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9737a45482fb4daa58d4b95.png)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萧山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总体经济实力强劲,区域发展能力迅速,民生改善不断提高。
基于这样一个现实,需要进一步科学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法路径,建立科学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引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
萧山结合实际,在2003年1月的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实现由强县市型向都市型的转变的发展思路。
这个思路的提出,使萧山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渐渐凸显。
之后,在2003年7月区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做出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议,使全区基本形成(空间、经济、人口、社会、生态)五个一体化格局,并相继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
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按照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要求,以空间重组为突破口,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来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空间融合和社会进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杭州南大门,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
全区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2008年末总户籍人口12022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929人。
辖有22个建制镇,4个街道。
城区4个街道总人口269964人,其中非农人口200953人。
主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88年萧山撤县设市时的7平方公里扩展到2001年撤市设区前的26平方公里,至2008年达到54.43平方公里,成为杭州实力最强、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区域网络化大城区的框架初步形成。
2008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6.50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达到4.1:64.1:31.8。
全年财政总收入126.8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18亿元。
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5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569元,恩格尔系数0.356。
城乡一体化路径探寻——兼论“两分两换”嘉兴模式
![城乡一体化路径探寻——兼论“两分两换”嘉兴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356a7159f01dc281e53af0b9.png)
第2 期
牡丹 江大 学学报
J u n 1 o M d n in U i e s t o r a f u a j a g n v r i y
V . 0 o. O1 2 N 2 F b 20 I e. i
2 1 年 2月 01
文 章编 号 : 10 .7 7 ( 0 )0 .0 20 0 88 1 2 1 1 209 .3
小平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 : 城市支援农村 , 进农 业现 “ 促
( ) 乡规划一体化是龙头 一 城
推进城 乡规划一体化是城乡建设 、管理 、发展的基
本依据和纲 领 ,是一项综合性 、全局性 、基础性工作 ,
9 2
收 稿 日期 :2 1.81 0 00 .4 作 者 简 介 :陈 华彬 (9 4 ) 17一 ,男 ,安 徽 省 固镇 县 人 , 中共 宣城 市 委 党 校 讲 师 ,硕 士 ,研 究 方 向 : 管 理 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 的经验。
一
、
中国城市化水平极其低下 ,农村人 口占绝大多数 , 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产生 ,它是工业化的产物 ,也是工 业 的载体 。14 9 9年新中国成 立时 ,全国总人 口为 5 2 . 4 亿 ,农村人 口为 4 4亿 ,占总人 口的 8.%,而城市人 . 8 9 4
变职能 、理顺关系 、优化机构 、提高效 能,逐 步建 立城 乡行政管 理与服务一 体化机制 。 L 方面要通 过主管 和
主要 领导 的参 与 ,做好相关职能部 门的协调工作 ,确保 每项政策 都能扎扎实实地推进 ;另一方面要采取一定 的 激励措施 , 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 资源 , 促进人才 、资金 、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 四代 中央领导集体继续重视城 乡协调发展 。胡锦涛在十六届 四中全会 、20 0 5年召开的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路径选择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2fa8a311227916888486d77f.png)
1促 进 城 乡 一 体 化 发 展 的有 利 因素 . 改 革 开放 以 来 , 国 农 村 经 过 家 庭 联 产 承 包 责 任 制 实 我
破, 促使生产力在城 市 和乡村 之 间合理 分布 , 动城 乡经 济 推
和 社 会 生 活 紧 密 结 合 与 协 调 发 展 , 城 乡 经 济 社 会 融 为 一 使 体 、可 见 , 推进 城 乡 一 体 化 发 展 是 新 农 村 建 设 的重 要 任 务 之
二 、 国城 乡一体 化 发展现 状 分析 我
目前 , 国 已进 入 到 城 乡 一 体 化 发 展 的 关 键 时 期 , 实 我 要 现 城 乡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一 体 化 , 要 从 我 国 新 农 村 建 设 的 实 际 需 情 况 做 起 , 要 看 到 城 乡 一 体 化 发 展 的 有 利 因 素 , 要 认 清 既 又
实 现 城 乡一 体 化 , 城 市 化 发 展 到 一・ 高 度 的 产 物 , 是 定 足
人 类社会的必然 历史 过程 。早 在 l 纪 中期 , 乡一 体化 9世 城
就 已成 为 两 方 国 家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的 主 流 。在 我 国 ,9 8年 改 17
革 歼 放后 , 着 城 乡 之 问 隔 离 发 展 , 种 经 济 社 会 矛 盾 断 随 各 i 现 , 乡… 体 化思 想 逐 渐 受 到 重 视 。20 t 城 I 0 8年 1 0月 , 的 十 党 L 一 巾 全 会通 过 的 《 I 中 央 关 于 推 进 农 村 改 革 发 展 若 丁 届 叶共
,
是促进 新农村建设 、 决“二 ” 题的重要途径 。 解 二农 问 在 我 囝新 农 村建 设 过 程 中 , 于 城 乡 … 体 化 的 研 究 与 实 关 ・
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多元转型与路径选择
![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多元转型与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2e4ebc627e21af45b307a811.png)
度 、弓 人科 学 的 评 价 机 制 和 竞 争 机 制 。 1
城 乡 一体 化 发 展 中 的 多元 转 型 与 路 径 选择
上 海城 市 管 理 学 院 城 市 发 展 研 究 与 咨询 中 心 的 王 震 国主 任 在 2 1 年 第 5 的 《 海 城 市 发 展》 上 00 期 上 发 表 题 为 《 国 城 镇 发 展 的 多 元 性 与转 型 选 择》 的 文 章 ,认 为 城 乡 一 体 化 的 战 略 意 义 至 少 包 括 四 方 面 我 内容 : 是 通 过 统 筹 城 乡 经 济 发 展 ,可 以实 现 以 工补 农 、 以城 带 乡 、城 乡 产 业 优 势 互 补 的 良性 互 动 , 一 促 进 农 村 的 经 济 发 展 、农 民生 活富 裕 ; 是 通过 统筹 城 乡 两个 文 明 建设 和 空 间 布 局 一 体 化 ,可 以促 进 二 农 村 的 村 容 整 洁 和 乡 风 文 明 ; 是通 过 统筹 城 乡 社 会 事 业 和社 会 管 理 改 革 ,可 以推 进 农村 管 理 民主 、 三 社 会 事 业 得 到快 速 发 展 ; 是通 过 统筹 城 乡 发展 ,可 以实 行 工 业 反 哺 农 业 、城 市 支援 农村 ,让 广 大 农 四 民共 享 改 革 发展 成 果 ,并 逐 步 建 立 起 以工 补 农 、城 乡互 动 、协 调 发 展 的 新 型 城 乡关 系 。 为 此 ,王 震 国 认 为 , 目前 的 城 镇 发 展 面 临 多 元 转 型 的 选 择 。一 是 多 种 定 位 的 转 型 ,如特 色 定位 转 型 、形 态 定 位转 型 ,要 求 城 镇 应 根 据 城 乡一 体 前 提 下 的 内部 和 外部 市场 的现 实 需 求 ,根 据 当地 经济 、 社 会 、文 化 发展 的 阶段 特 征 ,根 据 地 理 、区位 、习俗 、资 源 等 的本 土特 征 以及 自 身 固 有 的综 合 优 势
科学发展观视域中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科学发展观视域中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ea2c5909b52acfc789ebc9f0.png)
积极探索科学发展观视域 中城 乡一体化建设 的路径选择 ,以
十 一届 三 中全 会 以后 ,随 着 改 革 开 放 的逐 步展 开和 社 会
便统筹城乡经济 ,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 这无论是对于全面落 主义现代 化建设 的顺利推进 , 村、 农 农业和农民问题得到 了高 实科学发展观还是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 良好 度的重视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实施 , 极大地调动了 的政策建议 ,都无 疑具 有重大 的理论价值 和深远 的现实 意 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 和主动性 ,而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所铸就
义。
一
的“ 离土不 离乡” 的运作模式无疑是有效衔接城市和农村 的桥
、
城 乡一 体 化 建 设 是 科 学 发 展观 题 中应 有 之 义
梁和纽带 , 这种 “ 亦工亦农 ” 的乡镇企业在大量安置农村剩余
建 国初 期 , 毫无 现代 化 建 设 经 验 可 言 , 加 上 以美 国 为 劳 动 力 、有 效 支援 工业 和城 市 化 发 展 等 方 面 发 挥 了极 为重 要 因 再 随 首 的西 方 国家 对 社 会 主 义 新 中 国 的 敌视 和全 面封 锁 ,我 们 只 的作 用 。随 着 乡镇 企 业 的深 入 发 展 , 着 城 市 化 的纵 深 发 展 , 能以 前 苏 联 的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设 经验 为借 鉴 ,事 实 上 选 择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 的进一步拓展 , 农 民工”作为一个 崭新 “ 可 农 了社会 主义计划 经济体 制及其 运作机制 作为我们 的发 展模 的名 词 载 人 了 史册 , 以说 ,“ 民工 是我 国改 革 开 放 和工 业 式 。 种 发展 模 式 过 分 追 求 政 府 的宏 观指 令 , 这 过分 强 调 高 度 集 化 、 城镇化进程 中涌现的一支新 型劳动大军 。 他们户籍仍 在农 中 、绝 对 平 均 和 群 众 运 动 ,这 在 建 国初 期对 于集 中有 限 的 人 村 , 要从 事非 农 产 业 , 的 在农 闲季 节 外 出务 工 、 主 有 亦工 亦 农 ,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https://img.taocdn.com/s3/m/3ad74c36eefdc8d376ee32f0.png)
(一)重点加强对农村的支持力度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大力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战略,制定适合中国农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战略。其次,拓宽投资来源,增加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率。要拓宽各种渠道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要注意拓宽利用外资渠道,适当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例,这是克服农业基础设施短缺的根本出路。同时要注意提高投资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规范投资、融资行为,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提高项目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做到合理布局,合理规划。第三,探索和完善新的经营管理体制。调整的基本思路是:对经营性、竞争性基础设施要按一般生产企业运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非竞争性基础设施实行以价值管理为主,以实物管理为辅的体制;对少数特殊行业和部门要适当、适机引入竞争机制,以克服垄断经营带来的低效率问题。
(二)城乡一体化的特征
依据城乡一体化的含义,其表现出丰富的内容特征和目标特征。
①内容特征
城乡一体化内容包括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和城乡政策措施一体化。加快城乡规划和产业布局一体化建设就是要求根据城乡资源的分布状况,合理编制交通、企业和城郊村的空间和地理位置,“形成区域分工合理、发展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得到充分利用的产业空间布局。”
城乡一体化取向下的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改革探讨
一、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
(一)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在我国,城乡一体化是针对我国城乡之间的户籍、劳动用工、社会福利、住房政策、教育政策以及土地使用制度等不同政策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分割格局而提出来的,其原意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隔离,创建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运行的融合机制。我国城乡一体化概念主要是从制度、体制范畴的角度考虑,而不是从地理空间范畴上的城乡产业布局的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
![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55565dc84254b35eefd346d.png)
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作者:蔚广森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年第07期[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但在城乡二元结构和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管理体制仍未改变,成为影响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大障碍。
本文以山东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例,探索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律和实现途径。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路径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4年1月12日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协调的制度安排,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协调,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实现城乡建设规划、市场体系、经济主体、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及生活方式的一体化的战略。
一、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1、城乡收入差距大。
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仍然相对较低。
据统计,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966元,而且主要用于吃穿住行,恩格尔系数较高,而城镇居民该项支出则为16,254元,有很大一部分用于发展和享受,恩格尔系数相比农村较低,也就是说,城镇居民一个人的生活消费相当于3个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并且这种差距一直处于扩大的状态,直接原因是由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
(表1)2、农业和非农业的差距较大。
农业发展见效慢,时间长,以目前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水平来看,利润空间小,发展前景不被看好。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景好,利润空间大,所以人们逐渐导向现代服务业,农业和非农业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3、现有城镇化水平低。
大力发展城镇企业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但是一些地区城镇化水平滞后,城镇企业发展前景不好,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工业化进程和经济水平的提高,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失去了吸纳就业的优势,削弱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
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01916dcad5bbfd0a79567364.png)
NON YE Z G ONG NG HE
镇化 : 城乡一体化 的路径选择
信 阳师 范 学 院 历 史 文化 学 院 郭 立场
当 前 , 全 国 约 有 6 % 人 口 在 农 0的 村 , “ 中国 、 市场” 矛盾突出 , 使 大 小 的 拖 住 了 扩 大 内需 刺 激 国 民 经 济 增 长 的 后 腿 。 如果 能 够 建 立 适 当 的制 度 环 境 , 借 市 场 需求 来 推 动 农 业 生产 , 该 可 以 走 应
现 阶 段 我 国 农 民 群 体 所 承 受 的 是 “ 向 度 ” 贫 困 。 民 的市 民化 适 应 总 多 的 农 体 采 说 还 处 于 一 个 较 低 的 水 平 。 农 民 苫 。 是苫 在 种 地 、 收 成 没 有 收 入 ; 一 有 二 是 苦 存 没 地 可 种 , 计 无 着 ; 是 苦 在 生 三 没 钱 看 病 , 钱 送 孩 子 上 学 ; 是 苫 在 没 四
在 社会 的 边 缘 。 城 镇越 来 越 现 代 化 , 农
苦 , 业 真 难 , 当 今 中 国 不 可 回 避 的 农 是
一
村 城 镇集 聚 的 经 济 社会 过 程 。解 决 “ 三
农” 问题 , 须 从 农 村本 身 挖 掘 出路 , 必 突 破 口 就是 加 速 农 村 城镇 化 进 程 。 “ 乡 城
一
个严峻现实。
体 化 ” 的路 径 选 择在 于 农 村 城 镇 化 。
江西省城乡一体化路径探析
![江西省城乡一体化路径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a62e6414fc4ffe473368ab54.png)
江西省城乡一体化路径探析【摘要】江西省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快车道,要在快速发展进程中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形成江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就必须把新农村建设与加快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关键词】江西省;城乡一体化;路径1.城乡一体化提出的基本内涵城乡一体化,是指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条件下,在保持城乡各自特色的基础上,资源、人口、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双向作用,城乡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这是一种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社会结构。
具体而言,城乡一体化包含着以下几方面的内涵:一是,体制的一体。
打破城乡市场和空间的体制分治和要素分割的制度障碍,实行经济运行机制的融合;打破原来户籍制度下的城乡人口隔离和不流动,创建一个城乡人口既有自由穿梭权利、又有合理调控的人口管理机制。
二是,经济的链接。
根据城乡特点,在发展农村型产业(农业经营)和城市型产业(工商业经营)的基础上,建立城乡产业关联和链接。
经济融合还表现在两种产业的经营同质性不断增强,有着趋同与相互依赖的特征。
三是,空间的融合。
合理利用城乡空间,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妥善安排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之间基础设施衔接和配置一体化,在兼顾各方面利益的基础上促进合作、有序竞争、共享设施。
2.江西省城乡一体化路径选择的依据2.1理论依据江西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最基本、最有利的理论依据,就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同中国农村发展特点相结合的成果。
中国化的科学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江西省城乡一体化实践的理论依据所在。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了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极大丰富和推进了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关于发展的思想。
推进潼南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探析
![推进潼南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646e0dbe65ce050876321325.png)
一
障。 三、 推进 城 乡一体化 发展 的几 点建 议
交互作 用推 动潼南 城 乡一体 化发 展具 有更 为现 实 的 可行性 。 方面 , 一 注重 内生力 培 育提升 ; 另一 方 面 , 加 强政府 外力 供给 。使 内外两 种力 量相 互协 同共 同发 挥作用 产 生合力 ,作 为推动 城 乡一体 化发展 的强大 动力 。 ( ) 三 工业 崛起 与农业 产业化 为 产业 支撑 产业 支撑是 城 乡一体化 发展 的重 要条 件 ,工业 化水 平直 接左右 着城 乡一体 化 发展程 度 ,农 业 产业 化程度 影 响城 乡一体 化发展 水平 。 潼南 而言 , 就 发展 起步 晚 、 点低 , 起 先天 处于后 发 劣势 。加之 积 累大量 历史 问题 , 导致 城乡 一体化 发展 推进 缺乏 经济 支撑 , 实质 上是 缺乏产 业支撑 。 因此 , 南必 须 以现实 为基 潼 础, 综合 考 虑 “ 农业 大 县 、 工业 小 县 ” 的基本 县 情 , 旗 帜鲜 明地把 发 展特 色 工业 作 为发 展 的第一 要 务 , 把 推进农 业 产业化 作 为增加农 民收入 、缩小 城 乡差距 的重 要途 径 。推 进农 业工业 化 , 工业 特色化 , 现农 实 业产 业化 与工业 化 的有机 融合 、 协调 发展 , 为城 乡一 体化 发展 提供 强有力 的产业 支 撑 。 ( 城 乡空 间优 化 与产 业调整 为 引擎 四) 从一 定意 义上看 ,城 乡一 体化 的发展 就是 产业 空 间和城 市空 间 的耦 合变 动过 程 ,城 乡一 体化 发展 必然 要求 城乡产 业 空间 、 市 空间进 行调 整与 整合 。 城 产业 空 间与城市 空 间 的调 整 和优化 ,必然 又会 对城 乡一 体化 发展 产生 强大推 动力 ,成 为推进 城 乡一体 化发 展 的新引擎 。 目前 , 南三 次产 业结 构不合 理 、 潼 城 乡二元 结构特 征 明显 、城 市 化率低 为产 业调 整 和 推进 城市 化都具 有 巨大空 间 ,为城 乡不 同空 间逐 步 实现 均衡 协调发 展 提供有 力条 件 。 一方 面 , 产业 空 间 变动 为城 市空 间优化 提供 直接 动力 ; 另一 方面 , 城市 空 间结 构优 化 又 为产 业 空 间调 整 提供 了空 间依 托 。 产业 空 问调整 和城 市空 间优化 产生 的合 力必将 成 为 推进 城 乡一体 化加 速发展 的 引擎 。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4c0739e34693daef5ef73dbb.png)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作者:王健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13期摘要:三农问题的存在,使中国经济社会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这种“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着中国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和现代化的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城乡发展;三农;一体化;问题;途径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043-02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这是党中央在正确把握中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矛盾、新挑战、新机遇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创新性和针对性。
一、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乡发展一体化中的“一体化”,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实现发展运行状态上的统一协调,即改变现行的城乡经济社会分割运行及其分别治理的体制和机制;二是消除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和人民享有上的矛盾,就是要达到城乡发展条件基本一致、人民生活水准均等化。
开创一种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真正走出现实中的城乡二元结构,无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1.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从根本上解决新阶段三农问题、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目前的三农问题是一个难点,即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完全突破。
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突破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思想束缚,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城乡互补共促、共同发展的格局。
2.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社会结构转型的必然要求。
近些年来,中国城乡人口流动加剧,但在现有户籍制度下,农村人口的长期外流将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是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加剧城市就业、交通、住房等公共资源的供给紧张,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产生城市发展综合症;二是农村青壮年人口的外流,容易造成农业生产缺人手、农民老龄化以及农村“三留守”问题,如果不能有序引导人口合理流动,会极大地削弱农村发展活力,使农村发展陷入落后恶性循环圈。
浦东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条件与路径选择
![浦东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条件与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8bfa6216fad6195f312ba613.png)
试乡 发展, 取得一定效果
主 要是 率先 在推 进城 乡~体 化 发展 中进 行 的制 度 创
行区镇合署办公, 对区域发展进行统一规划、 统筹管理。二
是推进 乡镇机 构改革。选择唐镇 和北蔡镇推进 乡镇机构 改
蓬新 创 劳动 安 办法,在2 g9 年 期,东 。 新 力 置 早 0 ̄2 0 代中 浦 t,
革 的 “ 个着 力 ” 三 之一 就是 消 除城 乡二 元体 制和 社会 结构 。 浦 东在 2 0 0 3年首次提 出了到 2 0 0 年基 本消除城 郊二元 1
发展的重要举措。2 0 年 6月中央批准浦东新区作为我 05 国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 , 要求浦东必须着力探索, 大
一浦东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条件分析浦东新区在城乡二元体制方面与全国的情况基本相似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初浦东开发开放以来浦东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财力增长迅猛为浦东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继而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有所作为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持
维普资讯
我 国在 现代化建 设过 程 中 。 乡二元结 构已 成为 经济 城 社会发展 的严重 障碍 ,推进城 乡一体 化成为推 动经济 社会
一
发展。本文拟就浦东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条件进行 分析 , 在此基础上探讨今后浦东城乡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一
体化 发展奠定 了 础 基 近1 8年来 , 开发开放 实现 了跨越 式发展 , 质一 浦东 经济
4 8
、
浦东推进城 乡一体化发展 的主要条件分 析
浦东新区在城乡二元体制方面与全 国的情况基本相
配套 改革 以来 ,浦东在探 索统筹城 乡发 展 的路 径过程 中先
加值 1 3 . 1 4 8 2 亿元,增长 1 .名 8 8 ,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
![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https://img.taocdn.com/s3/m/71abd4a1a417866fb94a8e5e.png)
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在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了改变和农村二元制结构,需要我们对城乡进行统一的管理,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我们对城乡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这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趋势,是我国农村社会自然发展的必经过程。
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更好的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能够更好的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追求。
本文主要就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帮助。
标签: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现实路径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在管理过程中实行的城乡分割式的管理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城乡二元制管理模式。
这样的体制结构在一定程度是上对我国城乡和农民的联系产生了隔阂,严重影响到了城市化的进程。
随着最近几年,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对城乡进行统筹管理,积极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了我国农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城乡统筹就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保证农村对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进而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点,其实现的条件是要保证我国农村地区生产力发达,经济水平上升到一定的位置上,充分发挥城市和乡镇的各个优势,充分的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保证城乡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最终促进城市和农村协同发展。
一、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分析在积极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想全面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就需要我们采取战略的眼光,运用统筹发展的新思路,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关键一点就是要以工业发展带动农村农业发展,以城市的经济发展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对于形成一种全新的城乡经济格局十分的重要。
而这其中的重点工作就是做好城乡的统筹,可以说以城市带动乡镇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以城市带动乡镇的统筹方式能够实现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和促进,并将乡镇周围的农村更好融入到社会发展过程中。
浅析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村民自治的路径选择
![浅析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村民自治的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55f4e941f7ec4afe04a1df3b.png)
【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1 0 — 0 9 【 基金项 目 】 黑 龙江农垦总局 2 0 1 0年软科学 重大项 目“ 城 乡一体化进程 中的黑龙 江垦区农业经 营管理体制改革 问题研究” 的子课 题“ 马克 思 主义现代化理论视 阈下 的城 乡一 体化发展研究 ” ( H N K 1 0 A 一 1 3 — 0 9 ) 【 作者简介 】王秀芬 ( 1 9 7 9 一 ) , 女, 黑龙江绥芬河人 , 黑龙江八 一农 垦大学人文社会科 学学院讲 师, 研究方 向: 政治哲 学及政 治理论 。
村 民 自治的路径选择则是关乎村治成效 的首 要问题。当前我国村 民 自治应体现为 自发 性演进 与强制性推进两种路径的 交互选 择, 而总的趋 势则是 由国家权力支持 的外在规制 转变为村庄 自主 内生的模式。 【 关 键 词 】 城 乡一体化 ; 村民 自治 ; 自主 内生; 规制
【 中图分类号 】 F 3 2 0 .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4 — 2 7 6 8 ( 2 0 1 3 ) 0 2 — 0 1 3 5 — 0 3
党 的十八大报告清晰地指 出, 解决 “ 农业 、 农村 和农 民” 问题是全党工作 的重点 ,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 决“ 三农 ” 问题 的根 本途 径 。 进 一步 强调 在今 后 的工 作 中 , 将 以农村 产权 制 度改 革 为核 心 , 以新 农 村建 设 为抓 手 , 以“ 经济市场化 、 社会公平化 、 管理民主化 、 农村现代化” 为取向 , 统筹推进城乡规划 、 产业发展 、 市场体制 、 基础 设施 、 公共服务 、 村民自治管理等 , 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显而易见 , 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是农村生产力实 现飞越 的过程 , 是农民收入迅速增长的过程 , 更是保障农 民参与和管理农村事务 , 表达 自己意愿 , 真正实现 自治 和 民 主 的过程 。 村 民 自治作 为农 村 基层 民主 的制度 形 式 和重 要 内容 , 它对 城 乡一 体化 进程 的推进 及农 村 现代 化 建设 意 义 重大 。 可 以说 , 在 我 国要 不要 进行 村 民 自治 , 这是 没 有任 何 理论 争议 的 , 但 是 怎样 展 开 村 民 自治 , 即村 民 自治 的实 现 路径 是 怎样 的 , 却是 众说 纷 纭 , 甚至 莫 衷一 是 。第 一种 观 点认 为 , 村 民 自治 的正 当性 就 在 于 自治 , 因而 必然 是 走自 发演进的道路 , 不然就不能称其为“ 自 治” ; 第二种观点认 为, 不能泛泛地谈论村民 自治 , 我 国的村 民 自 治是 在我国农村场域实施的 , 符合我 国国情的村民 自治只能靠政府推进 ; 第三种观点认 为 , 不能片面地选择某一条 路作为村治的唯一方式 , 村民 自治应该将两者相结合 。以 自上而下的政府推进为主导 , 以村庄 的内在推动演进 为辅。 这些争论 , 虽然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 但也都存在明显不足。 我 国村民 自 治 的路径选择应该体现为是两种 路 径 的 良性 互 动 , 但要 明确村 庄 内生力 量 的 主导 作 用 , 辅 之 以政 府 的外 在支 持 , 即 总 的趋 势是 由 国家 权力 支 持 的外在 强 制转 变 为村 庄 自主 内生 的模 式 。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取向与路径选择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取向与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873cf9f1770bf78a65295427.png)
城乡的统一化 ; 反过来 , 体制政策以及社会公共资 源城乡的统一化 , 对经济 的 “ 城乡一体化” 发展产 生重大 的影 响作用 。 二 、 城 乡一体 化 ”形成 的社会 背 景 与政 策 演 “
变取 向
乡一体化, 实质是要使要素的配置从单纯有利 于
促 进城 市发 展转 向有 利 于促 进城 乡 均衡 发展 。二 是 体 制政 策 城 乡 的 统一 化 。城 乡实 行 两 种 体 制 、
来 特 别 是 改 革 开 放 以来 , 国 经 济 与 社 会 发 展 经 我
农 业 现代 化 道路 , 立 以工促 农 、 建 以城带 乡 长 效机 制 , 成 城 乡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一 体 化 新 格 局 。 42 形 ”『 1) ( P 在 描绘 全 面小 康社 会 新要求 时 , 出 了 “ 盖 全社 提 覆 会 的公 共 文 化 服 务 体 系 基 本 建 立 ” “ 盖城 乡居 、覆 民 的社 会 保 障体 系 基 本 建 立 ” “ 人 享 有 基 本 生 、人 活 保 障” “ 人享 有基 本 医疗卫 生服 务 ”4 等充 、人 【 】 满 公平 正义 色彩 的新 目标 。
中 国共 产 党 第 十 七 次 全 国代 表 大 会 提 出 了 “ 乡 一 体化 ” 展 的 新思 路 , 我 国经 济 社会 又 城 发 为 好又快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新 的方 向。那么 , 究竟 什么是 “ 乡一 体化 ” 城 发展 ,城 乡一 体化 ” “ 发展 新 思路 是 怎样形 成 的 , 现 “ 乡 一体 化 ” 实 城 发展 的基 本 路径 是什 么?本文 拟对此 做肤 浅 的探讨 。
“ 城乡 一体化 ”发展 的 内涵 体 系包括 三个方 面 的 内容 , 以概 括为 可 “ 三化 ” 一 是 生产 要 素城 乡 : 之 间 的配 置 科 学 化 。包 括 工农 产 品交 换 、 蓄 利 储 用 、 地征 收 、 土 劳动 力转 移 等 。在 这个 层 次推 进城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与目标定位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与目标定位](https://img.taocdn.com/s3/m/9e022863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bd.png)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与目标定位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逐渐面临着人口外流、资源荒疡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农村建设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就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与目标定位给予探讨。
二、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对农村环境的提升,更是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它的意义在于让农村地区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乡之间的差距。
三、路径选择:产业发展农村地区应该选择以产业发展为路径,通过发展现代化农业、农村旅游等产业来推动新农村建设。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推广、乡村旅游等方式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
四、路径选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
在这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
同时,可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出更加便利和完善的农村生活环境。
五、目标定位: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是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为此,可以推行农村环境整治,加强农村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等工作,减少农村环境的污染问题。
同时,可以加强农田的保护和耕地的合理利用,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六、目标定位:农民生活改善新农村建设要以农民生活的改善为目标。
通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和福利待遇,从而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还可以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条件,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七、目标定位:人才引进与培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
可以通过提供优厚的待遇和政策支持,吸引一批有能力、有经验的人才来到农村地区工作和生活,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还要进行农村人才的培训和教育,提升农村人才的综合素质。
八、目标定位:城乡融合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可以通过建设农村社区、推动城乡交通一体化等措施来实现城乡之间的互动和融合。
新时期垦区城乡一体发展的路径选择——以黑龙江垦区为例
![新时期垦区城乡一体发展的路径选择——以黑龙江垦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4368cdfc1c708a1284a445c.png)
[ 三农问题 ]
新 时期 垦 区城 乡 一体 发 展 的路 径 选 择
— —
以 黑龙 江 垦 区为例
曲丽 丽 , 王
敏
( 东北农业大学 经 济管理学 院, 哈尔滨 103 ) 500
[ 摘
要】统 筹城 乡发展 , 推进城 乡 一体 化 , 是打破 城 乡二元体帝的 必然选择 。黑龙江 垦区在“ 城、 J 抓 强工、
m iiitgae e eo m n. Re lmai o ub na d nI l c n mi n ds ca e eo me i h itga o rc s .teei o ih o e d n ne rtd d lp v e t ca t f r a n Ja o o ca o ild lp m nte ne rt n p oe s h r sn thg vn l n o e v i
带农” 筹方针的指导下 , 了加快推进 垦区城 乡一体化发展 的战略部署 。在 垦 区城 乡经济社会发展 一体化 统 实施 建设的进程 中 , 存在着经济发 总体水平不 高、 展 社会结构 性矛盾 突出、 政 管理体制 不顺 和社会 保障体 系不 完 行 善 等诸 多问题 , 从提 高经济发展总体水平 、 : 乡建设规 划和 产业发展 、 化行政 管理 体制 改革和 建立健全 统 簪城 深
Ke r :e lma o ra;u b na drrlitga o ywo ds rca t i n ae ra u ne rt n;p t n a i a h
垦 区主要的任务是开垦荒地 , 以便进行农 业 生产 。黑龙江垦区总面积 54 万平方公里 , .3 占全
省土地总面积 的 1.% , 2 2 是全国规模 最大、 机械 化最高的国有农场经济 区域 , 国家重要 的商品 是 粮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黑龙江垦 区以 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 坚持“ 抓城、 强工 、 带农 ” 的统
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容
![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2d82d92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a0.png)
一、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相互交流、互相促进,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种发展是在保持城市和农村各自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城乡之间的通联和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二、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意义1.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可以实现城市和农村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2.推动产业升级: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可以促进城市与农村产业的互相融合,推动农村产业的升级转型,提高农民就业和收入水平,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3.改善生态环境: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实现城乡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4.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可以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通联和合作,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
三、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1.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全面深入。
2.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城市与农村的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有序流通和互动,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3.发展融合性产业:推动城市和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城市企业到农村投资开发,支持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4.建设现代化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打造宜居宜业新农村,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5.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乡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支持:加强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制定并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法律支持。
城乡一体化路径选择:三化同步,三区共建
![城乡一体化路径选择:三化同步,三区共建](https://img.taocdn.com/s3/m/a435eb006c85ec3a87c2c517.png)
、
城乡一体化 路径理论模式
认为是科学 的和有现实依据。事 实上这种工业化 、城
Hale Waihona Puke 城乡一体化的提出源于我 国典型 的 “ 二 元社会 ”
镇化 与农业现代化之 间的主次扭 曲定位使我国付出了 格局 ,因而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阐释也就试 图从城 乡
代价 ,人 口大量往大城市集 中,城市病 骤现。农业 因 两个 系统 的经济 、社会 、生态等方 面出发去寻求一种 劳动力过量外流和长期投入不足而岌岌可危。 由于城 城 乡共 同的发展 目标和模式 。在综合不 同学者对城 市吸纳人 口能力暂 时不足 ,导致进入城市的农 民无法 乡一体化认识基础上 ,本文认 为城 乡一体化本质 ,在 享受 到公共 服务 和社会保 障 ,增 加社会 不 和谐 因素 。 于消除现存 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使高度的物质
城乡分割 ,城乡差 距不 断扩大 , “ 三农” 问题突 出 , 文 明与精 神 文明达 到 城乡共 享 。如 何实 现城 乡一 体
我国城乡经济社会 发展形成 了典 型二元结构 ,城镇化 化 ? 目前理论界有 以下两种主要理论模式 :一是工业 进程受到制约 ,工业化后劲不足 ,城乡发展严重不协 化 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实现二元 结构 到一元结构转 调。验证 了认识误 区 ,认为工业化是富裕的原 因,而 变 ;二是通过消 除旧的分工 ,走城 乡融合道路 。 不是富裕 的结果 。从经济学常识可知 ,农村和城市是 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 动 ,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村 美 国学 者 阿瑟 ・ 刘 易斯 ( Wi l l i a m A r t h u r L e w i s ) 书提出了二元 经济结构模 型 。在二元 经济模 型 中, 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 、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 ,农村发 在 1 9 5 4年 出版 的 《 劳动 力无 限供给 下 的经 济 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直处于城乡二元结构状态,人为地割裂了城与乡的有机联系,造成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诸多社会矛盾,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深入分析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清晰勾勒了农村改革发展的路径,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做了实实在在的战略安排
一、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从各地区实际出发创造出最佳模式
中国的发展来自实践,来自基层。
城乡一体化道路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是从本地实际出发,遵循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产物。
全国广大农村在经济发展程度上不尽同步,在区位优势上各具特色,在所处地理位置上各有特点,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也大不一样,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思路和对策,决不能搞“一刀切”,要鼓励各农村地区,从本地实际出发,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各地区在具体实践中,本着有利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原则,科学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稳妥推进,赢得了基层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不断解放思想破解“三农”难题
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不断解放思想。
我国农业人口众多,耕地和水资源严重不足。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的初步实践都充分印证了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有“跳出农村看农村、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民看农民”的新思维,努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实现从单一到复合的转变。
一方面是“人要拉出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土地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另一方面是“钱要投进去”,既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发展的扶持,也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还要合理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提高农村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
党的十八大突出强调:“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重视和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不仅制约着基层政府的施政能力,而且影响着统筹城乡的实际效果。
只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膨胀县域经济规模,才能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否则,推进城乡一体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很多贫困县能够从贫困落后的经济状况中走出来,而跃居中国百强县之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支撑,带动了农村经济繁荣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比较好地促进了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
实践证明,县域经济越发展,区域经济实力越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底气越足,成效也就越好。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在政策创新、体制和机制改革上下功夫
城乡二元结构是被“城乡分割、一国两制”逐步固化的体制和制度安排的结果。
虽然这种体制和制度安排在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多次调整,但至今仍未根本消除,导致城乡差距长期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增长滞后等问题,成为我国发展方式转型难以治疗的顽疾。
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依靠结构性改革,通过政策创新、体制改革、制度安排和机制建设,破解城乡二元结
构,保证城乡一体化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
首先,推进城乡一体化要以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重心。
农村目前最重要的生产资源仍然是土地资源。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核心在于深化农村土地产权改革。
要在确保农民土地权益不受侵犯的前提下,加快健全农村集体建设土地流转市场。
逐步实现农村集体土地与城市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同权”的流转模式。
其次,推进城乡一体化需要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基础。
城乡一体化最核心的目标,在于最终消除长期的制度基础。
加快社会事业在城镇的完善和向农村的延伸,尽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国民教育服务制度、城乡统一的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障制度,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统一的社会救助制度,城乡统一的住房保障制度,城乡统一的公共交通服务制度等等,最大限度地缩小现存的城乡差别,使城乡居民公平分享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
五、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加快政府转型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需要多方面的政策、体制和制度条件。
创造这些条件是各级政府的职责。
因此,各级政府应该通过自身改革和建设,为城乡一体化营造逐步完善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推进城乡一体化,政府必须通过自身改革,
首先,政府必须通过自身改革,突破目前城乡分割、公共资源集中在城市的行政管理体制。
目前各级地方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分工不清晰,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多头监管导致责权不清、协调成本高、组织绩效低、行政资源配制不合理;决策权、规划权、调控权上移和集中不够,服务、监管重心下移不够等现象,各级政府有责任进行组织再造,合理界定各级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责任和职能,理清政府横向部门之间与纵向层级之间的权责边界,形成“权力明晰化、职责无缝化、管理一体化”的政府职责体系,以突破部门与区域利益格局,实现行政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城乡一体化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其次,推进城乡一体化,各级政府要积极探索城乡互动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政府需要明确界定不同主体在城乡一体社会管理体制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
各级政府作为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体制中的责任主体,要适应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以促进城乡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要健全城乡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统一城乡新型社区发展的目标和标准,把城乡社区都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