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的分析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内科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的分析研究
目的分析研究神经内科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4月~2012年4月所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自制问卷和焦虑抑郁量表,从患者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分析调查。结果神经内科的门诊患者中抑郁症状为阳性者占所有就诊患者的37.5%,焦虑患者症状为阳性者占37.5%;伴有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阳性率和评分均高于没有神经内科疾病患者,抑郁和焦虑患者症状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有密切关系。结论焦虑和抑郁症状是神经内科的普遍现象,并且与年龄的增长呈正相关,文化程度越高发病机率越大。
标签:神经内科;焦虑与抑郁;分析研究
就诊于神经内科门诊的患者主要以心悸、周身不适、头晕等躯体症状作为主诉,但是一部分患者神经系统查体并没有阳性体征,影像学等实验室检查也没有发现与上述症状相关的全身疾病或者神经系统疾病[1-3]。本次研究神经内科门诊患者抑郁与焦虑症状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更加深入了解神经内科门诊患者的症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4月~2012年4月所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女123例,年龄25~67岁,平均(45.9±11.3)岁,男77例,年龄24~66岁,平均(44.9±11.4)岁。大专以下学历120例,大专或者大专以上80例。23例教师,30例医护人员,13例会计,34例个体,70例工人,30例无职业。发病前55例患者有不良生活事件。
1.2 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综合医院抑郁焦虑量表[4]进行分析调查,接受调查的患者分为没有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组和伴有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组。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提出14个问题,要求患者回顾近一个月的心理状况回答。综合医院抑郁焦虑量表包括抑郁和焦虑两个亚量表,各有7道题针对抑郁和焦虑症状。等级分为0~3,即抑郁和焦虑的最高分小于21分,0分为最低分。抑郁和焦虑的两个量表分值划分:无症状0~7分,症状可疑8~10分,症状肯定存在11~21分。8分为评分起点,有症状和可疑者为阳性[5]。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个样本率的比较用x2检验,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伴有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组抑郁和焦虑评分均高于没有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有患者抑郁和焦虑的发生情况见表2。伴有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组和没有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组抑郁与焦虑阳性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4。抑郁和焦虑患者的症状与性别、文化程度、年龄等相关,HADS抑郁分和焦虑分与年龄正相关,学历高者和学历低者比较,高学历者评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抑郁和焦虑评分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竞争压力增大,人民躯体疾病伴有抑郁、焦虑症状的发生率正在增加[6-8]。加强防治躯体疾病伴有精神症状,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迫切任务。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和社会节奏的加快,增加了人们的心理负荷,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发生率在不注意调节的人群中增加[9]。神经内科疾病比如帕金森病、脑血管疾病、原发性高血压、偏头痛等慢性病的病程缓慢反复,病情进行性发展,患者工作能力、生活能力下降、经济收入降低,进一步引起病情变化[10-12]。这些慢性疾病患者中情绪障碍普遍存在,但是本次研究尚不能说明哪种疾病更容易伴发焦虑或者抑郁症。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伴有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在抑郁和焦虑评分方面均高于没有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他们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组和没有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组抑郁与焦虑阳性率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从本研究的结果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抑郁和焦虑患者的症状与性别、文化程度、年龄等相关,HADS抑郁分和焦虑分与年龄正相关,学历高者和学历低者比较,高学历者评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抑郁和焦虑评分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焦虑和抑郁症状是神经内科的普遍现象,并且与年龄的增长呈正相关,文化程度越高发病机率越大。在对此类患者的躯体性疾病进行治疗时,医务工作者要从社会、生物、心理等多方面入手,及时选择抗抑郁抗焦虑药物和心理干预,解除患者抑郁与焦虑的负面情绪,综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7]。
[参考文献]
[1] 王泽帅,马建军,李学,等.神经内科门诊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12):51-52.
[2] 张朝霞,陈玉丰,曾国华,等.脑卒中后抑郁病人实施心理护理及人文关怀护理的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2010,21(12):1908-1909.
[3] 海丽红,李瑞刚.急性脑卒中患者不同护理方案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4(1):156-157.
[4]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S].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1999:256-287.
[5] 韩利,梅翠红.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分析级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1,28(17):12-13.
[6] 朱雪丽.心理干预辅助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80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6):43-44.
[7] 付朝伟,徐飚,詹思延,等.中国四城市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患者抑郁、焦虑现况研究[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6,9(27):803-804.
[8] Linda S,Sushmita S,Ralph W.Depression and other mental health diagnoses increased mortality risk after ischemic stroke[J].Am J Psychiatry,2004,161(9):1090-1095.
[9] 丁宇杰,朱卫明,陆光华,等.急性期脑卒中后焦虑患者171例的临床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19(2):113-115.
[10] Nomura T,Inoue Y,Miyake M.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stless legs syndrome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J].Movement Disorders,2006,20(3):380-384.
[11] Park A,Stacy M. Non-motor symptoms in Parkinson’s disease[J].Journal of Neurology,2009,256(3):293-298.
[12] 徐平,肖波,郭桂香,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3,20(2):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