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读占鳌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教学“读”占鳌头

圣人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优美的诗歌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深邃的意境和情感。古诗教学,多数教师用的是以分析代替体验的方法,整节课教师对诗句进行字义分析,把诗歌的字面意思讲得准确精细,把诗句涉及的语法知识毫无遗漏地一一进行分析。这样的诗歌教学,除了让学生接受一些支离破碎的语言知识外,难以得到美的享受。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教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人对“读”有经典概括和诠释:“书法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诵读是增强古诗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古诗教学应“读占鳌头”。如何才能读出层次,读出韵味,读出精神呢?我认为应抓住“四味”。

一、读出“情味”

“情味”即情致、情怀,重点指诗的情感美。古诗以情动人,是具有强烈情感的抒情艺术。情味是诗味的主要方面,或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因此,朗读古诗一定要充分调动情感,要有某种激动的情绪涌动。

怎样才能更好地读出古诗的情味呢?最重要的是把握古诗的感情基调。

1、知人论诗,明确基调。要通过了解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来明确诗作的感情基调,不能擅自强加诗歌一个基调。

2、把握古诗基调的整体性。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感情基调是孤独、愁闷;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的感情基调是豪迈、洒脱的;张继的《枫桥夜泊》的感情基调是深沉、愁苦、孤寂的。每首诗都有自己的整体感情倾向,不论作品描写多少景物、多少事件,其景物、事件都要统一在整体的感情倾向中。

3、把握基调的变化性。朗读古诗,基调应贯穿始终,但不能一调到底,不同的人、事、物情应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即使要异中有同,也应在富于变化的语音表现中体现内在的和谐色彩。如王昌龄的《出塞》,前两句表达的是征战沙场,征人未还的悲痛之情,读时语调低,语速慢;后两句希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安定边防,对未来充满希望之情,读时语调稍高,语速稍快。

朗读古诗,如果能把文字情境化、人物化或人格化,就能准确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情味”。

二、读出“意味”

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有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它用极有限的数字表达极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巴尔扎克曾说:“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

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融入诗境。

如读《赠汪伦》,让学生想象,站在船头,面对踏歌相送的汪伦,他们会说什么呢?同桌一人演汪伦,一人演李白。然后配上音乐《琵琶语》,引读古诗:

师:此时,你就是李白,站在船头,回想起和汪伦一起饮酒作诗的日子,不禁发出感慨——(生读古诗);

师:即将分别,面对踏歌相送的汪伦,不禁吟诵道——(生读);

师:船越行越远,让我们把这份美好的友情永远珍藏于心中——(生读)。

三、读出“韵味”

教学古诗有三步:第一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第二步,理解诗意,读懂诗句;第三步,感悟深情,读出韵味。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于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在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诵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注意听录音,听老师范读,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首先,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的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表示悲伤愁闷的情感。

如读《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重音落在“深千尺”、“送我情”上,突出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

其次,注意语调。语调是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或为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的把握作者的情感。如仿读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读得平缓,“不知”开始上升,“亡国恨”达到顶点,“恨”更重,通过模仿,读出正确的语调,激起心中的忧愤,领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再次,注意节奏。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

四、读出“美味”

1、读出诗歌的画面美。读诗就像是欣赏一幅美丽的画。我在执教《风》时,引导学生感受几组画面:“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四句诗,四个不同的画面,前两句读得轻柔,展现落叶,花开之美;后两句,声音宏亮,展现风来时,江面、竹林的壮观场景。

2、读出诗歌的色彩美。首先激发学生鲜明而丰富的色彩美感,然后深入感知色彩之后新描绘的事物,来美化多彩的诗歌境界。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描写了白鹭、桃花、青箬笠、绿蓑衣,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美,而且诗人用自己的感情思想,给自然景象添了生机,“斜风细雨不须归”,赋予大自然以诗情画意和勃勃生机。这样洋

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的自然景色,不仅给我们以清晰的美的享受,令人赏心悦目,而且体会到人情美,人性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诵读文章时,教师若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反复诵读,进而把握思想的脉搏,就能消除与古人的距离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古典诗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源泉。在教学中,加强诵读训练,不但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那声情并茂的诵读,更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产生生动的联想和情感的共识,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古典诗歌水平的目的。

2015年1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