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来是空言去绝踪-谈徐志摩《云游》与林徽因《你来了》二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来是空言去绝踪- 谈徐志摩《云游》与林徽因《你来了》二诗一、

1802年4月15日星期四,诗人华兹华斯与妹妹多罗茜外出访友,他们沿着乌斯瓦特湖(Ullswater)湖畔格林可因湾(Glencoyne Bay)散步回家途中,在高巴罗公园(Gowb arrow park)树林里,看见水边长有几株水仙。他们想,这一定是湖水把种子漂到岸上,这小小的群体就此繁殖起来了。可是,当他们再往前走见到却越来越多。最后,在他们休息的那棵树的树荫下面,他们看见,沿着湖岸约有乡间公路宽的一长条地方,长着他们从所未见过的那么多的美丽水仙。它们和长满青苔的岩石点缀在一起,有的把花靠在岩石上,仿佛枕着枕头在休息。有的摇曳、摆动,舞蹈着,就像是迎着从水面上吹来的湖风在欢笑。它们看起来是那么欢乐,光彩夺目,千姿百态,这里一丛,那里一簇,再高处还有零零落落的几株,不过也只有那么几株,并不破坏那条热闹的大道上的单纯、协调与生机。路途中,他们休息了几次。格林可因湾起了风浪,他们听到远远近近以及如大海中央传来的阵阵涛声,此起彼落。当前的大自然美景深深地触动了诗人华兹华斯的诗心,可是,他却要等待到1804年才把当时所见、所思、所感写出来,这便是英国浪漫派异常著名的一首诗,诗名叫做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水仙花》),诗写成后,还要等待到三年后1 807年才刊布于世。

1921年的四、五月间,正在英国剑桥大学进修的徐志摩,与随着父亲林长民先生到英国上中学的林徽因,他们二人因为受到英国浪漫派诗歌的影响,决定投身于中国新文学的开创,于是,百年多前也在剑桥求学的前驱- 英国浪漫派诗歌的奠基人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这两位诗人便成为了徐林二人的学习模楷,而华兹华斯的这一首名诗《水仙花》中的“云”与“湖水”的关系,更成为了徐林浪漫派诗歌系统的拱心石!这个“云”与“水”的投影关系,首先出现在徐志摩1926年5月所写的《偶然》一诗中。“云”是林徽因,“水”是徐志摩,“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这种投影关系所散发出的生命的姿彩与爱情的火花,具体地是指徐林当年一见钟情的初恋故事。《偶然》一诗中的“我”指的是林徽因,而“你”则是徐志摩。假如不能如实地掌握这层关系的话,那么,大部分的徐林诗作势将无法如实了悟,这是我敢断言的。徐志摩其后写的《再别康桥》以及这一首《云游》都是用了此一投影关系,而在林徽因诗作里,前期的《笑》、《仍然》,中期的《城楼上》、《深笑》、《你来了》、《藤花前》、《红叶里的信念》、《山中》以及后期的《十一月的小村》、《死是安慰》等诗,莫不将此一投影关系精巧地包含在这些诗歌中。在诠释《云游》与《你来了》二诗之前,让我们先来欣赏这两首诗。

《云游》

徐志摩

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

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

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

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

你更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

有一流涧水,虽则你的明艳

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

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

他抱紧的只是绵密的忧愁,

因为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

他要,你已飞渡万重的山头,

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

他在为你消瘦,那一流涧水

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

写于1931年7月,初以《献词》为题辑入同年8月上海新日书店版《猛虎集》后改此题载同年10月5日《诗刊》第3期。

《你来了》

林徽因

你来了,画里楼阁立在山边,

交响曲由风到风,草青到天!

阳光投多少个方向,谁管?你,我

如同画里人掉回头,便就不见!

你来了,花开到深深的深红,

绿萍遮住池塘上的一层晓梦,

鸟唱着,树梢交织着枝柯,─ 白云

却是我们,悠忽翻过几层天空!

发表于1936年12月《诗刊》第三期,《你来了》为《空想•外四章》中第一首

二、

徐志摩《云游》一诗是一首描述自由恋爱初恋的甜美与失恋的悲伤的抒情诗歌,诗歌的明确主题则是期盼着对方的回心转意。全诗通过“你”与“他”的对偶性的架构去展开诗意。

诗的第一个四行节描述那天“你”在空际翩翩地云游,因为“云”是林徽因,那么,诗中的“你”当然就是林徽因!这第一诗行剩下来的问题就是:“那天”究竟是哪一天?接着诗歌本身对“云”有进一步的描述,那就是:自在、轻盈、愉快与逍遥。这都是描述“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轻盈愉快、逍遥洒脱。“云”既是如此畅然无滞地飘浮在天空上,那么,自然地就会导出“云”断然不想停留下来,也就是说,不会想停留在天的那方,也不会想停留在地的那角!

诗的第二个四行节直接进入“云”与“水”的投影关系,并且描述这种投影关系对“涧水”所产生的明确作用。“云”只是“过路”的,所以“云”不经意地投影在卑微的地面的一流涧水上,于是便点染了“涧水”的空灵。“云”的明艳,让“涧水”惊醒过来,想要将“云”投影下来的倩影紧紧拥抱着。

诗意由第一个四行节发展到第二个四行节,继续转进至最后一个也就是第三个四行节。诗的第三个四行节直接描述了“涧水”的忧愁苦恼,因为,“云”的美不可能在风光中静止,“涧水”却想要“云”停下来,然而,“云”已离开了“涧水”,已飞渡了万重山头,已飞渡到更阔大的湖海去投射影子了,这就是“涧水”的悲伤,所以诗上说,“涧水”不但不能抱紧“云”的倩影,相反地,“涧水”所抱紧的只不过就是忧愁而已!“去更大的湖海投射影子!”使用了一个感叹号,是不是暗示了“涧水”的哀叹?这个哀叹,似乎等于是“涧水”向“云”发出悲伤的追问:你

为什么这么忍心离弃我呢?

诗意最后逼向最后的二行节。诗的最后这个二行节清楚地描述了“涧水”在为“云”消瘦,他只是无能地继续盼望着“云”会飞回来,停驻在一流涧水上,继续投影在涧水之上。这个二行节,统合了前面三个四行节的完整诗思,“盼望你飞回!”又是一个感叹号所代表的也就是全诗的主题:期盼着对方回心转意!

三、

林徽因的《你来了》发表于1936年12月《诗刊》第三期,是《空想•外四章》中的第一首诗。这首诗的形式特点,我在《一寸相思一寸灰- 谈徐志摩的〈山中〉与林徽因的〈山中〉二诗》一文中的第三节已经说明了,它是一首四行节(quatrain)诗中的Omar Khayy ám Stanza体裁的抒情诗歌,(注四)每一诗行均为抑扬五步格(iambic pentametre),而韵脚是aaba。林徽因在每一个诗行采用了意顿去贴近抑扬五步格的音步(feet),明显地是深悉中文非拼音文字,不同于西方语文。《你来了》一诗中这两个四行节本身也分别担负了各该四行节诗之诗意的演进上起承转合的功能,每一个第四行节的最后一个诗行分别是该四行节诗的结句,而将这一节诗的诗意总合起来,这是此种诗体的大体上的形式特点。以下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一首诗的内容方面的特色。

《你来了》是一首由想像与回忆交织而成的抒情诗歌,主题则是歌咏人与自然和谐相入相即所呈现的美以及对这种美的迷恋执着。这种美,如诗如画,也像美好的乐章。诗的一开始“起”与“承”这两个诗行,展现出诗歌主述人所期待伫候的人来了- “你来了”,来到这如诗如画的美好地方,这地方,秀丽如同画,画里有立在山边的楼阁,有此起彼落如交响曲般的阵阵风声,更有一望无垠翠绿的连天芳草–“草青到天”。南唐的李后主在他的《清平乐》词里说:“离恨恰如春草,渐行渐远还生。”是不是当初远去的人正像空际上翩翩的一片白云一样,乘着风,顺着这无穷伸展的如茵青草渐渐地消失在天的尽头?是不是那同一朵白云她已厌倦了那无休止的漂浮空际又决定重新返回到那一流冷涧的怀抱?在这里,我,一流冷涧,期待着、伫候着你的归来。你的归来是不是正好从天的尽头处乘着风顺着这如茵的青草反方向地奔向着我?如此美好的地方,又再发生了如此醉人的事,这“想望的境界”竟真能充尽地实现!这让人不期然地兴起了以下的问题:究竟这个美好的地方在哪儿?诗歌主述人所期待伫候的那一个“你”究竟又是谁?是风把云带回来吗?是阳光让云彩投影在

一流冷涧上成为可能吗?诗的第三个诗行是“转”句,诗意便从原先的“云”与“水”的亲密投影关系急速地引向彼此相异的方向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然而,投影关系既已再次形成并且也已发展成为了一个永恒的图画,那么,谁会再去管它阳光向哪一个方向投影?诗意便缘是导向于“合”,整个四行节要表达的竟然只是由“画”到“画”!(由最初你的归来的美好地方洵美如画,到最后呈现的永恒的图画。)你与我,也就是云和一流冷涧都已成为了这一幅永恒的图画不能或缺的部分,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再也分不出了彼此!

诗意还没有完整起来。诗的第二个四行节重复着你的归来–“你来了”。你的归来,在“花开到深深的深红”时节,是五月春天的季节吗?林徽因在她的《年青的歌–一串疯话》一诗中说:“风露日夜,只盼五月来开开花!”在春花盛开、开到深深的深红的季节,终于盼望到了你的归来,池塘的水面上皱起了像鱼鳞似的锦,翠绿的浮萍随水飘来,又遮住了水面,四面里辽阔便如同晓梦一般,这不就是大家都熟悉的那幅永恒的图画吗?在图画里,树梢互相交织着的枝柯上有鸟儿在鸣唱,你与我已不再能分隔分离,都成为了图画的一部分,停驻在一幅永恒的图画中!空际上的云与投影在池塘水面上的云于是便幻成为了一整片,再奔向空际,最后全成为了这一幅永恒的图画上天空中的远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