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信用制度,信用制度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信用制度,信用制度的概念 篇一:各种信用制度的特点 一、各种信用制度的特点:1、商业信用:a、商业信用与特定商品交易紧密结合在一起; b、商业信用过程中债权人和债务人是工商企业;c、商业信用的动态与产业周期各阶段产业资 本的动态一致;d、商业信用是一种直接信用,具有社会普遍性、分散性和自发性。2、银行信 用:a、银行信用中提供的资本是从产业资本循环中游离出来的资本 b、银行信用反映着以银 行为一方,以其他经济主题为另一方的信用关系 c、银行信用的动态与产业周期各阶段产业资 本的动态不同 d、银行信用扩大了信用的界限。3、国家信用:a、安全性高,风险小 b、具有 财政和信用的双重性 c、用途具有专一性。4、消费信用:a、非生产性 b、期限较长 c、风险比 较大。5、国际信用:a、规模大 b、风险大且具有双向性 c 复杂性 d 方向上不对称 二、为什么把股票集资看作一种信用关系?首先,股份公司的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在形 式上分离。 股东即所有者一般不直接经营, 而是邀请经理经营, 经理虽有支配实际资本的权利, 但没有所有权。其次,股份公司筹集资金后,投资者不必具体过问生产经营的过程,而只获得 股息和分红收入,这一点类似于存款者的存款取息。再次,投资者如需要现金,可以随时出售 股票,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最后,股份公司的存在以信用关系的普遍发展为前提条件。 三、 利率的分类 1、按市场规律划分,2、按能否调整划分 3、按期限划分 4、按市场范围划分 5、 按实际经济的影响划分(名义&实际)6、按利率的执行情况(一般&优惠)7、按融资主体(再 贴现率&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银行存款利率&银行贷款利率&民间借贷利率) 五、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1、平均利润率 2、经济运行周期 3、借贷资金的供求状况 4、 物价水平 5、央行的货币政策 6、银行的成本和贷款对象 7 历史利率水平 8 国际利率水平 六、利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1、对宏观经济的调节:1)聚集社会闲置资金 2)调节经 济结构 3)调节信贷和投资规模 4)调节货币流通 5)影响企业的生产、投资规模 6)调节国际 收支平衡 2、对微观经济的调节:1)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2)改变人们的储蓄和消费行为 八、货币供求均衡的概念及含义:概念:指示剂货币供给和真实货币需求基本一致,表 现为物价相对稳定,经济稳定增长的长期趋势。三层理解:1 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和真实需 求基本相等 2 均衡包括供求总量的相等和供求结构的一致, 各个主体在市场上提供的商品和劳 务都能等价交换。3 货币供求在一定幅度内相互偏离的广义均衡。 九、引发通胀的原因及治理对策:原因:1、财政性过量发行(财政赤字);2、信用膨 胀——信用的过度扩张;3、投资规模扩大;4、外贸的巨额顺差和大量国外游资的涌入。治理 对策:1、财政金融紧缩政策:(需求拉上型)2、工资——物价管制:(成本推进型)冻结、 管制 3、实施供给政策:减税,削减政府公共开支,限制货币供给增长率 4、币制改革:(恶 性通胀)5、结构调整:微观的财政/货币政策 6、保持经济低速增长 7、国际紧缩政策 十、通胀的分类:1、需求拉上型通胀;2、成推进型通胀:1)工资推进型 2)利润推进 型;3、心理预期型通胀:1)适应性预期 2)合理预期;4、结构性通胀;5、输入型通胀 1 / 8
十一、商业银行:1、定义:是各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通过吸收单位存款 和个人存款,从事贷款发放、投资等获取利润的企业。2、特点:利息水平相当,信用功能扩 大,具备信用创造功能(最本质的特征)。3、基本职能: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 调节经济,金融服务。4、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三性原则: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安全性: 要求商银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保持足够的清偿能力,尽量避免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保证银 行的经营与发展。流动性:要求商银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存,满足必要的贷款需求,包括资产 流动性和负债流动性。效益性:要求商银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商 银经营活动的主要动力和最终目标,有其性质决定。三者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 面,必须寻求三者的最佳组合,但往往只能在牺牲其它两项的基础上来使另一项增加。如何在 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保障银行资产安全的条件下,将利润率提高到最大限度,是商银 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 十二、货币政策的含义:一国央行为了实现其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针对货币供给量以 及信用量进行调控所制定和采取的方针和措施。其构成要素:货币政策工具 中介目标 最终目 标,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正向传导、逆向制约。货币政策的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 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 经济增长。 十三、货币政策工具:1、、一般性政策工具 1)存款准备金政策:含义:央行在 国家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 通过规定和调整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缴存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 金率, 间接调节货币供给量的金融手段。 作用机制: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会影响货币乘数, 影响超额准备金,影响社会公众信用需求的预期。缺点:能量太大,对经济的震动太大;法定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可能会使超额准备金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优点:主动权在央 行,对货币供给量产生迅速有力的影响,对货币供给量的调控比较客观公平,受外界干扰较小 较准确地体现央行的政策。2)再贴现率:含义: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来调整利率,调节经济的 手段。作用机制:影响利率总的水平,影响利率的结构,产生一种告示效应,防止金融恐慌的 作用。缺点:缺乏对商业银行的强制性影响,其告示效应是相对的不确定的。优点:有助于央 行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 具有调节的灵活性和微调性,既能调节货币供给总量又能调节货币供给结构。3)公开市 场业务:含义:央行以某一时期的货币供给量指标为依据,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来 控制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水平的行为。作用机制:影响利率、商银的超额准备金,调节长短 期证券市场的利率结构和利率水平。缺点:缺乏对商业银行的强制性影响,收效比较缓慢,对 技术要求比较高。优点:央行始终处于主动地位,灵活精巧的进行调节,可以经常性持续性的 操作产生一种连续性的效果,具有极强的可逆性,操作迅速。2、选择性政策工具:证券投机 的信用管理,消费信用管理,不动产放款管理,优惠利率,预缴输入保证金。3、直接信贷管 理:信用总额管理,流动性比率管理,利率管制,直接干预。4、其他政策工具:道义劝告, 窗口指导。判断一个货币政策工具的好坏,从 5 个方面判断:对利率、货币供给量、商业银行 行为、大众心理预期的影响程度,有一定的伸缩性。 十四、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1、制定目的:表明货币政策实施进度,为央行提供追踪目 标,便于央行随时调整。2、选择标准:1)可测性:经济变量数据容易收集且准确;2)可控 型:经济变量数据央行可以容易控制;3)相关性: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2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