很多关于他的研究论文和论著。

这些论文和论著围绕张学良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关于国内学者对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研究的主要的内容(一)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形成条件和原因张学良生活的时代正是国家处于内忧外患,动荡不安。

并且帝国主义不断地制造事端企图把中国占为己有,进而实现对中国尤其是东北三省的殖民统治,而此时国内的大小军阀为了自己和集团私利,连续的发动战争,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苦难。

张学良作为张作霖的长子,是奉系军阀的重要将领,张学良与日本帝国主义与俄国沙皇主义列强经常往来,也与军阀进行了各种战争,这一过程中渐渐体会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并逐步发展形成了他的国家统一思想。

1、形成国家统一思想的社会条件一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中国两千多年的制度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而瓦解,中国形成半封建半殖民地,与此同时国内的军阀也在积极的寻找帝国主义列强作为自己的后台来增强自己一方的势力。

而帝国主义也在积极的寻找在中国的代理人,这就达到了帝国主义列强和国内军阀共同控制中国政权的目的。

正是这个时候张学良意识到了统一国家的重要性,只有国家独立,国家才会发展、富强、人民幸福。

二是军阀混战,民族分裂。

军阀表在面上听从中央政府的指挥,但暗地里却各自为政,建立了以自己为中心的统治的区域。

各路军阀为了增强自己的势力不断发动内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人民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内战频发的同时政权也在不断更迭,使中国社会变得更加不稳定,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

同时,张学良认识到内战有害无益,积极投身于维护国家统一的实践中。

2、形成国家统一思想的文化条件在中西文化的熏陶和重要人物的感染使张学良形成了国家统一思想。

生活的时代,他接受了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想,青年时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民族尊严不可侵犯的思想,使他具有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使命感。

同时和许多留学回来的人士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关系,接受了国外的许多新思想。

特殊的身份和交往群体使他受到了中西文化的共同感染,激发了他的爱国情怀。

很多人都对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思想形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老师郭松龄以及孙中山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的影响是他的思想形成最重要的因素。

3、形成国家统一思想的直接原因日本和沙俄对东北都虎视眈眈,但清政府的中立态度却增加了争夺东北的气焰。

日俄战争后,日本取得了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控制权,想要以东北为起点进而占领全中国。

在1932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但蒋介石却采取了不抵抗的措施进而增加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

日本对中国的肆意妄为及与日本帝国主义不断的接触,张学良意识到了日本的贪婪和野心。

在东北掌握政权的期间,张学良实施了一些措施抵制日本帝国主义干涉中国的内政,想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中日方面的问题,但最终没有成功。

这就使张学良产生了国家统一,民族独立的重要性。

(二)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特点对于张学良的爱国统一思想是有完整体系的,既包括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也饱含了他的一腔热血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地方主义与统一意识并存,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但为国家统一与国家富强,以牺牲自我的利益来维护国家的利益。

1、高度的民族认同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使人们产生共同的民族观念和民族意识,产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张学良对自己的国家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在他的国家统一思想中存在着很强的民族认同感。

面对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他始终对国家的统一满怀希望。

因此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高度的爱国情怀的结合,是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2、地方政权主义与国家统一观念的冲突作为东北地区的领导人面临着地方集团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但是张学良最后还是放弃了地方集团的利益,以国家的利益为重。

于此同时,张学良做出了对中国发展不利的举措,如“九一八事变”的不抵抗,但是当他以国家的利益为首时他又做出了许多令人称赞的壮举,如“东北易帜”、“西安事变”等。

总体来看以国家统一思想为主线同时掺杂着地方主义色彩是张学良的思想根源。

3、国家统一与民族富强相结合在主张国家统一和反对外来侵略时,张学良还积极致力于国家建设,他认为统一、和平、建设、抗日爱国和武装力量互为因果、不可分割。

张学良在执掌东北地方政权时与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了斗争,与此同时,他也积极的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建设。

他不但推行对东北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而且投身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来,在很多的经济领域中担任职务,他还主动帮助国内爱国人士,鼓励投资现代化建设。

4、大公无私、牺牲自我的精神张学良在担任一定职务时,就开始与社会进行广泛接触,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并且参加了奉系军事集团高级阶层的决策。

作为奉系军阀的青年将领参与了与其他军阀的各种战争。

在主掌东北政权时进行东北易帜、西安事变,对历史事件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

在国家建设中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只有人人都以国家利益为前提,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欧洲回国后张学良把个人的出路与国家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解决了国家问题,个人的问题才会有解决的出路,国家问题得不到解决个人的利益更不能得以实现,他强调大公无私的忘我奉献精神主张为国家做贡献。

(三)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基本评价1、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积极影响在青年时期,张学良就提出了国家统一思想,并且一生都积极投身于对国家统一思想的实践中,在历史的舞台中多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帝国主义的侵略,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殖民统治,激发了民族危机感,使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激发了人民抵御外部侵略的斗志,而张学良所领导的东北军在抗日过程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民族面临危机时,张学良积极地与南京国民政府合作,为实现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张学良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而且是一位勇于牺牲自我为,国家做贡献的民族英雄。

维护国家和平与统一的思想,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他前半生过着戎马生涯的生活,反对军阀混战,却不得不与父亲参与到军阀混战中,反对内战,却不得不听从蒋介石的命令去实施剿灭共产党计划。

但是,恰恰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息内争、御外侮的爱国统一思想,东北易帜、武装调停中原内战以及西安事变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与实践。

张学良为抗战事业、国家统一与国家富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周恩来称为千古功臣。

在晚年时期,仍然渴望国家统一,仍然追求国家的富强,达到了国家统一思想的最高境界。

2、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局限性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思想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这些与他所处的时代以及生活环境有个很大的关联,与帝国主义的列强在中国的肆意妄为,以及严重的民族危机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首先,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思想中具有封建思想中的“忠君”与“愚孝”思想。

青年时期,听从父亲的指挥投入到军阀混战中,虽然内心里反对内战,仍然坚持子承父命投身于军阀行列之中,这些都表明张学良不能摆脱封建忠孝思想的束缚。

他的这一思想还体现在无条件地听从蒋介石的指挥、始终服从于蒋介石。

可见张学良既有爱国统一思想又不能摆脱封建传统“忠君”与“愚孝”思想的束缚。

其次,受阶级地位以及认识水平的影响。

张学良的爱国统一思想也存在着许多矛盾,如参加内战与平息战争、抗日与剿共等。

在国家利益与东北利益出现冲突时,站在东北的利益来考虑问题,但总体来看,张学良突破了这些局限,成为了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的民族英雄。

二、研究概况对于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思想,学界一般认为,张学良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一位民族英雄。

从上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这种评价都是一贯的,而且这种观点已经被国内外学者所普遍赞同。

(一)国内关于张学良相关的学术著作武育文、王维远、杨玉芝等著的《张学良将军传略》(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是大陆学者研究张学良生平事迹的第一本学术专著。

虽然由于写作年代较早,没能大量采用原始档案资料,其内容大都根据当事人的回忆录连缀而成,但开拓之功显而易见。

其他著作,如张魁堂所著《张学良传》,陈崇桥、胡玉海著《张学良外传》,李云汉著《西安事变始末之研究》,人民日报新闻信息中心、东北大学沈阳校友会、东北工学院合编的《张学良将军资料索引》,毕万闻著《英雄本色—张学良口述历史解密》,文思主编《我所知道的张学良》,赵杰的《留住张学良—赴美采访实录》,丁晓春、魏向前主编的《张学良与东北大学》,张友坤所著《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等等,都是张学良研究的重要著作。

(二)国外关于张学良相关的学术著作国外对张学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日本和美国,一些日本学者都有相关著作问世,如西村成雄著《张学良》,松本一男著《张学良与中国》。

此外,美国的许多学者也对张学良的生平及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出版了相关研究著作,如傅虹霖著《张学良的政治生涯》等。

另外,位于纽约市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从2002年6月1日开始,对外开放近年收藏的张学良先生的部分历史资料。

首批公开的是张学良在1937年至1999年期间保存的文件、出版物、书信、照片、日记、诗词手稿、字画和来客登·记簿等。

这些资料是张学良于1995年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的,现由珍本手稿图书馆收藏。

根据当时达成的协议,这些资料在2002年张学良诞生101周年之际对外开放。

此次同时公开的还有张学良夫人赵一荻生前保存的资料。

这些资料对于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近年随着张学良研究的开展,也发表了一些相关论文。

研究综述如焦润明《80年代以来的张学良研究》,对80年代以来张学良的有关研究做了全面的总结和评价。

其他相关研究论文,如魏晓文的《论张学良的国家统一观》、《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张学良思想演变探析》,张同新的《从国家观演变看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心结》,胡玉海《张学良国家统一观的理念与实践》,薛锋的《论张学良的和平统一观》,李鹤《浅析张学良和平统一观的形成与发展》,刘国华《论张学良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邱秀华《张学良的抗日爱国思想及其时代意义》,靳方前《论张学良爱国统一思想及其革命转变》等。

从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看,绝大部分集中在重大历史事件上,如东北易帜、武装调停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

对其政治思想、军事思想等方面的研究略显不足,尤其是晚年国家统一思想的研究还相对薄弱,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

三、启示回顾国内外学者对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研究,带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一)进一步加强中外学术交流,在学术思想、资料基础等方面形成对话交流平台,扩大交流的丰富性,开阔对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研究的国际视野,不断提高国际化的水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