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食用色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按来源
天然等同色素(人工合成天然色素): 采用化学方法得到的天然界中存在的色素 β-胡萝卜素:天然的由盐藻提取或采用发 酵法生产;合成的以β-紫罗 酮为原料; 叶绿素铜钠:以菠菜或蚕粪为原料,用丙酮 或乙醇提取叶绿素, 用铜取 代、皂化而的;
合成色素(约20种):包括食用染料和相应 的色淀 食用染料(11种):2黄、2蓝、6红、1白。 黄色素(2种):柠檬黄、日落黄; 蓝色素(2种):亮蓝、靛蓝; 红色素(6种) :苋菜红、胭脂红、赤藓 红、新红、诱惑红、酸性红 白色素(1种):二氧化钛
3、坚牢度:坚牢度是衡量食用着色剂在其 所染着的物质上,对周围环境适应程度的 一种量度,包括以下几个指标:耐热性、 耐酸性、耐碱性、耐氧化性、耐还原性、 耐盐性、耐光性、耐细菌性等。 耐热性:着色剂要有一定程度的耐热性。 糖类、食盐、酸、碱等的存在会促使其变 色、褪色。例如:靛蓝、胭脂红较弱;柠 檬黄、日落黄较强。
不同波长光的颜色及其互补色 不同波长光的颜色及 互补色
物质吸收的光 波长(nm) 波长(nm) 相应颜色 400~ 400~430 430~ 430~460 460~ 460~490 490~ 490~570 570~ 570~600 600~ 600~630 630~ 630~780 紫 蓝 青 绿 黄 橙 红 互补色
耐酸性:着色剂在酸性较强的水溶液中会变色或 析出。例如:靛蓝较弱;柠檬黄、日落黄较强。 耐碱性:对使用了碱性物质的食品如糕点则要考 虑着色剂的耐碱性问题。例如:柠檬黄较强、胭 脂红较弱。 耐氧化性:着色剂会与空气中的氧、含氧化剂的 水等作用而变色、褪色,金属离子的存在往往会 加速其氧化。例如:偶氮类色素的耐氧化性差。 苋菜红、胭脂红、新红、酸性红、诱惑红、柠檬 黄、日落红都属于偶氮类色素。
⑴色调选择应该与食品原有色泽相似或与食品的 名称一致。 ⑵根据食品着色的需要,我国规定允许使用8 种合 成色素进行调色,它们分属红、黄、蓝三种基本 色。可根据需要来选择其中2种或3种配成各种不 同的色谱。
调色原理
红、黄、蓝为基本三原色,理论上可采用 三原色依据其比例和浓度调配出除白色之 外的任何色调.
第二节 食用色素的分类和应用
种类:我国批准使用的约63种 GB2760-96:58种(不包括不同方法生产的同一着 色剂) 增补品种:5种(97年2种,98年2种,04年1种) 分类: 按来源分 按溶解性分 按结构分
天然色素 天然等同色素 合成色素 天然色素(约43种):从动植物、微生物组织中 提取出来的色素 植物色素:如甜菜红 、姜黄 ; 动物色素:如紫胶红、胭脂虫红; 微生物色素:红曲红
⑶配制着色剂溶液的水,通常先将水煮沸, 冷却后使用,或应用蒸馏水、离子交换树 脂处理过的水(去离子水)。 ⑷配制着色剂水溶液时,应尽可能避免使用 金属器具。 着色剂使用方法分为混合法与涂刷法两种。 前者适合于液态与酱状着色剂混合使用时,其用量 不能超过单一色素的允许量。 7、色调的选择与配色
第三节 合成色素
着色剂 苋菜红 胭脂红 柠檬黄 日落黄 靛蓝 亮蓝 LD 50 mg/kg >1000 >8000 >2000 >2000 >2000 >2000 ADI mg/kg 0--0.5 0--4 0--7.5 0--2.5 0--5 0--12.5 最大用量g/kg 最大用量g/kg 0.05 0.15 0.1 0.2 0.2 0.2
食品的常见颜色
绿色和蓝色:给人以新鲜、清爽的感觉, 多用于酒类、方便菜、饮料等食品中。
红色:给人以味浓、成熟、好吃的感觉, 而且比较鲜艳和引人注目,能刺激消费者 的购买欲,所以许多糖果、糕点和饮料等 都采用。
黄色:给人以芳香、成熟、可口、食欲大增 的感觉,焙烤食品、水果罐头和人造奶油等 食品中常采用。
第一节 颜色的产生
一、颜色与波长 按照不同波长,光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100nm 400nm 800nm 400um ———————————————————
X射线 紫外光 可见光 红外光 微波
不同的物质能吸收不同波长的光,如果它所吸收的 光波长是全部可见光区波长,反射其余波长的光, 则它是黑色的;如果它所吸收的光的波长在可见光 区以外,反射全部可见光区波长的光,那么这种物 质看起来是白色的;如果它所吸收的光的波长是可 见光区域(400- 800nm)内某一波长的光,那么,该 物质就会呈现一定的颜色。但它所显示出的颜色是 由未吸收的光波所反映出来的,即被吸收光波颜色 的互补色 .
色淀
是指由水溶性合成色素沉淀在许可使用的不溶性 基质(通常为氧化铝,所以又叫铝色淀)上所制备 的特殊着色剂。 种类: 除二氧化钛和酸性红外,其它9种合成色素 : 9 均有相应的色淀。 红色淀(5种):苋菜红铝色淀、胭脂红铝色淀、 新红铝色淀、赤藓红铝色淀、诱惑红色淀; 黄色淀:柠檬黄铝色淀、日落黄铝色淀; 蓝色淀:亮蓝铝色淀、靛蓝铝色淀;
绿 黄 橙 红紫 蓝 青 蓝绿
着色剂吸收一定波长的光而生色,决定着 色剂吸收光的关键是着色剂的分子结构。 物质结构中主要是化学键中的价电子吸收 光波,尤其是π键 价电 .当π键共轭时, 共轭 系 电 ,可 这 结构 电 光 长 短 长 动.共轭 系 大,该结构 长 长.
二、发色团与助色团
1.发色团:凡是有机分子在紫外及可见光区域内 (200~700nm)有吸收峰的基团。 物质之所以吸收可见光而呈现不同的颜色,是因 为其分子本身含有某些特殊的基团即发色团(生 色团,发色基)。它们能使物质在紫外光、可见 光区具有吸收。常见的有: O O ‖ ‖ >C=C<、>C=O、 >C=C<、>C=O、–C–OH、–C–H、–N=N–、 OH、 N=N– –N=O、>C=S、–C–N=O、C≡C–、>C=N– N=O、>C=S、 N=O、C≡C– >C=N–
第四章 食用色素
定义:食用色素又称着色剂,是指能将食品染着 成一定颜色的食品添加剂。 作用: ⑴改善加工食品的色泽:矫正食品在贮藏、加工、 包装和销售过程中所致的天然颜色的变化; ⑵赋予食品以颜色,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 ; ⑶使制品色泽统一:帮助矫正食品或成分在颜色上 的天然偏差 ; ⑷帮助区分、识别食品:强化食品风味或区别食品 的特性 。
⑶在混合着色剂中,某种着色剂的存在,会 加速另一种色的褪色。所以,使用中要根 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配。 例如:靛蓝会促使樱桃红更快地褪色。
5、着色剂溶液的配制和使用: ⑴着色剂粉末直接使用时不方便,在食品中分布 不均匀,可能形成色素斑点,需配成溶液(1-10%) 使用。 ⑵配制着色剂溶液时,称量必须准确,此外溶液 应按每次的用量配制,因配好的溶液久置后易析 出沉淀或变色(现配现用)。例如:胭脂红的水溶 液在长时间放置后会变成黑色。
橙色:是黄色和红色的混合色,兼有红黄两 色的优点,给人以强烈的甘甜、成熟和醇美 的感觉,饮料和罐头等食品常用。
咖啡色:给人以风味独特浓郁的感觉,咖啡、 巧克力、饮料、糕点、啤酒及茶叶等常用。
一般新鲜食品大都具有与其自然统一的色 泽,这种色泽与它周围色调同时构成对人 的感官刺激,引起人们的食欲。根据长期 的经验,人们可以根据其色泽预见食品的 营养价值、变质与否以及商品价值的高低。
物质的分子只含有一个上述基团时,由于 它们的吸收波长在200-400nm之间,物质 仍是无色的。如果分子中有2个或2个以上 生色基共轭(resonate)时,可以使物质对光 的吸收波长移向可见光区域内,使物质呈 现颜色。共轭体系(resonance system)越长, 该结构吸收的光波长也越长。
人工合成的着色剂多为由煤焦油所含的具有苯环、 萘环等物质合成而制得。
天然色素特点 优点:色泽自然、毒性低,不少品种还有一 定的营养价值或疗效性能。 缺点:较难溶解、有异味、不稳定、难配 色、有批次色差、易沉易浊、成本 高。
色淀的特点 与原色素比,它不溶于水,耐热性、耐光 性和化学稳定性提高. 性和化学稳定性提高. 可在干燥状态下加入产品,主要用于粉末 食品、胶母糖 、油脂食品和低水分食品等. 、油脂食品和低水分食品等. 价格贵. 价格贵.
天然色素与合成色素的比较
特性比较
特点 种类
安全 高 差
色域 稳定 着色 拼色 窄 宽 差 好 好 差 差 宜
成本 高 低
天然 合成
二、色素应用
1、染色力:对食品着色时,要注意色素对 上色部分的染着性质,即易不易染色,易 不易脱色。合成色素的着色力一般强。 2、溶解性:使用时要注意色素是油溶性还 是水溶性;溶解度>1%为可溶, 0.25-1% 为稍溶,<0.25%为微溶;另外溶解度受温 度、pH值、含盐量、水硬度等的影响。
(2)按溶解性:分水溶性色素和油溶性色素
合成色素都为水溶性色素,色淀不溶于水; 天然色素有的为水溶性,有的为油溶性; 例如:焦糖色素为水溶性色素, β-胡萝卜素为油溶性色素。
⑶按结构分 合成色素:偶氮类色素和非偶氮类 偶氮类色素:苋菜红、胭脂红、新红、酸性红、
诱惑红、柠檬黄、日落黄。 偶氮类易被还原剂(如SO 2 )和金属离子褪色。
共轭多烯类化合物的吸收光波长与共轭双键的关系
名称 C-C CH=CH (CH=CH) 2 (CH=CH) 3 (CH=CH) 4 (CH=CH) 5 (CH=CH) 8 (CH=CH) 11 (CH=CH) 15 乙烷 乙烯 丁二烯 己三烯 二甲基辛四烯 维生素A 二氢胡萝卜素 番茄红素 去氢番茄红素 吸收波长(nm) 135 185 217 258 296 335 415 470 504 颜色 无色 无色 无色 无色 淡黄 淡黄色 橙色 红色 紫色
耐还原性:具有还原作用的物质对着色剂有一定 的影响。例如:靛类(靛蓝)及偶氮类不稳定。 耐盐性:在腌制食品中要考虑色素的耐盐性问题。 例如:柠檬黄较强,靛蓝较弱。 耐光性:紫外线会影响着色剂的稳定,其耐紫外 线程度与周围环境有关,如pH值、水硬度、金属 离子等。例如:靛蓝较弱,柠檬黄、日落黄较强。 耐细菌性:不同色素对细菌的稳定性不同。例如: 柠檬黄、日落黄较强,而靛蓝较弱。
非偶氮类色素:
赤藓红:黄嘌呤类,易被光(紫外光)氧化. 亮蓝:三苯基甲烷类,易在碱作用下褪色. 靛蓝:靛属化合物,易被紫外光作用褪色.
天然色素 类胡萝卜素类色素 花色苷类色素 黄酮类及其他酮类色素 卟啉色素 醌类色素 焦糖类色素 β-花色苷及其他类色素
食用色素的特点
合成色素特点 优点:具有色泽鲜艳、着色力强、稳定性 好、无臭无味、易溶解、易调色、 成本低等优点。 缺点:与天然色素相比,大多数安全性较 低。
常用合成色素性质对比
名称 波长 光 苋菜红 520 胭脂红 508 赤鲜红 526 柠檬黄 428 日落黄 482 靛蓝 亮蓝 610 630 好 好 中 很好 很好 中 好 热 很好 很好 很好 很好 很好 中 很好 坚牢度 碱 苯甲酸 中 好 中 好 中 差 好 好 好 差 很好 很好 差 很好 水溶性 (g/100mL) SO 2 中 中 好 很好 中 差 很好 7 12 6 10 10 1 20
4、变色:有以下三种情况: ⑴各种着色剂溶解于不同的溶剂可能会产生 不同的色调和强度,在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 着色剂调色时更为突出。 例如1:黄色与红色配成的橙色,在水中色 调较黄,在酒精中较红。 例如2 :在酒类中,洒精的含量不同,同样 的着色剂会变成不同的色调。
⑵在调色、拼色工艺中,各种着色剂的坚牢 度不同,褪色快慢也不同,所以也可能引 起变色。 例如:水溶性靛蓝比柠檬黄褪色快,两者 配成绿色用于青梅酒的着色,往往出现靛 蓝先褪色而使酒的色泽变黄。
2.助色团:指本身并不能产生颜色,但当其与 共轭体系或生色基相连时,可使共轭体系或 生色基的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而显色。 常见的有: –OH、–OR、–NH 2 、 –NR2 、–SR、 –Cl、–Br等。
着色剂的发色机理
着色剂分子中既有发色团,又含有助色团, 它们通过共轭使着色剂可吸收可见光而呈 现不同的颜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