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鱼礁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鱼礁介绍

人工鱼礁——指为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增殖渔业资源,在海洋中设置的构筑物。它是人为设置在水域中的构造物,人工鱼礁是利用生物对水中物体的行为特性,将生物对象诱集到特定场所进行捕捞或保护的一种设施。人工鱼礁的设置可改善鱼类生存环境,为鱼类建造良好的“窝巢”。鱼礁是海底的隆起物和堆积物,其上附着和生长着大量饵料生物,诱使鱼类积聚,有“海洋牧场”、“鱼类粮仓”之称。

一、人工鱼礁建设的必要性

说起人工鱼礁,很多人并不陌生,在渔业资源不断衰退的今天,作为海洋牧场的重要组成,这些人为在海中放置的堆积物成为大海的守护者。它们不仅能保护、增殖鱼类,还能修复区域生态,且有改善水质、减少赤潮、阻止海底拖网作业等作用。

人工鱼礁为什么能够达到吸引鱼类的效果:这是因为迎流面附近产生上升流,海底丰富的营养物质随海流被带到上层水体,提高礁体附近水域营养物质的含量;人工鱼礁表面还能附着大量海洋生物,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从而达到吸引鱼类的效果。

人工鱼礁是海洋牧场(或海洋农牧化)系统工程的重要

组成部分。人工鱼礁的建设对整治海洋国土、建设海洋牧场、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促进海洋产业的升级和优化、带动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修复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增殖和优化渔业资源、拯救珍稀濒危生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陆源工业和生活废水排入海洋,造成近海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目前频发的赤潮现象就是强有力的信号。而人工鱼礁建设能形成一个生物保护圈,利用各种营养物质的循环关系,各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形成一种和谐互利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利用不同材料和构造的人工鱼礁,能为各种微生物提供附着基,形成天然的生态系统。而礁区形成的上升流、线流、涡流又利于水的循环,久而久之,改善区域内海洋生态环境。

过度捕捞是造成海洋渔业资源退化的主要原因。虽然我国通过实行禁渔区、禁渔期、休渔期、自然保护区等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过度捕捞,但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恢复。通过投放人工鱼礁,不仅能对鱼类等海洋生物起到聚集效应,同时还能形成海洋上升流,使海水底层的营养盐涌升到上层,供海洋生物生长繁殖。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重,加强环境修复、构建人工鱼礁已成为我国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规划。通过扩

大人工鱼礁投放规模,科学规划,能够逐步建设形成拥有丰富渔业资源、鸟类资源、生态景观及旅游设施的人工岛屿,从而取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二、各国人工鱼礁发展史

我国的人工鱼礁历史非常长,早在中国明朝嘉靖年间,现广西北海一带的渔民已会在海中设置类似装置。他们用数十根大毛竹插入海底,形成竹篱笆,并在其间隙投入石块和竹枝等,能大大提高渔获量。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人工鱼礁”。

真正人类建造人工鱼礁渔场,可追溯到19世纪。早在1860年,美国渔民就发现鱼礁的作用。当时由于洪水爆发,许多大树被冲入海湾,这些树上很快就附着许多水生生物,在其周围诱集大量鱼类。渔民由此得到启发,开始用木材搭建格笼,装入石块沉入海底,引来鱼群聚集。其后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人工鱼礁建设得到迅速发展。今天,美国建礁范围已大大扩展,从东西沿海到南部墨西哥湾,以至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都有其踪影。仅1983年就建造了一千多个鱼礁群,每个礁群的体积均有数万立方米。

日本是世界上人工鱼礁开发和利用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人工鱼礁研究和开发方面投入数十亿美元资金,其对人工鱼礁、人工鱼礁渔场、人工鱼礁增养殖场的研究历史较长,

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今的人工鱼礁业,已成为日本水产业中一个重要的产业和研究领域。日本沿海遍布的7000多处由人工鱼礁形成的渔场,不仅恢复了曾经被污染的海域生态环境,还促进了沿岸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日本1975年颁布了《沿海渔场整备开发法》,将人工鱼礁的建设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投入600亿日元(相当于人民币42亿元)用于鱼礁建设,建礁体积每年约600万空方,在建礁决策、礁址选择、礁体建造、效果调查等方面,由政府、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业、渔协密切合作,走上持续、有效、实用的道路。如今,日本人工鱼礁建设由渔获型鱼礁向资源增殖型和环境改善型并举的方向发展,并加强休闲渔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使休闲渔业成为集海上观光、垂钓、潜水、娱乐于一体的新型生态产业。

1995年7月,香港推行耗资1.08亿元的“人工鱼礁计划”,旨在通过建设人工鱼礁来改善本地的渔业资源和修复海洋生态系统。通过长期跟踪监测,调查人员已观察到200多种恋礁性鱼类,礁区附近海域的生物资源得到有效的恢复。

三、我国人工鱼礁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国人工鱼礁建设事业开始于七十年代末。1979年6月,广西钦州地区防城县的水产工程技术人员在前人生产经验

的基础上,首次研究设计和制造了26座小型沉式单体人工鱼礁,投放于该县珍珠港外的白苏岩附近水深20米处。试验取得初步成功后,1980年8月扩大了试验,设计制造了石块和废船鱼礁、小型钢筋混凝土鱼礁、大型浮沉结合鱼礁、大型沉鱼礁等多种鱼礁,投放地点也从防城逐步扩展到北海、合浦、钦州等地沿海。

1981年起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南海水产研究所先后在山东胶南、蓬莱和广东省大亚湾投放悬浮式人工鱼礁,电白、南澳沿海投放了人工鱼礁,并进行了相关的试验研究工作。此后,广东、海南岛、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西等省都进一步扩大了人工鱼礁的试验和建设规模。由于人工鱼礁建设投放大量资金,而当时的国情国力所限和对人工鱼礁建设认识上的不足,人工鱼礁的投入较小,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近年来,我国沿海人工鱼礁建设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山东烟台利用沉放报废渔船、投石等造礁手段,在长岛、芝罘、牟平、海阳建设人工鱼礁4处,面积达1000多km2,造“海底森林”5.33万km2,改善了海区生产条件,形成区域渔场;青岛市计划利用5年时间在大公岛东南部海域建设10个人工鱼礁区,投资3000万元,同时启动马儿岛海域人工鱼礁建设工作,在该海域投放鱼礁20万空方以上,建设6km2人工鱼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